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怎么控制打针(糖尿病怎么控制好血糖)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有了这个东西,糖尿病患者还怕打针吗?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确实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出血、断针、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问题;还有少数患者有“打针恐惧症”,一看到注射针,立刻全身瘫软,注射时甚至出现“晕针”。

那么,除了心理沟通、加强患教、提高注射操作技术培训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德国科学家率先研发了一种无需金属针头的注射方式——无针注射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使用。除此之外无针注射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注射、牙科和医疗美容领域。

无针注射器是没有针头,注射的时候通过注射器主机产生压力将胰岛素注射器药管(医用塑料材质的)前端极细的小孔压进体内,整个注射过程没有金属异物入侵肌体,从而实现微创微痛,舒适注射,没有针头彻底避免恐针现象。

无针注射器特点:

避免针头刺入皮肤,消除金属过敏和针头带来的恐惧,避免针头划伤和断针带来的伤害。无针注射消除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注射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药物是弥散式进入体内的。传统针头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后,在针尖的位置聚集成一个药池,而无针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是呈现一个5cm直径的雾状均匀分布区域,跟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更充分。糖尿病患者用普通针头注射胰岛素,在餐前通常要提前30分钟注射,因为吸收慢,药效会延迟。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在饭前5分钟注射即可。

无针注射方式,胰岛素吸收的更充分,无胰岛素残留,可以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本身是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以后,没有被充分吸收有残留的话,会导致组织增生,产生硬结,时间久了,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无针注射方式可以延缓这种现象出现。

无针注射方式由于是弥散式注射,吸收充分,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会节省15-20%的胰岛素使用量,降低费用。

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重复使用所导致的感染几率,使用更安全。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对糖尿病患者肌体的伤害。

无针注射器避免了针头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让糖友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针注射给恐针的糖友们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舒适!所以建议害怕打针的糖友们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恐针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记得转发身边也有恐针情况的糖友看哦~

糖尿病人群到底该如何降血糖?除了打针吃药,这3个技巧建议照做

同样是血糖超标,有的人降糖成功,有的人一直在努力,最后结果却不好,血糖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比之前更高了,为什么差别如此大?我认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看待疾病的态度不同,如果真的认真对待,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不信它降不下来。但可能对于不少糖友来说,都是被动的在控糖,而非主动的。

很多人发现自己血糖高的时候,已经到需要打针或吃药的地步了,前期忽视了身体一而再再而三发出的信号,比如食量大增、排尿频繁量也多,但人却消瘦了,这是比较典型的表现。

而确诊之后,就把希望寄托于吃药或打胰岛素上,忽视了良好生活习惯对于血糖的影响,这是不可取的。虽然这是必要的一个控糖措施,但如果忽视了生活方式,也难以治本。另外,在这方面,有的糖友还可能走入误区,最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控糖效果。

那么,得了糖尿病,是打针好还是吃药好?要注意避开哪些误区?

可能有的糖友认为可以吃药就尽量吃药,如果效果不好再打胰岛素,但其实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看,对于1型或比较严重的2型糖友来说,打胰岛素是必要的,应尽早进行。

对于适合吃药的糖友来说,要正确服用,遵循这三不原则:不随意换药、不随意换量、不随意停药。

除了打针吃药,以下几个控制血糖的技巧,建议糖友如果在服用期间出现了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换其他种类的或者调整用量,不能自行停掉。即使血糖降下来了也不能,防止之后又出现反弹,降糖难度反而会变大。

除了打针吃药,以下几个控制血糖的技巧,建议糖友照着做:

技巧1:学会“挑食”

在一定程度上,该病是吃出来的,也可以把它吃回去!学会正确地吃,对于部分食物“挑食”,有利于控制血糖,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也有助于预防。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分下面几点和大家说一说:

①主食:不要不吃,但也不要每顿饭都只吃白米面,建议糖友保持粗细搭配的原则,且烹饪的时间不宜太久。长期吃米或长期吃面对于糖友来说都不利于控糖,尤其是煮得很稀软的,白米面升糖指数较高,过多地吃容易影响到饭后血糖。

②配菜:要保持多样化,适量吃点鱼肉和禽肉,不要一点肉不吃,以免缺乏蛋白质,需要少吃的是加工比较多的肉,比如咸肉咸鱼。水果蔬菜要吃新鲜的,对于榴莲、牛油果等水果建议少吃,可以适当吃点低糖的,比如草莓、猕猴桃。

技巧2:保持好心情

这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身已经超标了,若经常有消极情绪,波动较大,血糖更容易变得不稳定,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影响到血压等其他指标。同样是糖友,心情好坏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在这方面,糖友不妨经常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不要操心太多,过度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会享受生活

技巧3:不要“闲着”

平时多动动,也是降糖的一个良方,但糖友要注意的是,得选对了,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项目,若是选错了,则是事倍功半,还可能会带来坏处。

