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无糖燕麦糖尿病(无糖燕麦片糖尿病患者可以喝吗)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包装上写着“无糖”“0蔗糖”实际上依然含“糖”!无糖食品怎么选?专家这么说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4月7日下午,著名测评人@老爸测评 对外发布了名为《老爸评测提醒!这种产品坑了你爷爷奶奶20年!》的视频。

涉及的有中老年营养燕麦产品,外包装标注有“未添加白砂糖”的字样,可是其产品配料表里却有麦芽糊精、葡萄糖浆。对此,老爸测评表示,写着不添加白砂糖,却放了差不多的东西。“不就是在欺骗消费者吗?”

4月10日,国内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声明中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

4月9日至4月11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走访了重庆中心城区多个超市、便利店了解到,很多消费者挑选无糖食品均处于“盲选”的状态,或者是单纯依靠广告。

△在一款标注“无蔗糖”的风味酸乳饮品的配料表中,含有其他糖类成分。

年轻人喜欢无糖食品 老年人也喜爱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饮食成了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由此,无糖饼干、无糖饮料、无糖酸奶、无糖燕麦和无糖芝麻糊等越来越多的无糖食品开始出现在生活中。

似乎食品不含糖,就能离肥胖远一点。果真如此吗?

稍早前,著名测评人@老爸测评 对外发布中老年营养燕麦产品,外包装标注有“未添加白砂糖”的字样,可是配料表里却含有麦芽糊精、葡萄糖浆等糖分。

随后,网上关于无糖食品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4月9日至4月11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走访了重庆中心城区多个超市、便利店看到,消费者对于无糖食品的喜爱确实很高。

“无糖饮料3元到10元不等,还有无糖的零食,这些都很受年轻人喜欢。”有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年轻人喜欢无糖食品外,老年人也喜爱无糖食品。“岁数大的买酸奶、燕麦片、芝麻糊这些,有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所以也是要无糖。”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注意到,虽然大家都喜爱无糖食品,可是对于无糖食品的选择,却都是“盲选”。

“反正就是看广告,还有就是外包装,上面写无糖,那肯定就是无糖了。”多名消费者向记者表示,自己也遇到过假的“无糖食品”。

家住南坪南路的龚先生指着一个外包装标注有“无糖黑芝麻糊”的产品表示,有商家专门和消费者玩文字游戏。“你看这个外包装上写着无糖,但是你看这里它有写着糖含量≤0.5g/100g,糖含量符合GB28050声称无糖的要求。”

在一些中老年燕麦片食品,记者也看到了“无蔗糖、无白砂糖”的食品,可是配料表里却含有淀粉糖浆、植脂末等糖类。

“你还不如直接添加蔗糖或白砂糖呢,这不是存心害我们中老年人嘛。”龚先生表示,有些商家打着中老年食品的幌子,却一点都没为中老年人考虑问题。

△超市货架上,一款标注为“无糖苏打水”的饮料,配料中同样含有其他糖类成分。

专家以无糖饮料为例 其营养素表的能量应该为0

4月10日,国内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声明中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

元气森林表示,近期已对乳茶产品做了修正升级,即从2月4日起生产的大部分乳茶和3月18日起生产的全部乳茶,包装从原来的“0蔗糖 低脂肪”改为“低糖 低脂肪”。

元气森林同时提醒:乳茶有奶所以是有糖的。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用甜味剂来代替蔗糖,已经成为各食品行业公认的减糖方案。”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李存璞指出,食品、饮料中添加的糖让甜蜜成为了负担,有可能会增加患龋齿、肥胖、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无糖食品在市场受欢迎成为一种必然,未来无糖食品也将会有更多新品推向市场。

不过李存璞也表示,无糖并不等于完全不含糖,“无糖一般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但是看配料表会发现,虽不添加蔗糖,却可能添加了葡萄糖浆、麦芽糊精等,而这些物质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所以热量一点也不会少。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有葡萄糖果糖,血糖会迅速升高,很危险。建议调整饮食习惯,不要盲目使用无糖产品,在购买前仔细查看该产品是用何种甜味剂代替了有关糖类,最好是购买著名国标无糖食品的食物。”

