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起眼肿(糖尿病引起眼肿吃什么药)
男子糖尿病为何查出尿毒症?还能治好吗?这些症状可早发现尿毒症
肾脏是人体血液的过滤器,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废物排泄器官。它可以有效地排泄出对机体有毒的物质,但是保留有益的成分。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其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组织疾病,特别是肾的慢性损害,糖尿病患者的肾损伤往往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症状不易察觉。肾脏在糖尿病的长时间影响下,就会发生糖尿病肾病。
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蛋白尿的出现并不是十分的严重,此时如果能够及时发现,那么还是可以有办法补救的,但是很多患者都选择了忽视,从而导致情况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肾衰竭的出现。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最后肾脏的不但屏障功能消失殆尽,甚至肾脏的滤过功能也会消失。人体内会残留大量的代谢废物,无法排出体外,这就是尿毒症。
专家表示,尿毒症是糖尿病患者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在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40%左右。但是,不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是尿毒症的结局。如果糖尿病发病时,患者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一疾病,通过严格的控制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将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在理想状态,是可以远离尿毒症的。
男子糖尿病多年控制不佳,查出尿毒症晚期
病例:患者xxx,男,37岁,家住湖南农村,在一家修理店做维修工。只想着攒点钱娶个媳妇回家。一直有遗传性糖尿病,而且血糖控制不好。患者的父亲因为糖尿病去世,但觉得自己很健康,在10多年前就被确诊糖尿病,在当地医院经过治疗后,糖尿病症状好转,血糖指标下降。后来感觉身体没有什么异常,就停了降糖药。从没有控制饮食,近几年放纵吃喝,抽烟喝酒熬夜,从未去体检。
直到2021年1月,患者感觉自己眼睑肿了,尿尿不出,还很痛,并且整个人浮肿了很多,这才意识到病情严重。拖到2月去医院检查,血糖高、尿蛋白高、血肌酐高,被确诊尿毒症晚期。这个结果瞬间把患者压垮了,几乎没了生活的希望。在医生的开导下,开始面对现实,躺在医院里做透析,接受医生科学规范地治疗。
医生表示,尿毒症并不是独立的疾病,是多种肾病晚期共有的综合征。各种肾脏疾病、高血压、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慢性尿路梗阻滥用药物等都会引发尿毒症。糖尿病引起的尿毒症,主要是血糖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引起的肾脏损伤。随着疾病的进展,肾脏血管、功能等受到严重的损害,长期以往就会出现肾病综合征,最终会导致尿毒症。
糖尿病尿毒症还有治疗的希望吗?如何治疗?
糖尿病患者因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引发尿毒症。据统计30%的糖尿病患者直接转归尿毒症糖尿病。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人群中,有糖尿病患者4320万人,糖耐量降低者5064万人,二者总数为9384万。也就是说,仅因为糖尿病我国就有约1300万尿毒症患者和1500多万尿毒症高危人群。
专家表示,糖尿病引起的尿毒症不能完全治愈,目前血液透析和药物治疗可以延长尿毒症患者的生命期。如果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肾脏移植,来达到恢复正常功能。如果肾脏还有剩余的肾功能,可通过中药调理来修复受损的肾脏细胞,增加肾脏血流,最大限度稳定病情。一定注意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用量,勤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更加注意饮食,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避免着凉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等。
中医用传统中药对糖尿病有非常独到的治疗方法,传统中药方:山茱萸、玉竹、生地、知母、荔枝核、青果、石斛、肉苁蓉、玄参、益智仁、沙菀子、补骨脂、鹿茸、海南陈、人参、枸杞子、蜂胶、金精粉、乌术粉、茯苓、怀山药、桑葚、苦瓜等配合西药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这些药物安全无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无需服用其它降糖药物,单独服用即可,可以有效保卫胰岛,降低血糖,提高免疫。
这些药物适合血糖长期高居不下,产生多种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药方克服了传统产品治疗上严格忌口的弊端,使病人的营养能得到有效地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和抗病防病能力,防止了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真正做到了综合治疗,标本兼治。药方配合使用可以修复胰腺功能,调节自身代谢平衡,消除、缓解各种并发症,具有阻断遗传和杜绝复发的可能。
