糖尿病餐后16(糖尿病餐后16.7血糖是糖尿病吗正常吗)
16岁帅小伙吃出的糖尿病,治疗半年后控制住了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不能作为治疗依据,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转自小荷App真实医生笔记
一、初识患者【基本信息】男,16岁
【疾病类型】2型糖尿病患者
【治疗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治疗方案】甘精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华止)、达格列净(安达唐)、阿卡波糖(拜唐苹),患者继续使用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
【治疗周期】半年
【治疗效果】血糖稳定
小谢,正青春的一个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16岁,180左右的身高,175斤的体重,在西南地区来说是一个高大的年轻人,或许是因为祖籍是山西人,吃面食多的缘故吧。每次来问诊都是母子二人,患者的母亲,伴随焦虑与自责,患者却有些叛逆跟烦躁,经常问诊到一半发生一些争执,母亲总是念叨着“娃得找个病都是我害的”。患者很小的时候就一直不停的吃,面食、水果、零食、饮料,只要患者想要,2代人宠一个人。
二、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小谢是因为晕倒入院的,入院进行了血常规、血糖、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脑电图、血气分析的检查,血糖24.7mmol/L,尿酮体3 ,尿糖4 ,诊断为急性糖尿变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当天静脉注射门冬胰岛素30单位,积极控制血糖,补液等措施,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之后血糖下降,空腹血糖在7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9左右,本着疫情期间患者少住院低风险的原则,在患者尿酮体阴性后,住院4天出院。为患者开具甘精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华止)、达格列净(安达唐)、阿卡波糖(拜唐苹),患者继续使用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2个月,每天2次早、晚皮下注射,监测记录血糖,防止出现低血糖症状,叮嘱患者管住嘴迈开腿,少吃水果,每餐精瘦肉蔬菜与主食搭配,每餐8分饱,少喝汤少喝粥,每餐饭后15分钟后运动半小时。不熬夜,低盐低脂饮食。
1个月后患者到医院来购买胰岛素,顺便复查了……
点击>>>「链接」<<<继续阅读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医生感悟
患者经验是本人、家人、医生的真实治疗经验,版权归作者所有,禁止转载。若您对文字、图片等内容有异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本头条号。
得糖尿病7年,我的空腹血糖从16降到6,全靠这5招
我是一个40岁,有着7年糖尿病的患者。想当初,我的空腹血糖高达16,这么吓人的数字,我初始也不以为然,仗着年轻,依然我行我素。餐后2小时血糖更是常常突破25,糖化血红蛋白也在11%以上,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
有一次,我突然晕倒在地,这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就整个人状态都很差,开始每天都担心各种并发症会找上门来,毕竟我才三十多岁。
但如今,通过我的努力,空腹血糖已经稳定在5-6,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糖化血红蛋白也降到了6左右,这全靠我的这5个绝招。今天,我就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同样有困扰的朋友们。
第一个绝招,就是饮食内容调整我开始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以前,我一顿饭能吃两大碗白米饭,现在我换成了粗细搭配的饮食,比如糙米饭,量也减少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二。油条、糕点等的食物我几乎不碰了,取而代之的是燕麦片、全麦面包等低糖、高纤维的食物。蔬菜的摄入量也大大增加,每天保证至少500克蔬菜。蛋白每天都会摄入豆制品。我发现,在这样的饮食结构下,我的空腹血糖在第一个月就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从最开始的16逐渐降到10左右。
第二个绝招,就是坚持规律运动我每天都会抽出30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来运动。
刚开始运动的时候,我只是慢走,感觉身体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后来我逐渐增加强度,改成慢跑或者快走。运动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不仅体重慢慢下降了,血糖也更加稳定了。餐后2小时血糖原来常常在25左右,在坚持运动后的几个月里,能逐渐控制在10-15mmol/L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值还在不断下降。
第三个绝招,就是定期监测血糖我买了一个血糖仪,每天早上空腹、三餐后2小时以及睡前都会测量血糖。
这样详细的监测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例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空腹血糖在7 - 8mmol/L之间波动,但是餐后2小时血糖却在12 - 13mmol/L左右,这让我意识到可能是早餐的食物搭配有问题。于是我调整了早餐,增加了蛋白质的摄入,之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第四个绝招,就是保持良好心态刚得病的时候,我情绪波动很大,总是担心自己的病情恶化。
那时候监测血糖,发现血糖很容易因为情绪而波动,比如焦虑的时候,空腹血糖可能会升高到22左右。后来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医生的指导,我自己的学习,以及和一些糖尿病患者交流,我逐渐看开了。现在我的心态平稳了很多,血糖也更加稳定,波动范围明显缩小。
最后一个绝招,就是按时服药我按照医生的建议,每天按时服药,从不间断。
我的医生给我开的是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在服药的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剂量要求,并且定期去医院复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药物对我的病情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坚持服药半年后,我的糖化血红蛋白从11以上降到了7.5%左右,空腹血糖也在持续下降。
这5个绝招,是我这几年来在医生的指导和我自己的摸索中,让我的空腹血糖从16降到6左右,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我想说,血糖管理就像盖房子一样,不管这个房子外形是什么样的,它们的地基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糖尿病人的地基就是这五个绝招,只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就好。
最后,我想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面对,与它和谐相处,我们照样活出精彩的人生,毕竟糖尿病只是我们生命长河中一个很小很小的磨砺。
肖新华教授 | 诊断糖尿病,餐后1小时血糖是否真的可行?
