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泡泡糖(泡泡糖算糖吗)
阿斯巴甜致癌?世卫组织:7月14日将回应
6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最常见的人造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将在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为“可能致癌”。
昨晚,这一话题也登上了热搜榜第一。
阿斯巴甜是什么?
无糖可乐、口香糖都有它
据中科院之声报道,有些人可能还没听过阿斯巴甜(Aspartame)的名字,但是如果说到糖精(Saccharin),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阿斯巴甜和糖精一样,属于人工合成的非营养性甜味剂。
按照含有热量的高低,可把甜味剂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两类。非营养性甜味剂是指与蔗糖相等甜度时,热量含量仅相当于蔗糖热量的2%或更低的物质。
市面上销售的诸多打上“无糖”标签的食品、饮料,实际上不少使用了阿斯巴甜等甜味剂。
面对这一消息,食品饮料企业们给出了不同的回应。元气森林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元气森林可乐0糖0脂0卡0阿斯巴甜,且全线产品也不含阿斯巴甜”。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表示,可口可乐方面暂时不对此事做声明,但同时,该负责人援引了一份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ICBA)的声明公告,其中称“ICBA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充满信心”。
在无糖口香糖方面,炫迈官方旗舰店、箭牌旗舰店客服提供的产品配料表显示,炫迈无糖口香糖、玛氏箭牌益达口香糖配料中均含有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至于阿斯巴甜是否会有危害,上述客服均表示会将此事进行反馈。
无糖饮料当水喝
30岁男子代谢失控患上糖尿病
目前,IARC依据患癌几率的高低将致癌因素分为五类:
1类: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
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
2B类: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3类: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体致癌
4类: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
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IARC将把阿斯巴甜列为“2B类”,即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就在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在调查阿斯巴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该机构于6月底召开会议,并且也将于7月14日宣布其调查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大多数人应避免食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剂。
世卫组织在指南中表示,有证据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对减少成人或儿童的体脂没有任何长期益处。此外,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例如导致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增加。
据了解,上述指南所指的非糖甜味剂主要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安美、甜蜜素、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等等。
倘若世卫组织该篇指南中的结论最终被全面证实,主打非糖甜味剂的无糖饮料行业或将面临逻辑被颠覆的风险。
据武汉广播电视台此前报道,30岁的孔先生在冰箱囤满了“无糖”或“0糖”的气泡饮料,每天至少4、5瓶当水喝,后来,孔先生总觉得口渴,尿量也较原来增多,于是到医院就诊,最终确诊为初发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医生解释,无糖并不代表没有糖,只是不含蔗糖、葡萄糖等升糖成分,而采用形式各异的甜味剂代替。一旦甜味剂摄入过多,不仅会刺激胰岛素产生,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下降,还会反射性地增强食欲,导致热量超标。
2022年9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中心、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医学顶尖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不是糖的健康和安全替代品,较高的人造甜味剂摄入量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广州日报综合澎湃新闻、中科院之声、武汉广播电视台、央视网等
来源: 大洋网
口香糖中的木糖醇是什么?
木糖醇为白色晶体或白色粉末状晶体,有吸湿性,无毒无异味,有甜味,极易溶于水,是一种可以作为蔗糖替代物的五碳糖醇,是木糖代谢的产物。木糖醇的甜度与蔗糖相当,但热量只有蔗糖的60%。故可供糖尿病患者食用不增加糖值。又因不受酵母菌和细菌作用,故有防龋齿作用。与氨基酸或蛋白质不易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故用以制造蛋糕等焙烤食品时表层色浅。与金属离子有鳌合作用,可作为抗氧剂的增效剂,并有助于维生素和色素的稳定。
木糖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可从白桦、覆盆子、玉米等植物中提取,目前主要产自中国。木糖醇主要由木糖的加氢还原得到。木糖醇溶于水会吸收很多能量,是所有糖醇甜味剂中吸热最大的一种,食用时会感到一种凉爽愉快的口感。在人体中代谢不需胰岛素,而且还能促进胰脏分泌胰岛素,是糖尿病人理想的代糖品。
木糖醇用作甜味剂、营养剂和药剂在化工、食品、医药等工业中广泛应用。木糖醇在所有食用糖醇中生理活性最好在防龋齿不增加血糖值作为糖尿病人食品方面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木糖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食品中。在一些国家它是很受糖尿病人欢迎的一种甜味剂。在美国,为了某些特殊目的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不受用量。木糖醇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开始以玉米芯为原料投入生产生物木糖醇,国内结晶生物木糖醇主要用于糖尿病人的辅助治疗及各种食品的糖替代品,液体生物木糖醇主要用于食品配料以及牙膏尧卷烟,油漆代甘油。生物木糖醇解决了既保持甜味又绿色健康的健康糖的矛盾。它对人体的健康起到调节或促进作用。
