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发硬(糖尿病足的硬皮怎么处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当皮肤出现4种异常情况时,可能是和糖尿病有关,需要引起注意

随着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就导致有的人患上糖尿病。糖尿病可分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其中一型糖尿病是由于先天性胰岛素分泌缺陷所造成的,一般多发于青少年。而二型糖尿病则常见于中老年群体,一般以肥胖患者多见。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都是需要治疗的,否则血糖得不到有效地控制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威胁到身体的健康,事实上体内血糖升高的时候,皮肤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有哪几种变化呢?平时如何平稳血糖呢?

皮肤出现4种异常时,可能和糖尿病有关

1、脚上出现肿胀,溃疡

如果糖尿病神经发生病变就会引发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脚上的血管发生闭塞,从而出现肿胀或者细菌感染形成溃疡。如果经常感觉脚出现异常的疼痛肿胀,应该考虑是不是糖尿病引起的。尽早到医院去进一步检查,否则发展成为糖尿病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2、皮肤变红

当人体的血糖升高时,身体内部的血糖也会升高,并造成体内血液流通不畅,容易出现堵塞的症状,严重的还将造成血管破解,皮肤表面出现血肿,此时很可能是得了糖尿病。

3、全身瘙痒

糖尿病的体征之一就是全身瘙痒。如果出现泛发性躯干瘙痒和局部瘙痒,或者皮肤干燥等症状,这些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性瘙痒。

4、双脚皮肤干裂,难愈合

糖尿病患者皮肤也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尤其以女性较为明显。由于体内血糖代谢异常,会使皮肤变得粗糙干燥。所以,冬天的时候,会更容易出现皮肤干裂。如果双脚皮肤长时间干裂难以愈合,应该考虑是不是血糖代谢异常引起的,尽早去医院测量一下血糖的浓度。

以上4点大家都了解了吗?虽然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用药、通过平时的饮食达到平稳血糖的目的,以下3种食物就可以有效平稳血糖。

1、苦瓜

苦瓜能够清热解毒,苦瓜还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其作用相当于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

2、芦笋

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芦笋属于“发酵型碳水化合物”,可以刺激人降低食欲,有利于减肥,芦笋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使人体肌肉及身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率提高,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平时可以吃一些芦笋

3、紫菜

紫菜糖尿病患者可于饭前食用紫菜,以降低血糖。因为紫菜含有丰富的紫菜多糖,这种多糖能明显降低血糖。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足,天冷更要细心呵护

胡老爹70岁了,已经有10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入冬以来,天气寒冷,胡老爹左脚趾皮肤上出现了一个绿豆大小的破溃口,开始的时候他没太注意,后来,破口越来越深,并出现了局部皮肤发黑,露出皮下组织及骨骼。看到这种情况,家人焦急地将胡老爹送到医院。通过详细的检查,胡老爹被诊断为糖尿病足,需要进行左脚趾截肢治疗。近期,像胡老爹这样因糖尿病足住院治疗的患者明显增多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人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可以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得以避免,通过科学的治疗而得以痊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是降低糖尿病截肢率最关键的措施。冬季是糖尿病足的好发季节,冬季糖尿病足的发生常与如下因素有关:

1.血糖控制不佳;

2.足部干燥、干裂处理不当;

3.取暖不慎烫伤、烧伤;

4.脚气、胼胝、鸡眼等处理不当;

5.不适合的鞋袜摩擦皮肤导致破溃感染。

那么冬季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足呢?

首先,要控制血糖。高血糖可促进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仅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而且有利于糖尿病足的恢复。

其次,每天要检查双脚。要对双脚皮肤进行仔细的检查,尤其要注意足底、趾间等容易受到挤压的部位,注意上述部位是否有红肿、皮肤皲裂、变色、水泡、足癣、创伤等情况,皮肤感觉是否正常。触摸足背动脉,判断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大多糖尿病足起初仅仅表现为足部的细小破溃,如果足部出现水泡、局部发红、变硬、破溃、发凉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此外,要尽量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穿硬底鞋、高跟鞋等,以防足部摩擦受损。运动时,要穿运动鞋、棉布袜。要坚持每天用温水泡脚,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低于37℃,泡脚时适当用双脚按摩互搓,促进足底血液循环。冬季皮肤干燥,洗足后要涂抹润肤膏,使皮肤柔润,以预防出现皮肤的皲裂。天气冷时,不要使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暖脚,以防烫伤。可用厚袜或毛毯保温。

文/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汪英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如果脚上出现这5个表现,或出现糖尿病足感染了,必须立即就医!

