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饭后血糖控制(糖尿病饭后血糖12-13正常)
餐后血糖,控制到多少最合适?医生带你看看《指南》怎么说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不算少数,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很多人在为血糖发愁。
根据统计研究显示,预估到20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达到5.52亿人。
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其实就是血糖了,因为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并发症问题。
比如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甚至心脑血管疾病都是比较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对于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餐后血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餐后血糖控制到多少才合适呢?
这有很多讲究,因为餐后血糖的管理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今天我们@康复Therapy就一起看一下《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看看餐后血糖到底应该控制到多少?
一、餐后血糖重要吗?毫无疑问,医生和患者都会关注患者的餐后血糖,因为餐后血糖更能反映问题。
我们所说的餐后血糖,其实就是吃饭之后2小时的血糖值。
如果可以有效地控制住餐后高血糖,就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糖尿病的预后非常好。
餐后血糖升高的话,具有慢性血糖增高和急性血糖波动的双重特点,对身体负荷非常大。
很多研究都表明,餐后血糖升高会造成氧化应激,增加颈动脉中层内膜的厚度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很明显的关系。
上述问题当中无论哪一种,都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很大的关联性。
在一些前瞻性队列资料当中,甚至发现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更可以有效地预测心脑血管疾病。
而两项日本的研究表明餐后血糖比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有效地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而餐后血糖如果超过11.1mmol/L,那么发生胰腺肿瘤的风险比不超过6.7mmol/L的人会高出2.15倍。
另外,研究显示,餐后血糖升高和认知功能有很大的联系。
很多研究都显示,如果在早期强化控制餐后血糖的话,会获得很大的好处。
这种优势最主要是在血管方面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以前有人觉得只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好了,就没什么问题了。
但实际上根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单纯控制好空腹血糖是不够的,特别是对糖化血红蛋白来说,如果可以控制好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三、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是多少?餐后血糖的监测方法其实有很多,目前最主要的就是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可以用指尖血测量血糖的水平。
但是对于患者来说,血糖控制的多好才能安心呢。
在2017年的研究当中,建议把血糖控制目标定在7.8mmol/L,而在之后的指南当中建议餐后血糖目标定为9.0mmol/L。
可以说跟之前相比,对血糖的控制其实更宽泛了。
除此之外只看餐后血糖也不够,在日常的生活中,糖尿病患者也应该注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之前,学者们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如果不超过6.5%是最好的,但近几年的建议指出糖化血红蛋白如果不超过7%也是非常不错的。
而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4.4~7.0mmol/L之间。
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妨拿出血糖仪看一看自己吃饭之后的血糖是多少?
今天你的血糖达标了吗?
有的人觉得血糖高低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对控制血糖这类的言辞嗤之以鼻。
但其实血糖如果偏高的话,会对血管造成损伤,短期内并没有什么变化,也看不到什么反应。
长期以往,在高血糖的作用下,血管损伤慢慢加重,最终会出现各类问题。
等到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再后悔,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参考文献
[1].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发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06):31.
#哆咖医生超能团##健康守护者##谣零零计划#@头条健康
50岁以上男性有啤酒肚,就要警惕前列腺癌?医生教你防癌招数
9岁男孩儿眼睛视力下降,几乎失明?原来是眼睛里有寄生虫
躺在枕头上感觉头痛?医生教你1个简单小方法,缓解枕下肌群疲劳
康复科医生:脑卒中后不要慌,康复期避免6大误区,别掉入陷阱
糖尿病人饭后快走,掌握3个要素,把血糖平稳“走”下来!
