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你爱(糖尿病户)

COMED 0
文章目录:

看看你是不是糖尿病最“爱”的人?

受访专家:梁晓春,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中西医科结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全国杰出女中医师、协和医科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诊疗方向为: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高脂血症、内科杂病及肿瘤辅助治疗等。

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得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糖尿病就好比一粒种子,但一定要有阳光雨露它才能够生根开花结果。不是说我们家有糖尿病,我就一定要得糖尿病。哪些人群更需要重视糖尿病的预防?

第一部分是年纪大的人。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是不断增高的。当你到六七十岁的年龄的时候,发病率可以达到20%。研究证实,每增长10岁,糖尿病发生的风险就要增加68%。

第二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研究表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上升大概2.14倍。

第三个因素是性别。与同年龄的女性相比,男性的发生的风险可增加26%。什么意思呢?就是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50岁之前女性比男性的发病率低。但是,一旦女性绝经以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糖尿病的发生率反而比男性更高。

第四个因素,我们都知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共同的发病基础就是胰岛素抵抗。所以,高脂血症的人,甘油三酯高的,每升高50毫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28%。收缩压每升高10个毫米汞柱,发病的风险也增加17%。所以,我们在没得糖尿病之前,有点高血脂、高血压一定要积极的控制。因为在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的同时,预防糖尿病这样一个效应也就有了。

此外,孕期营养也是一个潜在的发病风险因素。过去的时候生一个大胖小子是天大的喜事。实际上,生一个超过8斤重的孩子,从医学上来讲就叫“巨大儿”,“巨大儿”母亲糖尿病的发生率比没有生过“巨大儿”的妇女高7%到8%,这个数据在东部沿海地区更高达10%。所以生过“巨大儿”的妇女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于这样的人群要定期观察自己的血糖,保持自己的理想体重,不要让体超重了。

综上,年龄、糖尿病的家族史、女性绝经以后、男性在50岁之前、高脂、高血压、“巨大儿”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520,糖尿病,我爱你!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次意外,我认识了你

当时的你,让我恐慌

如乌云压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你

我恨你,好恨你!

我试图摆脱掉你

愿望如此强烈

但越是想要摆脱,你越是形影不离

尤其是

我饮食上不克制的时候

我懒惰的时候

我贪睡或熬夜的时候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

……

你总是会如约而至,给我“颜色”

后来,我慢慢发现

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你才会变得温柔

于是,我开始重新去认识你,理解你

我不再懒惰,不再贪食

不再熬夜(或贪睡)……

而这时你却变得“柔情似水”

现实的你并没有那么可怕

原来,你只是上天给我的一份不得不要的礼物

化作我生命中无法或缺的一部分

你时刻在提醒我不良的生活习惯需要改变

你不厌其烦,从未放弃

你用特别的方式关心我

爱我

尽管你的爱像狂风暴雨

让我有些承受不起

佛说,只有接纳才能放下

我接纳了你,放下了心中的负累

你是糖尿病

只有与你和平相处,我的身体才免遭痛苦

只有接受你,我的内心才不会被束缚

只有爱你,我才能迎接崭新的自己

如果,我不能改变你

我就改变对待你的态度!

既然非得共守一生

那么

520,糖尿病,我爱你!

懂我的糖友请点赞。

今天,让我们都一起对糖尿病表白,说说糖尿病给你带来的最正能量的改变是什么?

先关注公众号:jiankangbaizhen,点击历史文章,找到《520,糖尿病,我爱你!》这篇文章。在文章底部留言,获点赞最高的前一名将获得蜜柚会会员资格,包含血糖仪一台 25条试纸,标准碗筷一套。(可转发至朋友圈,让好友找到您的评论一起来点赞,别说我没告诉你哦)~截止日期5月21日

让人上瘾的糖,会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致癌、肥胖、糖尿病

小金爱喝饮料,特别是含糖饮料,口味甜甜的,他最喜欢。平时口渴了不爱喝水,就用饮料代替,家人都劝他控制一下,可他就是不听。

去年年底,小金发现自己双腿膝盖处疼得不得了,一到医院检查,医生竟然说是痛风症状,可是小金才19岁!按理说,不是老年人才会痛风吗?医生解释道:“小金平时嗜喝饮料,饮料里面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分进入人体后,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从而可会引起机体内血尿酸水平的升高。

糖,隐藏在身边的“合法毒药”

