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机(糖尿病的病机是什么)

MrWu中医爱好 0
文章目录:

浅析中医消渴病(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从这三个脏器分析不会错

消渴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中医认为它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哆咖医生超能团# #健康科普排位赛#

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从肺、脾胃、肾脏器分析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

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消渴病的临床表现

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消渴病的诊断要点

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总结: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疾病。前三个症状,也是作为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侧重症状。其病位主要与肺、胃(脾)、肾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致的,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贝卜,推其标有三。”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以及治疗方法

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以及治疗方法

糖尿,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的中医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主要与阴虚燥热有关。中医认为,消渴症的主要病因是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这些因素导致阴虚燥热,进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等典型症状。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使得机体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受外邪,导致消渴症的发生。

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酿成内热,消烁津液,导致消渴。

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上灼胃液,下耗肾水,引发消渴。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上蒸肺胃,终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二、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滋阴润燥法:针对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中医采用滋阴润燥的方法,以养阴清热、润燥生津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麦冬、沙参、玉竹、天花粉等,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液,清解燥热,从而改善消渴症状。

益气健脾法:对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的患者,中医采用益气健脾的方法,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这些药物能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从而改善消渴症状。

疏肝解郁法:针对情志失调导致的消渴,中医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以调畅气机,缓解肝郁。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枳壳等,这些药物能够疏肝理气,解郁散结,从而改善消渴症状。

补肾固本法:对于肾精亏损的患者,中医采用补肾固本的方法,以滋养肾阴,固本培元。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这些药物能够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从而改善消渴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志失调对病情的影响。

三、结论

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是阴虚燥热,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滋阴润燥、益气健脾、疏肝解郁、补肾固本等方法,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然而,中医治疗糖尿病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患者耐心配合,坚持治疗。同时,中医治疗也需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手段,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将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医浅谈糖尿病病机的四个阶段——郁、热、虚、损

糖尿病治验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论述颇丰。在继承的基础上善于扬弃,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治疗效果颇佳,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以郁、热、虚、损概糖尿病病机的四个阶段

消渴从古至今,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随着西药降糖药的出现,使血糖控制发生了根本的改观,血糖会被药物迅速降低,因而缺少“三多”的过程,也就缺少了“一少”的阴虚燥热,使“三多一少”迅速纠正,阴虚燥热之证已不多见,而原来的痰热、痰湿、痰浊、痰瘀体质仍未改变,肝胃郁热、痰热互阻等证侯却成为当今糖尿病的主流证侯。西医降糖药物的治疗使中医的基本证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正是对这种由于西药治疗而使传统辨证受到严重冲击的具体写照。仝师根据消渴病的临床,总结其病机存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演变规律。#慢病防治知识##

,相当于消渴病的前期,还不是消渴病,若不加控制可发展为消渴病。在消渴病发病之前往往有一个郁的病机,或为气郁,或为血郁,或为热郁,或在中焦脾胃,或因肝气之郁。脾郁、肝郁是其本,表现可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把郁作为消渴病前期的主要的病机特征符合当前糖尿病的发病与病症特点。

,相当于消渴病的早期阶段。郁久必化热,热又可伤津,所以燥热之象渐显。刘完素在《三消论》中说:“如此三消,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说明了燥热是消渴病发病之初的起因,消渴多因“阳气寒而燥热郁甚之所成所成”。究其脏腑不外胃热、肠热、肝热等,饮食不节生胃热,情志不遂生肝热,大便秘结生肠热,肝木克严脾土,土郁可化热,所以肝热每与胃热并见,表现为嗳腐,吞酸、口臭、便秘等。肝胃郁热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病机。

,相当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阶段的早期。这一期是临床最常见到的阶段,是消渴病发展的极期,病机也最为复杂。前一阶段燥、热未除,壮火散气,燥热伤阴,气阴两伤为始,进而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这一阶段虽以各种不足为其矛盾主要方面,表现为肺胃津伤、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多种证型,但多虚实夹杂,可夹热、夹痰、夹湿、夹瘀等。这些热、痰、湿、瘀既是消渴病的病理产物,也是促使消渴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当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阶段的后期,或因虚极而脏腑受损,或因久病人络,络瘀脉损而成。结合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这一期的根本在于血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以此为基础导致脏腑器官的损伤。自祝谌予老大夫提出糖尿病的瘀血病机后,瘀血病机已经成为糖尿病的中医研究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