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汁园木糖醇糖尿病(禾甘木糖醇多少钱一斤)
小赛道跑出大品牌,甘汁园靠什么成为厨糖第一
市场经济进入下半场,内卷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许多行业虽然是大品牌独领风骚,但随时都有翻船的可能。而中低频消费品或慢销品赛道群狼环伺,想在终端货架或者是消费认知中抢占一席之位,非常之难。
家用食糖,或称厨糖,就是这样一个慢销品。千家万户的厨房虽然天天在用糖,但用量比酱油、醋、盐都少。因此,厨糖赛道多年来一直水波不兴,甚至有几个选手在跑道上都鲜为人知。
但成功常常就是艰难的历险。“不要怕行业太小,大赛道只有小机会,小赛道才有大机会”。
有一个品牌,正是在这个不为人关注的赛道里深耕近40年,终于成为行业的领头羊、领导品牌。无论是市场覆盖率、市场占有率、产品丰富性、品牌知名度都遥遥领先,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隐形冠军。
这个品牌市场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从地级市到县城几乎全覆盖,在绝大部分地区甚至下沉到了乡镇,全国经销商有1000多家。它的产品还出口到海外三十多个国家,洛杉矶、多伦多、墨尔本、马尼拉、雅加达等街头超市便利店均有它的身影。
这个品牌虽然没有到人人熟记的程度,但人们回到厨房,原来就有它的产品。人们感叹,太熟悉了常常会忘记名字,只记住了身份。是的,这个品牌2016年就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十多年来,他的创始人还牵头或参与起草了三十四个行业或国家标准。
今年4月,权威调查机构尚普咨询集团就中国厨房用糖销量进行的全渠道市场调查,通过专家和企业调研以及终端销售渠道调研,交叉验证,得出了“甘汁园品牌厨房用糖全国销售量第一”认证。厨房用糖产品包括白糖、红糖、黄砂糖、金砂糖、赤砂糖、冰糖(单晶冰糖、多晶冰糖)、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低聚糖)等,甘汁园在2021至2023三年期间累计销量20亿包,遥遥领先同行业品牌。
这一结果,再次擦亮了市场研究专家的眼睛,同时也引起了不少投资机构的关注。食糖,一个长期不引人注目的赛道,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大——甘汁园。
食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赛道,为什么长期不为人关注?甘汁园又是靠什么脱颖而出,做到了“厨糖第一”?
食糖,为什么是一个低关注度的赛道?
食糖往大的分属于调味品赛道,但这显然有些笼统,不准确。因为酱油有海天与千禾,醋有恒顺,酱料有老干妈,香辛料有王守义。每个头部品牌都代表着一个细分赛道。
此外,在“酸、甜、苦、辣、咸”五味以及厨房七物“柴、米、油、盐、酱、醋、糖”中,甜和糖都赫然在列。毫无疑问,糖是一个细分的赛道。
其实,糖与油盐酱醋相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属性,那就是“战略物资”。1960年,中国正式把白糖列入战略物资名单,与棉花、粮食、石油等享有同样地位。这是因为,碳水化合物(糖)和蛋白质、脂肪是人体必须的三大营养素,而白糖与蛋白质和脂肪相比,有更好的储藏性,战争时,可以快速补充人员能量。此外,糖还可以制造炸药。
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战略物资、且与我们每日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却像空气一样存在,而不被关注。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几乎所有领域都走上了市场细分的品牌竞争之路,而食糖市场发育迟缓有其特定的行业原因。
食糖原料生长的地域性限制。
食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因此,国内主要制糖企业都集中在那里。长期以来,由于食糖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即供小于求,部分还要依赖进口。根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 2022/2023年,我国食糖产量为897万吨,消费量为1550万吨,食糖消费量与产量之间差额达到650万吨,供给率不足58%。因此,糖企只须将产品以2B的方式供给各地经销商、食品药品企业就可以,无需像其他消费品那样进行品牌化经营。而糖的经销商大多又是各地的调味品或南北干货经营者,他们也没有能力打造品牌,只能把糖送到大大小小的超市、便利店。没有品牌竞争,行业发展难以升级。这就是至今在不少地方还能看到卫生状况令人堪忧的散装糖的根本原因。而其他调味品,如食用油、酱油、醋、盐,即使在农村市场都已经找不到散打、散称的了。
