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与硬皮(糖尿病与硬皮病的关系)

南方健康 0
文章目录:

警惕!糖尿病的这8种皮肤病变,你一定要知道!症状治疗都在这了

糖尿病人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升高,皮肤干、痒、过敏等情况,临床遇到这种情况,应警惕糖尿病的皮肤病变

本期嘉宾

糖尿病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与糖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神经病变、皮肤感染及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

病人皮损的表现多种多样,有些是糖尿病人所特有,有些则属于非特异性表现。

皮肤病变(如黑棘皮病、皮肤瘙痒等)还可作为发现糖尿病的重要线索

糖尿病 健康 苯海拉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因此,早期识别、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皮肤病变,对阻止患者病情进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皮肤瘙痒症

多是由于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所致,在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人当中比较常见,据统计,瘙痒症在糖尿病病人中发生率可达7%~43%。

患者表现为全身瘙痒或只局限于外阴及肛周,因有尿糖的刺激和局部感染的影响,外阴部瘙痒更加多见。

糖尿病 健康 苯海拉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酌情服用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忌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对鱼虾、海鲜过敏者也应忌食。

2、 感染性皮肤病

由于糖尿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引起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其中又以真菌感染最为常见。

皮肤真菌感染可引起手癣、脚癣、甲癣、股癣、体癣、口腔及外阴白色念珠菌感染等等;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导致皮肤疖、痈、毛囊炎、汗腺炎等等;病毒感染则是以带状疱疹及单纯疱疹最为常见。

糖尿病 健康 苯海拉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根据感染的病原菌不同,给予针对性的杀菌或抗病毒治疗。平日要注意皮肤、口腔及外阴卫生。

3、 胫前色素斑

多见于病程较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属于糖尿病的特征性皮损,一般没有自觉症状,特征为双下肢胫前多发性色素沉着斑,

起初皮损为大小、数目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红斑、丘疹,随后皮疹表面出现鳞屑,并逐渐呈现局部萎缩,最终遗留色素沉着而自愈,但新的皮损可陆续发生。

糖尿病 健康 苯海拉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也无需治疗。

4、 类脂质渐进性皮肤坏死

本病发生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关,是由于糖蛋白在小血管壁沉积,逐渐引起血管闭塞、组织缺血坏死所致。

皮损好发于小腿胫前及外踝部,偶见于大腿及足部。

本病呈渐进性发展,最初表现为多发性、边界清楚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逐渐融合成硬皮样斑块,中央凹陷呈蜡黄色,边缘呈暗红色。

糖尿病 健康 苯海拉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同时可服用一些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己酮可可碱。另外还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

5、 糖尿病性水疱病

通常发生在重度糖尿病且伴随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患者往往在毫无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无痛性水疱,

水疱好发于四肢肢端,多发或者单发,直径0.5~10厘米不等,疱壁菲薄,疱液清亮,颇似烫伤引起的水疱,但周围无炎症性红晕。1~2周后水疱干燥结痂,愈后不留疤痕。

糖尿病 健康 苯海拉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预防感染、纠正低蛋白血症。小水疱可自行干瘪,不必处理;

大水疱可用注射器抽出液体,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定期清洁、更换敷料。

6、 丹毒样红斑

发生于糖尿病人小腿胫前或足背的界限清楚的红斑,看上去颇似“丹毒”,但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使之有别于丹毒。

其发生可能与下肢微循环受累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糖尿病 健康 苯海拉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治疗:积极治疗糖尿病,改善微循环。

7、 糖尿病性黄瘤病

糖尿病性黄瘤好发于面部(特别是眼睑周围)、四肢伸侧、躯干、臀部的皮肤上,群集或散在分布,从米粒到黄豆粒大小的黄色丘疹或斑块。

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质地比周围皮肤略硬,大多不痒。患者常常伴有严重脂代谢紊乱

糖尿病 健康 苯海拉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治疗:积极纠正糖、脂代谢紊乱。

8、 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是指局部皮肤变黑、增厚,呈疣状增生,好发于颈后、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与肥胖所致的严重胰岛素抵抗有关。

本病多见于严重超重及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黑棘皮征是预测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糖尿病 健康 苯海拉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治疗:减肥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此外,这类患者降糖宜选择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一般不用胰岛素。

如果您还有疾病预防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

60岁以上老人,正常血糖是多少?提醒:超过“目标值”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表现为血糖过高的疾病,与人体的血糖和胰岛素有关。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产生的激素,可帮助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为机体提供能量。但在某些情况下,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无法充分利用胰岛素,导致葡萄糖“滞留”在血液中,没有到达细胞。

随着时间的流逝,血液中的血糖过多,从而产生一系列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在中国相当普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一。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20岁以上的人患糖尿病的比例占大概10%,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更是在15%以上。糖尿病更多地出现在老年人群体中,其患病率是4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的2至4倍。

一、老年人的正常血糖值是多少?

在以前,为了强化患者对血糖的控制,人们提出了糖尿病的一些绝对数值,比如糖化血红蛋(HbA1c)要小于6.5%。

不过,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医学界逐步认识到,能够改善临床结局的关键不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追求一个绝对数值,而是“因材施教”,不同情况的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一个不同的适宜范围。

于是,人们提出了个性化控制目标,这个个性化目标是根据糖尿病病人的治疗风险、承受治疗的能力、获益程度、预期寿命、医疗条件等因素而制定的血糖控制目标。

2013年,中国老年医学会根据中国糖尿病病人的特点,发布了《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其中就不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需求,给出了不同的血糖控制的个性化建议。

  • 对于确诊糖尿病不久,年纪相对低,预期寿命≥10年,且没有并发症,降血糖治疗不会导致体重增加和低血糖,无须降血糖药物或者只用一种非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依从性良好的病人,应以HbA1c小于6.5%为控血糖目标
  • 对于预期寿命≥10年,患有较轻并发症,有一定的低血糖风险,胰岛素治疗为主或者使用过胰岛素促泌剂的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应以HbA1c小于7.5%为控血糖目标。
  • 对于预期寿命≥5年,有中等程度并发症,有一定的低血糖风险,多次注射胰岛素,或者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的老年糖尿病病人,应以HbA1c小于8%为控血糖目标。
二、测血糖,避开6点,结果才准确!

