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豆浆机(豆浆机加糖)
糖尿病人喝这四种饮料,解渴对血糖还好
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饮食管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择适宜的饮品,不仅能够满足味蕾的需求,还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辅助控制血糖,促进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四种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饮品——脱因咖啡、茶水、无糖豆浆以及天然椰子水,它们各自蕴含着怎样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又该如何正确饮用。
01
脱因咖啡:唤醒味蕾,温和调控
脱因咖啡,作为一种去除了大部分咖啡因的咖啡饮品,正逐渐成为糖尿病患者的新宠。它不仅避免了咖啡因可能带来的失眠、胃部不适等副作用,还保留了咖啡中诸多有益健康的成分,尤其是绿原酸。绿原酸,这种多羟基酸,是咖啡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同时兼具抗氧化、抗炎、降血脂和保护神经等多重功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绿原酸更是友好,它能通过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减缓肠道中葡萄糖的释放速度,从而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
饮用脱因咖啡,无需担心失眠困扰,还能享受其带来的健康益处。研究表明,不含咖啡因的咖啡能够提高健康男性的胰岛素敏感性,这对于改善血糖调控具有积极意义。无论是线下精品咖啡店,还是线上购物平台,都能轻松购买到品质上乘的脱因咖啡。自己在家冲泡,不仅经济实惠,还能根据个人口味自由调整,享受DIY的乐趣。
02
茶水:清香四溢,抗氧化先锋
茶水,作为中国传统饮品,其种类繁多,如红茶、绿茶、花茶、大麦茶等,都是糖尿病患者的优选。选择无糖、无盐、无添加的纯茶,不仅能增添生活情趣,还能摄入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质,为健康加分。
茶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丰富多样,包括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茶氨酸和生物碱等。其中,茶多酚尤为突出,它不仅能够调控血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平稳血糖水平。茶色素则以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著称,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大有裨益。
然而,饮用茶水也需注意适量。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饮用浓茶,以免刺激胃黏膜,同时控制每日饮用量在4-5杯为宜。此外,市面上的茶饮料往往添加了糖分或其他添加剂,应尽量避免选择。
03
无糖豆浆:植物蛋白,餐前优选
豆浆,作为蛋白质的优质来源,同时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是糖尿病患者早餐或餐前的理想饮品。餐前30分钟饮用一杯无糖豆浆,能有效稳定餐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对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然而,豆浆并非良好的钙来源,若需补钙,豆腐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北豆腐(卤水豆腐)含钙量丰富,与牛奶不相上下,是糖尿病患者的优质钙源。
自制无糖豆浆,既简单又健康。只需将黄豆提前浸泡,用豆浆机打成豆浆,过滤掉豆渣,即可享用。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少量无糖调味品,如香草精或肉桂粉,增添风味。
04
天然椰子水:自然清甜,矿物质宝库
天然椰子水,清澈透明,带着淡淡的甜味和天然的椰香,是糖尿病患者夏日解暑的佳品。相较于绝大多数水果,椰子水的糖分含量极低,仅有3%-5%,且主要为葡萄糖、果糖与蔗糖。尽管糖分含量不高,但仍需控制饮用量,单次食用一个椰子(约含300毫升椰子水)为宜。
椰子水不仅糖分低,还富含矿物质钾、镁。这两种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血糖水平,对胰岛素分泌具有积极作用。对于购买瓶装椰子水的消费者而言,务必仔细查看配料表,确保选择未添加任何物质的100%纯椰子水。
春节期间还没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糖尿病患者也不妨尝试这些健康饮品,既满足了味蕾的需求,又兼顾了健康。无论是醇厚的脱因咖啡、清香的茶水、营养丰富的无糖豆浆,还是清甜的天然椰子水,都是糖尿病患者餐桌上的优选。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请注意适量饮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让春节更加愉快、健康。
糖友饮食疑问解惑
在门诊经常有糖友来测血糖,他们因为戴上了“糖尿病”这个大盖帽,为了更好的控制血糖,糖友们生活上、饮食上都必须做出一些限制。糖尿病作为一个终生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经过多年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探索研究,医学科研人员总结出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六个方法,即:糖尿病健康教育、科学饮食、合理运动、药物治疗、自我检测、清除药毒。并将它们称之为糖尿病安全治疗的“六驾马车”。可能这几个方面很笼统,现在就近期糖友提到的几个问题做一下解答:
1、糖友能吃馒头吗?