市场容量因素以及大众对食糖的偏见影响
先看一个数据:2022年中国食糖销量约为1560万吨,其中零售居民用糖占比约36%,即561.6万吨,按零售价约15元/千克计算842.4亿元。再看一个数据:2024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数量为253家。这么一比,你就明白这个赛道小到什么程度了,整个家用食糖行业不顶一个500强企业。
如此小的赛道,又充斥着大量原始散称糖,上游糖企满足2B,下游经销商小打小闹,这大概也是一直不被资本青睐的原因吧。多年来,即使中粮这样的巨头,在经营糖产品时,除了正常的铺市上架,也从未把糖作为主打产品。
此外,近年来形成的一股对食糖的偏见也影响了人们对行业发展的关注。其实,科学研究证明,糖尿病的成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或机体对其不敏感,导致血糖不能有效利用和储存,与食糖无关。当然,糖尿病人要控制糖的摄入,但也不是杜绝糖。国际医学专家有论文提醒糖尿病人每天摄糖量不大于6克即可。肥胖症的成因更为复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有影响,但脂肪的影响最大。前不久,首届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居民盐油糖摄入数据,我国成年人每日盐摄入达到9.3克,几乎是推荐量的2倍;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达到43.2克,超出推荐量的40%以上;人均每日糖摄入量为9.1克,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25克或50克摄入量。由此看出人们对糖的偏见有多深。
甘汁园,“厨糖第一”靠什么?
了解甘汁园的人都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它一直是功能食糖的代名词。
功能糖概念本来没有,是甘汁园创始人蔡铁华的创造。因此,他也被誉为“中国功能糖之父”。1998年,一名老中医赠给蔡铁华《千金方》《本草纲目》《汤头赋》三本医药书。老中医告诉他书中有很多关于糖的描述。当时,他正从事冰糖生产和销售,经营并不顺利。
原来糖有医药功效,蔡铁华如获至宝。他大胆地提出了功能糖的设想,经过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终于在两年后成功推出了姜汁红糖、梨汁冰糖、菊花冰糖等产品。借助成都糖酒会,产品很快畅销全国。
这是甘汁园的第一次创新,它给已有千余年历史的食糖业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产品,也催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功能糖产业。2012年,中国生产功能糖的企业超过了200家。
当然,这给甘汁园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此时,甘汁园总部已经从江苏盐城迁来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此时,蔡铁华已经从一个创业者涅槃成为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
他在充分研究并对比了中国和欧美食糖产业发展之后,发现了我们的落后与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生产技术落后。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食糖主要产品白糖的生产早已淘汰了传统硫化工艺,取而代之是先进的碳化工艺。硫化工艺不仅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大,产品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还较高,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二是市场生态落后。中国食糖产业大大小小品牌上百个,实际上都只是注册商标;大家都止于铺货卖货,能卖多少算多少。因此,存在安全隐患的散称糖就有了以低价大行其道的机会。
蔡铁华说,从长远看,这不利于产业升级,也不利于国民吃糖之健康。于是,他将甘汁园企业愿景确定为“打造中国食糖领导品牌”,企业使命确定为“创造优质好糖,分享甜美生活”。
