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教育宣传图片(糖尿病教育宣传范文)

北京老年医院 0
文章目录:

联合国糖尿病日系列科普 | 教育保护明天: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有方

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本次的宣传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希望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增强自身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健康教育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一定要走心,教育需有方。

一、尊重患者

教育前要进行充分准备,详细了解患者糖尿病病史,严重程度,可能风险,了解患者一般状况、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民族忌讳等情况,坦诚相待,真心真意为患者着想,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配合教育,健康宣教才能深入人心。

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获取患者信息的主要来源,可以真正了解患者对糖尿病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情况,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便制定个体化的降糖方案。善于倾听还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三、通俗易懂

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前沿知识,把专业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解释清楚、明白,切忌用高大上的专业术语。

四、放慢语速

患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才能明白,所以我们一定要放慢语速。健康教育不是演讲或者辩论,放慢语气能够让自己输出的信息更加井井有条。

五、把握分寸 掌握时机

介绍糖尿病的危害要掌握分寸,过分严重容易给患者心理造成压力,带来情绪焦虑,可能自暴自弃反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过轻则让患者容易掉以轻心,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还要掌握时机,当患者病情危重时,身体不适、心情低落,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待病情逐渐恢复后,自身已经深刻体会到糖尿病的危害,我们再正确地引导宣教,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介绍:耿亚辉,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主要擅长内分泌科常见病糖尿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肥胖、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有一定的研究。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糖尿病高渗昏迷、糖尿病合并感染等危重病有较多的临床经验。

甜蜜的警钟——巨野县董官屯镇董海小学举办“糖尿病日”宣传教育活动

为提高小学生对糖尿病防治的意识,近日,巨野县董官屯镇董海小学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此次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展示手抄报、宣传图片及现场问答等不同形式和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向大家普及预防知识,合理膳食搭配,传达了健康的生活理念。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对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糖尿病又有了进一步了解,深刻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管住嘴,迈开腿”,少吃糖,多喝水,共同追求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此次糖尿病日宣传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健康生活的热潮,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巨野县董官屯镇董海小学 朱良景)

联合国糖尿病日丨“教育改变明天”,一起了解糖尿病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WDD),它由国际糖尿联盟(ID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1年创立,以应对人们对糖尿病带来的不断升级的健康威胁日益增长的担忧。2006年起,该日成为了正式的联合国糖尿病日。据统计,全球已有5.5亿糖尿病患者。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教育改变明天”。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要以长期稳定控制血糖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为目的。这不仅需要医生开具处方,还需要糖尿病患者自己学习和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糖尿病防治的知识吧。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哪些?

1. 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

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可骤然发生,事先无任何先兆或症状。DKA和HHS的临床表现可有: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呕吐、腹痛(仅DKA)、脱水、虚弱无力、意识模糊,最终陷入昏迷。尤其是呼吸有酮味(烂苹果味)、血压低而尿量多者,且血糖≥16.7 mmol/L。

血糖监测可以更好地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活动,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帮助患者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

血糖监测的方法有哪些?

1. 静脉血浆血糖,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1)空腹血糖:至少禁食过夜8小时采集血标本测得的血糖值,是常用的筛查方法。

(2)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采集血标本测得的血糖值。

(3)随机血糖:一天中任何时间采集的血标本测得的血糖值,可为糖尿病诊断提供线索。

(4)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负荷后2小时,采集血标本测得的血糖值。OGTT试验是一项检查葡萄糖代谢功能的检查,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典型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可以明确诊断。

2. HbA1C

HbAlc在总血红蛋白中所占的比例,能反映取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之一。

3. 糖化白蛋白

糖化白蛋白主要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一种产物,反映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

4. 毛细血管血糖

用便携式血糖仪测定,可以方便快捷地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初步依据,是自我血糖监测的主要手段。

如何在家完成毛细血管血糖?

1. 用75%乙醇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皮肤穿刺;

2. 通常采集指腹侧面等末梢毛细血管全血进行检测,水肿或感染的部位不宜采用,在紧急时可在耳垂处采血;

3. 皮肤穿刺后,弃去第一滴血液,将第二滴血液置于试纸上指定区域;

4. 严格按照仪器制造商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

5. 测定结果的记录包括被测试者姓名、测定日期、时间、结果、单位、检测者签名等;

6. 使用后的针头应置专用医疗废物锐器盒内,按医疗废物处理。

血糖监测知识多懂一点

1. 血糖监测时间点选择

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血糖监测的频率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时)。

2. 读懂自己的血糖

正常的空腹血糖在4.4-7.0mmol/L范围内;非空腹血糖≤10.0mmol/L是正常的血糖。如果任意一次测量的血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