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咳嗽药水(糖尿病 咳嗽药水)

吴文博中医药科普 0
文章目录:

含黄芪的中成药介绍(210)——紫芪克咳口服液(治咳嗽气短)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黄芪

黄芪被称为“补药之长”,功能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常见于补益脾、肺气的经典名方,为中医临床常用热门补气中药。随着近代对黄芪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黄芪也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现介绍含黄芪的中成药如下:

紫芪克咳口服液

组成与制法:黄芪75g, 丹参45g ,白术30g,补骨脂 45g,麦冬30g,紫菀50g,五味子25g。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过夜,加水煎煮提取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煎提1小时,第二、三次加6倍量水,煎提分别为1小时、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300ml,离心,取上清液,加乙醇至含醇量达70%,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放冷,加水稀释至600ml,低温放置 24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300ml,加入活性炭0.6g,煮沸10分钟,滤过,滤液 蔗糖80克,加水 1000ml,滤过,灌装,即得。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肺固肾。本品适用于咳嗽气短,咳痰清稀。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一、疾病概述

2型糖尿病多在 35~40 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 90% 以上。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三多一少”,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二、药物治疗原则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一)若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首选二甲双胍治疗;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

(二)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应进行二联治疗,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

(三)三联治疗,上述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可以3种药物联合使用。

(四)如三联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采用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五)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获益证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

(六)合并慢性肾脏病或心力衰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 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 SGLT2 抑制剂;合并慢性肾脏病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 SGLT2 抑制剂,可考虑选用 GLP⁃1 受体激动剂。

三、治疗药物

(一)二甲双胍

1. 药品分类:双胍类。

2. 用药目的: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随 3 餐分次餐前半小时或餐后服用,可更好地耐受。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以引起维生素B12水平下降。

5. 剂型和规格:片剂,0.25 g/片、0.50 g/片、0.85 g/片;肠溶片,0.25 g/片;缓释片,0.50 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及 16 岁以上的青少年:口服,从小剂量开始渐增剂量。通常起始剂量为0.50 g/次、2次/d,或0.85 g、1次/d,随餐服用;可每周增加0.50 g,或2 周增加 0.85 g,逐渐加至 2.00 g/d,分次服用;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 2.55 g/d;对需进一步控制血糖的患者,剂量可以加至2.55 g/d,即0.85 g/次、3次/d。

(2)10~16岁青少年:每日最高剂量为2.00 g/d,分2次或3次服用。

(3)特殊患者群体: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并根据肾功能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二甲双胍可用于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a 级,肌酐清除率 45~59 ml/min 或 eGFR为45~59 ml·min-1·(1.73 m2)-1]需要调整剂量,起始剂量为0.50 g或0.85 g、1次/d,最大剂量为1.00 g/d,分2次服用。

(二)格列本脲

1. 药品分类:磺脲类。

2. 用药目的:用于改善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腹泻、恶心、呕吐、头痛、胃痛或胃肠不适,通常呈一过性,在治疗持续数天或数周内减轻。如若出现严重低血糖反应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更改降糖方案。

5. 剂型和规格:片剂,2.5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口服:一般患者开始2.5 mg/次,早餐前或早餐及午餐前各1次。轻症者1.25 mg/次、3次/d,3餐前服。用药 7 d 后剂量递增,一周增加 2.5 mg。一般用量为5~10 mg/d,最大用量不超过15 mg/d。

(2)特殊患者群体:老年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本类药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本品降糖作用相对较强,不宜使用,可用其他作用时间较短的磺脲类降糖药。

(三)格列吡嗪

1. 药品分类:磺脲类。

2. 用药目的:用于经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 2~3 个月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改善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的分泌功能且无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与其他磺脲类药相似,较常见的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胀)、头痛等,减少剂量即可缓解。

5. 剂型和规格:片剂,2.5 mg/片、5.0 mg/片;胶囊,5.0 mg/粒;控释片,5.0 mg/片;缓释片,5.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剂量因人而异,餐前 30 min 服用。单用饮食疗法失败者,起始剂量2.5~5.0 mg/d,以后根据血糖和尿糖情况增减剂量,每次增减2.5~5.0 mg,一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0~30 mg,分2~3次餐前服用。

(2)特殊患者群体:老年、体弱或营养不良者、肝肾功能损害者的起始和维持剂量均应采取保守原则,以避免发生低血糖。

(四)格列美脲

1. 药品分类:磺脲类。

2. 用药目的:用于饮食、运动疗法及减轻体重均不能充分控制血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与其他磺脲类药相似,较常见的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胀)、头痛等,减少剂量可缓解。