领导,就是要领导食糖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领导,就是要引领消费潮流。创造优质好糖,就是要以技术创新赶超欧美国家食糖标准,做出中国自己的高品质食糖。
2014年,蔡铁华跑了日本、德国几个国家后,决定与广西制糖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碳化糖生产工艺和设备。“当时,制糖企业不愿出资金,买工艺和设备的钱都由甘汁园来出。我们的愿景既然是做领导品牌,必须要下大决心,甚至去冒险。那时,我们不知道引进技术的成败,也不知道产品出来后市场的反应。”蔡铁华面对《中国品牌故事》记者的这番话令人动容。
2016年,采用先进碳化工艺生产的甘汁园“双碳白糖”在成都春糖会亮相,立即引起了各地经销商和众多媒体的关注。经过质监部门检测,双碳糖的二氧化硫含量达到了2毫克/公斤以下,质量超越了欧美6毫克/公斤的标准。
双碳白糖上市后,很快得到了广大城市居民的认可,从销量来看,目前已成为整个厨房用糖的主流。
2019年,甘汁园又推出了品质更高的有机糖产品,进一步抢占高端市场。这一年,甘汁园凭藉自己的创新和专业以及四十多项发明等各项专利晋升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
从创新功能糖到大胆引进碳化工艺,推出双碳糖,甘汁园正是以孜孜不倦的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硬是在一个落寞的、狭窄的赛道闯出了一条阳关大道。
“黄金砂糖”问世,甘汁园加速奔赴,目标百亿?
甘汁园黄金砂糖,目前已经进入到生产阶段,即将上市。笔者在蔡铁华董事长办公室里见到了样品。
“黄金砂糖是一款用百分百甘蔗汁制成的更为天然健康的食糖产品。因为它采用了纳米陶瓷膜过滤技术,一种纯物理的方法,因此甘蔗原有的天然营养素、微量元素以及原始的蔗香都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此外,纳米陶瓷膜过滤技术完全做到了将甘蔗中的杂质过滤,其纯净程度也超过了以往的白糖。黄金砂糖,看起来颜色微黄,晶莹剔透,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蔗香,做出来的菜也是味道更鲜更醇,充分发挥了糖起鲜的调味作用。”蔡铁华说着让人冲了两杯水。
笔者喝了一口白糖水,又喝了黄金砂糖水,两者口感果然有明显区别,黄金砂糖水像鲜榨的甘蔗汁,味道鲜美,口感丰富,而普通白糖只有甜味。
听完蔡铁华的介绍,我不仅对黄金砂糖有了清晰的认知,也理清了甘汁园以及厨糖市场未来的发展脉络。
从价格带来看,黄金砂糖介于双碳白糖和有机白糖之间,上市后,甘汁园将形成从常规白糖、双碳糖、黄金砂糖、有机糖的厨糖全产品线。有机糖虽然处于塔尖,但由于其资源有限,产量较小,因此,未来市场可以大量供应、真正坐稳顶端市场的糖产品就是黄金砂糖。
从性能看,黄金砂糖几乎无可挑剔。百分百甘蔗汁为原料,纳米陶瓷膜纯物理技术过滤,甘蔗的营养和甘蔗的香味较好保留。黄金砂糖集红糖、白糖优点于一身,而摒弃了两者的缺点。可以说,黄金食糖是一款天花板级的食糖产品。
从市场前景来看,这款糖会深受注重健康、注重生活品质人群的青睐。“控糖时代吃好糖”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大众广泛的认可。糖再贵,总是便宜的。因为那不过是一包烟、一杯奶茶的价格,没有谁消费不起。理念改变了,大家都会去买高品质的糖。人们为面子愿意花百元买一包烟,花千元买一瓶酒,理应可以为全家人健康多花几元买更好的糖。
再看企业未来,甘汁园正在朝着它的愿景加速奔赴。
食糖赛道近千亿元的容量,甘汁园虽然做到了“厨糖第一”,但目前年营收额四个亿,离头部品牌应该掌控的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营销学认为,根据行业不同,头部品牌市场占有率通常在15%到30%之间。参照海天酱油目前约15%的市场份额,家用食糖总容量800亿,甘汁园至少可以做到100亿营收。
这就是未来。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厨糖作为品牌竞争尚未成熟的传统赛道,
这个调味品行业留下的最后机会里,一定会有黑马跑出来。目前看,甘汁园已经
跑在前面,而且正在加速,是一个最有希望的选手。那么,甘汁园此时推出黄金
砂糖,正是抓住健康食糖吃好糖的契机,开始加速……
路看起来还很遥远,但市场几何级增长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总是在瞬间爆发。我们期待,甘汁园加速越过十亿、二十亿、五十亿,直至冲击百亿;我们也期待,中国食糖尽快走上品牌发展的快车道。
红枣怎么做才好吃?大厨说:做成枣泥酥吧,做得好口感不输老字号
美食知识看小甘,美食菜谱问小甘,爱下厨的都关注咯!
