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镇静剂糖尿病(镇静剂药)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饮酒治失眠不可取

58岁的黄叔可能因家庭变故和生意不景气等原因打击下,最近2个月来失眠,表现难入睡、睡眠浅、梦多易醒,第二天感到精神不振,头重脚轻,严重影响工作交际。他听人介绍说吃安眠药就可以,但患糖尿病多年的他犹豫不决,担心吃安眠药有副作用并会成瘾,不吃吧又睡不着。一日,老朋友告知他有个偏方睡前饮点补酒,既可治疗失眠还可补身体。他觉得这样靠谱,因为很多人也认为药疗不如食疗。果然,睡前喝1~2两药酒的他能昏昏入睡,于是为了助眠,黄叔每晚睡前都会喝两杯自制补酒。

睡前喝酒真的有助于睡眠吗?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喝酒对于最初的入睡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是随着酒精的代谢,它往往会在后半夜导致人频繁的觉醒,睡眠也是一直断断续续的,造成睡眠整体时间的缩短,甚至引起多梦。国外的研究发现,酒精及某些镇静剂会抑制快速动眼期(REM)的时间,而REM的时间太少与常在夜间醒来、睡眠断断续续有关,也和无法获得充足休息的睡眠有关。酒精亦会影响和破坏人的睡眠结构,使睡眠质量下降,所以喝酒助眠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好像比以前睡多了一点,但次日疲劳感仍明显。因此,经常在睡前喝酒固然可以短暂产生昏沉想睡觉的作用,对睡眠表面上看似有帮助,但其实是影响了睡眠深度,久而久之加重失眠。其三,频繁喝酒也容易使机体产生对酒精的耐受,最终睡眠问题非但没有解决,酒量倒是一直在增长,若是造成了酗酒的后果,那对身体(如肝、脾、胃、脑)造成的影响将更大。另外,有些因失眠一直服用安眠药效果不明显的人也不宜在此基础上喝酒助眠,因为两者的作用相加,可能导致睡眠时呼吸中止的危险。最后,太多的酒精会让睡眠过度深沉,有可能因呕吐物造成窒息,威胁生命。

综上,如果你患上失眠症了,不要用睡前喝酒来助眠,建议尽快到精神心理科医院向专业医生查找原因,对症治疗。

(陈岳丰 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助眠可听“摇篮曲”

助眠可听“摇篮曲”

一项新研究发现,为避免服用安眠药,难以入睡的老人可以听摇篮曲。

报道称,研究人员分析了音乐对60岁以上人群睡眠质量的影响。他们发现,睡前听音乐的老年人比那些默默打盹的老年人睡得“香甜得多”。尤其是那些听“镇静音乐”而不是铿锵节拍的人,其睡眠质量的改善最为明显。镇静韵律的特点是节奏缓慢(每分钟60至80拍)、音量柔和、旋律流畅。

报道称,40%至70%的老年人存在睡眠问题,他们常常在半夜或一大早醒来。睡眠不足不仅会导致生活质量差,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这是因为睡眠能给身体和大脑一段时间进行自我修复,然后开始新的一天。

报道援引学者话说:“对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来说,音乐疗法或许是值得推荐的一线疗法,它将减少对镇静剂和助睡眠药物的依赖。”

研究人员发现,睡前听音乐四周以上的效果尤为显著。

据新华社

早起早睡

胖子患糖尿病风险低

意大利研究人员发现,同为体重超标人群,早睡早起者患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相对较低。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尽管超重者患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较高,意大利那不勒斯“费代里科二世”大学研究人员却发现,“夜猫子”胖子的患病风险更高。

这项研究涉及172名中年人,其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为32,超过正常标准,属于超重人群。

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全都超重,熬夜并晚起的研究对象患病风险更高。与在合理时间入睡并早起的研究对象相比,“夜猫子”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高6倍,患心脏病的风险高4倍。

先前研究显示,熬夜打乱人体生物钟,导致控制压力、消化和免疫系统的腺体过度活跃,进而打乱人体新陈代谢。

据新华社

来源: 浙江老年报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幕后推手,3种关键营养素助你逆转风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知道吗?中国的糖尿病记录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书中提到的“消渴症”与“膏粱之疾”息息相关。古人早就发现,过度饮食精细、油腻的食物,会让身体陷入某种病态。