很多糖友说自从确诊为糖尿病后就不吃馒头了,每天都是煎饼、窝头,已经很久不知道馒头是啥味道了,可血糖还是居高不下。难道这样的“忆苦”也不能改善体内的高糖吗?首先对糖友来说馒头可以吃,但一定要注意量,即使是煎饼和窝头你狠劲的吃饱也是对血糖控制无济于事的。老年人每天吃主食250—300克左右,吃饭以七八分饱为好。如果一顿吃一个馒头就饱了,那么就刻意的掰下1/4,只吃剩余的3/4就可以了。如果同时摄入含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如红薯、土豆、山药、莲菜、粉条、粉皮等,一定要减少馒头等食量。馒头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加入荞麦面、玉米面、黑米面等等各种杂面,每周轮换食用或混合食用,对血糖控制有一定帮助还能提高营养价值。
2、糖友怎么吃面条?
很多糖友特别是老年人对面条是情有独钟,每天早上都是面条,因为牙口不好,面条总是煮的烂烂的。这样餐后的血糖就飙升了。为了营养均衡,在做面条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蔬菜,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还应选择杂面面条,煮面条的时候不要煮的过烂,还有一点不要喝很多的面条汤,因为面条汤能帮助消化。虽然面条好吃也一定要注意量噢!
3、糖友能喝粥吗?
很多糖友都有多年喝粥的习惯,粥养胃易消化,是很多人的厚爱。当糖友听到不能喝粥时就非常不习惯,感觉一顿饭不喝点粥就不叫吃饭。平时大家选取的大多是单一的大米或小米,而且喜欢熬得稠稠的,米中的淀粉就部分分解成了短链的碳水化合物,这种糊化后的粥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在人体很快分解成葡萄糖,直接升高餐后血糖浓度。 其实粥的品种多种多样,如各种杂粮粥和豆粥,如果烹调搭配得当,不仅可以喝,甚至可能对糖尿病人大有益处。可以加入红豆、绿豆、蚕豆、扁豆、芸豆等各种豆类, 更可以加入糙米、荞麦、黑米等,加入的大米只占到原料中的1/3即可,熬得时候尽量不要熬得过烂,使豆类保持完整性,这样消化的慢了自然血糖升的就慢了。为了节省时间,杂粮和豆类可事先浸泡几小时。
4、糖友能喝豆浆机打出的面糊吗?
现在各家都有豆浆机,五谷杂粮米糊既营养又方便,但这种米糊却不太适合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饮用,因为豆浆机熬出的粥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因为五谷杂粮打碎后很细腻,不需要人体再对它们进行物理消化就可以完全吸收分解成葡萄糖,消化吸收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结果就是造成血糖快速升高。如果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适量的喝一点这种五谷杂粮面糊解解馋,不建议天天喝。
5、糖友能吃水果吗?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对于水果糖友们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的香甜可口,恨的是怎么血糖又上去了!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允许病人吃水果以补充维生素。但吃法与正常人不同,一般不要饭后立即进食,可以选择饭后2小时食用水果,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最重要的是糖友吃水果一定要有定量的概念,应根据水果中含糖量、淀粉的含量以及各种不同水果的血糖指数而定。一般一天食用3-4两,要选择生糖指数不高的水果,。不少蔬菜也可作为水果食用,如西红柿、黄瓜、萝卜等。既富含维生素又完全可以代替水果,非常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6、糖友需要锻炼吗?
