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型糖尿病泵(一型糖尿病泵是能报销吗)

大表姐说呼吸机 0
文章目录:

什么是1型糖尿病\u0026#34;胰岛素泵\u0026#34;

1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当您的血糖水平过高,您的身体就会无法产生一种称为胰岛素的激素。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您的身体攻击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这意味着您的身体根本无法产生任何胰岛素。

所以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胰岛素才能生存。它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使我们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我们的细胞并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

当您患有1型糖尿病时,您的身体仍会分解食物和饮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转化为葡萄糖。但当葡萄糖进入您的血液时,就没有胰岛素允许它进入人体细胞。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葡萄糖在您的血液中积聚,所导致高血糖。

1型糖尿病严重吗?

在中国,大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患有1型糖尿病,每10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

随着时间流逝,高血糖会损害您的心脏,眼睛,脚和肾脏。这些被称为糖尿病并发症。但只要通过获得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您可以预防许多长期问题。这可以帮助您管理血糖水平,血压和胆固醇。

1型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目前尚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但我们的科学家正在寻找一种称为免疫疗法的新疗法,该疗法可以帮助预防,停止和治愈该病。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研究1型人群免疫系统的状况,以便我们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更好,更易获得的治疗方法。

1型糖尿病的症状

在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之前,您的身体将试图通过肾脏清除葡萄糖。这使您感到疲倦,并且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您还需要注意其他症状包括;口渴,尿频和不刻意减肥就减轻体重。这些症状往往会在几天或几周内迅速出现。在儿童中也是如此。如果您发现自己身体有以上症状,那么您需要尽快去医院做个血糖监测,来判断您是否患有糖尿病。

1型糖尿病治疗

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都需要服用胰岛素。有些人会注射它,有的人会使用胰岛素泵来注射并控制血糖水平。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使用胰岛素泵来治疗,为什么呢?

主要因为胰岛素需要注射到身体里,不使用胰岛素泵的人需要每天给自己打入胰岛素,有的人会比较恐针,对自己的身体下不去手或者怕疼等情况。

胰岛素笔缺点

有的人使用胰岛素笔每天给自己注射胰岛素时,会给自己扎针部位留下一个针眼,一天扎三针一周就是21针,那么一年就是上百针,长期以往下来的话,我们注射的部位就会形成一个硬块。会导致胰岛素打不进去不吸收的情况,从而会导致血糖不稳定就会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症状。

胰岛素泵

佩戴胰岛素泵有很多好处

1.减少扎针次数

2.更方便的注射血糖

3.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4. 还可以查看每日胰岛素注入剂量

如果您患有1型糖尿病,则每日都要使用胰岛素,那么小编会建议您使用胰岛素泵来更好的注入胰岛素,还可以更好地控制您的血糖水平。如果没有胰岛素您的健康就会受影响,还会导致血糖水平过高,还会患有糖尿病酮症酸(DKA)中毒的风险。您若是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到您的生命,所以胰岛素对您的身体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为大家介绍什么是1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想想了解胰岛素泵可评论在下方或关注小编私信。祝您身体康健(*^▽^*)~

#糖尿病#胰岛素泵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省了八成费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雯

生活在广州的小敏今年12岁,去年年底,她持续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口渴饥饿、疲乏无力等症状。今年1月8日,小敏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诊断为“I型糖尿病”。从此,她的治疗便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而孩子自己也为此苦恼。

“I型糖尿病”患儿常常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 图/视觉中国

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成家常便饭

“I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丽介绍,该病多在儿童期开始发病,一经确诊,在现医疗水平下,需要终身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

据了解,目前“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每天多针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方式。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每天多次注射的治疗方式时常让她们难以坚持,首先学校一般无处存放药品,也无地方注射,有的孩子为了回避老师和同学,躲着藏着甚至在厕所不规律地悄悄注射胰岛素。而同学的过度关注也容易让患儿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或抑郁。

小敏的主治医生向记者表示,像小敏这样的患儿就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全天监测血糖情况。

患儿渴望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据介绍,除了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外,目前对于“I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给药治疗也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强化治疗方案,给药方便快捷,但胰岛素泵费用约需6-9万元,相关耗材费用约需3万元/年,许多患儿家庭因为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无法为患儿提供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刘丽介绍,现在“穗岁康”将“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的费用纳入保障范围,不设起付线,符合规定范围的费用按70%比例报销,胰岛素泵最高支付限额4.2万元,相关耗材最高支付限额1.3万元/年。据统计,“穗岁康”减轻I型糖尿病患儿家庭相关费用负担率高达80%,切实有效地缓解这些家庭高额医疗费用的负担。