人离不开糖,糖主要存在于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日常吃的主食中,都含有糖分。而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三大能量来源。

比如人在过度饥饿的时候,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此时吃一个糖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所以,糖对人体,就好比汽油对汽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天然的未经过深加工的食物,还是各种加工过后的食品以及零食,其中都有糖分的存在。尤其在食品加工制作上,加入糖是为了增加甜味、产生焦化反应进而提升食物的口感。

但是过分的摄入糖,尤其是工业制造的精制糖,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致命的。

吃糖过度,会严重影响肝脏的健康。果糖在人体内,会导致肝细胞过速储存脂肪,如果长期喝含糖高的饮料或吃各种甜食,将会诱发非酒精脂肪肝。统计显示,有将近五分之一的英国人患有此疾病。50岁以后,更是高发人群。

吃糖过多易导致糖尿病,这是公认的事实。不过,这并不是说糖直接导致了糖尿病,而是因为糖分摄入过多,患者体内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中和糖原,所以引起血糖增高。

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每天只要吃进肚子里由糖分转化来的热量超过了150千卡,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出1.1%。

糖分对人体最外显的危害便是使人肥胖。因为糖只提供能量,并没有其他的营养素。如果糖的摄入量超过身体使用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引起超重或肥胖。

摄糖过多还会加速皮肤老化。大量的糖分短时间内进入血液,会引发胰岛素生长因子水平上升,从而使得表皮过度角化、皮脂分泌增加堵塞毛孔,导致痤疮长出。

另外,糖对胶原蛋白还有糖化作用,糖化会让胶原蛋白劣化,从而导致皮肤弹性降低,肤色变黄,如果你有注意糖尿病人群,就会发现他们看起来会显老,皮肤也比较暗沉。

最后,吃糖,就等于是在给癌细胞输送能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丛明华医生表示,癌细胞的最大特性就是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较快,如果一些已经患癌的人在过多摄入糖,无疑就是在火上浇油。而健康的人群,如果过度吃糖,导致血糖始终处在高位运行状态,容易诱发肝癌和乳腺癌。

日本的名和能治医师在《怎样防治癌症》一书中也提到了“糖”与癌症的关系。他认为,癌细胞不像其他细胞那样靠氧呼吸,而是依靠糖酵解作用进行生长繁殖。

这些肿瘤细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强盛,约为血液的20倍。如果使血液流过肿瘤,约有57%的血糖被肿瘤消耗掉。由此可见,癌细胞是很“喜欢”糖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过度摄入糖,指的是人工合成加工后的精制糖,比如红糖、白糖、各种食品中的糖类。我们日常吃的水果蔬菜食物中的糖分,由于结构和性状不同,进入人体后,吸收和代谢也跟精制糖有很大区别,因此,日常生活中正常吃饭的摄入糖分,对人体没有威胁。

存不存在“无糖食物?

在目前的食品加工领域,各种成份的糖类添加都存在。但是,过量的食用糖分,会导致上述各种疾病,所以目前在食品制作领域,不含有单糖和双糖成份的甜味剂,正逐步取代含糖的食品添加剂。这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

根据我国的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固体或者液体食品,每100克或100毫克的含糖量不超过0.5克。所以,很多食品中宣传不含糖,事实上只是含糖量不高。

何况,任何食物中基本都含有糖分,而加工类食品的原料,也都是谷物、肉类、水果菜蔬等这些物质。所以,没有绝对不含糖分的食品,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没有另外添加糖分,是衡量一种食品糖分含量高低的关键。

如何计算、控制每天的摄糖量?

精制糖摄入过多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全人类的身体健康。

英国的营养学家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应该不超过总热量的5%。我国去年也制定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其中规定要开展“减糖”行动,尤其针对青少年糖分摄入量高的问题,规定要求中小学校以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同时,食堂必须要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的供应。

对成年人而言,除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摄入含糖分的饮料和食物之外,在正常的饮食中,也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比如不主动喝糖饮料,少喝乳酸菌饮料;喝咖啡、豆浆时,少加或不加糖。与其喝纯果汁,不如直接吃水果。如果非要喝,控制在1杯(一次性杯子的量)以内。

总之,成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左右,一定不要超过50克。#清风计划##健康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无糖食品就是个陷阱 绝对的无糖食品是不存在的》.健康时报网.2020年6月12日

[2]《你关注自己每天的摄糖量吗》.中国青年报.2019年5月16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