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糖尿病低血糖(孕期糖尿病低血糖会有怎么样的影响)
妊娠糖尿病,胎儿低血糖
日本《产经新闻》近日报道,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影响甚大,有必要早期检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内潟安子表示,孕妇若患妊娠期糖尿病,对自己和胎儿都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典型问题有早产、尿路感染症、妊娠高血圧症候群、羊水过多症等,还有导致巨大儿难产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病例。内潟安子指出,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有肥胖、过3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等。
专家表示,孕妇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血糖水平,这有利于预防妊娠期糖尿病。料理研究家、管理营养师关口绚子建议,孕妇可以在进食顺序上做点小变化,如先吃菜(蛋白质)后吃饭(碳水化合物),可以抑制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另外,可以多吃含糖量少、纤维含量丰富的食材,如香菇等。
妊娠期糖尿病不可怕,跟着我们学控糖,轻松应对孕期挑战
在妊娠期,孕妇的身体经历了许多生理变化,妊娠期糖尿病(GDM)便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约有7%到10%的孕妇会在孕期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然而,尽管听起来令人担忧,妊娠期糖尿病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与控制来应对的。许多孕妇在经过正确的治疗后,既能够确保胎儿健康,又能顺利度过孕期。
那么,妊娠期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控制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期首次发现的高血糖症状。它通常发生在怀孕24至28周之间,此时怀孕女性体内的激素变化可能导致胰岛素功能受损,使得胰岛素的分泌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导致血糖升高。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够帮助身体将食物中的糖分转化为能量,但在妊娠期,随着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胰岛素的作用变得不那么高效,血糖容易升高。
一些孕妇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十分重要。根据诊断结果,孕妇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
2. 如何有效控制妊娠期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是关键
饮食调节:合理搭配,控糖更精准
控制血糖的首要步骤就是调整饮食。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时,合理的饮食搭配是血糖管理的基础。重点在于低糖、低脂肪和高纤维的食物。通常建议孕妇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豆类和水果等。避免过多食用含糖量高的食品,如糖果、甜饮料、精加工食品等。
此外,分餐制也很重要,小餐多餐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波动,使得血糖保持在稳定状态。
适度运动:血糖调节的重要手段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胰岛素的效果,降低血糖水平。孕妇可以选择轻松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孕妇瑜伽或游泳等。这些运动不仅能改善血糖控制,还能增强体力,缓解孕期的不适。
但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在运动时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3. 维生素D2:助力控制血糖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对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代谢有积极影响。维生素D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减少胰岛素抵抗,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尤其是在孕期,维生素D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维生素D2作为维生素D的补充形式之一,可以帮助孕妇在怀孕期间保持足够的维生素D水平。适当补充维生素D2不仅有助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还能支持胎儿的骨骼健康。
4. 监测血糖:确保血糖水平稳定
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离不开血糖的定期监测。孕妇可以通过家庭血糖仪监测血糖,确保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通常,医生会根据测量结果调整治疗计划,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
对于部分孕妇来说,仅靠饮食和运动控制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血糖水平,这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胰岛素或其他药物治疗,以确保血糖稳定。
5. 分娩后的管理:血糖恢复的重要性
尽管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得到缓解,但部分女性可能会在产后继续面临血糖问题。因此,产后应继续监测血糖水平。产后2至6周内,建议进行糖尿病筛查,确保血糖恢复正常。如果血糖仍然偏高,需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此外,分娩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十分重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以及保持合理体重,能够有效降低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6. 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虽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无法完全预防,但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其发生的风险。
