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爸爸都有糖尿病(奶奶爸爸有糖尿病遗传几率)
父母或家人患有糖尿病,孩子一定得糖尿病吗?
答: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刨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够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科学的干预,可以延缓或极大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via 健康报)
来源: 广东12320
一亿多中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医生告诉您实情
“张医生,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真的有1亿多人吗?”
今天我去超市逛街的时候,遇到了之前的一个朋友,他跟我说自己最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一些医生提到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亿人。他看到这个观点以后,就比较惊讶,因此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根据权威的数据,我国的糖尿病确诊人数早在2017年的时候就超过1亿,而且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还有增加的趋势。这一亿多中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呢?今天医者良言就好好跟您聊一聊这个问题,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肥胖人数增加:不得不说,我国最近这些年的肥胖人数确实有明显的增加。很多人在结婚前可能并不胖,甚至还瘦,但是工作结婚后,体重却有明显的增加。虽然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但是这却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熬夜
就拿我一个朋友来说吧,他刚上大一的时候体重53公斤。自从工作后体重开始增加了,结婚3年后体重高达80公斤。肥胖人数的增加除了和暴饮暴食有关以外,还和压力大、熬夜、运动量不足有关。
可能会有朋友问了,肥胖还能和糖尿病扯上关系吗?您别说,它们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小呢!
胰岛素受体
在人体内,胰岛素是唯一的降低血糖的物质。胰岛素要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就需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对于肥胖者来说,会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人体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就会促使胰岛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而这就相当于让胰岛细胞加班工作。
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抗住。如果长期让胰岛细胞加班工作,那它就有可能会被“累死”。当胰岛细胞死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这个时候可引起血糖升高。
2.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这里说的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主要包括暴饮暴食、吃得主食太精细等。
现在来说,我们的物质文明得到了很大的丰富,而这导致很多人平时吃饭吃得很饱。经常吃得很饱不仅仅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而且同样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
经常吃得太饱或者暴饮暴食,就容易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长此以往就会增加胰岛细胞的工作量。
另外,我们现在吃的米和面都是精制的,这种精制的主食由于去掉了麸皮和胚芽,所以升糖指数比较高。当人吃了这种精制的米、面以及相关制品的时候,就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胰岛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就会累死一部分胰岛细胞。
因此,我们平时在吃饭的时候,应该注意吃饭八分饱、尽量不要吃精制的米和面。如果一定要吃精制的米和面,那就在里面加点杂粮、蔬菜、肉类等。
3.运动量不足:就目前来说,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加快了,很多人为了生活,就拼命工作,而这样会造成运动量不足。
虽然说运动量不足不会直接引发糖尿病,但是吃得多、运动量不足,可能会增加肥胖的风险。当人体重超标后,就有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另外,有些人的直系亲属,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得了糖尿病,那ta和正常人相比,本身就更容易得糖尿病,如果运动量再不足,那就更容易诱发糖尿病了。
经常运动不仅仅能增加体内糖分的消耗量,而且还可以提高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以后,只需要少量的胰岛素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因此,为了健康我们应该经常运动。很多人认为运动的强度和量越大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运动的量和强度以第二天不感觉到疲劳为宜,而且还需要细水长流。
散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散步属于一种比较容易坚持而且又安全的运动方式,我们可以把这种运动方式作为首选。每天运动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的次数不少于5次。
4.其他:其实,引起糖尿病患病人数增加的原因除了上述3点以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增加、体检的人数增加、遗传因素等有关。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糖尿病怎么还和人均寿命增加有关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我们都知道,在民国及其以前,人均寿命都是不高的。到了当代,人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人都能活到80岁以上。
有一些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是增加的,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其实属于一种衰老性疾病。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胰岛细胞的功能也是会下降的,当胰岛细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本身也是会引起糖尿病的。