除此之外,李存璞还指出,无糖不代表能量低,应当关注营养素的能量表。如果是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比较重要,脂肪含量高可以提供更好的滑腻的口感,但热量就高。“真正的无热量饮料的甜味来自于不被人体代谢的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营养素表的能量应该为0。但即便如此,也应当少摄入饮料,如碳酸饮料的磷酸等酸性物质对骨骼、牙齿不好,咖啡因会利尿,而饮料中的钠离子等成分会使血液渗透压升高,并不能起到补水的效果。”

最后专家提醒:白开水和纯净水最好,但适量饮用饮料也没啥问题,不要过量即可。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健康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糖分过量摄入的危害日益被重视,无糖食品逐渐开始走红。

诸如0糖0脂碳酸饮料、无糖低脂饼干、0糖低卡脂燕麦、无糖低卡固体饮料、糖尿病人专用无糖零食……琳琅满目的无糖食品仿佛自带健康光环,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头好。

但是,“0糖”“无糖”是否真的不含糖?消费者是否可以敞开了吃呢?为解开这些疑惑,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杭州市分中心联合监测站点对目前颇受欢迎的标称“0糖”“无糖”的食品做了随机采样检测。结果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01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样品选取了市面上常见的声称为无糖食品和普通食品各6批次,分别为:夹心饼干/0糖夹心饼干、运动饮料/无糖运动饮料、碳酸饮料/0糖碳酸饮料、充气糖果/无糖口香糖、含乳果冻/0糖果冻、纯蛋糕/无蔗糖蛋糕。

02

结果分析

根据国家标准,产品如若声称“无糖”或“不含糖”,需要符合“每100g固体食品或者每100 mL液体食品中糖的含量不超过0.5g”要求。而此处的“糖”是指单糖、双糖之和,即用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糖只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单/双糖组分,“无糖”声称并不代表食品中不含其他类型的碳水化合物。

实验结果显示,#1-2、#2-2、#3-2、#4-2、#5-2样品中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单/双糖组分检出值均低于0.5 g/100g(mL),符合“无糖”“0糖”声称的相关要求。

虽然符合相关要求,但是这些食品真的不含碳水化合物吗?

#1-2样品检出蔗糖含量为0.27g/100g,使用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代替白砂糖,广义上确实减少了产品中的“糖”含量,但细查该食品配料发现,第一位为小麦粉且第五位明示另外掺入了淀粉,可推测产品中可能含有大量淀粉。淀粉在人体内经一系列反应后会转化为葡萄糖,仍能产生较高的热量。

#4-2、#5-2样品中同样使用了呈甜味物质完全替代白砂糖和果葡糖浆。但为保持良好的口感以及降低成本,甜味替代物质难免会由多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复配,若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6-2样品配料中使用海藻糖、麦芽糖浆等6种呈甜味物质代替白砂糖,升糖指数虽相对较低,但实际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能量未明显减少,且与普通蛋糕并无显著区别,因此该“无蔗糖”声称,仅具有表象意义,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结论

检测结果显示,“0糖”、“无糖”并非真的没有糖,“0糖”“无糖”声称也并不代表食品中不含其他类型的碳水化合物,例如,标称“0糖”的样品含有果葡糖浆,同样会升高血糖、产生能量,对减肥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没有实质意义。

03

消费提示

很多消费者认为“0糖”“无糖”食品不影响血糖、不会长胖,但事实上,有些“0糖”“无糖”食品中的油脂、淀粉等高产能物质含量并没有想象中少,过多食用也会造成糖分、脂肪的积累,对健康有害无益。

消费者在选购“0糖”“无糖”食品时,建议多关注产品的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

添加糖醇类代糖物质的

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类物质的代谢过程基本无需胰岛素参与,升糖指数较低,对血糖影响不大,但此类物质在体内代谢缓慢,长期过量摄入,也会引起腹胀、腹泻等不良症状,糖醇不耐受者、孕妇及儿童不建议食用。