5. 剂型和规格:片剂,1 mg/片、2 mg/片。

6. 用法和用量:口服,起始剂量 1 mg/次、1次/d顿服;建议早餐前不久或早餐中服用,若不进早餐则于第1次正餐前不久或餐中服用;如血糖控制不满意,可每隔1~2周逐步增加剂量至2 mg/d、3 mg/d、4 mg/d,最大推荐剂量为6 mg/d。

(五)格列喹酮

1. 药品分类:磺脲类。

2. 用药目的: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有极少数报道皮肤过敏、胃肠道反应、轻度低血糖反应及血液系统改变,减少剂量可缓解。

5. 剂型和规格:片剂,3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应在餐前30 min服用。一般日剂量为 15~120 mg,酌情调整,通常日剂量<30 mg者可于早餐前一次服用;更大剂量应分3次分别于餐前服用,最大日剂量不得超过180 mg。

(六)格列齐特

1. 药品分类:磺脲类。

2. 用药目的:用于单用饮食疗法不足以控制血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有极少数报道皮肤过敏、胃肠道反应、轻度低血糖反应及血液系统改变,减少剂量可缓解。

5. 剂 型 和 规 格 :片 剂 ,80 mg/片 ;缓 释 片 ,3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口服缓释片:建议首次剂量为 30 mg/d,于早餐时服用。如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剂量可逐次增至60 mg/d、90 mg/d或120 mg/d,一次增量间隔至少4 周(治疗 2 周后血糖仍无下降时除外),最大日剂量为 120 mg。65 岁以上患者开始治疗时 1 次/d、15 mg/次。高危患者,如严重或代偿较差的内分泌疾病(垂体前叶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

功能不足)、长期和/或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撤停、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冠心病、颈动脉严重受损、弥漫性血管病变),建议以 30 mg/d 最小剂量开始治疗。

(2)口服普通片:初始日剂量为40~80 mg,早晚两餐前服用;开始时 2 次/d,连服 2~3 周,然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用量;一最大日剂量不超过320 mg。

(七)瑞格列奈

1. 药品分类:格列奈类。

2. 用药目的:用于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及运动锻炼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偶见瘙痒、皮疹、荨麻疹,通常呈一过性。

5. 剂型和规格:片剂,0.5 mg/片、1.0 mg/片、2.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在主餐前 15 min 服用。推荐起始剂量为0.5 mg/次,以后如需要可每周或每 2周作调整。接受其他口服降血糖药治疗的患者转用瑞格列奈时的推荐起始剂量为 1 mg/次;最大的推荐剂量为4 mg/次,但最大日剂量不应超过16 mg。

(2)特殊患者群体: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起始剂量。

(八)那格列奈

1. 药品分类:格列奈类。

2. 用药目的:用于单独经饮食和运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也用于二甲双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低血糖(2.4%),少见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升高、瘙痒、皮疹、荨麻疹,上述不良反应通常呈一过性,在治疗持续数天或数周内减轻。如若出现严重低血糖反应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更改降糖方案。

5. 剂 型 和 规 格 :片 剂 ,30 mg/片 、60 mg/片 、12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口服:那格列奈可单独应用,也可与二甲双胍合用。起始剂量 60 mg/次、3 次/d,主餐前 15 min服用。常用剂量为餐前 60~120 mg,并根据 HbA1c水平调整剂量。

(2)特殊患者群体:老年患者无需调整起始剂量;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起始剂量。

(九)阿卡波糖

1. 药品分类:α⁃糖苷酶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见腹泻、腹胀和便秘,极少见腹痛,个别可能出现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150~300 mg/d用药者个别人发生与临床相关的一过性的肝功能检查异常(超过正常值上限 3 倍),极个别情况出现黄疸和/或肝炎合并肝损害,应考虑在用药后 6~12 个月监测肝酶变化。

5. 剂型和规格:片剂,50 mg/片;胶囊,50 mg/粒、100 mg/粒。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胶囊除外),剂量需个体化。一般推 荐 剂 量 为 50 mg/次 、3 次/d,以 后 逐 渐 增 加 至100 mg/次、3 次/d;个别情况下可增至 200 mg/次、3次/d,或遵医嘱。