体检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也都变得富裕起来,所以他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加了。于是,定期体检就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标配,而体检可以发现那些没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这无疑也会使得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暴露出来。#健康明星计划#
还有一点,如果父母得了糖尿病,那其孩子得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比一般人大,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本身并不会直接致病,但是它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诱发糖尿病,比如肥胖、暴饮暴食、熬夜等。遗传因素我们可以理解为家底,这就像有的人一出生就有很多钱,无论他后面怎么花,ta的钱还是比一般人更耐花。#健康科普大赛#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u0026#34;血糖\u0026#34;之困 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测试血糖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卫组织将今年卫生日的重点定为应对糖尿病。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估计约有3.82亿人患有糖尿病,而我国糖尿病人数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有网友戏称,每十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然而这样的言辞并不夸张。现代人的生活饮食越来越不规律,晚睡早起、不吃早饭、暴饮暴食等等,糖尿病患病率连年增长,而且不断趋向低龄化,2014年全年,仅陕西省糖尿病患病率就高达8.7%。
究竟人们得糖尿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记者采访到友谊医院内分泌科的副主任医师边芳,并且还采访到几位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向记者吐露了多年与疾病抗争的亲身经历。
网络调查: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现如今,糖尿病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年,全球共有150万人直接死于这一疾病,其中80%以上的死亡病例都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在发达国家,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已经过了退休年龄,而在发展中国家,患者的年龄大都在35岁至64岁之间。在我国,对于大部分上班族来说,不规律的生活已经司空见惯,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耗在工作上了,殊不知坏习惯的背后,都隐藏着患上糖尿病的隐患。
4月2日,记者以“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吗?”为题,在网络上发起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的70人当中,有17位市民都反映,自己的亲属就患有糖尿病,“我奶奶和我爸爸都患有糖尿病,都是十年以上的患病历史。”其中一位网友表示。
调查结果显示,还有3位市民表示身边的糖尿病患者非常之多,“真的非常多,比如我妈,我三个同事的父亲等都患有糖尿病,而且感觉男性比女性多些。”
还有1位市民表示,自己有11年的糖尿病史,“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大多数的并发症都和我差不多,视力受到影响,然后慢慢的腿脚也开始不便。”
对于这样的结果,西安市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边芳表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1.18亿,几乎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患者的年龄都是30岁到65岁之间,大部分都是因为生活不太规律、生活压力大引起的,你去问身边的朋友,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糖尿病患者。
病友感叹:其实糖尿病离你非常近
刘强有7年的糖尿病史,起初发现也是因为一次体检,现在他每次吃饭前,都会用血糖仪测量自己的血糖,然后才坐到饭桌上,“稍微发现有异常,就要赶紧去医院。”
“刚患病的时候心情非常郁闷,到处看病、住院,自己学习各种科普书籍、医学杂志,咨询周围的医生朋友,内心很恐惧。”2009年年初,刘强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对自己坏习惯的懊悔时刻伴随着他。
刘强今年45岁,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他常常不能按时吃饭、按时下班甚至按时休息,“工作中应酬多,常常上了酒桌就喝的烂醉,后半夜回家是常有的事情,然后第二天还要起来去上班,也没有吃早饭的时间。”长此以往,刘强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
“2009年年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身体明显不如以前,经常觉得很疲劳,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所以才决定去医院体检一次,没想到得了糖尿病。”刘强说,经常听周围的人说得了糖尿病,但觉得离自己很远。
时间久了,刘强经常受到糖尿病的“威胁”,“很容易脚肿,视力也开始有点下降,咨询过医生,说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严重的时候还住过医院,一耽误就是一个星期。”起初刘强并不愿意入院治疗,直到意识到病情的严重。
“视力减退已经影响到我的正常生活了,真的太苦恼。”杨女士今年49岁,四年前查出患有糖尿病。
“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大概因为我情绪总是不好。因为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所以那段时间,我每天都闷闷不乐的,饭也吃不下,夜夜失眠,慢慢的身体越来越差。”总以为是自己心情不好,所以也没有在意,后来总觉得疲劳、乏力之后,才决定去医院检查检查。
“没有想到越来越严重。”杨女士说,检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已经挺严重了,“只听医生说这是内分泌方面的疾病,长期的情绪不好导致的体内激素不平衡,慢慢地不仅视力减退,就连腿脚也开始不灵便,经常腿疼。”
临床趋势:最小的患者只有11个月大