很多糖友对饮食非常注意了,可就是对运动锻炼不感冒,每天宅在家里,体重在一斤一斤的长,血糖更在一点一点的升。运动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之一,运动还能协助降糖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运动锻炼能够消耗热量、降低血糖、减轻体重,而减轻体重也能降低血糖。所以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降糖疗法,尤其是餐后的运动更能使血糖下降,时间选择在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有的糖友说我每天都在做家务,已经很累了还需运动吗?做家务不能代替运动,因为做家务不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也达不到应该的运动量。血糖控制不好人体会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如果你天天都感觉很累,建议测一下血糖,调整一下药物,适当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跳舞、健身操等等。
7、足背动脉的自我检测的重要吗?
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出现下肢动脉硬化,引起下肢血管狭窄闭塞,初期感觉下肢或足部发凉、麻木,行动后小腿胀痛,严重者发生足趾坏死。摸足背动脉是很好的一种自我检测方法,用手指轻触脚背靠近内踝关节前方处皮肤,寻找有无足背动脉搏动。如摸不到或波动很细弱,表示足背动脉供血不足,需要格外注意足部保养,这个动作可在晚间洗脚时自我检测一下。糖友在洗脚时一定要注意水温,控制在40°以下,在凉水中兑入热水,而不要在热水中兑入凉水,因为前者容易控制水温。洗脚后要注意擦干,很多老年人为了节约擦脚布往往是替换下来的毛巾,不建议使用这些已经干硬的毛巾,建议选用细软的竹炭纤维毛巾擦脚,尤其注意脚趾缝之间要擦干。选择的鞋子最好宽松点,柔软点,避免夹脚后损伤。
适合糖尿病吃的5种零食,不升血糖,营养还不低,糖友可以适量吃
家人们,今天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小秘密”。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很多朋友瞬间就像掉进了饮食的 “迷宫”,整个人都懵圈了。米饭不敢吃,生怕血糖 “坐火箭”;肉类碰都不敢碰,好像那是引发血糖飙升的 “定时炸弹”;只要食物名字里带个 “糖” 字,更是吓得敬而远之,连零食都不敢想,哪怕肚子咕咕叫,也坚决不加餐。其实真没必要这么紧张!
只要咱积极配合治疗,饮食上避开高糖、高油、高盐的 “危险地带”,一日三餐按时按量,遵循 “三分荤七分素” 的搭配原则,多挑低糖、低盐、低热量的食材,再学会少食多餐,完全能和糖尿病 “和平共处”。说到加餐,选对食物可太重要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几种超棒的加餐零食,让糖尿病患者也能快乐享受美食。
一、豆制品:营养先锋,控糖小能手
豆制品在糖尿病患者的加餐清单里,那可是 “扛把子” 一样的存在。就说代餐豆腐干吧,这小小的一块,简直就是营养 “小金库”。富含蛋白质和钙,这些营养成分就像身体里的 “小卫士”,能减缓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速度,让血糖稳稳当当,不会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而且,它还含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和膳食纤维,吃一小包,饱腹感立马就来了。
想象一下,下午三四点,肚子有点小饿,工作或者学习有点没精神的时候,拿出一包低盐、无糖的豆腐干。这豆腐干长得方方正正,表面有点粗糙,带着豆制品特有的纹理。轻轻咬上一口,一开始是淡淡的豆香,嚼着嚼着,香味越来越浓,口感也变得紧实有嚼劲。不过要注意,一次可别吃太多,100 克以内刚刚好,既能解馋,又不会给血糖添乱。
除了豆腐干,原味豆浆也是绝佳的加餐选择。豆浆是用黄豆或者黑豆磨制熬煮而成,每 100 毫升只有大约 14 千卡的能量,脂肪含量低得可以忽略不计,简直就是糖尿病患者的 “梦中情饮”。早上起床,阳光正好,自己动手用豆浆机做一杯原味豆浆。看着豆子在机器里翻滚、研磨,不一会儿,浓郁的豆香就弥漫了整个厨房。豆浆煮好后,倒入杯子里,热气腾腾的,上面还浮着一层细腻的泡沫。喝上一口,丝滑顺口,温热的感觉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整个人都精神了,关键是完全不用担心血糖会升高。
二、奶类:营养满满,血糖稳稳