枣泥酥是传统的中式点心,外皮酥香掉渣,内馅枣泥软糯,不油不腻,甜香又好吃。中式糕点的精髓在于猪油的使用以及内馅的制作。
今天小甘就给大家分享这道口感不输传统老字号的枣泥酥。
而且小甘特地用木糖醇代替了白砂糖,这样子即使需要控制糖摄入量的人群,也可以略微吃一点了~
材料:
水油皮:高筋面粉50g,低筋面粉50g,甘汁园木糖醇20g,清水45g,蛋液10g,猪油10g。
油酥:高筋面粉40g,低筋面粉40g,猪油50g。
枣泥馅:红枣300g,甘汁园木糖醇100g,玉米油50g,清水适量。
步骤:
1.红枣洗净后沥干水分,剥开去核,放入蒸锅蒸约15分钟蒸熟;蒸好的红枣放入破壁机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打成枣泥糊。
2.打好的枣泥放入不粘锅中,加入甘汁园木糖醇,分三次加入玉米油,小火炒成枣泥馅。
3.将炒好的枣泥馅晾凉后分成20g一个的小团。
4.准备水油皮,将面粉和甘汁园木糖醇倒入小碗中,搅拌均匀,加入鸡蛋液和清水,揉成面团。
5.准备油酥,将面粉和猪油混合揉匀,将水油皮和油酥分成等量的12份,盖上保鲜膜静置半小时左右。
6.取一块水油皮在手心按成圆形,放上油酥包起来。
7.收口朝下,擀成牛舌状。
8.从一端卷起来,将所有的面团都这样卷好。
9.然后横过来,再次擀开成为长条状。
10.从一端卷起来,将所有的面团都卷好备用。
11.将面团擀开成为圆形,放上枣泥馅包起来,将所有的面团包好,收口朝下放置。
12.擀成圆形小饼,用刀子切成12份。
13.沿着一个方向卷起来花型。
14.将做好的枣泥酥放入烤盘中摆放整齐。
15.枣泥酥中间点一点蛋黄液,撒上一点黑芝麻装饰。烤箱170度,中层上下火,20分钟左右即可。
小贴士:
烘烤的时间和温度,要根据自己的烤箱进行调整。
今天的美食分享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给小甘留言互动,如果您喜欢这篇枣泥酥的做法,请转发,收藏,关注小甘可以看到更多的养生分享、美食分享哦。
赤藓糖醇产能过剩,甜味市场下一个“战场”在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CBNData消费站,作者|章晓莎,编辑|熊乙
中秋节刚过,关于“一块月饼到底有多少热量”的热知识免不了又被搬出来重新普及一波。月饼作为糖油混合物的典型代表,其“罪恶”的最大来源无外乎脂肪和糖。据称,一个重约200克的蛋黄月饼,含糖量高达惊人的60克。
“控糖”的呼声,正从月饼蔓延至一小块海绵蛋糕、一杯下午茶,以及一块红烧肉、一盘糖拌西红柿中。中国是全球第三大食糖市场,人均食糖消费量显著超越世卫组织标准(2019年中国人均日摄食糖量达31g,而世卫组织标准为25g)。减糖、控糖已被写入政策倡导之中。国务院办公厅《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开展“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减糖就位列其中;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倡导控糖,同时鼓励低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的食糖消费近5年来趋缓,年均复合增速不到1%,低糖或无糖产品的平均复合增速则在20%以上1。代糖企业的业绩也涨势喜人。保龄宝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9.6%,净利润增长40.6%;金禾实业2022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5.5%,净利润增长94.3%;华康股份同期营收增长29.9%,净利润增长22.7%。
