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可以化疗吗(糖尿病怎么治能去根)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糖友,这些药您得躲远点!

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十分重要。有些药物如激素、利尿剂、烟酸等,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药,糖友应尽量避免服用。

激素类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生长激素等,可引起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的分解和减少机体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人体血糖水平升高和糖耐量降低。避孕药可减少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可使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升高血糖。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拟交感神经类药物

如沙丁胺醇,在使用时可能会促使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然而,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时,其对血糖造成的波动会相应变小。

烟酸

又称为维生素B3,在起到降低血脂作用的同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升血糖作用。另外,目前临床上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会损伤患者的胰腺β细胞,进而间接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但这点似乎还缺少相对明确的循证医学依据。

降压药

降压药中的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对糖耐量影响较大,对β细胞有毒性作用,在导致患者出现低血钾的同时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因而糖尿病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会通过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及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而诱发机体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应当慎用。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岛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机体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而且这种升血糖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剂量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类药物

氯丙嗪、氟哌啶醇、三氟噻顿、氯氮平、舒必利、奥氮平、利培酮等可导致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的反应性,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其中氯丙嗪升糖作用最为明显。但通常情况下此类药物并不会引起严重的高血糖样不良反应。

蛋白酶抑制剂

如奈非那韦、沙奎邦韦、茚地那韦等,在抗HIV病毒治疗且维持较长时间后,可能会诱发高血糖症。患者应在治疗之前和第一年治疗中每间隔3~4个月检测基础血糖水平,若血糖稳定,才可以逐渐减少检测的次数。

化疗药物

如铂类、环磷酰胺等可对胰岛β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的升高。此外,异烟肼、利福平、加替沙星、胺碘酮、甲状腺激素等药物也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其中人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加替沙星还可能会引发血糖水平紊乱。

事实上,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与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可能会诱发血糖升高的药物;若必需联合用药时,更加应当注意给药剂量和对血糖的影响,定期检测血糖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并适当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品种与剂量。此外,密切注意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影响降糖药代谢的酶诱导剂或酶抑制剂,根据患者的基础水平和实际情况去调整药物剂量,合理、安全用药。其实,上述情况对于血糖水平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而言,同样有意义。

文/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石浩强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糖尿病人做化疗,注意心脏毒性!

根据今天在2016年EuroEcho-Imaging 上提出的一项研究,化疗引起的心脏损伤在患有糖尿病的癌症患者中更加严重。

首席作者Ana Catarina Gomes博士说,“葡萄牙阿尔马达医院Garcia de Orta的心脏病学家Ana Catarina Gomes博士说,”用蒽环类药物化疗诱发的心脏毒性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报道,主要是因为现在有一部分较小比例的患者死于癌症。 “在未来几年,这种心脏毒性会增加癌症幸存者心力衰竭的负担。”

她继续说:“好消息是,心脏毒性在早期阶段可以逆转,在明显的心力衰竭发展之前,特别是在治疗的第一年,当收缩功能障碍发展到80%时进行监测计划是非常有益的。”

医院Garcia de Orta有一个由心脏病学,肿瘤学和血液学运行的监测程序,以监测接受基于蒽环类化疗的癌症患者。无论患者是否具有症状,在化疗之前、期间和之后均进行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评估。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早期检测心脏毒性,从而可以预防心力衰竭。

在她的研究中,Gomes博士调查了患者在服用了蒽环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可能影响心脏损伤的可能性因素。目前的研究评估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癌症类型对心脏毒性发展的影响,以帮助识别更大风险的患者。

该研究包括所有83名患者的监测计划,其中54人有乳腺癌,20人有淋巴瘤,9人有胃癌。对于每个患者,收集关于人口统计学,心血管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以前的心血管和非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类型和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的数据。

