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茶喝吗(糖尿病喝茶有用吗)

懂茶帝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可以喝茶吗?怎么喝?

很多糖尿病人有喝茶的习惯,一般规律是春夏喝绿茶、白茶,秋冬喝花茶,不知道这样合适?糖尿病人四季喝什么样的茶好?喝茶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其实,糖尿病人可以喝茶,这也是很多专家的研究结论。茶,它不仅给人体补充足够的水分,其中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茶碱、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等。而且茶有提神、健脑、利尿、降压、降脂等多种功效,但睡前最好不要喝浓茶。

糖尿病患者的病征是血糖高,口干口渴,乏力。实验表明,饮茶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且有止渴、增强体力的功效。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白茶是最佳的选择。这是因为白茶在加工中未经炒、揉,茶中所含的多糖类物质基本未被破坏,而茶多糖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功效。尤其是陈年的老白茶,其药用价值更高,降糖效果更佳。

动物实验表明,白茶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代谢,对动物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人体试食观察结果表明,5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饮用白茶30天,口渴、多饮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下降,胰岛素分泌上升,说明白茶有降血糖的辅助作用。

有道君平时也是嗜茶如命之人,什么茶都喝。有时与朋友聊天饮白茶,或泡或煮,都是一种享受。会很快就有饥饿感,当饮到一定量时,有时甚至手还会微微颤抖,这其实就是血糖降低的体现。这是有道君的亲身感受。可见白茶在降糖方面的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糖尿病患者喝绿茶,也是不错的。饮茶量可稍增多一些,一日内可数次泡饮,使茶叶的有效成分在体内保持足够的浓度。很多茶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离子,对身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绿茶,经过长期的科学试验证明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预防恶性肿瘤与心脏疾病,并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喝茶有道”自媒体个人微信:hyn365,茶叶爱好者可交流切磋

糖尿病人喝茶好处多!但医生提醒:不注意11个问题,会起反作用

临床上常常会有糖尿病患者问:医生,我能喝茶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能喝啦,喝好了,还能喝出健康来。

平时我也很喜欢喝茶,对我来说,喝茶不仅能解渴提神,还可陶冶性情。

喝茶还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茶叶中含有茶多酚、 茶多糖、咖啡碱等物质,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可以保持血管弹性,消除动脉血管痉挛,预防血管破裂,糖尿病患者长期饮茶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好处。

然而喝茶有讲究,有糖尿病喝茶必须注意这11件事。

1. 不喝浓茶

茶叶中含有鞣酸,长期大量饮用高浓度的茶水会影响消化功能,另外鞣酸可以和铁元素结合形成不溶性产物,影响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

此外,饮浓茶还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控制。

2. 不空腹喝茶

空腹饮茶会冲淡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影响食欲和肠道消化吸收,而且空腹饮茶还会增加结石的风险。

3. 不在睡前喝茶

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碱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中枢神经,使人兴奋,因此睡前喝茶会影响睡眠,容易引起失眠,从而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4.不喝隔夜茶

隔夜茶不能喝,是因为茶叶浸泡时间过久,茶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形成黄红色氧化产物,这些产物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但是这样使茶叶失去了本身的保健功效。

另外放置8小时以上的茶水鞣酸等成分相对增加。

凉茶具有聚痰、滞寒的坏处。

5.不用茶水服药

不要用茶水服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和某些药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品的药效发挥,建议把吃药和饮茶的时间相对间隔开。

6.选择合适的茶叶

茶叶中的茶多酚物质对改善血糖有一定帮助,因此选择茶多酚含量多的茶叶更适合糖尿病患者。

红茶的加工经过了发酵步骤,使茶多酚物质含量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绿茶。

从茶叶本身来看一般茶多酚含量高的茶叶泡出的茶水颜色较深,口感上有苦涩感,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选这类茶叶。

7.选择合适的茶具

泡茶最好用紫砂壶或陶瓷茶具冲泡,然后再饮用,如果使用保温杯等泡茶,茶叶长时间浸泡在高温中,就如同煮茶一样,不仅会降低茶香味,还会使茶叶中的芳香油物质过多挥发。

8.注意泡茶,洗茶的温度

泡茶的水温宜高,研究表明茶多酚溶出的最适温度为 90~100℃,而洗茶的过程会造成茶多酚物质大量丢失,因此最好不要洗,如果担心农药残留和灰尘,洗茶采用60℃的水温为宜。

9.冲泡次数不宜多

茶叶不宜多次冲泡,一般头两道溶出的茶多酚物质较多,浸泡4次以后差不多就没多少营养物质了,而且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 更多的鞣酸物质会被泡出来,后者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作用。

因此一般茶叶泡4次就足够了。

10.新茶不要急喝

新茶炒制好之后,最好放半个月到1个月以上再喝。因为新茶中各种醇类、醛类物质含量较高,这类物质容易对胃肠黏膜造成影响。

部分人饮用新茶后会出现恶心、腹痛、乏力等症状,被称为“醉茶综合征”,放置一段时间的茶叶中这些物质被氧化或挥发掉一部分, 这时再泡茶喝不仅不影响茶叶的滋味,也避免出现 身体上的不适。