编者按: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临床需要一种更敏感、更实用的方法对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进行准确预测,以便进行早期预防或治疗。2024年3月28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一份立场声明[1],提出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1小时血糖(1hPG)用于中度高血糖(IH)和2型糖尿病(T2DM)的筛查和诊断。近期在山东烟台举办的“第十五届重阳内分泌代谢学术会议”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肖新华教授针对“餐后1小时血糖用于高血糖诊断的临床意义”的讲题进行了精彩介绍。
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根据《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报告[2],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约5.37亿,占该年龄段世界人口的10.5%;预计到2030年,该数字将上升到6.43亿;到2045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将上升到7.83亿,较2019年增加46%,患病率将达12.2%。在此期间,世界人口估计增长20%,可见糖尿病患者增速远高于此。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剧增,我国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根据201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2hPG)≥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2015~2017年中国成年人中约每8人中即有1人患糖尿病,患者数已占全球患者的四分之一[3],并且患病率呈持续攀升,尚未出现拐点。
患病率从1990年的3101.2/10万上升至2021年的6142.29/10万,总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约4000万增加到2021年的超过1.17亿[4]。据估计,50.5%患者尚未被诊断。同时,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人群更加庞大,2021年约有1.7亿成年人伴有糖耐量受损(IGT),约有2700万成年人伴有空腹血糖受损(IFG)[2]。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T2DM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因此,及早诊断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可为患者争取逆转糖尿病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OGTT1小时血糖被纳入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目前,FPG、随机血糖、OGTT 2hPG或HbA1c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2024年3月28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了一份立场声明,提出OGTT 1小时血糖(1hPG)用于中度高血糖(IH)和T2DM的筛查和诊断。该声明建议:1hPG≥8.6 mmol/L(155 mg/dl),用于诊断IH;1hPG≥11.6 mmol/L(209mg/dl),用于诊断T2DM。
声明指出,现有诊断标准,如FPG、HbA1c和2hPG在识别糖尿病发展早期阶段个体方面存在局限性,容易导致漏诊一些血糖水平升高但尚未达到诊断阈值的人群。而过去40年的流行病学数据已经证实,不论种族、性别和年龄,1hPG在预测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包括死亡)方面的价值比FPG、HbA1c和2hPG更高。即使FPG和2hPG处于既定诊断标准的正常范围内,1hPG的升高也可能预示个体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受损,患者处于糖尿病发展的早期阶段。相较于2hPG,1hPG的升高可以更早地揭示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抵抗的问题,从而识别出糖耐量正常但具有T2DM高风险的人群。
T2DM的诊断标准经历3次大调整
1979年,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DDG)规范OGTT口服葡萄糖用量为75g,并明确由FPG及OGTT 2hPG为基础的T2DM及IGT的诊断方法。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和糖尿病学会对T2DM的诊断标准进行了3次大调整:(1)第一次(1997~2003年):ADA调整T2DM的诊断标准,将FPG从140 mg/dl(7.8 mmol/L)降至126 mg/dl(7.0 mmol/L)),将IFG从110 mg/dl(6.1 mmol/L)降至100 mg/dl(5.5 mmol/L);(2)第二次(2010年):ADA引入HbA1c作为糖尿病前期及T2DM的诊断标准;(3)第三次(2024年):即本次IDF立场声明中提出OGTT 1hPG可作为IH及T2DM的诊断标准。
诊断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动因
理想的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方法应兼顾灵敏度(sensitivity,即正确地判定患病的百分率)和特异度(specificity,即正确地排除无病的百分率),要有令人满意的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即试验阳性结果中真正患病的比例),还要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被受检者接受等特点。然而,提高灵敏度通常会降低特异度,反之亦然。因此,完全满足这些要求的诊断方法仍有待确定。