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查血糖数值,以观察自己的血糖变化,以及所用药物和措施是否有效。不过,测血糖看来简单,但不注意一些细节的话就很容易带来不便和差错。

1、买了不适合的血糖仪

糖尿病病人在选择血糖仪的时候,要方便自己的生活。对于忙碌的年轻人来说,小巧、容易携带的血糖仪更为实用。对年老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选择读数显示大的血糖仪。

2. 在错误的时间测血糖

测血糖分为空腹测量和餐后测量两种,但时间把握不好,就容易不准确。比如早上空腹时间过长或过短,或饭后太快测量等等,都会使数值不准确。

3. 测血糖之间没洗手

手上沾有食物或糖,血糖读数就会受到影响。不过测血糖之前,不能用抗菌洗手液或者酒精来洗手,只需要用清水和肥皂洗手。用血糖仪之前,还要保证手的干燥。

4. 没有定时测血糖的习惯

血糖随时会变动,管理血糖要定时观察,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如果怕忘记,最好设定闹钟提醒自己。

5. 测指尖血

指尖中间部位对痛觉很敏感,在这里采血会很痛,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在指尖的侧面采血。此外,每次测血糖都应换手指,以免相同位置刺伤次数过多,形成硬皮。

6. 没有保证体内水分充足

脱水的时候测血糖,读数会不准确,怀疑脱水引起读数不准确,应多喝水。

三、中老年人的“稳定血糖”饮食原则

原则一:控制好三大营养的比例

在总热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大营养物质应维持适合的比例。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应占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25~35%,脂肪占10~15%。

原则二: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A

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现白内障、视网膜炎、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多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A,对预防和治疗这些并发症有正面作用。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奶制品、蛋黄、动物肝脏等,水果蔬菜则含有比较丰富的维生素C。

原则三:限制坚果类食物

杏仁、瓜子、核桃、榛子等坚果类食物里,油的成分占了约50%,且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可提升血糖,且容易发胖。糖尿病患者可少量食用。

原则四:吃水果要注意

水果含有果糖,吃水果容易提升血糖数值。为了获得吃水果的好处,控制吃水果的坏处,应在两餐之间血糖最低时吃。吃完水果后的半个至1小时测一下血糖。水果尽量选择果糖少的,且一次不要吃太多。

原则五:补充膳食纤维和豆类

膳食纤维有较强的吸水性,可以延长食物在胃肠道的时间,从而降低血糖,优化糖耐量,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血脂与冠心病建议中老年人每日摄入不少于15克的膳食纤维

另外,糖尿病患者可多用豆类食品代替大米或者面食等,因为豆类含有更多纤维和蛋白,且升糖指数更低,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控制血糖并不容易,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家中有长者患有糖尿病,应给予更多关注。

#健康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3年版)》.中华内科杂志.2014年5月21日

2.《自测血糖注意六个细节》.人民网.2016年1月29日

3.More Beans, Less White Rice Tied to Less Diabetes. Medscape.com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脚后跟经常干裂起皮?营养师:未必是缺乏维生素,可能在说明问题

说起脚部干裂起皮,可能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再加上双脚常常隐藏在袜子、鞋背后,往往让人忽视它的健康。直到真的感觉不适后,才会有所行动。

针对脚后跟干裂起皮,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出现次数非常少,就可能是小问题,如天气干燥、鞋子不透气、双脚出汗较多、缺乏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E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家做好脚部的护肤,每天可以用温水泡脚。每次泡脚时间不要过长,大约10分钟左右即可,随后及时擦干以及涂抹护肤油,可增加双脚皮肤的韧性,防止干裂现象。

在食疗的方式上,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这点上需要大家完全按照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全天每人食用300g~500g蔬菜、200g~350g水果,可改善这种现象。

另一种情况,属于长期性脚气,需要大家高度警惕,可能是身体在向你说明几种问题:

可能在表示和脚气有关:

春季、夏季,天气温度高,空气中细菌、病毒肆意滋生,不仅容易出现食物中毒事件,诱发呼吸道疾病、传染性疾病,还容易高发脚气。

在临床上,描述脚气主要是由真菌感染,按照脚气的特点可以分为三种,一个是糜烂型,另一个是水泡型,还有一个是角化过度型。对于脚后跟干裂起皮的情况,极有可能是最后一种脚气类型,它通常发生在脚掌的部位,平时容易瘙痒、脱皮。

如果你有这种表现,要及时去医院检查,避免真菌传染到其他皮肤,或者是身边人。需注意的是,不要到小商贩等不正规的地方购买药膏,对病情没有好处,反而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可能和血糖水平过高:

如果你自身患有糖尿病更需注意这种情况,在糖尿病并发症中有一种就是糖尿病足,当脚部出现一点损失,愈合速度变慢,还容易影响皮肤状态。

当体内血糖水平过高,就可能不仅仅是脚后跟干裂起皮,还有可能出现溃烂等严重情况。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脚部健康,当双脚出现小伤口,恢复速度非常慢,或者是没有明显好转,就要及时就医。

同时注意如果你有泡脚的习惯,不要用过热的是泡脚,容易刺激皮肤、血管,温水即可,有并发症糖尿病足的患者不适合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