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宫颈癌糖尿病(宫颈癌糖尿病晚期高烧不退能活几天)

央视网 0
文章目录:

马祥君: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宫颈癌、乳腺癌及糖尿病的发病率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病防治中心学科带头人、副院长、主任医师马祥君

  央视网消息(记者 赵延灵):2021年8月1日至7日是第30个“世界母乳喂养周”。针对新手妈妈在哺乳中经常遇到的和比较关心的问题,央视网记者前往相关妇产机构咨询乳腺科专家。

本期专访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病防治中心学科带头人、副院长、主任医师马祥君,他就相关问题给大家一一支招。

记者:如何帮助新手妈妈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马祥君:在孕前、孕期进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保证在分娩或者母乳喂养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体力。首先,要在孕前、孕期积极参加助产机构开展的孕妇学校课程学习,掌握更多关于母乳喂养的知识。多了解母乳喂养对宝宝、对母亲的益处,对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也是非常有利的,而且要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在医护帮助下制定具体的母乳喂养措施。其次,分娩后,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做到“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并知晓正确的含接方式和母乳喂养姿势,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保证平衡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当遇到困难时,及时咨询产科或乳腺保健专科医护人员。建议家人要给予新手妈妈更多的关心、体贴、支持和鼓励。

  记者:什么是“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马祥君:早接触就是自然分娩后5分钟内或全麻的母亲清醒后几分钟内让新生儿的皮肤与母亲胸腹部的皮肤进行直接接触。

早吸吮就是产后1小时内,将新生儿放于母亲的胸部,宝宝的皮肤与母亲的皮肤相贴,让新生儿自行蠕动找到乳房,皮肤接触及早吸吮时间要大于30分钟。

早开奶就是在产后15分钟至2小时内,母亲乳房能有乳汁排出。

“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对促进母乳喂养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记者:坚持母乳喂养的好处?

马祥君: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对婴幼儿的好处,另一个是对母亲的好处。

对婴幼儿的好处:一方面,因为母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如水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等,所以母乳是无污染、安全的,它的浓度、温度合适,喂养方便,而且经济。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的含量偏低,所以要经常带孩子到室外晒太阳。另一方面,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肺、听觉、视觉、上下腭等的发育。同时,母乳里含有免疫物质,可以预防婴幼儿肺炎、腹泻及败血症等,故可降低婴幼儿的死亡率。母乳喂养的宝宝心理更健康,人格发育也更好,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更聪明、更漂亮、更健康。

对母亲的好处:促进产后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失血量,利于产后身体恢复;可以降低宫颈癌、乳腺癌及糖尿病的发病率;利于母亲减轻体重,增进母子感情,增加母亲的幸福感。因此要努力提高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母乳喂养的常见误区?

  马祥君:哺乳妈妈每天给宝宝喂奶是按需哺乳,而不是按时哺乳;按需哺乳没有时间限制,但是每天最少要喂八次。有人认为乳房大小会影响母乳喂养,其实泌乳量与乳房的大小关系不是很大。有人感觉乳头内陷会影响母乳喂养,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宝宝含接的不是乳头而是乳晕。还有人认为牛、羊乳和母乳的营养成分是一样的,牛、羊乳可以代替母乳,这也是错误的,要知道母乳中含有一种叫“脑黄金”的物质,对于宝宝大脑的发育是非常好的,是其他乳汁无法取代的。

  记者:宝宝开始哭闹了才开始母乳喂养,吸出或挤出乳汁用奶瓶喂养宝宝,宝宝吸吮结束后再添加水或奶粉,正常情况下过度、用力按摩乳房等,这些做法是否正确呢?应该怎样做?

  马祥君:当宝宝在摇头或吃手的时候就证明他已经饿了,听到哭闹的时候宝宝就已经很饿了,这时候进行哺乳,就容易造成乳头皲裂。用奶瓶喂养宝宝对宝宝上下腭和牙齿的发育都不好,这样做既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污染的可能性。宝宝吃完后直接结束喂养,不需要在母乳后再添加水或奶粉。可能会有妈妈感觉宝宝没有吃饱,其实宝宝已经吃饱,如果继续添加奶粉的话就会使宝宝胃口越来越大,导致体重逐渐增加,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纠正。同时,母乳喂养还要注意不用力按摩乳房,以免造成腺体损伤,导致乳腺炎的发生,所以不要过多地干预和按摩乳房。

  记者:“残奶”与乳腺癌之间有何关联?

