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对糖尿病有用(哪种食物对糖尿病患者有益)
研究发现大多糖尿病患者用生酮、地中海等饮食法可有效控制血糖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T2DM)最为常见,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九成左右。
近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公共卫生学院等院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网络荟萃分析(NMA) 42项随机对照试验后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遵循生酮饮食、地中海饮食、中等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血糖指数饮食等饮食模式,能使血糖得到明显控制。相关论文已于7月15日发表于营养学领域国际期刊《Nutrients》。
该论文中提到的这四种饮食方法,近年来火遍减肥圈。有营养学专家认为,偏向性饮食策略适合糖尿病患者等部分人群,普通人盲目长期采用这些饮食方法,可能会导致出现皮肤加速衰老、代谢异常、睡眠异常等诸多问题,影响自身健康。
可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以血糖升高为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计,2021年全球20岁至79岁间的成人中糖尿病患者数为 5.37 亿。其中,中国是成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约为1.41亿,预测到2045年更是将达到1.744亿。
其中,2型糖尿病多发于成年,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缺乏所造成的高血糖。我国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14亿人,占比11.4%,位居世界第一。
为探究不同饮食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该论文的研究人员从PubMed、Embase等多个知名医学数据搜索平台上搜集了从1949年至2022年7月20日的相关研究,通过整理和筛选,最终从8515篇研究中筛选出42项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这42项试验涉及全球范围内的4809名2型糖尿病患者,受试者平均年龄介于 42.5 岁至 67.4 岁之间,研究时间至少为6个月。
研究人员通过网络荟萃分析(NMA) 这一统计方法,比较了10种饮食模式对受试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包括:低碳水饮食、中碳水饮食、生酮饮食、低脂饮食、高蛋白饮食、地中海饮食、素食、低血糖指数饮食、推荐饮食和作为对照参考的常规饮食。
1.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于总能量摄入量的25%;
2. 中等碳水化合物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摄入量的25%至45%;
3. 生酮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摄入量5%至10%,其余部分用脂肪和蛋白质替代;
4. 低脂饮食: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摄入量的比例低于30%,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0–15%,大量摄入谷物;
5. 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摄入量的25%至35%;
6. 地中海饮食: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
7. 素食/纯素食:不吃肉和鱼类,甚至不吃任何动物产品;
8. 低血糖指数饮食: 以低血糖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
9. 推荐饮食:根据建议进行饮食,基本遵循ADA指南;
10. 常规饮食:作为对照组。
十种饮食模式对HbA1c和空腹血糖的影响。文中图片均截自该论文
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饮食相比,采用生酮、低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饮食方法时,受试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依次降低了0.73%、0.69%和1.82%。
与常规饮食相比,中碳水饮食、低血糖指数饮食、地中海饮食、高蛋白饮食、低脂饮食在降低空腹血糖方面更有效,分别降低1.30 mmol/L、1.26 mmol/L、0.95 mmol/L、0.89 mmol/L和0.75 mmol/L。
优选概率排名曲线(SUCRA)显示,对于HbA1c,前三位的有效干预措施是生酮饮食(97.5%)、地中海饮食(78.1%)和低血糖指数饮食(69%)。对于空腹血糖,前三位的有效干预措施是中碳水饮食(82.7%)、低血糖指数饮食(75.4%)和生酮饮食(71%)。
结合HbA1c和空腹血糖排名的二维聚类图还显示,生酮饮食、地中海饮食、中等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血糖指数饮食对于控制HbA1c和空腹血糖效果最佳。相反,常规饮食的效果最差。这表明,采用合适的饮食方法进行干预,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而继续保持常规饮食习惯,则是最糟糕的选择。