不过,代糖企业的业绩也并非“涨声一片”。作为元气森林的重要供货商,三元生物于今年年初上市,初期股价一度猛涨。但其2022半年报数据却显示,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步下跌41.9%和50.9%。公司股价较上市初已然腰斩。要知道,三元生物是全球赤藓糖醇行业产量最大的企业,公司2019 年的赤藓糖醇产量占国内赤藓糖醇总产量的54.90%,占全球总产量的32.94%2。而前述三家上半年业绩表现不错的代糖企业,在今年上半年股价均曾经历低谷期。
财报数据的良莠不齐和股价的显著波动,反映了甜味市场的两面性。一方面,在控糖理念的普及和新消费品牌的推动下,代糖产业的确正迎来爆发窗口期;另一方面,出于对眼下代糖的火热是否仅为“概念性炒作”的思虑,使得市场对于代糖的预期仍处于谨慎验证阶段。
代糖B端供应战:赤藓糖醇供过于求,供应商应寻求“多条腿走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全球头部的甜味剂生产商均在国内——包括全球最大的赤藓糖醇供应商三元生物、全球最大的三氯蔗糖和安赛蜜供应商金禾实业、全球第二大木糖醇生产商华康股份、全球前二的罗汉果糖供应商华诚生物等,覆盖甜味剂各个分类。且由于甜味剂的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及微生物等多种制作工艺,这门生意存在一定生产壁垒。因此,早在国内这波代糖风潮盛行之前,上述企业早已是隐形的行业巨头。
事实上,代糖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其在历史舞台的正式登场,始于糖精在一次化学实验中被偶然发现。而代糖的真正流行,则源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食糖的短缺及价格的快速上行,糖精作为替代品得到广泛传播和市场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眼下将代糖视为一种“更健康的甜味选择”,代糖有一段漫长的被“妖魔化”的历史,学界和大众对糖精、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各类代糖的安全性持续存在争议。但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代糖行业也在不断迭代,例如木糖醇、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等就是从植物中提取,相对更安全的代糖种类。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眼下的代糖风潮,只不过是代糖行业迭代过程中的新一轮浪潮。
国内的代糖风潮毫无疑问由元气森林0糖气泡水掀起,该单品采用赤藓糖醇为主要甜味来源。而赤藓糖醇也是目前0糖茶饮圈的“明星”代糖,盘点市面上热门气泡水单品,能发现几乎每一款采用的最主要代糖均为赤藓糖醇。
代糖的种类非常丰富,而市场之所以对赤藓糖醇“情有独钟”,得益于其是综合考虑口感、安全性之下最符合当下消费需求的代糖种类。因此,尽管赤藓糖醇的甜价比(甜度/价格)很低,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但部分消费者依然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相关产品——480毫升的元气森林市场售价5.5元,是零度可口可乐(500ml规格,采用阿斯巴甜、蔗糖素为甜味剂)的1.6倍。消费者在喜茶、奈雪的茶消费,如将茶饮中的蔗糖替换为0卡糖,均要支付1元溢价。
也正是因为赤藓糖醇在一众新式代糖中“独领风骚”,生产商们纷纷宣布扩大产能。今年5月,华康生物宣布公司年产3万吨高纯度结晶赤藓糖醇项目开始量产;8月,三元生物在原有8.5万吨产能基础上扩产的5万吨赤藓糖醇产能也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根据观研天下的 统计,仅6家头部生产商可生产的赤藓糖醇总产能就将达到44.5万吨/年,而这一产能已是2021年中国赤藓糖醇总消费量的20倍。
