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么得来(糖尿病怎么治疗)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病从口入”,这话一点不假。
小时候大人常说,吃太多糖小心变成“糖人”——虽然听着像吓唬小孩,但细想想,这话还真有几分道理。现代社会,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被查出血糖超标,甚至发展成糖尿病。
可怕的是,很多人被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不可逆的阶段。糖尿病是怎么来的?它真的是吃糖吃出来的吗?今天咱们就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糖尿病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会,以为它就是糖吃多了得的病。其实,糖尿病的本质是身体里“管糖”的系统出了问题。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尤其是主食、甜食、碳水化合物,会在体内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血糖就升高了。这个时候,负责“调控血糖”的胰岛素就该出来工作了。
它就像是人体的“钥匙”,帮忙把血糖运进细胞,让细胞用它来产生能量。而糖尿病,就是因为“钥匙”不好使了——要么胰岛素分泌不够,要么细胞对胰岛素“视而不见”,结果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搞得全身系统一团乱。
最常见的糖尿病有两种:
- 1型糖尿病:身体的免疫系统“脑子一热”,误把胰岛细胞当成敌人给干掉了,导致胰岛素分泌几乎归零。这种情况常见于青少年,需要终身打胰岛素。
- 2型糖尿病:这个才是“主角”,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它的主要问题是细胞对胰岛素“无感”了(胰岛素抵抗),加上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找上门的?
王叔,53岁,标准的“老好人”,但身材却越来越“富态”。 每次来医院体检,血糖都比正常值高一点,但他总觉得自己没啥事,毕竟人没感觉,能吃能喝,哪有病?医生劝他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他敷衍地答应了,转头还是该吃吃、该喝喝。
几年后,他的血糖彻底失控了。 体重继续飙升,腿开始浮肿,伤口愈合变慢,后来竟然因为足部溃烂差点截肢。
等他真正开始重视的时候,肾功能已经受损,眼底也出了问题,视力大幅下降。他懊悔不已,问我:“早知道这样,当初一定听你们的话。” 可惜,时间不会倒流,糖尿病的“代价”,他只能自己承担。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多,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1. 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糖尿病的“加速器”不只是糖,米饭、面条、馒头、甜饮料、蛋糕、零食、奶茶,这些都是让血糖飙升的“高手”。
尤其是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馒头),吃进体内后很快转化成葡萄糖,让血糖猛涨。长期让身体处于这种“血糖过山车”状态,胰岛素就会越来越“疲惫”,直到彻底罢工。
运动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方式。长期不运动,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会变得迟钝,血糖就会越来越高。 现代人久坐不动,开车代步,连楼梯都懒得爬,胰岛素“英雄无用武之地”,血糖自然越来越难控制。
3. 肥胖:糖尿病的“推手”尤其是腹型肥胖(大肚子),它不仅仅是“外形问题”,更是胰岛素抵抗的温床。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让胰岛素“失灵”的物质,导致血糖越来越难降下来。腰围超过标准的人,糖尿病风险至少翻倍!
熬夜会影响激素分泌,让胰岛素的作用变差,血糖更容易失控。而且,熬夜的人往往饮食不健康,爱吃宵夜,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5. 遗传因素:糖尿病的“底牌”如果父母有糖尿病,子女的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但别以为“有遗传就一定会得”,遗传只是“子弹”,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扳机”! 控制住饮食、运动、体重,依然可以把糖尿病拒之门外。
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早期的高血糖是身体给你的“警告信号”! 只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避免走上糖尿病的不归路。
1. 控制饮食,学会“聪明吃饭”- 少吃精制碳水,多吃粗粮(燕麦、糙米、全麦面包)
- 控制甜食和含糖饮料(奶茶、果汁、碳酸饮料都是“糖炸弹”)
-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鱼肉、鸡肉、豆制品)
- 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糖波动)
- 任何运动都比不动强!
- 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双管齐下
- 简单的快走、爬楼梯、深蹲,都是对抗糖尿病的好帮手
- 腰围超标,糖尿病风险翻倍
- 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内,女性80cm以内
- 减重5%-10%,血糖就会大幅改善
- 睡眠不足会让胰岛素作用变差
- 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 每年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 高危人群(肥胖、家族史)要更早监测
糖尿病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你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未来的健康。现在开始调整,还不算晚! 别等到血糖失控了才后悔,健康,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世卫组织(WHO)糖尿病管理报告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糖尿病最新研究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开始了解还不晚
在健康话题的版图里,糖尿病宛如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 “暗礁”,让许多人忧心忡忡。它常被视作现代快节奏生活、高压工作以及不健康饮食的 “产物”。但你是否曾深入思索,为何糖尿病并非如暴风雨般骤然降临,而是像隐匿在暗处的 “慢性杀手”,一点点侵蚀健康?实际上,糖尿病是一个缓慢且渐进的过程,最终致使血糖调控失衡,严重干扰身体的正常运转。那么,糖尿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 “找上门” 的呢?
