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息肉(糖尿病足长肉芽图片)

极目新闻 0
文章目录:

小小肠息肉,却是肠道里的“定时炸弹”!专家为你“肠”话短说

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胡梦

临床大约有超过9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不少人体检或者到医院做肠镜检查,查出肠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害怕自己和肠癌挂上了钩。那么,肠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发现肠息肉该怎么办?怎么知道它是“好”是“坏”?

日前,本报特邀湖北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林爱珍教授做客“市民有约·楚天名医大讲堂”,“肠”话短说,为广大市民科普大肠息肉。

【专家名片】

姓名:林爱珍

职务:湖北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博士生导师。从事肛肠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现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肛肠分会副会长。

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慢性结直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术后肠粘连、肛周瘙痒症;专长于运用微创手术与无痛技巧治疗环状混合痔、脱肛、“外紧内松”出口梗阻型便秘;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肛周脓肿、肛瘘、藏毛窦、坏死性筋膜炎、慢性溃疡及糖尿病足;对缓解术后伤口疼痛、预防瘢痕形成、愈合缓慢等有独到的经验;手术以精致细腻,微创无痛而著称。

专家门诊时间:光谷院区: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名医堂)

花园山院区:周二上午、周二下午(名医堂)

葛店院区:周三下午

发现肠息肉,应当积极处理

今年50岁的黄女士就职于某科研机构,一向重视健康的她年年体检,除了血脂略高,各项指标都正常。去年,因为家里亲戚被检查出结肠癌晚期,很警觉的她马上联想起自己的种种症状,马上赶到医院做了肠镜。果然发现肠道内有多发性息肉,最大的直径约7毫米,医生建议尽快做手术处理。但她当时手头工作繁忙,考虑再三,她还是决定等忙完这一阵再说。过了半年,她住进湖北省中医院肛肠科,手术切除了4个息肉,其中最大的一个已经长到1公分,病理检测为绒毛状腺瘤,并已有癌变。“幸亏没有再拖下去了!看来发现肠息肉,还是要尽早积极处理呀!”黄女士不禁有些后怕地说。

那究竟什么是肠息肉呢,为何一下子长会出这么多息肉?肠道息肉啥时候会癌变?湖北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林爱珍教授介绍,肠道息肉通俗一点说,就是肠道内壁长了一些肉疙瘩。它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早期往往没有特别的不适症状而不容易被发现。早发现,只能依靠结肠镜的检查。

虽然研究显示,超过九成的结肠癌,都是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的。但也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展成癌。林爱珍说,对于“肠息肉”的明确定性,需要通过结肠镜或手术摘除息肉,送病理检查做进一步甄别。一般来说,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也称“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锯齿状腺瘤。这类息肉要当心有“癌变”可能,因此,如果大于0.3公分时,就应该积极尽快处理。而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

息肉切除后,也不可高枕无忧

“肛肠疾病,三分治疗七分保养。”林爱珍教授指出,临床上,不少患者的肠道息肉可能反复发作,往往是由于诱发息肉发生的因素没有得到根除。“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工厂,肠道就是负责养分回收和垃圾排放的排污系统。如果仅仅是只疏通管道,不改善下水道的环境,息肉很容易卷土重来。”林爱珍作了个形象的比喻。

她说,肠道息肉的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肠道的慢性炎症问题,长期的高脂饮食,摄入纤维素过低,都会刺激肠道黏膜细胞,从而形成息肉。此外,长期吸烟,年龄增大后胃肠动力不足使得粪便在肠道内长期存留,家族遗传等因素,都会促成肠道息肉的生成。所以,肠道息肉的生成,跟饮食习惯、排便习惯、遗传因素等方面息息相关。

“肠息肉”摘除后,患者也不能高枕无忧,定期复查肠镜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中,还要改变高脂饮食的方式,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要多吃蔬菜和多运动,还要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降低复发率。否则即便息肉切除了,依旧容易复发。

