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理生理图(糖尿病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三大物质代谢紊乱)
终于搞清糖尿病的病理!医生忠告:3个阶段,及早干预,尚能逆转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高发病。
但它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发病时身体通常并无什么明显异样症状。
等到身体不适再去医院确诊,此时糖尿病多半已经恶化到中晚期。
本文,我将通过以下3个问题的回答,来详细介绍糖尿病应该如何早期发现,又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第一个问题:糖尿病是怎么回事?都有哪些早期症状?
症状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外在信号,都可以用发病机理来解释。
因此,想知道糖尿病有哪些早期、中期、晚期症状,我们得先了解糖尿病。
先明确一个概念,糖尿病≠尿里面含糖,但它一定表明血糖超标。(尿里含糖,一般都是晚期糖尿病了)
所谓血糖,就是血液里葡萄糖。尽管葡萄糖是我们身体重要的能量物质,但它在人体里属于"危化品"。
就好比是石油一样,必须运输、存储在油罐车、油库里才安全。
我们吃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进入肠道血管,混入人体交通运输网中。
胰岛β细胞也连接着这个网络,一旦它检测到血糖浓度上升,便会立即派出胰岛素这个交管协警队,
强迫血糖快速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细胞中,从而使血糖回到正常水平。
以上是人体控制血糖的核心过程。
通常,胰岛β细胞会一辈子兢兢业业工作,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也会老老实实听胰岛素的话,及时吸纳葡萄糖,让血糖稳控在合理区间。但如果上述过程异常,则会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总的来看,糖尿病通常会按照以下3个阶段逐渐恶化。
第一阶段:β细胞正常,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抵抗胰岛素。
不再听它指挥,吸纳多余的葡萄糖,从而导致葡萄糖滞留在血中,引起血糖升高。
为什么它们会不听话?
因为它们都装不下了,仓库都爆满了!让你去当仓库管理员,你也会撂挑子。
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肥胖者身上,他们的肝脏脂肪多(脂肪肝)、肌肉量少、脂肪细胞都爆满。
此外,长期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源头)的人,特别是北方爱吃面食的人,也容易出现此问题。
即便如此,人体还是会想办法控制血糖。既然一个胰岛素不行,那就多派几个。
于是,胰岛β细胞会满负荷运转,分泌几倍、十几倍的胰岛素。这在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高胰岛素血症。
在这一阶段,患者体内的血糖多半还处于正常范围,或者仅轻微偏高,患者多半没有任何症状。
您只有定期体检才能发现。
在这里我要提醒您,第一阶段是可逆的。如果您错过了,就得一辈子与糖尿病相伴了!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减肥。
第二阶段: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
如果第一阶段迟迟得不到缓解,β细胞终有一天会累瘫。
此时,即便它已经监测到血糖超标,也没有办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自然而言就增高了。
血糖高了会有什么症状?最典型的就是三多一少:
- 多饮:血糖高了,向身体发出口渴信号;
- 多食:血糖无法进入能耗部位,向身体发出饥饿信号;
- 多尿:水喝多了,尿就多了;
- 一少:体重减少,血糖无法进入身体,吃的再多也没用。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
促分泌剂会让残余的β细胞提升生产效率,胰岛素增敏剂是让得来不易的胰岛素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β细胞功能丧失,胰岛素分泌为零
到了这一阶段,β细胞已经完全丧失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只得注射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
好比是本次疫情,本地医疗团队因患者太多而崩溃,国家只有增派力量整建制接管才能运营。
到了第三阶段,症状就不单单是高血糖所引起的三多一少了。此时,患者通常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具体表现,第二个问题将会为您详细讲解。
第二个问题:糖尿病都有哪些危害?
主要有2类。
第一类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间接危害
血液里面长期滞留过多的葡萄糖,会使血管相关细胞、蛋白发生糖化,损害微血管。
最容易受损的就是我们的视网膜、肾脏。
这两个部位里都密布微血管,一旦它们出现病变,糖尿病患者就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等。
此外,滞留的葡萄糖还可能变成糖基化终末期产物。
这是一种类似于有害胆固醇的物质,极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如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等等。
第二类并发症:神经并发症,直接危害
神经细胞在体内负责传递电信号,但如果长期泡在"毒糖浆"里,它们的传递功能就会受阻。
患者容易会出现皮肤刺痛、发麻、踩在云朵、无知觉等异常症状。
此外,胃部的植物神经也容易被毒害,导致我们的肠胃蠕动功能减弱,出现胃轻瘫问题。
讲述完上述两大类并发症之后,我们最后再解释一下糖尿病足。它的本质是感染坏死:
- 一方面患者脚部感觉异常,容易出现伤口而不自知
- 另一方面,患者足部体液糖分高,容易滋生细菌
- 最后,足部血管运输能力下降,免疫部队难以运输过去
这会导致什么局面?细菌攻城拔寨,我们却无能为力,最终,只得截肢保命。
第三个问题:我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人群来讲。
第一类人: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
如果您是糖友,请您记住,血糖控制的越好,上述危害来的就越少、越迟。
有很多糖友能与常人一样健康长寿,注重饮食,保持体重,遵医嘱服药。
很简单,能否做到就看您自己了。
第二类人:尚未确诊的人
如果您是45岁以上男性、肥胖、有家族糖尿病史,要时刻留心糖尿病。确诊标准为:
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可:
(1)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三多一少),加上任意时间静脉血糖 ≥11. 1 mmol/L;
(2)空腹静脉血糖 ≥ 7. 0 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2小时后静脉血糖 ≥ 11. 1 mmol/L;
(4)非空腹的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值 ≥ 6. 5%。
如果确诊没事,要尽可能多运动、少热量饮食、控制好体重,还要记得每年体检。
好了,相信通过本期内容讲解,您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了糖尿病发病机理,及典型症状。
下期内容,我将会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都有哪些药物可以用,分别适合在什么阶段用。
更多科学防控糖尿病的知识,点击下列专栏您将获益:
特殊时期,希望您和家人健康!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些和糖尿病有关的知识你都了解吗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
旨在警醒人们,
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提高患者自我治疗、
自我监测的技能,
做到早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降糖就得少吃主食?
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
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
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文章综合自 | 央视新闻、新华网、新华社等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您真的了解糖尿病吗?协和医生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降糖就得少吃主食?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降糖药选贵的准没错?只要吃上了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主任医师为您科普糖尿病的那些事儿,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专家介绍: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
糖尿病画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预防。
一级预防:中国的大庆研究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与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DP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症状与早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经常有财大气粗的患者向大夫“点菜”:“给我来个最贵的药,贵有贵的道理嘛!”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还有盲目的患者经常向大夫“建言献策”:“老张的血糖比我高多了,他吃某某药效果不错,您给我也开点吧!”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专家提示:我国著名糖尿病学专家,我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曾提出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这“五架马车”来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始终离不开这“五架马车”的范畴。糖友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掌握方法,严格实践,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哦!
文字整理:刘晓坤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制/张抒扬 主编/陈明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