今年1月13日,小敏的家属向“穗岁康”提交资料申请特殊医用耗材报销购买资格,当日审核便获通过。随后,家属在“穗岁康”指定的药店多次购买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共获得待遇支付34464.11元,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的胰岛素泵 图/受访者提供

使用穗岁康,I型糖尿病患儿成最大受益者

小敏在接受了专业的治疗后,病情已经稳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刘丽呼吁家长,平日不仅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业,更应抽多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健康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并购买保障范围广、理赔方便、患病也能保并续保的医疗保险,这样才能在遭遇疾病时家庭不至于陷入困境,并给予孩子及时、完善的治疗。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穗岁康上已有84名“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获待遇支付,其中购买胰岛素泵待遇支付17人,待遇支付金额47.6万元;购买相关耗材待遇支付70人,待遇支付金额24.72万元,总体减轻个人负担率约80%。

ENDO 2021 | 1型糖尿病患者的新选择--Omnipd®5无管路胰岛素泵

编者按:首个无管、可穿戴胰岛素泵--Omnipd®5无管路胰岛素泵亮相ENDO 2021!最新研究表明,与标准胰岛素治疗相比,Insulet公司的Omnipod 5自动胰岛素输送系统(简称“Omnipd®5“)可缩短1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时间并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同时改善血糖水平。可以认为,Omnipd®5简化了1型糖尿病的血糖管理。

认识Omnipd®5

Omnipd®5系统是首个内置Dexcom G6连续血糖监测(CGM)系统的无管路胰岛素自动输送系统,是在Omnipd DASH和Omnipad系统基础上进行的革新。Dexcom G6 CGM系统每隔5分钟自动测量血糖水平,并直接与Omnipd®5系统互通。Omnipd®5系统中的Pod采用嵌入式算法设计,依据CGM值和趋势自动调整、输送胰岛素至葡萄糖靶点。

Omnipd®5的使用者将胰岛素注射到POD中,POD粘附在皮肤上72小时并持续输注胰岛素。在用餐时,使用者通过其智能手机上的Omnipd®5应用程序或单独的无线控制器(PDM)控制胰岛素剂量。Omnipd®5的创新之处在于可不依赖无线控制器(PDM)而通过兼容智能手机控制Pod,更便捷!

主要研究内容

此项研究纳入128例14~70岁的青少年和成人、112例6~14岁儿童,所有受试者均为1型糖尿病患者。受试者先接受标准胰岛素治疗2周,即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注射治疗。其后,受试者采用Omnipd®5系统进行为期3个月的居家治疗。研究中,血糖目标范围为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70~180mg/dl。

结果显示:使用Omnipd®5的数月内,受试者的HbA1c均显著改善,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所占百分比也显著提高。大多数受试者选择在3个月研究结束后继续长期使用Omnipd®5,表明相比标准的胰岛素治疗,他们更青睐于使用Omnipd®5。

成年/青少年组中,使用Omnipd®5时的HbA1c比标准胰岛素治疗时降低0.4%(自7.2%降至6.8%)。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每天延长2.2小时,较标准胰岛素治疗时延长9.3%。总体而言,该组在使用Omnipd®5时的目标范围接近74%,而1型糖尿病的一般人群TIR通常不超过60%。更重要的是,使用Omnipd®5缩短了低血糖时长,血糖<70mg/dl的时长降至1.1%,仅发生2例严重低血糖事件。

儿童组中,使用Omnipd®5时的HbA1c比标准胰岛素治疗时降低0.7%,自7.7%降至7.0%。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每天延长达4小时。使用Omnipd®5期间仅1例出现糖尿病酮酸中毒,且完全归因于输液部位选择不当;仅1例严重低血糖事件,也非由于设备故障所致。

Omnipd®5的临床意义

该研究主要研究者Trang Ly教授表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一套无管路、持续自动调节的新型胰岛素泵,为广大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从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大多数受试者使用Omnipd®5前血糖控制较好,但在使用Omnipd®5后受试者的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仍得到显著改善,不论基线控制水平如何。这充分表明了该技术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潜力。”

总的来说,Omnipd®5保护糖友免受高血糖、低血糖、血糖波动的影响。同时它简单、直观,使用方便,将成为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一把利器。

参考文献:Tubeless automated insulin delivery system improves blood glucose out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