而到了今天,全球4.63亿糖尿病患者中,中国就占了1.14亿。我们终于确认,古人所说的“膏粱之疾”,其实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胰岛素抵抗。

这种潜伏在细胞深处的代谢异常,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胰岛素为何会“罢工”?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繁忙的物流中心,胰岛素就像调度员,负责把血糖送进细胞,让它们转化为能量。而当细胞膜上的“安检门”——胰岛素受体变得迟钝,血糖就无法顺利进入细胞,只能滞留在血液中。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胰岛素抵抗患病率高达29.2%,也就是说,每3个人里就有1个可能正经历这场代谢失调

令人惊讶的是,考古学家在新疆出土的一具汉代干尸中,发现了典型的糖尿病足病变

这说明,胰岛素抵抗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而是人类历史上早已存在的健康隐患。

从分子角度看,胰岛素抵抗更像是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做出的一次“错误决策”。在远古时期,人类必须适应饥荒环境,身体学会了“节能模式”——当营养过剩时,细胞会减少糖分的摄入,以备不时之需。

而在现代社会,食物供应充足甚至过剩,我们的细胞却仍旧遵循着旧有的代谢逻辑。

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在面对高热量饮食的持续轰炸时,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减少糖分摄入。

这就像一个老北京胡同里的老爷子,虽然嘴上说着“不愿意吃洋快餐”,但身体却本能地囤积起脂肪,以防“断粮”。

三大关键营养素,助力胰岛素恢复“听话”状态

既然胰岛素抵抗是代谢失衡的结果,那么有没有办法让细胞重新“听懂”胰岛素的信号?研究发现,有三种营养素能够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恢复正常代谢。

1.镁:代谢的“润滑剂”

镁是维持细胞功能的关键矿物质,被称为“代谢镇定剂”。

而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日均镁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67%,长期缺乏镁可能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镁的作用类似于润滑剂,能够帮助胰岛素受体恢复灵活性,使细胞更容易接受血糖指令。杭州龙井茶中富含镁元素,而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消渴秘方”中,主要成分也是富含镁的桑叶。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古人常用桑叶泡茶来缓解糖尿病症状。

2.维生素D:胰岛素的“信号放大器”

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守护者,它还能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D水平每升高10nmol/L,胰岛素敏感性就能提升约8.7%

维生素D的作用就像一名“信号放大器”,它能激活胰岛β细胞,提升胰岛素的分泌效率。它还能刺激细胞核内的基因表达,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生成,让细胞更容易吸收血糖。

这一机制就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细胞核内跳起“转录之舞”,唤醒沉睡的代谢通道。

更内蒙古牧民世代饮用奶茶的习惯,在无意间增加了维生素D的摄入。

牛奶中的乳脂能提高维生素D的吸收率,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游牧民族较少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

3.Omega-3脂肪酸:细胞膜的“修复大师”

Omega-3脂肪酸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胰岛素敏感性至关重要。

而现代饮食中饱和脂肪摄入过多,Omega-3摄入不足,导致细胞膜变得僵硬,使胰岛素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Omega-3脂肪酸的作用类似于“和平使者”,它能恢复细胞膜的流动性,让胰岛素信号顺利传递。研究表明,每日补充2gOmega-3,可以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22%

潮汕地区有“食鱼生”的传统,深海鱼中的DHA正是天然的胰岛素增敏剂,这种饮食方式可能有助于降低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如何科学补充?掌握营养“黄金搭配”

仅仅知道哪些营养素有帮助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补充,让它们发挥最大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镁、维生素D和Omega-3的协同作用,比单独补充任何一种营养素的效果更强,三者联合补充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37%

如何合理安排补充时间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 早晨:补充镁,有助于启动代谢,让身体进入活跃状态。

· 午后:补充维生素D,与阳光协同作用,促进吸收。

· 晚餐:摄入Omega-3,帮助夜间修复细胞膜,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这些营养素的代谢交汇点,恰好位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通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能对抗胰岛素抵抗。

总结:从饮食习惯入手,逆转胰岛素抵抗

从《千金方》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人类对营养与代谢的理解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如今,我们能从经验中得知哪些食物有益健康,还能从分子层面揭示它们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当你在实验室里解析镁离子的晶体结构时,不妨也泡一杯武夷岩茶——里面的镁元素,正以最天然的方式,参与着千年不变的代谢对话。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3. 《营养学报》"维生素D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改善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