但在需求端,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2年全球赤藓糖醇总需求为17.3万吨。据天风证券预测,到2025年,赤藓糖醇的市场需求量才接近30万吨。显然,赤藓糖醇已步入供过于求阶段。
产能过剩之下,赤藓糖醇的出货价正不断走低。根据界面新闻援引我的钢铁网数据,在2020年底,赤藓糖醇的价格在1.5-2万元/吨,而到2021年第二季度,一举冲上4万元/吨的巅峰,随后逐步回落至1.3万元/吨以下,部分企业甚至报出1万元/吨的出厂价。
与此同时,生产赤藓糖醇所需的玉米、小麦等原材料价格,则因国际局势、气候等多重因素骤涨骤跌,对生产商的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而在产业下游,受到今年上半年疫情冲击,赤藓糖醇最重要的下游市场饮料行业出货遭受重创,进一步加剧了赤藓糖醇产能过剩。
一边是控糖、减糖的呼声不断高涨,一边是赤藓糖醇的供过于求,代糖行业似乎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处境。但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尴尬的原因其实在于代糖的单一化,而这也正是赤藓糖醇占据公司总营收比例高达九成以上的三元生物在一众代糖企业中“摔”得最痛的原因所在。更进一步梳理,代糖供应的单一化也离不开需求端的相对单一——目前无糖风潮最盛行的领域莫过于饮料圈。换言之,代糖的市场空间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因此,代糖企业一方面应发展更为多元的代糖业务,在多条腿走路的同时有效分散收益和风险,例如保龄宝在决定扩产赤藓糖醇的同时,也宣布扩产同等产能的阿洛酮糖,后者产品稳定性更好,口感更接近蔗糖,只是目前未在国内市场获批成为食品添加剂;华康生物在9月5日宣布拟发行9.9亿可转债加码功能性糖醇,包含淀粉糖/糖醇系列、阿洛酮糖等多种类型。另一方面,代糖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市场教育的队伍中,有效推动需求端的扩大化和多样化。
C端代糖战:一场关于理念推广、心智培养、场景培育的较量
C端的代糖“战役”正在不断打响。在电商平台搜索“0卡糖”,可检索到的品牌多达十余个。具有供应端优势的代糖企业是其中的“专业”选手,包括金禾实业旗下品牌爱乐甜、华康股份旗下品牌禾甘、华诚生物旗下品牌SUGARMAN舒可曼等。
部分传统糖企也在积极求变,迎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甜蜜”需求。甘汁园将代糖作为其2022年“1 N”产品战略中“N”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糖厂旗下品牌红棉的0卡健康糖也已多次出现在带货主播直播间。
成熟的海外代糖品牌亦开始布局中国市场。美国嘉吉公司旗下代糖品牌Truvia臻唯恬,除了进驻天猫国际、京东等主流电商渠道外,还于今年6月入驻小红书。主攻出口生意的日系企业云南绿华食品有限公司,旗下代糖品牌Plavest也于2021年底启用中文名“派福时刻”,布局国内市场。
更多品牌则是借助代工厂追随这门热门生意,例如昔日印象、倍绝、杏林草堂、洪晟翔、鲨鱼菲特等多个品牌的代糖产品,背后的代工厂都是同一家。
从产品描述来看,强调“0脂肪0热量0蔗糖”特性,标注赤藓糖醇、甜菊糖、罗汉果甜苷等主要成分,以及展现“优于木糖醇、白砂糖”“可直接替代白砂糖”“可打奶油可做甜品”等功能属性,是代糖产品的宣传重点。如果细看产品成分,部分产品会标注配料仅含赤藓糖醇,但大多数则是由多种代糖复配而成。但对于单一或复配有何差异,几乎没有产品进行说明。