十种饮食模式综合对HbA1c和空腹血糖影响的聚类图
基于前述数据结果,该研究团队总结称,2型糖尿病患者遵循生酮饮食、地中海饮食、中等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血糖指数饮食等饮食模式,能使血糖得到明显控制。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临床实践的应用。文中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制定饮食计划时,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选用既符合患者个人喜好,又满足健康要求的饮食模式,从而形成长期合理的饮食习惯。
不过,由于目前仍未有足够证据,能够明确指出哪一种饮食方法最优,研究人员认为,未来仍需进行大规模、长期、精心设计的随机试验,以进一步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在各类饮食模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普通人盲目采用偏向性饮食弊端多
根据《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 版)》的推荐,糖尿病人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应占45%至60%。具体到每个患者,应当根据患者身体胖瘦、劳动强度大小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每天需摄入 200 至300 g(指食物的生重),特殊情况每天可到 400 g 甚至更多。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王思露提醒,糖尿病患者应坚持“多动多吃,少动少吃;瘦人多吃,胖人少吃”的原则,饮食上以粗(粮)细(粮)搭配(粗细之比 1- 2 : 3)为主,可以在精米白面中加入杂粮、豆类做成杂面馒头、荞麦饭、豆饭等,但不提倡主食全吃粗粮,也不建议吃加糖、油炸或高脂肪的主食,如月饼、面包、麻花等。特别是,商店里出售的“无糖”食品尤其需要注意,因为这些食物大都是淀粉做的,只是没有添加蔗糖,要适量食用。
上述论文中提到的地中海饮食、生酮饮食、中等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血糖指数饮食法,近年来火遍减肥圈,得到不少追求健康的人群追捧。但王思露认为,这四种偏向性饮食策略可帮助糖尿病患者等部分人群,但普通人盲目长期使用这些饮食方法,可能会导致出现皮肤加速衰老、代谢异常、睡眠异常等很多问题,影响自身健康。因此,健康人群应保持食物多样化,每日摄入12种以上的优质蛋白、蔬菜水果、粗杂粮等食物,均衡营养。
地中海饮食法,是一种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和膳食模式,还可摄入适量红酒作为佐餐。记者注意到,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网站公布的2023年最佳饮食排名榜单中,地中海饮食以总分4.6分(满分5分)获得了最佳饮食法,还被评为“最适合糖尿病患者”“最有益于心脏健康”的饮食等。2010年,地中海饮食法还被收录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思露指出,地中海饮食方法总体较为健康,适合我国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偏多的饮食习惯,但其中部分内容仍需要因地制宜稍作调整,比如根据我国国民体质情况,并不推荐饮用包含红酒在内的酒类饮品。
生酮饮食法,是一种由高脂肪(占到总热量的70%-80%)、适量蛋白质(1 g/kg)和低碳水化合物(每日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通常小于50 g甚至有时会小于20 g)构成的饮食方法,大量摄入鱼、肉、蛋等食物,几乎不吃大米、面食、谷物类碳水化合物,最初被用于治疗儿童癫痫。
王思露表示,对正常人来说,日常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到总能量的50%至65%,而生酮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配比,“远远不够”。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证明通过生酮饮食来减肥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食物选择不当,很容易出现微量营养素缺乏、饱和脂肪以及加工肉类摄入过多的情况,还会产生慢性疲劳、恶心、头疼、脱发等副作用。
前述研究中还提到的中度碳水化合物饮食法,指的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摄入量的25%至45%。而低血糖指数饮食法,则要求以低血糖膳食为主,如芋头、山药、绿豆、苹果、洋葱等。这些食物普遍含有较多膳食纤维,能有效降低食物排空速度,有助于增强机体的饱腹感,同时降低人体基础代谢水平,促进脂肪分解。
“这些饮食方法不能长期盲目坚持,普通人只有均衡搭配,达到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才能保持健康体重。”王思露说。
70万人数据: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都可以帮助降低肺癌风险
“阿司匹林”、“二甲双胍”、“他汀类药物”......这几个名词在大众生活场景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们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更有甚者将其称之为“神药”。