添加人工合成甜味剂的

很多“0糖”“无糖”而又呈现甜味的食品,大多添加了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等,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内容转自:杭州市场监管局

来源: 中国质量报

想控糖,无糖食品莫乱尝

时下,高糖摄入的危害日益引发关注,无糖食品成为食品界新宠。然而,在商家宣传之下,大众对无糖食品的认知存在误区。

无糖食品,食界新宠

在位于重庆渝北区金开大道的一家超市内,一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无糖饼干、无糖燕麦片、无糖芝麻糊等食品,货架旁的指示牌清楚标明 “无糖食品专区”。

工作人员指着食品包装上的“无糖”“0糖”“不含糖”字样向记者强调:“无糖食品,就是没有添加任何糖分的食品。”

“没查过,无糖应该是完全不含糖吧。”汪先生从今年3月开始减肥,每晚只吃无糖燕麦片,目前体重还没有明显变化,但他依然坚持购买无糖食品。

记者随机走访6家大型综合超市,这些超市都设有无糖食品专区。其中,销量最高的无糖可乐甚至独自成区,“无糖,畅享美味”的广告语远远就能望见。

“这是给家里患糖尿病的老人买的,糖尿病人要控制血糖,我们只能选无糖食品了。”正在超市挑选无糖饼干的戴小姐说,家中老人每3到5天就能吃完一包无糖饼干,因为“无糖”,子女也就放心让老人食用。

无糖食品,当真“无糖”?

无糖并非“零含糖”。记者查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现,只要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食品。这意味着,希望严格控制糖分摄入的无糖食品消费者,吃这类食品如果缺乏节制,或许事与愿违。

业内人士指出,无糖食品长期食用同样会增加能量摄入,反而容易引起肥胖。值得注意的是,无糖食品尤其无糖饮料中往往不缺咖啡因,容易让人“上瘾”。

“我越来越喜欢吃甜的,别人觉得很甜的食物在我嘴里就是刚刚好的甜度。”食用代糖食品一年多的贾女士说。

“无蔗糖”不等于无糖。记者拿了一袋无蔗糖沙琪玛询问超市的销售人员,该销售人员认为,无蔗糖就是无糖的意思,二者没有区别。

但稍一查看配料表便明白,这种沙琪玛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浆,麦芽糖也属于糖类。“无蔗糖”仅意味着不添加蔗糖,但完全可以添加葡萄糖、麦芽糖等糖类,不能等同于“无糖”。

无糖可能有代糖。在几款无糖酸奶的配料表中,记者虽未发现糖类,却发现了木糖醇、三聚蔗糖等代糖的名字。专业人士解释,无糖食品虽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但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须引起注意的是,代糖不易吸收,摄入过多易引发腹痛、腹泻。

无糖食品,谨慎食用

该如何食用无糖食品?专家概括了一句话——只能少量食用聊以满足口感,食用的同时应相应减少主食。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营养科医师朱文艺认为,眼下不少商家宣传“无糖食品”简单夸张,这种不良倾向要尽快纠正,消费者也应对无糖食品常识有所了解,免遭误导。

“我喝粥时会食用无糖食品,一般一周两次,一次25克左右。”蒋女士修读过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知道无糖食品中含有少量糖分,会精确计算其中的糖分含量,绝不多吃。

业内人士建议,在挑选无糖食品时,认真查看食物成分表,优先选择含有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等甜味剂的产品。

“不能盲目追求无糖食品,要了解其中的原理。”蒋女士说,如一些无糖饼干虽不含糖,但淀粉含量大得惊人,淀粉进入胃肠道后很快分解为葡萄糖,会提升血糖。

朱文艺表示,近年来号称可以“控糖减脂”的食品层出不穷,但控糖没有捷径:“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士应该控制总的食物摄入量,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少吃水果,不喝饮料,适当运动,才是最有效控糖的方法。”

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