(2)特殊患者群体:65岁以上老年患者无须改变服药的剂量和次数。

(十)伏格列波糖

1. 药品分类:α⁃糖苷酶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有时出现腹胀、胃肠胀气或肠排气增加等,应进行密切观察,如出现如持续性腹痛或呕吐症状,应停药并采取适当措施。

5. 剂型和规格:片剂,0.2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口服,0.2 mg/次、3次/d,餐前服用,服药后即可进餐。疗效不明显时根据临床观察可将一次量增至0.3 mg。

(2)特殊患者群体:老年人从小剂量开始用药并注意观察血糖值及消化系统症状等的发生。

(十一)米格列醇

1. 药品分类:α⁃糖苷酶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胃肠道反应,腹痛、腹泻、胃肠胀气的发生率可能与剂量呈正相关,继续治疗时,腹痛、腹泻多可缓解。

5. 剂型和规格:片剂,5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初始剂量 25 mg/次、3 次/d;4~8 周后剂 量 增 加 至 50 mg/次 、3 次/d;最 大 推 荐 剂 量 是100 mg/次、3次/d,每日正餐前服用。

(2)特殊患者群体:老年人无需改变服药的剂量和次数。

(十二)罗格列酮

1. 药品分类:噻唑烷二酮类。

2. 用药目的:单一服用本品,并辅以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于饮食控制和运动加服本品或单一抗糖尿病药物,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本品可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控制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体重增加、水肿、上呼吸道感染、头痛、背痛、鼻窦炎、腹泻等;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可造成血浆容积增加和由前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肥大,诱发心力衰竭,用药时应严密监测其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骨折发生率升高;老年患者可能有轻中度水肿及轻度贫血;合并使用其他降糖药物时,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需密切监测血糖。

5. 剂 型 和 规 格 :片 剂 :2 mg/片 、4 mg/片 、8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空腹或进餐时口服,单药治疗或与二甲双胍类合用,初始剂量为4 mg/d,单次或分2次口服,8~12周后如空腹血糖下降不满意,剂量可加至8 mg/d,单次或分 2 次口服。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治疗,剂量为2 mg/d或4 mg/d,单次或分2次口服。

(2)特殊患者群体:老年患者及肾损害患者单用时无需调整剂量。

(十三)吡格列酮

1. 药品分类:噻唑烷二酮类。

2. 用药目的:用于经以下疗法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1)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

(2)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磺脲类药物。

(3)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 α⁃糖苷酶抑制剂。

(4)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双胍类药物。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常见体重增加、水肿、上呼吸道感染、头痛、鼻窦炎、肌痛、牙齿疾病、糖尿病加重、喉炎;可能会出现或加重心力衰竭;循环血浆容量增加引起水肿;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可能发生横纹肌溶解;血容量增加可出现贫血,心脏前负荷增加而致心脏肥大;骨折发生率升高;联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时,可见低血糖。

5. 剂型和规格:片剂,15 mg/片;口腔崩解片,15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口服,单药或与二甲双胍类、磺脲类、胰岛素合用治疗,初始剂量可为15 mg/次或30 mg/次、1次/d,反应不佳时可加量直至45 mg、1次/d。最大推荐量不应超过 45 mg/d、1 次/d;联合用药不应超过30 mg、1次/d。

(2)特殊患者群体:老年患者应谨慎给药,密切观察服用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十四)维格列汀

1. 药品分类:DPP⁃4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改善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当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用至最大耐受剂量仍不能控制血糖时,可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当稳定剂量的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可联合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控制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不良反应有眩晕、头痛、便秘、关节痛、低血糖、外周水肿、多汗、鼻咽炎,反应较轻且为暂时性的,无需停药;罕见的有肝功能障碍(包括肝炎),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5. 剂型和规格:片剂,5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单药治疗或与二甲双胍合用时,口服,50 mg/次,早晚各1次。

(2)特殊患者群体: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或血液透析患者,推荐剂量50 mg、1次/d。肝功能不全患者不能使用。不推荐儿童和18岁以下青少年患者使用。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十五)西格列汀

1. 药品分类:DPP⁃4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改善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不良反应有鼻咽炎、头痛、低血糖、上呼吸道感染、腹痛、恶心、腹泻、超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局部皮肤剥脱)、关节痛、肌肉痛、四肢痛、背痛等。常见不良反应一般较轻且呈一过性,无需停药。有报道本品可引起致命和非致命的出血性或坏死性胰腺炎、超敏反应(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皮肤血管炎以及剥脱性皮肤损害等),出现以上情况须及时停药。