不良饮食与生活方式 “作祟”
俗话说得好,“三分治,七分养”,这话用在糖尿病,尤其是 2 型糖尿病上,再合适不过。我们的日常饮食与生活方式,与 2 型糖尿病的关联紧密得如同共生藤蔓。当人们长时间毫无节制地摄入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身体就像一台过载的机器,难以迅速、有效地处理这些过剩的糖分与脂肪。长此以往,糖尿病便悄然埋下了 “种子”。
就拿我接诊过的一位中年男士来说,他身高一米七五,体重却将近九十公斤。他对油腻食物的热爱堪称 “狂热”,炸鸡、汉堡、薯条这些高热量美食,几乎成了他餐桌上的常客。每天清晨,他以一杯香甜的加糖咖啡搭配一份高热量早餐开启新的一天;午餐和晚餐,也总是被重口味的快餐 “霸占”。由于工作忙碌,加班至深夜成了他的常态,下班后更是连一步都不想多动。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体重如同失控的气球,一路飙升。直到体检时,他才惊觉自己的空腹血糖数值已高得惊人。医生苦口婆心地建议他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可他却满不在乎,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这些都不是事儿。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感觉口渴得仿佛置身沙漠,频繁跑厕所,腿部也开始浮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详细检查,他被确诊为 2 型糖尿病。从这位患者的经历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不良的日常饮食习惯、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的忽视,如同 “催化剂”,一步步将他推向糖尿病的深渊。长期过量摄入精制糖,又缺乏运动,身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会逐渐 “力不从心”,血糖调控也变得愈发艰难。更让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初期症状往往十分隐匿,许多患者直到病情恶化才察觉到异样,从而错失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胰岛 “不堪重负” 发出 “抗议”
糖尿病的产生,可不单单是 “吃得多、动得少” 这么简单,还有一个关键角色在背后 “兴风作浪”,那就是胰岛的 “抗议”。在我们身体这个庞大的 “工厂” 里,胰岛可谓是至关重要的 “小部门”,它的主要职责是生产胰岛素,如同勤劳的 “搬运工”,将血液中的糖分转化为能量,让我们活力满满地工作、玩耍。然而,当胰岛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零件逐渐磨损,功能开始衰退,甚至最终丧失正常的分泌能力。
我曾遇到一位 60 多岁的女性患者,她长期受高血糖困扰,却始终拒绝规范治疗。她跟我诉苦:“我心里明白糖尿病厉害,可我没啥不舒服的感觉,不想吃药,生活也不想改变。” 这位患者平日里的饮食习惯还算说得过去,三餐按时,蔬菜水果也没少吃。但她对高脂肪食物情有独钟,还特别爱吃重口味零食。过多的糖分与脂肪,如同沉重的负担,压得胰岛喘不过气,长期超负荷运转,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也逐渐失控。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将胰岛逼向 “绝境”。直到一次偶然的体检,她才惊觉自己的血糖早已居高不下,甚至开始出现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事实上,糖尿病,尤其是 2 型糖尿病,很大程度上是胰岛 “不堪重负” 后的必然结局。
长期过量摄入糖分和脂肪,会让胰岛陷入 “疲惫” 状态,功能逐渐下降,最终无法正常调节血糖。而这一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毫无明显预兆,也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遗传与生活习惯 “狼狈为奸”
除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也不容小觑。虽说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是 2 型糖尿病的主要 “导火索”,但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你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会像被点燃的火药桶,蹭蹭上涨。遗传与生活习惯相互交织,让糖尿病仿佛被赋予了 “家族传承” 的特性。
有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他的父母都患有糖尿病,他心里也清楚自己患病风险高。可年轻气盛的他,压根没把这当回事,依旧毫无顾忌地吃着油腻食物,运动量少得可怜,还自我安慰:“反正有遗传,改了也没用。” 然而,岁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 “放纵” 的人。到了 30 岁,他的血糖开始 “闹脾气”,空腹血糖超出了正常范围。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 2 型糖尿病。这个例子深刻地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遗传因素与不良生活习惯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可怕的 “加成效应”,大幅提高了患病风险。所以,即便家族中有糖尿病史,也绝不能成为我们放纵生活方式的借口。毕竟,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细化管理与早期预防是关键