木糖醇作为一种功能性甜味剂主要用于防止龋齿性糖果(如口香糖、果糖、巧克力和软糖等)和糖尿病人的专用食品,也用于医药品和洁齿品。此外,木糖醇可代替葡萄糖作浸渍溶液。从理论上说,木糖醇也可用于焙烤食品,但如果要求产品具有硬壳外、发生焦糖化非酶褐变时,则必须另加些果糖。此外,木糖醇会抑制酵母的生长及其发酵活性,因此不适合用于用酵母制作的食品。
作者:姚威
审核:李继良
最新研究证实代糖伤害,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人类的天性就是很难拒绝甜食,现代人又真的很怕变胖,吃糖太多也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
于是代糖就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完美选择:得到了「甜味自由」的同时,热量又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举两得的选择。
不过代糖虽好,可也不能贪杯。
例如这几年很火的赤藓糖醇,它是一种应用很广的代糖成分,很多无糖饮料和食品中都有它的身影。最新研究发现,它虽然热量很低,但却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代糖,不是糖的完美替代品
实际上,赤藓糖醇等代糖成分的安全性是科学界早就在关注和研究的事情。此前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代糖成分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但并没有扎实的证据来明确因果关系。
近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证实,摄入多元醇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血管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在美国和欧洲分别独立进行的,覆盖 2982 名心血管高危人士的研究中发现,赤藓糖醇的摄入增加了受试者动脉血栓的形成风险,最高达到常规值的 2 倍。
研究人员分别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揭示了赤藓糖醇影响心血管健康的作用机理。
当血液中的赤藓糖醇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栓的形成,如果这时刚好有动脉损伤,则会有更高的血管阻塞风险。
图片说明:赤藓糖醇和心肌缺血性并发症。
赤藓糖醇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可能会促进血管阻塞,加速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肌梗塞的发展。
人体摄入含有 30 克赤藓糖醇的食品、饮料后,血液中赤藓糖醇含量会明显上升,且持续时间达到 2 天以上。
而且,累积的赤藓糖醇浓度会超过体外试验中引发血栓的阈值。这意味着,每天喝一瓶市面上常见的无糖饮料就会面临 2 倍的动脉血栓风险:
1 瓶无糖饮料(约 480ml) ≈ 18g 赤藓糖醇 ≈ 2 倍心血管风险
不过,上述研究面向的是已经有肥胖、三高、动脉血栓等情况的人群,这一群体通常对代糖的依赖程度更高,所受影响也更大。
严格来说,该研究所显示的「风险增加值」能否推广到普通人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代糖,还不能帮人类实现甜味自由
代糖被研究证实会带来健康风险,并不是通俗意义上说的代糖「有毒有害」,也不是告诉大家所有含代糖的食品饮料都不能碰。
赤藓糖醇总体的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在很多天然食物中也存在,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指南都没有规定赤藓糖醇在食品中的添加限量。
相对蔗糖和果葡糖浆来说,赤藓糖醇等代糖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
代糖最明确的益处其实是降低龋齿发生的风险(对,不是减肥)。
用代糖的饮料/口香糖/润喉糖等来代替传统蔗糖产品,可降低龋齿风险。尤其是赤藓糖醇和木糖醇等糖醇类,不仅不会滋养口腔细菌,还能破坏致龋菌株的定植。
赤藓糖醇的热量很低,相比蔗糖、果葡糖浆等真糖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替代添加糖的角度来说,代糖降低热量负担的优势是非常明确的。
代糖的血糖反应低,对于糖尿病人群的正常生活也有着难以替代的意义。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然而,世上没有完美的食物,代糖也并不是完美的替代方案。
一方面,代糖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许多人以减肥为目标吃无糖食品、喝无糖饮料,以为用了代糖就不用担心热量负担,殊不知这些无糖食品本身可能就是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即便用了代糖也仍然是热量炸弹。
另一方面,喝无糖饮料的习惯可能会加剧我们对甜味的嗜好,进而在其它场合摄入更多高糖、高热量食品,从长期来看反而增加了肥胖风险。
此外,还有研究提示,人工甜味剂可调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肠道激素和食欲信号,进而影响体重。
总的来说,目前用代糖来替代食品中的蔗糖和糖浆仍是一种合理选择,但如果因为代糖低热量而不加节制,那就适得其反了。
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讲到这里,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既然赤藓糖醇被发现了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风险,那使用了代糖的无糖饮料还能放心喝吗?
答案是,能喝,但要适量。
如果你本身有喝碳酸饮料、喝奶茶的习惯,而且很难克制,用代糖饮料来替代,暂时满足一下甜味需求,那还是挺好的。毕竟比起蔗糖和果葡糖浆来说,代糖总体的健康负担还是更小一些。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不过,如果你本身对甜味饮料的需求并不高,那就不建议因为代糖低热量而敞开喝。养成嗜甜的习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好事。
如果你属于已经确诊了糖尿病、高血压的心血管高风险人群,平时要用到代糖,或者选择代糖食品,建议避开赤藓糖醇,选择其他品种。
明确了代糖的健康风险,并不会完全否定代糖的存在价值,而是提醒我们要合理、节制地使用代糖,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代糖。
关于饮食的研究还在不断更新,一个个食物或被「封神」,或被「请下神坛」,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并不存在什么超级食物或垃圾食物。
不管怎么吃,均衡、适度才是关键。
来源: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