身体出现这5个症状,应警惕尿毒症
1、食欲突然下降。肾小球受到损害后可降低肾脏滤过功能,严重时会使得肾小球滤过功能完全丧失。因为肾脏滤过率降低,使得大量毒素在体内堆积,进而刺激肠胃系统,引起一系列症状,如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等。
2、排尿异常。肾病早期可出现小便次数增多,尤其是夜尿较频繁,因为肾小管已受到严重损害,无法及时浓缩尿液引起的。当进入肾衰阶段后可降低肾小球滤过功能,减少排尿量,每天的排尿次数不足1000毫升。若肾小球单位损伤面积大于80%,就会出现少尿或无尿,每天的排尿量小于400毫升。
3、全身乏力。一般睡眠不足、长期做重体力或重脑力劳动后可出现全身乏力,不过适当的休息后就能逐渐好转。如果反复出现全身乏力或疲劳,即使有充足睡眠也无益,有可能是肾脏病变,尤其是达到肾衰竭和尿毒症阶段,乏力和疲惫感会更加显著。
4、泡沫尿。最近尿液表面突然有泡沫,泡沫密集又细小且持续很长时间,这极有可能是蛋白尿。因为肾小球受到损害后,体内大分子物质可漏出,特别是蛋白质,蛋白质跟随尿液流失,可改变尿液原有张力,从而导致泡沫尿。
5、身体浮肿。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后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新吸收水分和钠离子,进而引起水钠潴留。太多水分可渗透到组织间隙中,引起身体水肿,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全身浮肿和肝腹水以及胸水。
余学清:糖尿病患者将成为中国慢性肾病“主力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让糖尿病患者意想不到的是,如果控制不好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十年、二十年后也许就患上了糖尿病肾病(简称“糖肾”),甚至进展至肾衰竭。
3月10日是第17个世界肾脏病日,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亚太肾脏病学分会候任主席余学清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首位病因还是肾小球肾炎,但是以目前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迅猛趋势,推测5-10年后,“糖肾”将会排在慢性肾病的第一位病因。也就是说,在未来,尿毒症、需要透析的患者主要是糖尿病患者。
在欧美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间,糖尿病一直以人数过半的压倒性优势作为尿毒症的首位病因。预计这种情况很快也会在我国上演。
谈起近年来亚太地区慢性肾病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余学清语重心长地指出,“亚太地区,比如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地在肾病发病的疾病谱上有一定的差别。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首位病因是肾炎,但是日本、韩国等地,‘糖肾’已经跃居首位病因。根据国家卫健委病案首页的统计和分析,糖尿病已经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所以,近年来糖尿病肾病上升的速度非常快。从糖尿病到糖肾,再从糖肾发展到肾衰竭一般是10-15年的病程,所以无论我们与其他国家是否有差别,从糖尿病患者增多以及病程发展的趋势看,最后糖肾都会位居肾衰竭(尿毒症)病因的第一位,这个过程或是5年或是10年而已。”
事实上,这个趋势已经在部分医院的肾病科显现出来。据统计,目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肾病科,由于“糖肾”而发展成为尿毒症、需要透析的病人占全部透析病人的25%。另外,每年肾脏穿刺活检的病例中约有8%是糖尿病患者。可以说,近年来,“糖肾”患者是明显增加了。
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亚太肾脏病学分会候任主席余学清 图/受访者供图
筛查“糖肾”,验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即便目前“糖肾”的发病率已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是大多数糖友们对肾病还是认识不足。余学清说:“现在肾病患者的发病整体情况与以前不太一样,大多数慢性肾脏病都是隐匿性的,早期没有太多症状,不像以前急性肾炎会出现眼肿、脚肿等症状。所以,很多糖肾患者都是症状比较明显了才被发现。”
糖友们该如何能够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呢?余学清指出,实际上,要早期发现肾病最重要的还是体检,验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这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体检项目的尿常规、尿蛋白是正常的。当尿常规呈现尿蛋白阳性( )时,“糖肾”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所以,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现肾病时,已经进展到了肾衰竭。专家强调,体检的时候,糖友一定要检查微量白蛋白尿(定量检查),这可以尽早发现肾脏的损伤。