“息肉摘除是治标,中医药调整体质,改善肠道内环境是治本,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标本兼治。”林爱珍说,省中医院肛肠科采用中药口服、灌肠、大肠水疗、外敷、坐浴、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治疗痔疮、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乳头瘤及肛门皮肤病、炎性肠病、便秘等肛肠疾病,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最后,她提醒,要建立起体检和肠道肿瘤筛查意识。建议超过50岁,无论性别以及是否有症状,都应该做结肠镜的检查。而对于有肠道肿瘤家族病史、慢性肠道疾病的群体,或者如果排便习惯突然改变,有便血症状的这类人群,都应该从40岁开始就定期结肠镜检查和大肠癌筛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糖尿病患者有胆囊息肉,未达手术标准,中医辨证用药,散结不升糖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家福!我接诊过的很多患者,都有一身多病的情况,有人在患有肝肾囊肿的同时,还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也有人是囊肿结石多发,还伴有胆囊炎,这种患者大多都会问我一个问题,应该先治哪个病?如果吃治肝囊肿的药,是不是就不能吃降血压的药了?一起吃会不会有不好的反应?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没必要太过担心,医生对于中药的药性肯定是十分了解的,很多疾病甚至可以用一张方子一起调,同时配合吃西药也是没问题的,比如我之前接诊的一个患者,糖尿病合并胆囊息肉,她有5年的糖尿病病史,一直在吃二甲双胍,血糖无异常,但22年6月到23年3月,一直有胁肋胀痛的感觉,尤其在吃了油腻的食物后,症状更明显,还总是觉得上腹部闷胀,就像有一股气一直排不出来一样,偶尔会感到后背部有疼痛,大便黏腻不成型。

这位患者比较担心,怕自己是并发症,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胆囊底部内壁见大小约0.5厘米*0.6厘米的高回声,确诊胆囊息肉,因为息肉比较小又是单一的,未达手术标准,医院建议她定期观察,这位患者不放心,就想着先找中医调理。

23年3月中旬患者来初诊,她的具体症状刚才和大家说了,然后她的舌苔是比较厚腻的,常感口中黏腻,怎么刷牙也刷不干净,患者的舌象说明她体内的痰湿是比较严重的,而脾虚易生痰,患者大便黏腻不成型,也说明了体内存在脾虚的情况;另一方面,患者胁肋胀痛,说明肝郁气滞形成了血瘀,从而导致了“不通则痛”,而肝胆互为表里,如果肝郁,疏泄功能就会失常,胆就容易瘀滞,最终痰湿和血瘀互结于胆,就形成了息肉。

针对这位患者的症状,在治疗时,我采用了活血化瘀,疏肝健脾,打通肝胆淤堵的方法,先用红花、丹参、川芎、三七来活血化瘀调经,疏通被瘀堵的经络,同时配伍泽泻、半夏来化痰除湿,这几味药可以防止痰瘀互结导致息肉长大变多;用党参、白术来健脾补中益气,在改善大便黏腻的同时,防止痰湿再生;用柴胡和香附来疏肝解郁,避免血瘀的生成;最后再用一味贝母来软坚散结,让息肉自己变小。

整方合用,能恢复脾运和肝脏的疏泄功能,打通肝胆瘀堵,标本兼治,而且用药也都比较安全,散结的同时不会升糖,我叮嘱患者回家按方服药,同时二甲双胍也继续按时服用,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各症状都有好转,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息肉自己就不见了,而且服用中药期间,患者的血糖也是平稳的,并不见异常。

好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肠息肉预示家族风险!接受内镜治疗半年后要复诊

来源:生命时报

专家建议,患者在接受内镜治疗半年后,一定要回医院复诊

受访专家: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曹海龙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 何 苗

很多病都有家族遗传倾向,在癌症中,结直肠癌家族史是预示肠癌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肠癌,那么自己患肠癌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而除了这个预警外,美国哈佛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肠息肉家族史也有助于预警结直肠癌,其作用甚至不亚于结直肠癌家族史。

患肠息肉的亲属越多,患肠癌的风险越高

上述研究从瑞典全民胃肠道组织病理学队列中筛选出1965~2017年间被诊断出结直肠癌的患者,并在一般人群中为每位患者匹配了最多5个对照者,共计纳入68060例患者和333753例对照者。研究人员在瑞典多代居民注册数据库中定位到上述研究对象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及亲兄弟姐妹),再从全民癌症数据库中提取出这些亲属的肠息肉病史和结直肠癌病史,以及他们的息肉组织学分型和确诊年龄。