在糖尿病的管理中,运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饭后快走,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受到了许多糖尿病患者的青睐。然而,如何通过快走来最大化其降糖效果,却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本文将详细介绍饭后快走的三个关键要素,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饭后快走的科学依据
饭后快走之所以被广泛推荐,是因为它能够在不增加身体负担的情况下,有效地帮助控制血糖。研究表明,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饭后快走不仅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峰值,还能改善整体的血糖控制。
三个关键要素
快走速度
快走的速度是影响其降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男性每分钟走不少于87步,女性每分钟走不少于100步,可以充分激发机体的代谢活动,加速对血糖的消耗。这种速度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肌肉更好地利用血糖,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速度,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快走时保持一种轻松但稳定的步伐。想象自己是在追赶一个目标,但又不需要全力奔跑。这样的速度既能保证运动效果,又能避免过度疲劳。
快走距离
快走的距离同样重要。研究显示,每天快走步数应达到8000步,这样可以持续消耗血糖,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并预防并发症。如果按照上述快走速度来计算,男性每天应快走约90分钟,女性每天应快走约80分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一次性完成这些步数。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将快走时间分散到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重要的是保持每天的总步数达到8000步,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快走时间
快走的时间选择同样重要。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傍晚后进行运动,有助于调动胰岛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量,从而将夜间血糖维持在较低水平。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控制全天的血糖基线水平,还能减少白天的血糖波动。
傍晚后的运动还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一天的压力。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在晚餐后进行快走,这样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又能促进消化,改善睡眠质量。
注意事项
尽管饭后快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但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那些膝关节存在问题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姿势
在快走时,保持正确的姿势至关重要。首先,要注意脚尖朝向正前方,双脚略分开,避免内外八字。这样可以减少对膝关节的侧向压力,保护关节。
其次,前脚落地时要先着地,即脚后跟先着地,然后再过渡到全脚掌。这样可以减少对膝关节的冲击力,避免损伤。
另外,后脚离地时要有蹬地的动作,并且要有一定的力度。这样可以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穿着合适的鞋
穿着合适的鞋是保护膝关节的重要措施。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一双舒适、合脚的运动鞋,鞋底要有足够的缓冲能力,以减少对膝关节的冲击。如果鞋的后跟有磨损,应及时更换新鞋。
加强腿部肌肉锻炼
加强腿部肌肉的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行走的稳定性,还能减轻膝关节的负担。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的腿部肌肉锻炼,如坐在沙发上勾脚尖或躺在床上直抬腿。这些动作可以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改善关节的稳定性。
通过掌握饭后快走的三个关键要素,并注意一些细节,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记住,运动是一种长期的治疗手段,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
糖尿病患者选对餐后运动的最佳时间,降血糖效果加倍
运动治疗糖尿病,要实现两个目标:
- 一是降低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危害糖友健康;
- 二是减小血糖波动,因为血糖波动大比持续高血糖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降低血糖,这是任何时间开始运动都能达到的目标,而减小血糖波动则不然,需要对运动的起始时间有一定的科学设计。
餐后什么时间运动合适
在众多的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文章中,对餐后运动的起始时间有不同的解读,餐后30分钟、60分、90分钟。
今年2月6、7日两天,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邀请首都国医名师、广安门医院82岁的糖尿病专家林兰做客节目,林老创建的“林氏控糖法”建议糖友餐后立即运动。
这众多的运动起始时间建议,从不同的角度着眼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很多糖友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选择哪个时间开始运动更适合自己。
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时间
历年发布的糖尿病防治专家共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糖尿病要讲究个体化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当然也是如此。
运动的起始时间是运动治疗糖尿病,防止血糖波动的核心关键点,也是影响运动治疗糖尿病效果的决定因素。
精准确定运动起始时间,需要做好两个准备:
- 一是通过监测血糖,确定血糖达到峰值的时间;
- 二是根据峰值时间,确定起始运动时间(必须在峰值出现前)。
为了上述准备和了解运动对降糖的真实影响,近期,我选择了两天监测早餐前后血糖予以验证。
在摄入热量和用药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天不运动,第二天餐后立即运动,用餐均约5分钟,都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步速78/分钟,监测结果如下:
不同时间血糖水平(单位:mmol/L)
空腹血糖
20分钟
40分钟
50分钟
60分钟
餐后不运动
5.7
7.2
9.2
10.4
9.1
餐后立即运动
6.0
7.6
7.3
7.4
7.4
从监测结果看:
1.我的血糖高峰值在餐后50分钟,此后血糖开始下降。如果50分钟时开始运动,血糖已出现峰值,餐后血糖波动幅度=10.4
-5.7,结果4.7,大于日内最大和最小血糖波动值标准4.4。
选择这个时间点作为运动起始时间,对于减低血糖波动是“零”效果,从运动治疗糖尿病角度,50分钟及以后时间均不能作为运动的起始时间。
如果把运动起始时间定在餐后30分钟,应该是较为理想(此时血糖应在8.0左右)。
2.用“林氏控糖法”减小血糖波动,虽然运动的强度并不大(平时运动100步/分钟以上),效果极其明显,二十分钟以后,血糖波动基本是一条直线,日内最大和最小血糖值差仅仅1.6。
两相比较,不仅使我们看到“林氏控糖法”的巨大优势,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选择好运动的起始时间是多么地重要。
3.在每天摄入总热量和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糖友胃肠功能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胰岛功能的逐年减退,餐后出现血糖峰值的时间一定会提前,(我06年做胰岛素释放值血糖高峰值是1小时)。
糖友如果想使运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一定要经常监测自己的血糖峰值时间(当然用动态血糖仪更准确),并以此确定运动的起始时间。
运动治疗糖尿病,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迈开腿”,运动“起步”的时间是关键,它不仅需要强调“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更需要用相关的监测数据来保证和证明糖友自己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
作者:王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