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一个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会大幅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截肢。许多患者在初期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出现了足部感染的危险信号,因此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糖尿病人群往往由于血糖长时间处于高位,导致神经系统受损,感觉敏锐程度减弱,致使足部微小的异样变化经常未获即时关注。根据研究,全球每年因糖尿病足感染而发生的截肢手术接近200万例,提醒我们足部健康的重要性。

未解伤痕持久未复原,康复之路进展缓慢。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因为神经损伤而失去对伤口的敏感性,甚至在无意中划伤、摔倒或被尖锐物体刺伤时都未能察觉。这些创伤若未能适时得到照料,恐将变成病菌繁殖的沃土。美国糖尿病协会的一项报告显示,超过50%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最初是在足底的小伤口或水泡处发生的,随着血糖的长期不稳定,局部免疫力下降,伤口的愈合能力也受到影响。若伤口长时间没有愈合,且可能伴随脓液、异味等症状,极有可能已经发生感染,需要尽早处理。

伤口不仅仅是外表的破损,更是一个信号,提示身体的免疫系统正在遭遇挑战。尤其是在脚底、脚趾等不易察觉的位置,若伤口存在感染的迹象,例如红肿、分泌物增多、疼痛加剧等情况,可能意味着深层组织已经受到影响。此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出现严重的坏死现象。

脚底温度显示出非正常的升降波动现象。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持续处于高位,会造成血管损害及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对脚部的血液供给产生直接影响。当脚部血液流通不足时,它们的温度往往会表现出不寻常的迹象。例如,若脚部发凉或过度发热,尤其是在夜间,更可能提示脚部的血液供应已经受到严重影响。这种血流受阻现象,常常使得细菌在脚部的局部环境中滋生,从而引发感染。

研究显示,足部温度的非正常波动常常是糖尿病足部并发症的一个关键预警信号。肢体皮肤的温度波动常常能够体现出血液在体内循环的状况。如果脚部的温度逐渐偏低,可能意味着存在缺血或感染的风险。此时,及时采取措施,改善血液循环,避免局部温度进一步变化,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足部肌肤色泽改变或出现破损往往是血液循环状况的一个指示。

在糖尿病足病的早期阶段,患者通常会注意到脚部皮肤有不正常变化,具体表现为颜色变成红晕、淤血状或是失去血色等情形。研究表明,糖尿病引起的血管问题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得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颜色变化。这些变色现象,往往是感染发生的早期信号。

如果皮肤逐渐变得干裂、起皮、发痒甚至出现溃烂的现象,这些都不容忽视。破损之处常作为感染的发端,微生物经由受损肌肤渗透进躯体,快速增生扩散。此时,炎症反应往往会引起局部的红肿、热感和痛感,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脓液分泌、组织坏死等后果。

足趾的关节可能会出现形变,或是丧失灵活运动的能力。

糖尿病的慢性高血糖不仅会导致血管和神经的损伤,还可能对脚部的关节和软组织造成影响。随着时间流逝,脚部关节或许会慢慢发生形态变化,乃至发展到难以自由移动的地步。比如,脚趾弯曲、无法正常伸展,或者因为关节变形导致脚步不适、走路困难等。

这一现象的发生,通常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使得足部的正常感知功能丧失,同时关节的功能也逐渐受到破坏。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出现脚趾关节变形时,足部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变形或变硬等症状时,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持续的脚部疼痛或不适

糖尿病足病感染初期,病人往往会面临脚部绵延不绝的疼痛或异样不适的感觉。疼痛的性质可能呈现为刺痛、麻木、灼热感等多种形式,这些症状与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密切相关。由于神经的损伤,糖尿病患者往往对疼痛的感知能力较弱,疼痛的表现形式也可能与正常人不同。疼痛的存在依然是糖尿病足部感染的一个重要提示信号。

如果这种疼痛持续且没有缓解,且伴随局部的红肿、发热等症状,极有可能已经存在细菌感染。此时,及时治疗不仅有助于减轻疼痛,更能有效避免感染的扩展,防止感染进一步恶化。

脚部水肿及分泌物增多

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足部并发症,其发生通常与糖尿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和水盐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当足部出现明显的肿胀,并伴随有异常的分泌物(如脓液、恶臭等)时,意味着足部的感染已经比较严重,细菌已经进入深层组织。

研究表明,水肿和分泌物的增加往往是感染蔓延的征兆,这时需要立即采取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判断感染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迅速应对水肿及渗出物能有效遏制感染的蔓延,进而预防潜在的重大并发症发生。

糖尿病足感染的发生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很多患者在初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如前文所述,脚上的一些微小变化,如伤口不愈、温度异常、皮肤变色、关节变形、持续疼痛和水肿分泌物等,可能是糖尿病足感染的早期信号。一旦发现您或身边的人展现出这些迹象,切莫轻视,需即刻前往医院并采纳恰当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