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合作(糖尿病人不配合治疗怎么办)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配合?
“噢!”当我第一次尝试用针扎手指时,那种刺痛感简直令我的头皮都发麻了。虽然我经常告诉我的病人每天要检查4次血糖,但我从来没有亲自尝试过,以至于不知道检测血糖的真正痛苦。而当我回家开始对自己进行糖尿病管理后,我发现,这简直太难了!
我第一次成为一个不合作的患者是那天我回家后的事情,我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苹果。直到我咬完最后一口苹果,我也没想起来把苹果的热量计入胰岛素泵中。“好吧,下次我会记住的!”我这么告诉自己。于是那天晚上,当我把晚餐摄入的热量值计入胰岛素泵时我为自己感到了骄傲。大概一个小时以后,我坐在办公桌前,并准备检测我的血糖。我的脸再一次因为刀割般的疼痛而变得扭曲,同时我的手指侧面也感觉到了一些疼痛,我想我该更换一下刺针的位置了。也是那天晚上,我洗完澡后差一点就忘记了要重新连上胰岛素泵。当我带着胰岛素泵一起睡觉时,我觉得非常地不习惯。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我知道在吃早饭前我又应该检查我的血糖了。我再次诅咒起该死的针头,因为它刺痛了我,我想我再也不要这么做了!我只想好好享受我的日子,而不被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中断!
我走进医院后,从包中拿出了我的早餐然后快速地吃掉。直到午餐前,我才突然想起来我早餐前忘记打“胰岛素”了,而且也没有检查血糖。于是,我在午餐时间前偷偷冲进了会议室检查我的血糖,很庆幸会议室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可不想在食堂里当着大家的面检查血糖。雨丝我发现,我必须每天为了检查血糖和寻找私人空间预备额外的时间。
在这之后的一周里,我不断地做出“不合作”的行为,从忘记检查血糖到忘记在饭前打胰岛素。当然,还有每次针刺手指时那可怕的疼痛!还有一天晚上,胰岛素泵始终在响警报,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没有正确的设置低血糖警报阈值。当时我为了这个影响我睡眠的罪魁祸首大感恼怒,于是我把它彻底关闭了。这是只有我才能享受的一种奢侈待遇,而我的糖尿病患者们却不可以。
我是如此迫切地期待着这一周的结束,因为那时我就能把这个胰岛素泵拆除了。但我也感到一些惭愧,因为对于我的病人而言,这样的折磨永远不会结束。他们无法从糖尿病中脱身,必须每天与这些讨厌的事情相伴。这次经历让我更好地了解了我的患者们每天使用的设备,更让我了解到,与糖尿病共同生活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从白天到处找隐秘地方检查血糖,到需要转化成胰岛素的每一口食物,我想我的人生永远也不会欢迎这样的改变。于是我意识到,作为糖尿病医务工作者,虽然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我们不知道他们每天经历的是这样的。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来对我的病人进行宣教,却不知道原来要完成我们宣教的内容如此困难。
翻译:琲乐 本文由医学界独家翻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的微信公众号:糖尿病之敌(tnb112)
糖友家丨得了糖尿病,就一定会导致并发症吗?
得了糖尿病体重迅速下降,
是不是吃药的缘故呢?
如果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还会出现并发症吗?
一次性给您讲清楚!
关于体重
得了糖尿病体重迅速下降,并不是吃药的缘故,而是糖尿病的经典表现“三多一少”里面的“少”,体重减轻。
体重下降很快,因为吃的食物中的糖类身体利用不足,从尿里排泄掉了自然就瘦了。
但是这是不健康的,是不锻炼及血糖高,营养流失造成的,因为只有血糖很高才会从尿里流失掉,正常人尿里是没糖的。
关于并发症
正常人血糖波动范围在3.3~8.9mmol/L之间。
而糖尿病人血糖波动范围很大,低的时候到2.8mmol/L,高的时候可能超过30mmol/L,正是血糖的超范围波动,发生并发症。
血糖越高,波动越大,并发症发生越快越重。只要血糖波动超过10个毫摩尔,就会对器官和人体组织产生伤害。
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
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
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
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
但是如果血糖控制得好,那就跟正常人一样无需太担心并发症,那些放任血糖自流的,才更要担心并发症。
糖尿病只是一种状态
不代表一种必然的结局
糖尿病患者只是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要求比健康人更严格一些而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有那么大的差别,习惯了就好了。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你努力,并发症就一定会来的晚来的轻甚至比某些健康人还好一些,所以心态一定要积极向上。
想定期监测自己的血糖?