5. 剂 型 和 规 格 :片 剂 ,25 mg/片 、50 mg/片 、10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推荐剂量100 mg/次、1次/d。

(2)特殊患者群体:老年人或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剂量调整为 50 mg、1 次/d,严重肾功能不全或需要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终末期患者剂量调整为 25 mg、1次/d。不建议儿童及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

(十六)利格列汀

1. 药品分类:DPP⁃4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改善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不良反应有腹泻、鼻咽炎、咳嗽、关节痛、头痛、低血糖、急性胰腺炎、超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局部皮肤剥脱或支气管高敏反应)等。常见不良反应一般较轻且为一过性,无需停药。

5. 剂型和规格:片剂,5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推荐剂量5 mg/次、1次/d。

(2)特殊患者群体: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不推荐儿童及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

(十七)沙格列汀

1. 药品分类:DPP⁃4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改善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鼻窦炎、腹痛、肠胃炎、呕吐、外周水肿、尿路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较轻且为暂时性的,无需停药。如发生急性胰腺炎、严重的过敏反应、大疱性类天疱疮和重度失能性关节痛等,需停药。

5. 剂型和规格:片剂,2.5 mg/片、5.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推荐剂量5 mg/次、1次/d。

(2)特殊患者群体: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不推荐使用。轻中度肝功能受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不推荐用于严重肝功能受损患者。不推荐儿童和18岁以下青少年患者使用。老年患者应根据肾功能慎重选择用药剂量。

(十八)阿格列汀

1. 药品分类:DPP⁃4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改善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不良反应有头痛、鼻咽炎、低血糖、急性胰腺炎、超敏反应(过敏症、血管性水肿、皮疹、荨麻疹等)、肝酶升高、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常见不良反应一般较轻且为暂时性,无需停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胰腺炎、严重的过敏反应、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等时,需停药。

5. 剂型和规格:片剂,6.25 mg/片、12.50 mg/片、25.0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推荐剂量25 mg/次、1次/d。

(2)特殊患者群体: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推荐剂量12.5 mg、1 次/d,重度肾功能不全或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推荐剂量 6.25 mg、1 次/d。肝功能异常患者慎用。不推荐儿童使用。

(十九)恩格列净

1. 药品分类:SGLT2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配合饮食、运动控制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当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能控制血糖时,可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控制血糖;当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仍不能控制血糖时,可与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控制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酮症酸中毒、急性肾功能损伤、尿脓毒症、骨折、合并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相关低血糖、生殖器真菌感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使用时应饮用大量水以防尿路感染。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酮症酸中毒,应立即停药。

5. 剂型和规格:片剂,10 mg/片、25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口服。推荐起始剂量为 10 mg/次、1 次/d,空腹或进食后服药。耐受本品的患者剂量可以增加至25 mg。

(2)特殊患者群体:在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中,开始使用本品前应对血容量不足进行纠正。轻中度肝损害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不推荐重度肝损害患者使用本品。eGFR≥45 ml·min-1

·(1.73 m2)-1的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45 ml·min-1·(1.73 m2)-1的患者不应使用本品。不建议儿童及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

(二十)卡格列净

1. 药品分类:SGLT2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配合饮食、运动控制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当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能控制血糖时,可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控制血糖;当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仍不能控制血糖时,可与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控制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不良反应包括下肢截肢、低血压、酮症酸中毒、急性肾功能损伤、高钾血症、尿脓毒症和肾盂肾炎、低血糖、血容量不足、跌倒、生殖器真菌感染、过敏反应、骨折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酮症酸中毒,应立即停药。

5. 剂型和规格:片剂,100 mg/片、30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口服。推荐起始剂量为 100 mg/次、1次/d,当天第一餐前服用。对于需加强血糖控制、eGFR≥60 ml·min-1·(1.73 m2)-1且耐受的患者,剂量可增加至300 mg/次、1次/d。

(2)特殊患者群体:对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建议在开始卡格列净治疗之前纠正这种情况。对于轻度和中度肝功能受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不推荐重度肝损害的患者使用。轻度肾损害[eGFR≥60 ml·min-1·(1.73 m2)-1]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肾损害[GFR 45~60 ml·min-1