要是你不喜欢豆浆的味道,纯牛奶绝对是个超棒的替代品。牛奶里蛋白质和钙质丰富,每 100 克能提供 54 千卡的能量,而且它属于低 GI 食物,进入人体后,血糖不会像被点燃的鞭炮一样 “噼里啪啦” 往上升。晚上追剧或者看书的时候,肚子饿了,从冰箱里拿出一盒纯牛奶。这牛奶盒子方方正正,握在手里冰冰凉凉的。打开倒进杯子里,牛奶是那种纯净的白色,像月光一样柔和。凑到鼻子前闻一闻,淡淡的奶香直钻鼻腔。喝上一口,醇厚的口感在嘴里散开,瞬间感觉满足极了。
如果你的血糖不太稳定,最好选择低脂或者脱脂牛奶,每天喝 200 毫升左右就行。千万别往里面加糖,让牛奶保持它最本真的味道,这样才能在补充营养的同时,稳稳地控制好血糖。
三、坚果:能量小炸弹,适量超有益
核桃,这小小的坚果,被大家称为 “长寿果”,可不是徒有虚名。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还有不饱和脂肪酸,对身体的好处那是一箩筐。不过,核桃是高能量食品,糖尿病患者加餐的时候可不能贪心,一次吃 2 个就够了。
午后闲暇时光,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两个核桃。这核桃外壳硬邦邦的,上面布满了沟壑,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铠甲。用手轻轻一掰,“咔嚓” 一声,核桃壳裂开了,露出里面饱满的果仁。果仁是淡黄色的,还带着一层薄薄的外皮。把果仁放进嘴里,慢慢咀嚼,一开始有点微微的苦涩,接着浓郁的香味就散开了,口感香脆,越嚼越香。吃了这两个核桃,感觉能量满满,又能活力四射地继续享受下午的时光了。
四、粗粮饼干:酥脆口感,健康担当
对于那些爱吃饼干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苦荞酥粗粮饼干简直就是 “救星”。它用的苦荞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个实打实的 “营养大咖”。这种饼干做出来,口感酥脆,味道独特。
从外观上看,苦荞酥粗粮饼干是淡淡的金黄色,上面有很多小小的气孔,就像一个个微型的小房子。拿起一块饼干,轻轻一咬,“嘎吱” 一声,饼干碎屑纷纷落下,苦荞的香味瞬间在嘴里散开,那味道,又香又特别。吃了它,既能快速缓解饥饿,又能帮你控制体重,让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状态。
五、水果与蔬菜:天然美味,合理选择
水果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不是完全不能碰,关键看血糖控制得怎么样。要是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每天适量吃点低糖水果完全没问题。
柚子,个头大大的,外皮厚厚的。剥开外皮,里面一瓣瓣的果肉晶莹剔透,像一个个小月牙。咬上一口,汁水四溢,酸甜的味道恰到好处,清爽又解腻。
樱桃,小巧玲珑,红彤彤的,像一颗颗红宝石。把它放进嘴里,轻轻一咬,甜蜜的汁水瞬间在嘴里爆开,口感鲜嫩多汁,满满的都是春天的味道。
西梅,有着独特的风味,酸甜中带着一丝淡淡的涩味,让人吃了还想吃。
苹果,经典的水果,口感脆爽,不管是直接啃,还是切成小块慢慢吃,都别有一番滋味。
草莓,色泽鲜艳,像一颗颗爱心,香气扑鼻。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浓郁的草莓香,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吃进了嘴里。
不过要注意,加餐吃水果的时候,量控制在 100 克左右就好。要是最近血糖波动大,或者控制得不太理想,那就先和水果 “保持距离”,可以选择西红柿和黄瓜来解解馋。
西红柿,圆滚滚的,颜色鲜艳,有红色的,也有黄色的。洗干净咬上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口感清新,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
黄瓜,修长翠绿,表面还有一些小刺。咬一口,清脆爽口,水分十足,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补充营养,还不会影响血糖,简直是糖尿病患者的 “神仙蔬菜”。
家人们,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里,加餐这一环可太重要了。选对这些营养又不升血糖的零食,咱就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每一次加餐,都是对自己身体的一次温柔呵护,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稳稳地掌控健康,向着美好的生活大步迈进!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