想要学到科学的糖尿病知识?
想问医生自己的身体情况?
赶紧拿出手机
记血糖、看直播、问名医、做分享
还可以和糖友们一起参与到
线下丰富多彩活动当中去!
还等什么,赶快加入吧!
参与糖友家活动的办法
第一步:打开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点击首页左下方新栏目“糖友家”。
↓↓↓
第二步:进入糖友家平台后,选择感兴趣的栏目,即可参与到糖友家线上、线下活动中来。
今日直播预告
主题:这些容易忽视的痛风症状,你有吗?
医生介绍:四川省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科 副主任医师 张晶
直播内容:往往不严重的疼痛症状可能就是痛风的表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就是在赌命!快来早发现早治疗!
直播观看方式
1、病友圈观看:在四川名医糖友家(1、2、3、 4、5、6群)心血管圈、肾脏圈中,准时点击小康妹发送的直播链接观看。
2、如何加入病友圈:微信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在底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糖友家”“心血管圈”“肾脏圈”,按照提示入群。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来源:综合中日友好医院等
图片来源:123RF等
本文编辑:谢语嫣
很多糖尿病人没去治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中心主任 李光伟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孟 化
本报记者 钟财芬
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日益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超半数患者“躺平”不治。国际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合作组织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新研究称,我国1.48亿糖尿病患者中有7800万没有接受治疗。糖尿病防控正面临一场“硬仗”。
患而未知,知而不治
39岁的陈慧(化名)是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接诊过的一位患者。她早在17年前就被诊断出糖尿病,但并未放在心上,觉得糖尿病不痛不痒,对生活似乎没有影响。因此,陈慧只在初期用了一段时间胰岛素,之后便将患病的事抛之脑后。然而,糖尿病逐渐侵蚀着她的健康:确诊4年后,陈慧患上糖尿病肾病,出现肾功能不全;又过了5年,发展为尿毒症;患病13年时,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得不通过手术保全视力。像陈慧这样确诊糖尿病几年后就发展出严重肾病的患者虽然少见,但在孟化的门诊中并非个例。孟化说:“每个人对高血糖的耐受性不同,出现并发症的时间和程度也有差异。如果陈慧一经确诊就规范治疗,或许不至于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还有些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发现糖尿病,完全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国际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合作组织对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1.4亿名18岁及以上人群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模型预估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治疗情况,结果显示,1990~2022年,全球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翻了一番,从约7%升至14%,2022年患者总数超8亿,是1990年的4倍多;近4.5亿(59%)30岁及以上患者没有接受治疗,是1990年的3.5倍;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印度最多,接近1.33亿人,我国位列第二,有7800万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中心主任李光伟认为,上述数据揭示了糖尿病患病率高速增长和治疗被忽视的严峻现状。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病,而非单纯的个人健康问题,我国情况正诠释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相对贫困的历史时期,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李光伟参与的大庆糖尿病研究筛查了11万余人,才找出60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速,我国经济条件飞速发展,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名患者。
李光伟认为,这与现代化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从农业生产到日常家务,机械化取代了体力劳动,种地、洗衣服甚至扫地都实现了自动化,交通工具从自行车转向汽车,久坐办公成为常态,饮食也由家庭烹饪主导转向外卖快餐居多,种种因素共同推高糖尿病患病风险。
李光伟认为,高比例患者未治疗的原因在于两方面没跟上:一是医疗服务没跟上,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尚未做好从贫穷向富裕过渡的准备,糖尿病防治科普不到位,医疗资源有限,许多患者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资讯和服务;二是大众意识没跟上,普通百姓对糖尿病的危害缺乏了解,很多人认为没有明显症状,无需格外关注和治疗,加上治疗需要在药物、检查等方面长期投入,患者对降血糖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