保持健康体重:在怀孕前,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是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步骤。如果体重过重,怀孕前的体重管理对于降低患病风险至关重要。
合理饮食和运动:怀孕前应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控制饮食中的糖分和脂肪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当的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
妊娠期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进行产检,合理控制饮食,定期运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管理血糖。适量的维生素D2补充也能够帮助维持健康的血糖水平,保证母婴的健康。
通过这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大多数孕妇都能够顺利度过妊娠期,迎接健康的宝宝。让我们保持积极心态,轻松应对孕期挑战,享受健康美好的孕期时光。
孕妈妈控制血糖没那么难
怀孕前已患有糖尿病的妈妈通常会格外注意饮食与营养,但在出现糖代谢异常的孕妈妈中,有80%—90%是在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即妊娠期糖尿病。孕妈饮食量大、精致、营养,运动量减少,容易摄入糖过多导致体重增长过多、过快,如每周增长1公斤,这些都将提升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数据显示,它的发病率为1.31%~3.75%,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属于妊娠期糖尿病A1级的孕妈妈不必恐慌,单纯用饮食治疗即可把血搪控制在理想范围。
空腹血糖小于5.8mmol/L 可饮食调整
妊娠期糖尿病的特点是空腹血糖偏低、餐后高血糖明显、易出现肾性糖尿。特别是孕妈年龄高于35岁,孕前超重或肥胖、有过糖耐量异常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反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过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流产史,巨大儿分娩史、胎儿畸形、羊水过多史;或本次妊娠期胎儿大于孕周、羊水过多等,都是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妊娠期糖尿病对于孕妈健康、胎儿发育、分娩与婴儿发育皆有不良影响,部分孕妈妈格外关心血糖,一天7至10测成为常态。如果测到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小于5.8mmol/L,餐后血糖小于6.7mmol/L,则属于妊娠期糖尿病A1级;如果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5.8mmol/L,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6.7mmol/L,则属于妊娠期糖尿病A2级。
原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营养科 , 现苏州市立医院围产营养专科主任陈沁指出,A2级孕妈需饮食治疗,加胰岛素治疗才能把血搪控制在正常范围,而A1级的孕妈只需单纯用饮食治疗即可。如饮食治疗一两周后仍无法达到控制标准,则按血糖控制不良入院,进行药物治疗。
三大营养素比例要安排明白
据介绍,孕期糖代谢异常的营养治疗是个性化的,不可一概而论。医生会根据孕妈妈个人生活习惯,结合病情、年龄、身高、体重、孕前的BMI值、体重增长情况、活动强度、季节、胎儿大小等因素,确定总热量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既能达到理想的孕妇及胎儿体重增长,也能避免热能过低导致低血糖、酮症或体重下降。
通常情况下,每天、每公斤体重控制总热能为30Kcal—38Kcal。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45%-55%,蛋白质占总热能15%-20%,脂肪占总热能30%以下;增加膳食纤维能降低过高的餐后血糖。但陈沁强调,如果饮食控制失败,要尽早就医使用胰岛素。
科学制作食物也能降GI
血糖生成指数(GI)对于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并不陌生,它能反映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情况,因此根据它选择和制备食物有利于保持血糖稳定。
除了食物种类和碳水化合物的种类、数量影响GI,食物的加工与制作同样影响GI。比如烹调使食物易消化,熟食GI通常比生食物高;土豆泥GI高于土豆丝,土豆丝GI高于土豆片。因此可以通过更科学的制作食物方式达到降低GI的目的。
首先是粗粮不要细作。如白面包GI为70,混入75%-80%的大麦粒的面包GI为34,孕妈妈可以用粗制粉、带碎谷粒制成的面包代替白面包。
其次是简单做,急火煮,少加水。食物的软硬、生熟、稀稠、颗粒大小对GI值都有影响,通常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食物的糊化越好,GI也越高。因此孕妈妈食物尽量简单加工,蔬菜和谷粒减少切、磨,并在餐前15分钟补充水分,餐时和餐后两小时无需额外摄入液体。
第三是注意高低搭配。高、中GI的食物与低GI的食物搭配会有中等GI,高GI食物叠加则GI更高。混合膳食是中、低GI的食物,比如饺子、包子、馄饨、猪肉炖粉条、馒头配鸡蛋炒木耳、米饭配鱼等。
此外,食用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也有利于血糖控制,如芹菜、竹笋、魔芋、木耳、菌菇类等,是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来源。
除了看GI,还要看GL
但仅关注GI是不够的,陈沁建议孕妈注意血糖生成负荷,即GL,由食物的GI乘以所摄入食物的实际碳水化合物的量,再除以100得出。低GL有利于血糖控制,GL大于20为高、GL为11-19是中等、GL小于10为低。
比如西瓜GI为72,孕妈食用一块净重120g的西瓜,通过查询食物成分表可知每100g西瓜的碳水化合物为5.5g,得出食用的120g西瓜含碳水化合物6.6g。72乘以6.6,再除以100得出4.75,属于低GL食物,因此吃一块西瓜,可以认为对血糖影响不大。
但陈沁表示,不同的人对于食物的血糖反应不一样,不同的孕周对于食物的血糖反应不一样,不同的病情对于食物的血糖反应也不一样,因此在医学营养治疗的个体化饮食方案之外,健康教育、运动、监测与药物治疗也要同步关注。
TIPS
合理设定餐次时间也利于控制血糖
少量多餐,定时定点定量也是孕期糖代谢异常的营养治疗的关键之一。
早餐可在7时—8时食用,食物占全天总热能的10%—15%;中餐可在12时—13时进行,热能占比约30%;午点可在15时—16时进餐,热能占比5%—10%,晚餐在18时—19时食用,热能占比30%; 晚点可在21时—22时或者睡前30分—1小时食用,热能占比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