在现有方法中,相较于血糖检测,HbA1c在诊断糖尿病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由于该指标反映长期的血糖水平,与波动较大的FPG相比,HbA1c更加稳定。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5],HbA1c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关系密切。留取样本亦更为方便,无需患者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受进餐影响。此外,HbA1c兼具检测技术方面的优势,包括分析前的不稳定性较小、生物变异性较低,临床上使用更便捷等。这些理由都支持可以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表1)。然而HbA1c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不适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HbA1c检测虽然可以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但无法定义IFG和IGT状态。此外,HbA1c诊断标准不适用于红细胞周转率增加的情况,如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
表1.血糖及HbA1c检测的优缺点
现有糖尿病的筛查可能漏诊相当数量的患者
糖尿病筛查不同于糖尿病诊断。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是明确诊断,规范治疗,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有效减少社会疾病和经济负担。而糖尿病筛查的意义是尽早发现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尽量减少漏诊患者,尽量避免漏诊患者,及时干预。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但方法较为繁琐,不适于大规模人群的筛查。既往有很多研究对糖尿病的筛查方法进行了探讨,单纯采用FPG筛查糖尿病虽然简便,但可能会使一部分2hPG≥11.1 mmol/L的糖尿病患者漏诊;而HbA1c检测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因此,用HbA1c或HbA1c联合FPG筛查糖尿病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近一半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单纯餐后血糖升高”,且单独使用FPG与HbA1c筛查得到的两组高危人群并不完全重合。尽管在识别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方面IGT(即2hPG≥7.8mmol/L)较为敏感,但既往研究发现,高达40%的患者在获得糖尿病诊断5年前,糖耐量结果正常,这表明2hPG低估了他们血糖异常的程度。2hPG水平升高发生在糖尿病发展的较晚阶段,以此为筛查手段会使这些患者延误了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机会。单纯使用FPG筛查糖尿病也会漏诊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在这种背景下,大规模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一直在探索对高危人群早期精准诊断的指标,并提出OGTT 1hPG≥155 mg/dl(8.6 mmol/L)是更敏感的预测指标,可在2hPG出现异常前识别出有风险的个体。
1hPG诊断标准可以更早识别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胰岛素抵抗基础上出现进行性β细胞功能衰竭是T2DM发生的主要原因,尽管IGT患者T2DM风险增加,单独测量FPG和2hPG在确定糖尿病风险人群方面作用有限。一系列研究显示,1hPG可能是更有临床价值的指标,与FPG和2hPG相比,1hPG水平可以更好地预测T2DM的发生率和心血管风险,1hPG升高与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波动增加显著相关,且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用1hPG识别高危人群可早期预测T2DM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并提示医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OGTT 1hPG≥11.6 mmol/L可用于T2DM的诊断切点。一项Meta分析研究结果发现[6],OGTT 1hPG≥11.6 mmol/L对T2DM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另一项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队列研究显示[7],经过6~10年的随访后,1hPG(8.6 mmol/L)可先于2hPG(7.8 mmol/L)1.6年诊断IH;1hPG(11.6 mmol/L)可先于2hPG(11.1 mmol/L)1.0年诊断T2DM。所以,1hPG诊断标准可以更早识别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结语
总体来看,OGTT 1hPG 检测作为一种早期、敏感的糖尿病筛查指标,能够在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识别中发挥作用,有助于及时干预,减缓糖尿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望在糖尿病前期及T2DM的筛查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Postion Statement on the 1-hour post -load plasma glucose
2.IDF Diabetes Atlas 2021 | IDF Diabetes Atlas.
3.Yongze Li et al,BMJ 2020;369:m997.
4.Deng W, Zhao L, Chen C, et al. National burden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21: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J Diabetes. 2024;16(10):e70012. doi:10.1111/1753-0407.70012
5.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10):936-948.
6.Accuracy of 1-Hour Plasma Glucose During the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n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s: A Meta-analysis Diabetes Care 2021 Apr; 44(4): 1062-1069.
7.Accuracy of 1-Hour Plasma Glucose During the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n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s: A Meta-analysis Diabetes Care 2021 Apr; 44(4): 1062-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