价格方面,代糖的价差可谓十分参差,若以500克为一个单位,单价能在9-95元区间浮动。但CBNData通过观察发现,产品的售价,与代糖是否为复配、品牌是否知名并无直接相关性,消费者选购缺乏一定参考标准。
从销量来看,前述那些背靠代工厂,看起来似乎名不见经传的“非正规军”,卖货成绩却相当不错。在淘宝平台,健康食品品牌昔日印象、洪晟翔、中澜,烘焙品牌展艺的代糖单品销量,均高于爱乐甜、禾甘等专业代糖品牌,以及甘汁园、太古等传统糖企。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场景适配。购买健康食品的消费者,对于采用怎样的调味糖更健康的研究,显然比普通消费者更透彻;烘焙是用糖量相当大的场景,在追求美味的同时力求健康,是烘焙爱好者的一个痛点,在烘焙食品店铺中选购代糖顺理成章。除此之外,代糖还拥有糖尿病患者、三高人群等特殊需求者,也正因如此,不少品牌会在代糖产品介绍页标明“XX大学提供技术支持”“XX药业出品”等,以强化权威背书。也有品牌通过多渠道布局,在多个场景匹配目标人群,例如健康食品品牌昔日印象除了在品牌旗舰店出售代糖产品外,还布局了阿里健康大药房和天猫超市。
相较之下,专业代糖品牌则在进行更为系统化的市场教育。在小红书平台,爱乐甜、Truvia臻唯恬等品牌官方号的笔记大多围绕自制饮品、自制糕点、中餐教程展开,不断向消费者传达在日常饮食中用代糖替代蔗糖的理念。为了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禾甘在网综《星妈请回答》中进行了植入,爱乐甜则邀请了胡先煦担任品牌代言人。
联合更多品牌,借助更多场景,也是代糖品牌的重要推广路径。爱乐甜曾与超级猩猩、沪上阿姨、QSSD烘焙等多个终端消费品牌推出联名礼盒,由此勾连起健身、茶饮、烘焙等多元场景。线下方面,爱乐甜曾在上海核心商圈发起减糖烘焙免费体验活动。还在上海部分社区发起“父母换糖特别行动”,居民可用家中的白砂糖免费换取爱乐甜代糖产品,同时推出同名礼盒,试图打入送礼场景。
尽管代糖品牌不遗余力地进行市场教育,但这个市场仍存在不少痛点。从代糖产品相关评价来看,有烘焙爱好者在使用代糖进行烘焙后会发现糕点发不起来。也有消费者在使用代糖进行中餐烹调时,发现无法炒出白糖能炒出的鲜亮糖色。在推广减糖控糖理念的同时,如何让消费者接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在未来的代糖市场教育中也是一个课题。除此之外,新一代代糖依旧面临着与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代糖“前辈”们同样的境遇——目前市场对于新一代代糖的安全性仍存在一定争议,相关产业研究的深入和行业法规的完善均需得到进一步推进。
代糖市场的不断发展,也离不开更多领域力量的助推。奈雪的茶推出的瓶装果茶系列,在业内首创使用“罗汉果汁”代替糖,试图在以赤藓糖醇为主流的0糖饮料市场撕开一道口子,同时也将罗汉果甜苷这一代糖品种在消费者中建立起认知。2021年5月,元气森林联合江南大学成立国内首个校企合作的减糖健康研究院,将产业研究端的代糖、减糖产品开发与消费需求端的产品研发、品牌推广相结合。
总结来看,代糖要想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仍需回答消费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使用代糖、代糖是否真的安全、不同类型代糖的特点与差异是什么、代糖适用于哪些场景等。但可以肯定的是,控糖、减糖已是大势所趋,代糖市场在短期的发展中可能遭遇“尴尬期”,但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脚注:
1、引自保龄宝2022年3月调研数据
2、引自弗若斯特沙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