·(1.73 m2)-1]的患者,本品的剂量限制为 100 mg、1 次/d。不建议eGFR<45 ml·min-1

·(1.73 m2)-1的患者使用,eGFR<30 ml·min-1·(1.73 m2)-1的患者禁止使用。不建议

儿童及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

(二十一)艾托格列净

1. 药品分类:SGLT2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能控制血糖时,可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配合饮食、运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不良反应包括下肢截肢、低血压、酮症酸中毒、急性肾功能损伤、高钾血症、尿脓毒症和肾盂肾炎、低血糖、血容量不足、会阴坏死性筋膜炎(福尼尔坏疽)、生殖器霉菌感染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发生酮症酸中毒,应立即停药。

5. 剂型和规格:片剂,5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口服。推荐起始剂量为 5 mg/次、1次/d,早晨服用,与食物一同或空腹服用。

(2)特殊患者群体:对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建议在开始艾托格列净治疗之前纠正这种情况。eGFR<60 ml·min-1·(1.73 m2)-1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艾托格列净治疗,eGFR<30 ml·min-1·(1.73 m2)-1的患者禁止使用本品。不建议儿童及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

(二十二)达格列净

1. 药品分类:SGLT2抑制剂。

2. 用药目的:用于配合饮食、运动控制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当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能控制血糖时,可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控制血糖;当单独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仍不能控制血糖时,可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急性肾功能损伤、血容量降低等,一般上述反应较轻,为一过性,不需要特别处理,会自行缓解;罕见骨折;常见生殖器真菌感染,使用时应饮用大量水;单药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合用引起低血糖。

5. 剂型和规格:片剂,10 mg/片。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口服。推荐起始剂量为 5 mg/次、1次/d,晨服,不受进食限制。对于需加强血糖控制且耐受 5 mg、1 次/d 的患者,剂量可增加至 10 mg、1次/d。

(2)特殊患者群体:轻、中或重度肝功能受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eGFR>45 ml·min-1

·(1.73 m2)-1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eGFR<45 ml·min-1·(1.73 m2)-1的患者不建议使用。

(二十三)利拉鲁肽

1. 药品分类:GLP⁃1受体激动剂。

2. 用药目的:用于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最大可耐受剂量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控制血糖。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头痛和上呼吸道感染。通常呈一过性,在治疗持续数天或数周内减轻。与磺脲类药物联用时低血糖反应非常常见,如出现严重低血糖反应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更改降糖方案。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3 ml∶18 mg(预填充注射笔)。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 0.6 mg/d,至少 1 周后,剂量应增加至 1.2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1.8 mg/d。

(2)特殊患者群体:轻、中或重度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轻或中度肝功能受损患者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目前不推荐用于重度肝功能受损患者。

(二十四)艾塞那肽

1. 药品分类:GLP⁃1受体激动剂。

2. 用药目的:用于单用二甲双胍、磺脲类以及二甲双胍合用磺脲类药物后血糖控制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通常呈一过性,在治疗持续数天或数周内减轻。合用磺脲类药物低血糖发生率升高,为了降低本品合用磺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可考虑减少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上市后报告中有急性胰腺炎的病例,应告知患者剧烈的腹痛并可能伴有呕吐是急性胰腺炎的典型症状,一旦疑似胰腺炎,应停止使用。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5 μg剂量刻度注射笔,0.25 mg/ml,1.2 ml/支 ;10 μg 剂 量 刻 度 注 射 笔 ,0.25 mg/ml,2.4 ml/支。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皮下注射。推荐起始剂量为5 μg/次、2 次/d,于早餐和晚餐(或 2 次/d 正餐前,大约间隔6 h或更长时间)前 60 min内给药。治疗 1个月后,可根据临床反应增加至10 μg/次。

(2)特殊患者群体:对患有胰腺炎的患者,禁用本品。不推荐本品用于终末期肾病或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 ml/min)的患者。

(二十五)度拉糖肽

1. 药品分类:GLP⁃1受体激动剂。

2. 用药目的:用于单靠饮食和运动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用于单用二甲双胍、磺脲类以及二甲双胍合用磺脲类药物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和呕吐,一般为轻度或中度,且发生率在治疗的前2周达到峰值,在接下来的4周内迅速下降,之后维持相对稳定。与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联用时,可发生低血糖反应,若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停药,更改降糖方案。上市后偶见急性胰腺炎的病例,一旦疑似胰腺炎,应停止使用本品。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0.75 mg∶0.5 ml(预填充注射笔)、1.50 mg∶0.5 ml(预填充注射笔)。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皮下注射。推荐起始量为 0.75 mg、1 次/周。为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剂量可增加至1.50 mg、1次/周。