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三种药物在肿瘤领域又有了令人振奋的新发现。
医学界权威刊物《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曾于2020年刊登过一份来自韩国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了韩国覆盖人口5000万的全国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KNHIS)中收录的732199名参与者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的随访数据。
数据显示:有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服用经历的人分别占9%(66024)、5.1%(37031)。参与者中有6.3%(46205)的糖尿病患者,其中二甲双胍服用经历占55.8%(25791),阿司匹林、二甲双胍、他汀类三种药物共同服用经历占3.4%(23163)。在随访期间,三种药物的服药人群持续增加,同时肺癌新发患者5990,肺癌死亡患者达到5938名。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指出:服用二甲双胍的人群肺癌病发风险,比非糖尿病人群降低11%,二甲双胍2年内累积服药547.5天以上的人群肺癌发病风险降低56%,肺癌死亡风险降低24%,尤其是女性和非吸烟人群更为突出。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2年内服用累计超过547.5天的人群,肺癌病发率降低13%,肺癌死亡风险减少23%。
此外,阿司匹林、二甲双胍、他汀类三种药物共同服用人群,肺癌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都减少了17%,2年内服药累积超过547.5天,肺癌病发风险降低51%,死亡风险降低58%。
研究人员表示,此次研究可以证实,阿司匹林、二甲双胍、他汀类等3种药物,和肺癌发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着剂量上的负相关性。从数据上来看,这三种药物不仅是降低肺癌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不过,小艾要提醒大家,上述药物的抗癌成果目前大多还只是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只是为今后的药物研发、应用和抗癌打开了视野,而在实际生活用药中的指导意义并不大,患者不能随意用药,更不能将其神化,具体的治疗方案还是要谨遵医嘱。
二、阿司匹林天天吃,不注意2点等于白吃阿司匹林问世之后,很快在全球掀起热潮,据悉,阿司匹林每年在全球的消耗量达到1500亿片!阿司匹林应用范围广,可以用于治疗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风湿病、牙疼、头疼、关节痛等病症,还具有一定的抗血栓作用。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其它疾病的缓解和治疗,比如:糖尿病、老年痴呆、川崎病等等。目前也被发现在抗癌方面的价值。
然而适应症再广,吃不对效果也有限,吃阿司匹林以前,要提前了解以下2点:
1、普通片剂餐后用,肠溶制剂餐前用
阿司匹林有片剂和肠溶剂两种,其中片剂在肠胃溶解后,直接接触肠胃黏膜有可能因刺激引发肠胃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最好不要空腹吃,要餐后服用。
而肠溶剂耐酸不耐碱,吃饭时在食欲的刺激下,胃酸分泌过多,形成高胃酸环境,不利于肠溶剂的崩解,因此最好餐前半小时服药,让肠溶剂在肠胃蠕动的作用下在小肠吸收。
2、三类人别吃阿司匹林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报告中明确指出,3类人不建议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①40岁以内、70岁以上人群;
②出血风险高于血栓风险的病患;
③因消化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和病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出血副作用药物等等。
三、服用二甲双胍,注意3个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是受到中华医学会推荐的糖尿病一线用药,临床上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体型肥胖或患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二甲双胍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的同时,也容易出现3种副作用,患者要学会应对:
1、过敏
二甲双胍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丘疹、胸闷、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四肢发冷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休克。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患者需立即停药,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咨询医生更换其它药物,以免再次服用而又出现不良反应。
2、胃肠道反应