  马祥君:乳腺癌的发生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一般认为与雌激素的作用及多种基因的突变等有关,幼稚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更易发生乳腺癌,通过怀孕、哺乳,可以使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从幼稚变为成熟,所以,哺乳可以降低发生乳腺癌的可能性。

所谓“残奶”不是很准确的医学概念。退奶后,乳腺腺泡会逐渐停止泌乳,乳腺组织会将储存在乳腺导管系统内的乳汁进行回吸收并被母体重新利用,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个回吸收的过程长短不一,与母亲的年龄、产次、哺乳时间长短及当时的身体机能状况等有关。有些妈妈会将乳房内还未来得及完全吸收的乳汁称为“残奶”。结束母乳喂养后,由于乳腺导管周围肌上皮细胞等的作用,这些储存在乳房内的所谓“残奶”一般与外界不相通,是安全的,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不需要特殊处理。根据以上分析,可见“残奶”与乳腺癌没有必然的联系。

  记者:乳腺保健的原则是什么?

  马祥君:首先,要尽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注意锻炼身体,可提高抗病能力。在孕前、孕期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的,可保证分娩及母乳喂养时的体力。其次,要注意平衡饮食。大豆制品,新鲜的水果、蔬菜对乳房有保护作用,而高热量、高脂肪(如油炸食品)等对乳房健康不利;注意不吸烟、不酗酒;还要避免肥胖或体重过低。第三,建议25岁之前生育第一胎,并且要坚持母乳喂养至宝宝一周岁。在25岁之后定期做乳腺健康检查,35岁之后定期参加“宫颈癌、乳腺癌(两癌)”筛查。遇到一些良性疾病要及时处理,如乳腺非典型增生、乳管内乳头状瘤等,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母乳喂养的好处多多。提高群众对母乳喂养的认知,促进社会公众对母乳喂养及科学育儿的认知,切实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母乳喂养,需要你、我、他,大家携手创造一种爱母婴的社会氛围。

专家表示,母乳含有6个月内婴儿所需要的水和其他全部营养物质,在此期间不需要任何其他液体或食物,包括水。婴儿6个月后都应及时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这几类肿瘤专挑女性下手,警惕!转给身边的她

在所有的癌症中,有几类肿瘤专挑女性下手,不但“作案率”高,还可能轻松夺走生命。这个“三八妇女节”,咱们就来聊聊妇科目前最主要的三大肿瘤类型: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

据WHO预计,2018年,我国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新发患者人数分别是:10.6万,7.3万,5.3万。死亡人数分别是:47739例,13329例,30886例。那么,这些隐匿在女性生殖系统内的致命杀手,有哪些特点?我们又将如何防范呢?

宫颈癌

发病人数:★★★★★

可怕指数:★

宫颈癌,作为一种潜伏期长、发病存活率低的癌症,一直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安全。近年,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发病年龄逐年下降。

虽然宫颈癌排在第1位,但是它的可怕指数只有1颗星,这是因为这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癌”。宫颈癌是目前少有的可以找到病因的癌症,主要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传播途径以性行为为主)感染、反复感染导致。

宫颈癌是一种恶性癌症,发生于子宫颈组织(连接子宫和阴道的器官)。大约80%至85%的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半以上的性生活频繁女性会受到HPV的侵袭。

当感染上该类病毒时,大多数情况下身体免疫系统会对病毒进行清除。然而,20%的女性体内的病毒仍停留在子宫颈,从而增加子宫颈感染的风险,最终导致细胞突变和子宫颈癌。

因此,女性可能在20多岁时感染上人乳头瘤病毒,30多岁时可能会发生癌前病变,40多岁时可能会患上癌症。因此,定期进行子宫颈筛查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察觉到一些明显症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

如果及早发现,宫颈癌是最可预防、可检测和可治疗的癌症之一。常规子宫颈抹片检查,即从子宫颈表面采集细胞样本,可以检测宫颈癌前病经常进行子宫颈抹片检查可以将宫颈癌的发病率降低90%的风险。此外,还可以对这些细胞进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以检查导致宫颈癌的HPV类型。

因此,建议年龄在21岁或以上、曾有性生活或性生活频繁的女性定期接受子宫颈检查。此外,这类女性人群还可以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帮助预防感染,从而降低患宫颈癌的风险。

可能出现的症状:

  • 性交后、两次月经中间或绝经后发生阴道出血

  • 分泌物带血色、粘稠状或有异味

  • 骨盆或背部疼痛

  • 排尿疼痛或困难

  • 长期便秘,即使肠道已经排空仍有排便感

预防宫颈癌小贴士:

  1. 性生活要健康,减少接触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的机会。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

  3. 做好筛查体检,及早发现和处理宫颈的癌前病变,做好筛查和处理,将癌症阻断于癌前病变阶段。

  4. 注射宫颈癌疫苗。

子宫内膜癌

发病人数:★★★★

可怕指数:★★★

子宫内膜癌原本是妇科三大癌中最不“显山露水”的一个,但近些年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高。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里,内膜癌已经超越了宫颈癌,跃居三大癌的首位。过去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力,现在年轻人得内膜癌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包含肥胖、未婚、未生育、糖尿病、高血压、乳腺癌、排卵障碍性月经失调、有家族史、单用雌激素补充等。