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当中,除了像刘强和杨女士这样患Ⅱ型糖尿病的患者,也有不少Ⅰ型糖尿病的患者。
“在我们接诊过的病例中,其中一个最小的病人只有11个月大,因为先天性的胰岛素绝对缺乏,当时是因为酮性酸中毒收进医院的。”边芳说,这就是典型的Ⅰ型糖尿病,这样的病症一经确诊,就应当立即进行治疗。
边芳说,所谓Ⅰ型糖尿病,也叫做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比较急剧。当人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时,就很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及时用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危急生命。
“那个婴儿收治进来之后,我们当时也很快地补充了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吸收,孩子的症状很快也得到了缓解。”边芳说,患上Ⅰ型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在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这个婴儿就是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些原因,比如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就更容易患上此病,还有说法提出,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Ⅰ型糖尿病。
边芳还指出,糖尿病的发病趋势近几年来看,年纪越来越轻,整体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因为整体生活方式不好,尤其是饮食、运动减少、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总体来说年龄越来越轻。
对话专家:不规律的生活是主要诱因
边芳表示,在他们医院目前临床接诊的患者,不少都是像刘强和杨女士这样糖尿病并发症比较严重的,很大部分患者在已经患上糖尿病时并无意识。“这也是因为糖尿病早期没有症状表现,往往出现常见的身体无力、视力模糊、手足麻木时,危害已经比较高了。”
对于糖尿病患病原因是什么,生活中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边芳对此做了一一解读。
记者: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
边芳: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发生糖尿病。而胰岛素则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能够给予生命所需的能量。如果糖分不能进入细胞作为能量消耗掉,就会大量蓄积在血液中对人体造成危害。
糖尿病病因很复杂,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是胰岛素的作用不足造成的,或者两者皆有造成的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超重、饮食不规律、运动减少、情绪波动等都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记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边芳:糖尿病又包括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胚胎细胞的破坏,通常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很多病人有糖尿病酮症的倾向,本身也分为青少年急性发病型糖尿病和成年人慢性晚发型。
Ⅱ型糖尿病主要因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相对胰岛素缺乏,所导致的糖尿病,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原因,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岛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随着时间推移,高血糖会严重损害身体各主要器官系统,造成心脏病、中风、神经损伤、肾功能衰竭、失明以及可能导致截肢的感染。
记者:肥胖会导致糖尿病么?
边芳: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一个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专家建议:预防从调节饮食和运动开始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健康习惯也越来越差,与此同时,不少的市民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怎样预防糖尿病,边芳指出,超重的、肥胖的病人首先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的方法来控制体重达标,尤其是腹型肥胖病人,容易出现糖耐量的异常;另外就是要注意高血压,高血压和糖尿病息息相关;同时还要注意的就是要戒烟和戒酒。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有高血压高血糖病史的病人,一定要定期的监测血糖,不是单次的血糖正常就代表血糖完全正常,因为亚洲人餐前血糖相对的低一点,但餐后血糖增高会更明显一些。
边芳还表示“因为没有早期症状,所以很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没有意识到,也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诊断。”所以我们通常都建议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病史者、体重肥胖者、血压血脂高者、孕期血糖升高者,都应及时通过体检,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
第一、比如现在很多上班族都处在经常使用电脑的工作模式,大家都得被动地坐很久,这时候市民应以低强度运动取代久坐习惯,如打电话时可以站起身,看电视时不要一直坐着,尽量寻找机会运动。
第二、糖尿病患者应饮食清淡,“清”是指低脂少油,“淡”是指不甜不咸,具体地说是不吃甜,少吃盐,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第三、少量多餐,应做到“一天不少于3餐,一餐主食不多于100克”的进食方法,切不可一顿吃得太多,营养均衡,戒烟、限酒,控制总热量。
第四、当血糖未控制好暂时不要吃水果,控制好之后再试着吃水果,在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2小时测测血糖。
第五、坚果类食物(瓜子、核桃、杏仁、松子、榛子)的主要成分是油,并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应该少吃或不吃,如果用其充饥,不但会使血糖升高,还会发胖,增加胰岛素抵抗。
边芳指出,“血糖”之困并不可怕,只要生活习惯规律,科学饮食加上适量的运动,比如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吃些粗粮,平时可以选择步行、每天慢跑半小时等等,经常监测血糖。
(记者 李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