初次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
缓解胃肠道不良反应,可以采取循序渐机服药法,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建立耐受性。用药期间出现症状应立刻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调整剂量,或者将二甲双胍片剂更换为缓释片、溶剂等。如果情况严重,可能要换药。
3、乳酸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常因应用双胍类药物而诱发乳酸酸中毒,该并发症一旦发生,病死率常高达50%以上,所以虽然乳酸酸中毒的情况较为少见,但仍需要十分警惕。
患者在用药前,应评估自己是否有乳酸酸中毒的易患因素,如控制不佳的糖尿病、酮症、大量饮酒、肝功能不全、心衰、呼衰、心肌梗死等,若出现导致机体容易缺氧的疾病时,需要慎用或禁用二甲双胍。
用药期间也建议患者定期检查肝肾、心肺功能。
四、随意停他汀不可取,坚持才有效他汀类药物虽然能够降血脂、降胆固醇,但是这种药效并不是永久性的,一旦停药,光靠饮食控制仍然存在很大的复发风险,而且很多患者在食物方面并没有那么强的自控力,因此需要长期规律性用药才可。如果患者擅自停药,有可能因血脂水平的复升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不过,两种情况下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横纹肌溶解症。长期服药他汀类药物有可能因肌肉受损引发肌肉酸痛、乏力,这种症状耐受后可以恢复,但是有少数患者却因此患上横纹肌溶解症,此时就要及时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肝功能下降。他汀类药物作用域胆固醇,而胆固醇80%来自于肝脏,因此这种药物作用也可能波及肝脏,造成肝功能下降。一般情况下,停药后就会恢复,但是仍然警惕,如有异常在医生指导下检查肝功并停药。
总结:医学的进步让人类摆脱了药物匮乏的窘境,人们在面对疾病时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但是用药安全也成为了新的问题。很多用了多年的“老药”,患者们并不会用,而随着老药新的功用被发现,在用药方面更要重视。提醒大家:重视用药安全,如有需要前往正规医院治疗,切勿擅自用药!#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Three common medications lower risk and mortality for lung cancer. Retrieved September 18, 2020.
[2]阿司匹林服用时的注意事项[J].家庭健康:医学科普,2012:58.
[3]郝鑫菊,罗艳,刘京伟,王晓虹,裴丽.二甲双胍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河北医药,2016:124-127.
[4]谢海波.辛伐他汀可以长期服用吗[J].《家庭医药》,2015:59-5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生物人工胰腺或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里根妇女医院的生物工程师们开发出一种名为ceMED(对流增强型宏封装)的装置,可让细胞持续“沐浴”在所需的营养中,提高细胞的负荷能力,同时提高细胞存活率、葡萄糖敏感度和及时的胰岛素分泌。在临床前模型中,ceMED在植入后两天内对血糖水平迅速反应,为Ⅰ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快、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相关论文发表在6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全世界有4000多万人患有Ⅰ型糖尿病,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会被免疫系统破坏。
该研究论文通讯作者杰夫·卡普博士说:“β细胞可通过分泌胰岛素对葡萄糖作出反应,但挑战是如何以一种微创方式将这些细胞移植到人体内,并让其有较长寿命,发挥最全面的功能。”新装置显示,移植后细胞活性增强,反应更快。
目前的药物依靠扩散,即营养物质散布在装置的外膜上,只有少数细胞可接受营养和氧气,进而分泌胰岛素。而ceMED的设计是通过源源不断的液体向被包裹的细胞提供对流营养,允许多层细胞生长和存活。
ceMED的原型有两个室:一个从周围环境中收集养分的平衡室和一个容纳受保护细胞的细胞室。平衡室被包裹在聚四氟乙烯(一种带孔的半透膜,允许液体流入)中。细胞室周围有一层额外的内膜,选择性地允许营养物质的运输,并保护机体免受免疫反应的侵袭。灌流的液体流经多孔中空纤维,以与植入物周围组织相似的营养浓度到达细胞室。中空纤维允许胰岛素和葡萄糖自由通过,但不允许其中可能攻击封装细胞的关键免疫分子进入。
与传统的胰岛素泵相比,该装置允许细胞按需分泌胰岛素,并在血糖水平下降时迅速停止分泌。在Ⅰ型糖尿病啮齿动物模型中,ceMED促进细胞存活和胰岛素分泌,在移植后两天内就开始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人员还表示,ceMED有可能成为一个自主系统,不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换胰岛素盒。此外,该装置新颖的对流增强方法对脆性糖尿病患者尤其有用。
总的来说,ceMED具有多重优势,如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随时间推移会损害功能的纤维包封,以及更快的胰岛素分泌开启和关闭速率。这种方法有可能提高β细胞替代疗法的成功率,以帮助Ⅰ型糖尿病患者应对疾病。(实习记者张佳欣)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