好在,子宫内膜癌比卵巢癌“善良”得多,确诊内膜癌之后,治疗以手术为主,如果是极早期的内膜癌或者癌前病变,年轻病人又有生育要求,强烈要求保留子宫。医生可以在符合一定条件之后,选择药物逆转内膜。

总之,当身体发出预警信号后一定要及早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子宫内膜癌是可治疗性较高的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可以在90%以上。

可能出现的症状

  • 绝经后阴道异常出血

  • 两次月经来潮期间出血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月经周期紊乱,刚干净几天又来;经期拖拖拉拉,总是干净不了;月经量多,血崩也有可能

  • 阴道分泌物带血迹或有异味

  • 骨盆区疼痛

预防子宫内膜癌小贴士:

  1. 避免或者少吃油炸食品、高脂饮食,控制体重,坚持中等量运动

  2. 每年一次体检,有家族史的可以适当增加次数

  3. 乳腺癌病人要警惕内膜癌发生,尤其是术后激素治疗者

  4. 有子宫者避免单用雌激素

  5. 高血压、糖尿病、代谢障碍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人应积极治疗,避免2月以上不来月经

  6. 慎用保健品,避免未知的雌激素刺激

  7. 总之,当身体发出预警信号后一定要及早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子宫内膜癌是可治疗性较高的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可以在90%以上

卵巢癌

发病人数:★★★

可怕指数:★★★★★

卵巢癌可能发生于卵巢表层或上皮,也可能发生于卵巢内部,通常是年龄较长的女性,晚育或没有生过孩子、月经初潮过早发生或更年期推迟发生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卵巢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高死亡率

    卵巢癌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普查中的发病率列第3,死亡率列第1。

  2. 发病隐匿、易转移

    由于卵巢位置较深(位于盆腔),常规妇科检查手段难以发现早期病变,致使卵巢恶性肿瘤一直是妇科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3. 预后差

    晚期卵巢癌患者即使采取一次性“大扫除”的手术,检查结果显示“已经彻底无癌了”,但往往绝大多数患者在两年内都会发生再次复发的危险。

可能出现的症状

  • 腹部肿胀

  • 持续性消化不良、胀气或恶心

  • 食欲不振,身体消瘦

  • 排便习惯发生变化,如便秘等

  • 两次月经之间和绝经后出血异常

  • 骨盆疼痛和不适

预防卵巢癌小贴士:

  1. 定期做妇科检查是早期发现卵巢癌的唯一途径。

  2. 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最好半年做一次检查,无家族史的女性也需每年做一次妇科查体。

来源:央视财经

糖尿病与癌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劳动強度的降低,肥胖几乎普遍现象。代之而来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的上升。糖尿病的併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心脑血管意外、周围神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肾病等危及到人的健康和生命。不可忽视的是,糖尿病和癌症也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糖尿病诱发癌症越来越被临床重视。

国内权威杂志《糖尿病杂志》刊登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确实能导致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其中男11种,女13种。男性风险最高的是前裂腺癌,占86%。以次为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淋巴瘤、肾癌、肝癌、胰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女性风险最高的是鼻咽癌,糖尿病导致鼻咽癌的风险高出两倍以上,此外是肝癌、食道癌、甲状腺癌、肺癌、胰腺癌、淋巴瘤、子宫癌、结直肠癌、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胃癌。

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1.7%,而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症率为28.35%,远高于普通人群的1.16%。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几乎都是在推测或假说,比较认同的有以下几点:

1,血糖高,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细胞的内环境发生了变化,细胞代谢发生障碍,在无氧酵解的状态下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可使细胞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增加了致癌的风险。加上葡萄糖是癌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长期高血糖,又会促使癌细胞分裂加速。

2,胰导素抵抗,是二型糖尿病主要原因。主要是胰导素的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能下降,导致了高胰島血症。胰岛素是人体合成代谢激素,过量的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提高,可诱发癌症的发生。

3,免疫功能紊乱,人体细胞的分裂、恶变、肿瘤形成、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密不可分,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识别和扑杀癌细胞的功能下降,所以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4,微量元素缺失,由于糖尿病的血糖代谢紊乱,造成了锌、镁、锰、铁、钙、硒、钼等微量元素的代谢异常,致使微量元素缺乏。锌缺乏会造成食道癌、胃癌。硒缺乏可造成乳腺癌、肝癌、胃癌、前裂腺癌等。钼缺乏易造成食道癌。钙有调节大肠粘膜的增生,防止结肠癌变,缺乏时易造成结肠粘膜细胞恶变。

5,肥胖,既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又是癌症的危险因素。而且肥胖的人多伴有2型糖尿病。所以这部分人群往往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的易感人群。

为了你的健康最好管住嘴,迈开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