徐大伯血糖高,他每天七八点钟左右都会绕小区走好几圈,步数在手机排行榜每天都是前三,就这样走了几个月,他觉得血糖应该降下来了,但检查后发现效果并不好,膝盖还疼了起来。

走路确实比较适合糖友,但要注意把握好,过度了反而不好。除了这一种,平时做做家务活其实也是有帮助的,不要让自己闲下来,不宜久坐或久躺

其实,对于血糖不是很高,可以暂且不用药的人来说,若能学会这几个技巧,是有望逆转现状的,不是所有人一发现就都得吃药或打针。

总的来说,血糖好不好控制,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做,若正确看待,用对了方法,相信可以把它控制得比较好,但若不重视,就走错路了,可能就难以起到好效果了,还会增加并发症风险,除了打针吃药,以上三点建议糖友要做到。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也会低血糖?吃药就不用打胰岛素?答案来了→.九派观天下.2021.11.15

[2]除了打针吃药,糖尿病人还可以通过这5招来控制血糖!.丁香医生.2019.05.31

[3]糖尿病如何控制血糖?医生给出5个小建议,让你的血糖稳稳的.光明网.2020.08.26

糖尿病患者该怎么控制才能让血糖更稳定?

糖尿病是非常严重的慢性疾病,老年人尤其多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多样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使得糖尿病的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年轻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糖尿病。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下糖尿病那些事儿。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并以慢性高血糖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障碍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多饮

多食

多尿

体重减轻

临床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现在的临床中很多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典型,很多患者长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是平日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进一步检查确诊,同时也有些病人是因为出现了相关的并发症,而去医院检查发现血糖升高而确诊。

Q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L;②空腹血糖≥7.0 mmol/lL;③葡萄糖耐量检查2 h血糖≥11.1 mmol/L。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时仍符合三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患者。

Q2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则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脑病等,更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导致终身残疾。

Q3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饮食、运动与药物、心理治疗。任何类型的糖尿病,在治疗上,都是饮食和运动占首位。

(一)饮食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饮食治疗不等于“饥饿疗法”。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还要保持营养平衡!

具体饮食指导:糖尿病病人饮食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一般来说,每天主食量不超过半斤,平均为早上1两半,中午2两,晚餐1两半,每天保证牛奶、鸡蛋的摄入,早餐推荐纯牛奶250ml,鸡蛋1个,每天肉类(如牛肉、鸡肉、鸭肉、鱼虾等,尽量减少温燥的羊肉、狗肉)2-3两,蔬菜可以放宽些,每天半斤至一斤,以绿叶蔬菜为主。

平日可以适量进食水果,但因注意水果进餐的时间,一般以饭前两个小时或者饭后两个小时,与正餐起码隔开两个小时以上,同时注意水果量的控制,每天大约100-150g左右,尽量以低糖份的水果为主,如西红柿(大个的)、黄瓜、人参果、雪莲果、柚子、莲雾、草莓、猕猴桃等。

(二)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消除焦虑、振作精神、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增强体质,同时提高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脂代谢,调节体重,防止并发症的产生,运动后应有舒畅感。

一般Ⅱ型糖尿病早期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就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依照患者身体情况选择运动种类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踢毽子、球类运动等,最好采用有氧运动,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最好选择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进行。同时避免运动量过大导致低血糖发生。经常有低血糖发生的病人,在运动时携带少量食物或者糖,在活动量过大后适量补充少量食物,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三)药物治疗

在饮食与运动控制下,血糖仍控制不佳者,可酌情给予降糖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有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包括六大类:1.如以格华止为代表的双胍类;2.以拜糖苹为代表的α糖苷酶抑制剂;3.以格列齐特缓释片为代表的磺脲类;4.格列奈类的药物,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5.DPP-4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沙格列汀、维格列汀、西格列汀等药物。

胰岛素: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五类。具体的使用哪一种,需要患者去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

(四)血糖监测

1.血糖监测时间:空腹,午餐,晚餐餐前,以及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必要时需要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以及驾车前出现的低血糖症状时,运动前后。

2.监测血糖的注意事项:空腹血糖尽量空腹8h以上并及早抽血;餐后2小时必须从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监测餐后血糖必须和平时一样打针吃药。

自行监测血糖时血糖时采血注意事项:

用酒精消毒皮肤

一定要等酒精挥发

不要用力挤压出血

第一滴血可弃去不要

可扎指尖两侧皮肤

不要用力接触测试区

(五)心理治疗

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又缺乏医学知识,加之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有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悲观失望、恐惧心理、甚至产生厌世心理。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但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治疗工作,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心理,对患者表示理解、尊重,引导患者走出误区,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现实,配合治疗,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知识,通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使患者产生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同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使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来源: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