(2)特殊患者群体:轻、中或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eGFR15~90 ml·min-1·(1.73 m2)-1]无需调整剂量,不推荐终末期肾病患者[eGFR<15 ml·min-·(1 1.73 m2)⁃1]使用。肝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目前尚无度拉糖肽在儿童及18岁以下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二十六)贝那鲁肽

1. 药品分类:GLP⁃1受体激动剂。

2. 用药目的:用于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到中度恶心,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与安慰剂类似。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头晕、乏力、呕吐等。国外同类产品大样本临床研究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腹泻、呕吐、低血糖、厌食等。此外,少数急性胰腺炎及甲状腺相关的不良事件报道,在本品临床研究中虽未观察到,但使用过程中需加以注意。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2.1 ml∶4.2 mg(预填充注射笔)。

6. 用法和用量: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0.1 mg/次(50 μl)、3次/d,餐前5 min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可选腹部、大腿或者上臂。治疗 2 周后,剂量应增至0.2 mg/次(100 μl)、3次/d。

(二十七)利司那肽

1. 药品分类:GLP⁃1受体激动剂。

2. 用药目的: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单药或联合磺脲类药物和/或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达到血糖的控制目标。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临床研究中报告最频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这些反应大多是轻度和一过性的;此外,也会发生低血糖反应(与磺脲类药物和/或基础胰岛素联合治疗时)、头痛和过敏反应。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10 μg 剂量注射笔(绿色,单次注射药量 10 μg);20 μg 剂量注射笔(深紫红色,单次注射药量20 μg)。

6. 用法和用量:

(1)成人: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可选择大腿、腹部或上臂,不可静脉或肌内注射。起始剂量为10 μg、1 次/d,应用 14 d。第 15 天开始,20 μg 为固定维持剂量,1 次/d。本品 1 次/d 给药,给药时间在每日任何一餐前1 h内,当选择了最方便的一餐后,最好在同一餐前注射。如果遗漏了一次给药,应在下一餐前1 h时内注射。

(2)特殊患者群体:

①老年人:不需要根据年龄调整剂量。

②肾功能损伤:轻度或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无需剂量调整;尚无重度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30 ml/min)或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所以不推荐在这些人群中使用。

③肝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④儿童及青少年:本品在儿童以及 18 岁以下青少年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无相关数据,不推荐使用。

(二十八)洛塞那肽

1. 药品分类:GLP⁃1受体激动剂。

2. 用药目的: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单药或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低,多为一过性,严重程度多为轻中度,无重度不良反应。临床试验中有低血糖事件发生,但发生率较低。

5. 剂 型 和 规 格 :注 射 剂 ,0.5 ml∶0.1 mg(以C187H288N50O59S计);0.5 ml∶0.2 mg(以C187H288N50O59S计)。

6. 用法和用量:皮下注射,不能静脉或肌内注射。

(1)单药治疗:起始剂量为 0.1 mg、1 次/周,腹部皮下注射,如血糖控制效果不满意,可增加到0.2 mg、1次/周。

(2)联合治疗:对于二甲双胍基础用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推荐剂量为 0.1 mg、1 次/周。应每周给药 1 次,可以在一日的任何时间(进餐前或进餐后)使用。忘记注射时,如果与下次计划注射时间>3 d,可以马上补充注射;如果与下次计划注射时间≤3 d,则无需补充注射。2 针之间应至少间隔3 d。改变给药计划后应重新调整注射时间表。

(3)特殊患者群体: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如需使用应降低剂量;本品未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开展研究。尚无肝功能不全患者临床数据。老年人用药剂量无需调整。不建议18岁以下患者使用本品。

(二十九)门冬胰岛素

1. 药品分类: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2. 用药目的:补充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少见的有过敏反应、视觉异常、水肿、局部超敏反应,罕见的有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上一些不良反应部分为一过性的,如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进食饼干或糖块,严重的低血糖需要根据患者的意识和血糖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和监护。如出现全身性胰岛素过敏应改变胰岛素的种类或进行脱敏处理。可见注射部位皮下结节和皮下脂肪萎缩等。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3 ml∶300 U。

6. 用法和用量:

(1)用量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病情决定,通常每日每千克体重0.5~1.0 U,一般应与至少每日一次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联合使用。

(2)特殊患者群体:相比于人胰岛素制剂,门冬胰岛素对妊娠期妇女、胎儿及新生儿的健康没有不良反应;不限制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治疗,但剂量可能需要相应调整;儿童、老年患者用药没有不良反应,但应重视治疗个体化。