超声心动图评估包括心室尺寸,收缩和舒张功能,射血分数和总纵向应变。在化疗开始前,治疗期间和化疗结束后进行测量。

研究人员测试了每个危险因素对从基线到随访的超声心动图数据变化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癌症患者之间比较超声心动图数据。

共有39名患者接受多柔比星治疗,44名接受表柔比星。累积剂量在推荐的范围内,患者平均年龄为52岁(39?65岁),其中78%为女性。约31%患有高血压,7%患有糖尿病,16%患有血脂异常,16%为吸烟者。

总体而言,全球纵向应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渐降低,化疗后与基线相比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显示射血分数减少的趋势。尽管糖尿病患者的基线水平与非糖尿病患者相似,但在治疗期间患有全身纵向应变的患者有明显更大的下降。

Gomes博士说:“全球纵向应变的亚临床减少是心力衰竭的早期预测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明显。在更大的研究中,统计学显示,高血压患者可能会有更大减少的趋势。

与那些胃癌或淋巴瘤相比,乳腺癌患者具有较轻的心脏毒性作用。在化疗的第一个周期后,他们有更小的射血分数减少和更好的舒张功能,而在治疗中间,他们有更好的收缩功能。这些差异与所有癌症类型中相似的蒽环类药物的累积剂量无关。

“我们假设癌症本身可以具有细胞因子诱导的直接心脏毒性作用,”Gomes博士说。 “这些心脏毒性作用可能随癌症的类型而变化。

她的结论是:“癌症患者应严格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果必要的话,再进行药物治疗。但当然,心血管预防不应推迟化疗开始的时间,因为治疗癌症是要优先考虑的。”(hi-girl 203518)

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放化疗时需警惕酮症酸中毒

近段时间,市肿瘤医院普内科接诊多例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做放化疗出现酮症酸中毒,主要原因是肿瘤患者实施抗肿瘤治疗后,其放化疗副反应往往掩盖了糖尿病急症的相关症状,可造成患者疏忽大意,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危及生命。

患者唐某某,男性,68岁,确诊糖尿病10年,平素血糖控制稳定(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入院前10天于外院行“胃癌”术后第一疗程化疗后逐渐出现呕吐、腹泻、纳差症状。自觉化疗副反应,未引起重视,症状呈持续加重,患者乏力症状进行性加重,卧床不起急诊来院。经检查血糖异常升高,酸中毒显著,确诊为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严重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代谢并发症。在胰岛素应用前是其主要死因,胰岛素问世后病死率明显下降,目前仅占糖尿病人病死率的1%。但如遇有严重应急情况或治疗不当时,本症仍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由于缺乏胰岛素,不能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机体开始使用脂肪产生能量,但是,与此同时,制造出一些我们称之为酮体的物质,它们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时尿中会出现酮体,即我们说的"糖尿病酮症"。如果仍然不能得到治疗,这种代谢紊乱会进一步加剧,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使血中酸的浓度增加,出现血pH值下降,发生酮症酸中毒。这是非常严重的情况,因为这些酸性物质经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使脑细胞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昏迷,甚至威胁生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过程来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包括两个阶段,即糖尿病酮症阶段和酸中毒阶段。在酮症期,患者表现为原有糖尿病症状的加重,如显著乏力、口渴、多尿。化验检查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血糖增高,多为16.7~33.3mmol/L(300~600mg/dl)。如果病情继续发展,血中二氧化碳结合力会降低,可至13.5~9.0 mmol/L以下,血pH值下降至7.35以下,就发展到了酸中毒阶段,这时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嗜睡或烦躁、呼吸加深加快有酮味(烂苹果味),由于严重脱水,出现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最终发生昏迷。

如何警惕肿瘤患者合并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近期施行放化疗等特殊治疗后出现的常见消化道不良反应,需高度警惕血糖的波动。如在院治疗,则可请内科医生会诊给予专科建议;如回家后发生上述反应,均需及时监测血糖情况,一旦血糖异常则立即返院。

(作者:普内科张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