糖尿病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它的症状和体征如同潜伏的 “间谍”,在身体里缓慢积累,很多人在早期根本没有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因此,早期预防和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定期体检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 “健康防线”。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建议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已经存在糖尿病高风险因素的人,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尽早进行干预。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日常运动量,让身体 “动起来”;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态,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迈向了更加精细化的阶段。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就像在疾病萌芽时将其扼杀,能够有效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紧密相连。就像那位患者感慨的:“我早知道家族有糖尿病史,却没想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把我害成这样。” 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糖尿病不是突然降临的 “天灾”,而是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 “人祸”。从现在开始,趁早摒弃那些可能引发疾病的坏习惯,才是我们远离糖尿病的 “制胜法宝”。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都是我把奶奶害了!”李梅在急诊室门口崩溃大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李梅家96岁的奶奶便是那老宝贝,她本是当地有名的长寿老人,虽年事已高,却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3年前确诊2型糖尿病,因基本无症状,平常也没太在意。
一周前,李梅难得见奶奶,安排了一顿丰盛大餐,谁知老人吃完就恶心呕吐,众人以为吃撑了,让老人服下几片助消化药,结果老人很快陷入昏迷,送医后经诊断,是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虽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老人还是休克后不治身亡。
为什么人会得糖尿病,专家:原因有3个糖尿病众人皆知,它还是个“大家族”,世卫组织将其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其中1型和2型最为常见。人得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遗传。2020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江苏疾控对苏州吴中区49266名30 - 75岁患者进行平均7.08年随访,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较于无家族史的人,罹患糖尿病风险增加0.9倍以上,家中糖尿病患者大于2人时,风险至少增加1.27倍。
美国糖尿病协会关于糖尿病遗传性的数据也显示:父母双方均为2型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概率为50%;父母仅一方在50岁前确诊2型糖尿病,孩子患病风险为14%,若50岁后确诊则风险降至7.7%。
除遗传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指出,肥胖人士也易患糖尿病,因其体内脂肪细胞多,而胰岛受体数目相对固定,这会降低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性,使血糖更易升高失控。另外,久坐不动也是危险因素,久坐会让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的反应变得不敏感,导致血糖升高,长此以往便会出现糖尿病。
豆腐是升糖大户?这2种食物别吃了若做街头小调查问“人为何会得糖尿病”,很多人可能觉得是吃出来的。《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一项研究,以20个国家约127594名未确诊糖尿病患者为对象,随访11.8年后发现高血糖负荷、饮食中高升糖指数和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联,可见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很重要。
此前网传豆腐是“升糖大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杨小红解释,豆腐富含蛋白质、钙、镁、铁等营养,还有大豆异黄酮、蛋黄素等物质,是低升糖食物,对血糖影响小,糖尿病患者可适度食用。
糖尿病患者真正要留意的食物是两种。一种是南瓜,美国农业部数据表明,100g熟南瓜约含6.5g碳水,包括2.76g糖分,糖分较高,不过糖尿病患者并非不能吃南瓜,建议每次食用不超100g,且最好与豆腐、鸡肉等搭配以减缓糖分吸收。
另一种是玉米,普通玉米升糖指数较低,有丰富膳食纤维和较强饱腹感,利于血糖稳定,但水果玉米含糖较高,会影响血糖稳定,糯玉米粘性强、淀粉含量高,易转换成糖分被肠道吸收,进而升高血糖。
为什么欧洲人爱吃面包,糖尿病发病率很低?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中,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应尽量避免,像面包、糕点等,制作时加糖多,吃了会升高血糖,且面包里糖精和添加剂多,常吃会损伤胰岛细胞,影响新陈代谢,使糖分无法排出,导致血糖升高,所以这类食物在糖尿病患者饮食黑榜上排名靠前。
然而欧洲人常吃蛋糕、面包,糖尿病发病率却较低,原因大概有三。一是慢发酵,外国人吃的面包多以全麦面粉制作,需长时间发酵,这种慢发酵能让面粉中糖分分解更多,制成的面包糖分随之减少。二是会搭配,外国人吃面包时搭配沙拉、奶酪或肉类等高蛋白高纤维食物,或者配上橄榄油和蔬菜,涵盖蛋白质、纤维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更易控制血糖,也能减少心血管病风险。
三是爱运动,北欧国家人们提倡“轻运动”,工作之余会选择骑行、慢跑、爬山、散步等运动,运动能帮助身体更好利用胰岛素,使血糖稳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论证了这一观点,发现每天只要6min中等至剧烈强度运动,就能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且运动的降糖效益无上限,运动时间越长,患糖尿病风险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