(三十)赖脯胰岛素

1. 药品分类: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2. 用药目的:补充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参照门冬胰岛素。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3 ml∶300 U。

6. 用法和用量:剂量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需要决定。

(三十一)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1. 药品分类:短效人胰岛素。

2. 用药目的:补充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参照门冬胰岛素。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10 ml∶400 U。

6. 用法和用量: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为短效胰岛素制剂,可以与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制剂联合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个体胰岛素需要量通常每日每千克体重0.3~1.0 U。

(三十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1. 药品分类:中效人胰岛素。

2. 用药目的:补充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参照门冬胰岛素。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10 ml∶400 U。

6. 用法和用量: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个体胰岛素需要量通常每日每千克体重 0.3~

1.0 U。当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时(如处于青春期或肥胖状态),每日的胰岛素需要量可能会增加。可单独使用或与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

(三十三)甘精胰岛素

1. 药品分类: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2. 用药目的:补充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参照门冬胰岛素。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3 ml∶300 U。

6. 用法和用量: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量确定胰岛素的治疗剂量。本品具有长效作用,应该1次/d在固定的时间皮下注射给药。

(三十四)地特胰岛素

1. 药品分类: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2. 用药目的:补充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参照门冬胰岛素。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3 ml∶300 U(畅充)。

6. 用法和用量: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量确定胰岛素的治疗剂量。

(三十五)德谷胰岛素

1. 药品分类: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2. 用药目的:补充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参照门冬胰岛素。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3 ml∶300 U(特充)。

6. 用法和用量: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量确定胰岛素的治疗剂量。

(三十六)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50

1. 药品分类:预混人胰岛素。

2. 用药目的:补充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参照门冬胰岛素。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3 ml∶300 U。

6. 用法和用量: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量确定胰岛素的治疗剂量。

(三十七)30/70 混合重组人胰岛素和 50/50 混合重组人胰岛素

1. 药品分类:预混人胰岛素。

2. 用药目的:补充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3. 禁忌证:略

4. 不良反应及处理:参照门冬胰岛素。

5. 剂型和规格:注射剂,3 ml∶300 U。

6. 用法和用量: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量确定胰岛素的治疗剂量。

以上内容属于科普,患有疾病的建议及时就医。

【安全用药】止咳糖浆种类多 选对用对才有效

【来源:安徽药品监管】

止咳糖浆是一类药物的总称,顾名思义,是有着止咳功效的糖浆剂,一般含有蜂蜜、蔗糖等成分。因不同品种止咳糖浆发挥止咳作用的成分各有不同,患者使用前应先查清咳嗽、咳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选择;同时,应警惕服用止咳糖浆常见的几大误区,科学合理服用。

本期【安全用药】,一起来科普。

常见的止咳糖浆品种

急支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急支糖浆适用于治疗热证,可见症状主要包括气粗或咳音发哑、咽喉肿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等。服用药物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慎用该药,糖尿病患者及有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小儿止咳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祛痰、镇咳,适用于小儿感冒引起的咳嗽。方中甘草清热解毒、利咽祛痰、止咳;桔梗宣肺祛痰止咳;橙皮酊芳香健胃、理气燥湿化痰。

使用时应注意该药不宜久服,3岁以下患儿用量应咨询医师或药师;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者应慎用;糖尿病患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此外,因该药含氯化铵,肝肾功能异常者应慎用,消化性溃疡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溶液

该药用于缓解感冒及过敏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多痰,为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种止咳药,同时具有祛痰和抗过敏作用,尤其适合夜间频咳影响睡眠的患者。

使用时应注意该药可增强抗胆碱药(如阿托品)的作用,与镇静药、催眠药、抗过敏药联合使用可增加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水杨酸制剂和去甲万古霉素等耳毒性药联合使用时,耳毒性症状可被掩盖而不易发现。

婴儿、新生儿禁用该药;高空作业者、驾驶员、机械操作者,工作时间内也不可服用该药。

杏苏止咳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宣肺散寒、止咳祛痰,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逆。

该药主要针对风寒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服用该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川贝枇杷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风寒感冒者不适用于该药,服药期间应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也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需特别提醒的是,因为该药中含有川贝成分,切忌与乌头类药物同服。

感冒止咳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清热解表、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恶风、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周身不适。

