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蜜丸糖尿病(大蜜丸糖尿病人能服用吗)
糖尿病患者能否服用蜜丸制剂?看看专家怎么说!
最近,一位糖尿病患者拿着一瓶六味地黄丸来门诊咨询:“医生,我看这六味地黄丸的说明书上写着,这六味地黄丸是蜜丸制剂,我糖尿病都8年了,带甜味的都不敢吃,怎么能吃蜜丸呢?”相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临床上蜜丸制剂有很多,对于糖尿病患者,这些“蜜丸”真的是绝对禁忌吗?
什么是蜜丸制剂
蜜丸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蜂蜜作为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丸重≥0.5g为大蜜丸,丸重<0.5g为小蜜丸。
此外,药材细粉以蜂蜜和水按适当比例混匀制成的称为水蜜丸。滋补类中药、儿科用药、贵重及含有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或水蜜丸。蜜丸或水蜜丸质地柔润,具有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
蜂蜜的作用
蜂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安五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中记载:蜂蜜,“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多食易饥、大便干燥等症状,属肺燥津伤、胃火炽盛、阴液不足所致,而蜂蜜具有滋阴润燥、补中益气、润肺止咳之功效。此外,蜂蜜作为中药炮制辅料,具有协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蜂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微量元素“铬”有降血糖的作用,对葡萄糖耐量受损者效果更好;“镁”参与胰岛细胞的功能调节,可改善糖代谢指标,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钙”能影响胰岛素的释放;“锌”可维持胰岛素的结构与功能等。
蜜丸并非糖尿病患者的“禁区”
目前这个问题争议很多。主要是因为蜂蜜的基本成分是糖类物质(主要为果糖和葡萄糖),约占70%-80%。但葡萄糖为单糖,进入肠道以后无须消化便可直接被吸收入血,不需要酶的分解,因此,食用蜂蜜后会令血糖水平波动很大。如果长期、大量地食用蜂蜜,会造成血糖的不稳定,对病情的控制极为不利。
然而,有很多专家指出,吃糖并不是罹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绝对不吃甜食也不是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关键。《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指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应接受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既要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又能满足不同情况下的营养需求。糖尿病患者对糖源的选择尤为重要,要求这些糖的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如蜂蜜中含有的果糖,它可直接被肝脏吸收,并不依赖胰岛素介导进入细胞内代谢,不会引起反应性低血糖,是良好的营养性糖源。
因此,蜜丸或水蜜丸并非是糖尿病患者不可触及的禁区,但不宜长期大剂量服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选择服用,且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用量。
文/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 张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大山楂丸五不宜
来源:人民健康网
大山楂丸为开胃消食中成药,主治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方中3药均为消食药,山楂善消油腻、肉食积滞,为主药;麦芽善消米面食积;六神曲行气消食,善消谷食积滞。三药相配,共奏开胃消食之功。由于名字直接取“山楂”二字,而山楂既可作药物,又能当食物,安全性高,还能促进脂肪消化,因此大山楂丸常被一些爱美人士当作减肥之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山楂丸具有增强消化酶活性,促进肠运动及降血脂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山楂生食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者不宜。其他典籍里还有“滑肠者少用之”“气虚便溏、脾虚不食者禁”“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等。总结起来,大山楂丸有以下5个不宜。
1.气虚之人不宜。大山楂丸由3味消食药组成,消食药都有耗气之弊,有积消积,无积则消人元气,故气虚之人尽量少服。
2.脾虚之人不宜。元代名医朱丹溪认为,山楂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饮食者,多服反克伐脾胃之气,故脾胃虚弱者慎用。脾胃虚弱者运化无力,容易饮食积滞,若仅强调消食则易加重脾胃损伤。脾胃虚运化无力兼食积者,应以补气健脾为主,辅以消食药物,以标本兼顾,补消结合。
3.怀孕之人不宜。山楂能引起子宫收缩,孕妇大量食用容易导致流产,尤其是有过自然流产史或有先兆流产症状的孕妇,更要忌食山楂食品。此外,六神曲辛温燥烈损胎,麦芽可催生而坠胎,故大山楂丸为孕妇禁服。
4.糖尿病人不宜。大山楂丸是将三药粉碎后,加蔗糖和蜂蜜制成的大蜜丸,蔗糖含量高,糖尿病人慎服。
5.胃溃疡者不宜。大山楂丸不能养胃,方中山楂是主药,属于酸性物质,摄入过多时,胃中酸度会大幅增加,加重溃疡。
大山楂丸虽属非处方药,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用于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所致的饮食积滞、消化不良、脘腹胀闷不适等症。尤适用于食积在肠胃停滞时间不是太长,还没有出现嗳气、吞酸、口气、口臭等症状者。若食积日久,应选用能健脾和胃的消食药,如健胃消食片、保和丸等;伴有食积腹泻者,可选“焦三仙”,为山楂、六神曲、麦芽炒焦后合用。
藿香正气四季可用 不同剂型各有特点
谈及夏季祛湿防暑,藿香正气可谓是家家必备用药。近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洋在做客由天士力控股集团冠名支持的新华网“健康大讲堂”时表示,藿香正气散成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一首经典方剂。不应把藿香正气局限于夏季,而应该综合分析前后病证。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洋做客新华网“健康大讲堂”
藿香正气主要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头晕头重、腹泻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用。如适用于受凉腹泻,细菌性腹泻不宜用。适用于肠胃型感冒,风热感冒不宜用。适用于晕车晕船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孕妇和2岁以下幼儿不建议使用。此外,还能辅助治疗一些皮肤病,如头癣、手足癣、灰指甲等,治疗这些疾病时可遵循医嘱。
随着中成药制剂技术的发展,藿香正气散被改革为多种剂型。包括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颗粒、丸剂、胶囊、滴丸等。虽然同属藿香正气,但是不同剂型的适用人群,使用范围有所区别。总体分为液体固体制剂两大类。
藿香正气水是藿香正气家族第一个液体剂型,在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颗粒剂剂量小、服用、携带方便,尤其适合儿童用药,但口感欠佳,其成本相对较高;丸剂多以原粉入药,服用剂量偏大,小儿服用困难( 便秘患者宜使用蜜丸,糖尿病患者则不宜使用) ;害怕药味的患者宜使用藿香正气胶囊剂( 软胶囊) ;
剂溶散时限指标作为药物的有效性检查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药物的释放速度,《中国药典》对不同丸剂的溶散时限要求不一样,其中小蜜丸、水蜜丸和水丸溶散时限为1小时,浓缩丸和糊丸为2小时,滴丸剂则要求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而天士力藿香正气滴丸实际溶散时限控制在6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