11.肾结石患者少喝茶

如果糖尿病患者是结石体质,特别是肾结石患者最好不要饮茶, 尤其是不能喝太浓的茶。

茶水里的鞣酸和可可碱物质会增加机体形成草酸盐结石的机会,这类人群最好饮用白开水。

关于喝茶,您还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分享。

作者:陆小玉 主治医师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国家代谢性疾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审校:张美彪 主任医师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国家代谢性疾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

茶是血糖的“毒药”?糖尿病不能喝茶?医生告诫 这几物的确得少碰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茶,这东西,喝好了是养生仙露,喝不好就是催命毒药。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常有人吓唬他们:“茶里有咖啡因,会升血糖,喝多了小心病情加重!”这话听着咋那么邪乎?难不成几千年来的茶文化,竟是个甜蜜陷阱?

且慢下结论,世人常言“是药三分毒”,可茶到底是“良药”还是“毒物”,还得细细掰扯。今日,咱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喝茶,哪些东西又真得少碰,免得一不留神,血糖飙升,病情加重。

茶,真是糖尿病的“毒药”吗?

且说这茶,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奉为“雅物”,中医更是早有定论,谓之性味苦甘,微寒,入心、肝、脾、肺经,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化痰止咳。

可现代人最怕的,就是在这“甘”字上吃亏,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见“甘”色变,生怕喝一口茶,血糖就蹭蹭往上窜。

但事实如何?咱们得讲点科学。根据《中国茶叶学》及《糖尿病医学期刊》的研究,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物质,恰恰对血糖代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甚至有助于降低血糖。

尤其是绿茶,其多酚含量丰富,能延缓糖类吸收,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那为何有人说茶升血糖?关键在于茶的种类和喝法。糖尿病患者若是喝浓茶,尤其是高咖啡因的红茶、普洱熟茶,则可能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糖短暂波动。

此外,市面上的奶茶、加糖茶饮,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而是妥妥的“糖水炸弹”,糖友们自然得敬而远之。

哪些东西,糖尿病患者真得少碰?

既然茶并非“罪魁祸首”,那真正该警惕的是什么?以下几物,才是糖友们的“隐形杀手”。

一、甜味剂:假糖比真糖更危险

不少糖尿病患者以为“无糖”饮料安全,殊不知,这里面的代糖,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等,虽不直接升血糖,但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甚至扰乱肠道菌群,长期喝反而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

研究表明,代糖摄入过多,患糖尿病的风险反而可能更高

二、隐形碳水:无糖≠无碳水

不少食物虽标榜“无糖”,但其碳水化合物含量极高。比如红薯、南瓜、玉米,虽是粗粮,但血糖生成指数不低,吃多了照样让血糖失控。

更别提某些“无糖糕点”,虽然不放蔗糖,但用了大量的“麦芽糖醇”,这些糖醇类物质一样会影响血糖。

三、油炸食品:糖、脂联手,危害加倍

糖尿病不仅是糖的问题,更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高油高脂的油炸食物,如炸鸡、薯条、煎饼,摄入后不仅加重胰岛素抵抗,还会促进脂肪堆积,导致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糖尿病患者若想护住血管,油炸食品还是少碰为妙。

四、酒精:血糖的诡异“变脸术”

酒精对血糖的影响,远比单纯的“升血糖”复杂。少量酒精可能短暂降低血糖,但过量饮酒则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尤其是空腹饮酒,极易引发低血糖昏迷。

更糟糕的是,酒精还会损伤肝脏,影响肝糖原储备,使血糖调节更加困难。糖尿病患者若是嗜酒如命,恐怕离并发症也不远矣。

糖尿病患者喝茶,到底该怎么喝?

既然茶本身对血糖无害,那糖友们到底该怎么喝,才能既享口福,又安血糖?

一、选茶不选“花里胡哨”:绿茶、白茶、乌龙茶、淡普洱皆可,但避免浓茶、奶茶、加糖茶

二、喝淡不喝浓:浓茶中的咖啡因、茶碱含量高,可能刺激神经、影响睡眠,甚至短暂升血糖,糖尿病患者应以温润清淡为佳。

三、饭前饭后要讲究:饭前不宜空腹饮茶,以免影响胃酸分泌和食物消化。饭后一小时饮茶,有助于降低血脂、促进消化。

四、搭配食物要注意:茶虽好,但不宜与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同饮,否则茶的好处也难敌饮食失控的坏处。

总结:茶不是毒药,但饮食有度才是关键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茶?答案已然明了:茶非毒,关键在喝法。真正该警惕的,反而是那些“隐形糖类”和“代谢杀手”——甜味剂、高碳水、油炸食品、酒精,才是真正让血糖失控的祸根。

凡事讲究个“度”字,茶亦如是,饮食亦如是。糖尿病患者若能掌握饮食平衡之法,不贪甜、不嗜酒,茶不但不会害人,反而能成为调理血糖的好帮手。

健康之道,如行江湖,唯有谨慎应对,方能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茶叶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 《糖尿病医学期刊》,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3. 《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

4. 《茶多酚与糖尿病风险》,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