风寒感冒者不适用于该药;脾胃虚寒,症见腹痛、喜暖、泄泻者应慎用该药。服药3天后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等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川贝止咳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宣肺气、散风寒、镇咳祛痰,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逆。

需特别提醒的是,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服用含糖量较高的川贝止咳糖浆仍需慎重,以免患儿脾胃受损。同时,该药禁用于风热咳嗽患儿。如果孩子由风寒转为风热,即咳嗽并没有减轻,反而是痰液增多,痰色由白转黄,则应该立即停药。

此外,支气管扩张、肺心病、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以及需要长期服用或同服其他药品的患儿,用药前需详细咨询医生。

半夏止咳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止咳祛痰,用于风寒咳嗽,痰多气逆。患者多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恶寒发热。对于热性、风热感冒,出现口干舌燥、咳黄痰等热性表现者不宜服用该药。

因该药含有麻黄成分,高血压、心脏病严重患者应慎用;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以及儿童、孕妇、体质虚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服用该药3天症状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咳速停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补气养阴、润肺止咳、益胃生津。用于感冒及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咽干、咯痰、气喘。

需特别提醒的是,该药含有罂粟壳成分,不建议长期服用。应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服;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禁用。

罗汉果止咳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祛痰止咳,适用于伤风咳嗽,寒热症状不明显者。

服用该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该药;服用一周症状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羚贝止咳糖浆

该药功能主治为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小儿肺热咳嗽与痰湿咳嗽。

风寒感冒者不适用该药。用药期间患儿饮食应清淡,如果是婴幼儿,家长可采用拍背、使用吸痰器等方法帮助排痰。需特别提醒的是,该药含有罂粟壳成分,临床不建议患儿长期服用,以免产生药物依赖。

警惕常见服药误区

不分症状盲目用

止咳糖浆种类非常多,必须对症使用,不可乱买乱用。止咳糖浆按成分大致可分为中药制剂、西药制剂以及中西药结合制剂。

纯中药止咳糖浆要根据症状使用。按中医理论,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和内伤咳嗽。止咳糖浆也有寒、热、温、凉之分,应根据服药季节、患者体质、咳嗽特点辨证用药。例如急支糖浆、川贝枇杷糖浆,可治疗风热感冒所致的咳嗽;川贝止咳糖浆则可散寒止咳,治疗风寒感冒。

纯西药止咳糖浆要注意服用时间。如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溶液,含有“致困”物质,可能引发胃肠不适、困倦、嗜睡等副作用,最好在夜晚使用;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工作期间禁用该药。另外一些含可待因成分的止咳糖浆,长期大量服用有成瘾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按照用量用法使用。

不分人群胡乱用

有些人群不宜用糖浆剂,如高热患者。服用止咳糖浆期间,若患者出现38℃以上的高热,或出现喘促气急、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时,应先到医院就诊。

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止咳糖浆。普通止咳糖浆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无糖型止咳糖浆。

肺心病患者要精准使用止咳糖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服用止咳糖浆时,用量用法一定要准确,否则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

超量滥用伤害大

止咳糖浆口味偏甜,有些患者不把它当作药物,一咳嗽就用,甚至症状减轻也不停用,这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一方面容易延误病情,找不出刺激咳嗽的真正病因;另一方面易加重不良反应,如出现较为严重的嗜睡、乏力、肠胃不适等。某些含可待因成分的止咳糖浆被滥用,还可能引发依赖性。因此,建议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或者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服用止咳糖浆类药物。自行服用者,如果三天后症状没有改善,应停止服用,及时去医院就诊。

兑水服用损疗效

由于部分止咳糖浆的止咳作用是依靠糖浆覆盖在咽部黏膜表面,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若服药后立即饮水会降低咽部黏膜表面的药物浓度,同时会稀释胃液,减弱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降低药物的止咳作用。另外,糖浆不可用热水冲服,因为热水会降低糖浆的稠度,不能在患处生成保护性薄膜,从而影响药效。因此,有些医生会建议服用止咳糖浆5~10分钟之后,再去喝少量的水,以保证疗效。

长期储存危害健康

服用止咳糖浆后,应及时将瓶盖拧紧,放置在阴凉、避光、干燥的环境中。如短时间内不再服用,可放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储存温度以10℃~30℃为最佳)。开启后的止咳糖浆一般不宜久存,冬天不超过3个月,夏天不超过1个月,就算放进冰箱,也不能延长止咳糖浆的保质期。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文/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常珊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