最终结果发现,即便没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这样明确的危险因素,但只要有1位亲属患了肠息肉,其他亲属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就会比没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人高43%。如果有两位及以上亲属患肠息肉,风险会升高79%,这个升高幅度比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的风险还要高。另外,不管肠息肉分型如何,患肠息肉的亲属越多,确诊年龄越小,本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就越高,且发病年龄越早。当一个人有两位及以上的亲属在60岁前被确诊肠息肉时,他在50岁前患上结直肠癌的风险会升高4.27倍;如果不幸有两位及以上的亲属既患肠息肉又患结直肠癌时,他在50岁前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高出15倍还多。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何苗表示,上述研究结果与临床中观测到的情况比较吻合,通过肠息肉来评估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是比较科学的。因为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实际上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按传统的分类方法,肠息肉一般分三类,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通常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比较小,良性的概率高,短期内不易恶化。但如果息肉的大小在0.5厘米以上就可能是腺瘤性息肉,或者有向腺瘤性息肉发展的趋势,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几率是比较大的,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息肉,10年内癌变几率约40%。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曹海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即先从正常到息肉再到癌症。所以,肠息肉确实是预警结直肠癌的重要信号,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多个人都患有肠息肉时,就更要引起重视。

肠息肉为何会“传”给家人

关于肠息肉具有家族聚集性的问题,何苗表示,这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同一家庭中的成员们往往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相似之处,所以一人发病,其他人患病的可能性也很大。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家族遗传。遗传因素是导致肠息肉出现家族聚集的首要原因,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有肠息肉病史,或父母是肠息肉高发人群,其子女出现肠息肉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所以一个家族中很可能不止一个人将来会患肠息肉。

相同的饮食习惯。肠息肉的形成与饮食方式关系密切。比如,爱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黏膜,出现机械性损伤,长此以往会导致肠息肉;总吃大鱼大肉、油炸食品等,会加重消化道负担,长期吃这些食物也会引发肠息肉。曹海龙说,一家人一起用餐,每天吃的东西都一样,如果家庭中有不良饮食习惯,全家患肠息肉甚至肠癌的几率都会升高。

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炎症是导致肠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不良生活方式会让身体产生炎症反应,比如长期压力过大、焦虑紧张、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何苗说,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方式很容易相互影响,比如丈夫加班晚归,妻子很可能为了等丈夫回家也跟着熬夜;如果有一个人总是紧张焦虑,其他家庭成员很容易为其担心,也跟着紧张焦虑。长期受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家人们很容易患上相同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传染。这虽然不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也会诱发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因为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肠道内分泌异常,刺激肠道黏膜增生,不仅促使息肉形成,还增加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风险。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共同进餐传染,如果家庭饮食卫生做得不够好,一人感染,其他人也很容易被传染。

易诱发息肉的慢性病在家族聚集。曹海龙说,糖尿病与肠息肉也有着密切关系。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逐渐造成周围神经损害及皮肤黏膜防御屏障减弱等,容易引起感染,且感染后炎症不易消退,致使糖尿病患者患肠道炎症的概率比较大,进而引发肠息肉。糖尿病本身就有较强的家族聚集性,如果患者患病多年且不加注意,一家之中多人患肠息肉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对付这个“傻癌”,全家改变生活习惯

“控制和预防结直肠癌其实很简单,因为它发展过程十分缓慢,有人也称它为‘傻癌’。”曹海龙说,只要将早期病灶肠息肉或早期肿瘤去除,基本上就能将癌症控制住,不会再进一步发展。但由于肠息肉以及结直肠癌家族聚集的特性,要有效预防,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出改变。

改善全家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的家庭或个人一定要改善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要做到规律作息、不熬夜,尽量保持心情舒畅;日常饮食要清淡,控制体重,少下馆子,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少吃红肉,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相互督促和共同努力。”曹海龙说。

使用公勺公筷。全球有超过50%的人上消化道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我国也有大约59%的人感染。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会直接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但它确实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几率。如果家中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或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一定要使用公勺公筷。如果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程度较为严重,应尽快通过四联疗法进行根除。

定期体检,坚持术后复查。何苗表示,近些年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所以一定要做好定期筛查。有肠息肉、结直肠癌家族遗传病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最好在40岁左右就开始定期做肠镜检查,之后根据个人情况或遵医嘱每1~3年检查一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家庭要注意,患者在控制好血糖的情况下,还要关注肠道健康,每1~3年应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家中有人患有肠息肉,不必惊慌,息肉小于0.5厘米的,可选择内镜治疗或定期内镜随访;息肉大于0.5厘米时,腺瘤性息肉的可能性增大,可通过氩离子凝固术(APC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等方式进行治疗。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肠息肉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所以,建议患者在接受内镜治疗半年后,一定要回医院复诊,并坚持随访。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