血糖失控百病生
李光伟表示,总体来看,我国糖尿病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紧迫态势。一方面,患病率增长快。从20世纪80年代的1%,到2009年的10%,再到2019年后保持在12.4%以上,糖尿病患病率一直未得到有效遏制。从地区来看,东部多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另一方面,患病人群扩大化。糖尿病不再是传统认知里的“老年病”,35~55岁这一核心生产力人群患病率增长尤为迅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更不容忽视的是,儿童青少年发病率也在攀升,从1995~2000年的每10万人4.5例,增加到2017~2019年的每1000人1.77例。
孟化表示,很多人以为得了糖尿病就是血糖高一点,但实际上,血糖升高并不是糖尿病的终点,而是多种疾病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长期未控制的高血糖会慢慢破坏内分泌和代谢环境,让人体重要器官出现病变。就像温水煮青蛙,刚开始没有感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突然崩盘,继而伤及全身。
伤神经。患糖尿病时间越长,神经病变几率越高。最常见的是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肢端疼痛和麻木。其引起的感觉丧失,会使人很难注意到小伤口,比如患者若没有注意到手上有水泡,感染可能迅速发展并恶化,引发溃疡和组织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伤视力。短期内,高血糖可导致患者视力模糊,长期并发症包括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伤心脑。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并发症,继而引发心梗、脑卒中、心衰等心脑血管疾病。
伤肾脏。肾小球微血管损伤,会影响肾脏从血液中过滤废物,引发糖尿病肾病,随着时间推移可导致肾功能衰竭,最终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伤双足。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容易出现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有时伴有溃烂、感染,可能导致组织坏死、截肢。
李光伟表示,糖尿病还会引起急性并发症,其中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是极为危险的两种。患者可能出现脱水、昏迷,严重时危及生命。这两种危及生命的高血糖在大城市、大医院已经减少,但在县市级医院仍较常见。
拧紧四个“控糖阀”
李光伟提醒,除了患病人数多以外,更糟糕的是,不少人正站在糖尿病预备队伍中。我国有1.48亿糖尿病患者,糖前期者达2.4亿~3.6亿,且正在以约10%的速度发展为糖尿病。两位专家建议:
高发人群多筛查。糖尿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要想及时发现疾病苗头,孟化建议,肥胖者、脂肪肝和高血压患者、生产过巨大儿的女性,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且体重超标的人,应在45岁时进行首次糖尿病筛查,50岁后每5年筛查一次。
出现异常要警惕。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其出现可能伴随多种问题,比如出现黑棘皮病,表现为颈部、腋下等区域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加重。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食欲难以控制,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检测首选糖耐量。体检时通常只查空腹血糖,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有46.6%空腹血糖正常,仅餐后血糖升高。也就是说,如果只测空腹血糖,有近一半概率会漏诊。相比之下,糖耐量试验才是确诊糖尿病的“金标准”,即口服葡萄糖溶液后分别在半小时、1小时、2小时后检测血糖水平,可加测胰岛素和C肽水平,有助精准评估血糖和胰岛功能。对于已确诊者,可每3~6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生活干预最紧要。李光伟通过历时30年的大庆研究证实,中等强度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让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病率降低30%~50%。空腹血糖达到6.1~7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为7.8~11毫摩尔/升,即达到糖尿病前期范围,需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最基础的是控制好体重,确保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保持在24以下;饮食方面要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少吃高升糖指数食物,如精米白面、饼干等,不喝甜饮料;运动方面推荐一周锻炼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2/3,大体重者初期可从游泳等“关节友好”运动做起。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