据记者了解,近期广东省人民医院牵头启动了慢性肾脏病管理创新计划,对广东21个地市的社区和医院的10万人群进行尿常规、血肌酐、尿酸、血压、血糖等大规模筛查,了解广东省肾病发病情况、肾病的高风险人群以及慢性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
除了糖尿病会诱发肾脏病变外,其本身结构及功能的特点也易遭受药物性损伤。
研究显示,10 余年来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抗生素肾损害的发生率最高,达36%,另外,一些中草药的肾毒性不容忽视。而广东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所有肾损伤的致病因素中,药物性肾损害(包括西药和中草药)的比例稍高。
余学清指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尽管其呈现低的肾毒性,但是滴水穿石,最终还是会造成肾损伤。其次,原本就有肾损伤的人群,在服用肾毒性药物时,肯定要比其他人更为敏感。此外,就是使用了肾毒性比较强的药物,就很快会造成肾脏的损害,比如常见的有中药材马兜铃、雷公藤、川木通、广防己等。另外,还有注意使用中药时,要注意正规途径购买,因为服用重金属超标的中药材也会造成肾损伤。
专家还强调,尽量不要相信祖传秘方或者偏方,有病就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所谓“是药三分毒”,在医生的指导下,该吃药的时候就吃药,该停药的时候就停药。
了解更多
糖尿病患者或将成为慢性肾病的“主力军”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华报道:在未来5-10年,尿毒症、需要透析的患者将主要是糖尿病患者。3月10日是第17个世界肾脏病日,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亚太肾脏病学分会候任主席余学清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的首位病因是肾小球肾炎,但是糖尿病会诱发肾损伤,我国有1.2亿糖尿病患者,以目前糖尿病发病率的迅猛升高趋势,推测5-10年后,尿毒症、需要透析的患者主要是糖尿病患者。
“糖肾”将会是尿毒症首位病因
据称,过去几十年间,在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糖尿病一直以人数过半的压倒性优势作为尿毒症的首位病因。预计这种情况很快也会在我国上演。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上升的速度非常快。余学清说:“据统计,我国有1.2亿糖尿病患者,如果他们控制不好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十年、二十年后很大可能会患上糖尿病肾病(简称‘糖肾’),甚至进展至肾衰竭。而从糖尿病发展到‘糖肾’,再从‘糖肾’发展到肾衰竭一般是10-15年的病程,所以对我国而言,‘糖肾’最终会位居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病因的第一位,这个过程只需5年或是10年而已。”
事实上,这个趋势已经在部分医院的肾病科显现出来。据统计,目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肾病科,由于“糖肾”最后成为尿毒症需要透析的病人占全部透析病人的25%。另外,每年肾脏穿刺活检的病例中约有8%是糖尿病患者。可以说,近年来,“糖肾”患者是明显增加了。
大多数“糖友”对肾病认识不足
即便目前“糖肾”的发病率已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是大多数“糖友”们对肾病还是认识不足。余学清说:“现在大多数慢性肾脏病都是隐匿性的,早期没有太多症状,不像以前急性肾炎会出现眼肿、脚肿等症状。所以,很多‘糖肾’患者都是症状比较明显了才被发现。”
糖友们该如何能够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呢?余学清指出,实际上,要早期发现肾病最重要的还是体检,验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这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体检项目尿常规呈现尿蛋白阳性( )时,“糖肾”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所以,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现肾病时,已经进展到了肾衰竭。专家强调,体检的时候,“糖友”一定要检查微量白蛋白尿(定量检查),这可以尽早发现肾脏的损伤。
调查显示药物性肾损伤比例高
除了糖尿病会诱发肾脏病变外,肾脏本身因其结构及功能的特点也易遭受药物性损伤。研究显示,10余年来我国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抗生素肾损害的发生率最高,达36%,另外,一些中草药具有的肾毒性不容忽视。而广东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所有肾损伤的致病因素中,药物性肾损害(包括西药和中草药)的比例稍高。
余学清指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尽管其呈现低的肾毒性,但是滴水穿石,最终还是造成了肾损伤。其次,原本就有肾损伤的人群,在服用肾毒性药物时,肯定要比其他人更为敏感。第三就是使用了肾毒性比较强的药物,那就很快会造成肾脏的损害,比如常见的有中药材马兜铃、雷公藤、川木通、广防己等。另外,服用重金属超标的中药材也会造成肾损伤,所以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正规途径购买。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