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能查出糖尿病吗(中医能号出糖尿病吗)

中医刘同坤 0
文章目录:

中医能治疗糖尿病么?中医治疗糖尿病全过程分析

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症”,其发病机理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异常有关。

以下是一例典型的糖尿病中医治疗病例分析:

患者张某,男,56岁,因体检发现空腹血糖高达11mmol/L而就诊。张某体型肥胖,平时饮食偏好肥甘厚味,并伴有轻度高血压和高血脂。中医诊断其糖尿病为“消渴”范畴,病机为湿热蕴结、气阴两虚。

治疗方案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主,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方剂包括太子参、山萸肉、生山药、天花粉、葛根等多种药材,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张某的空腹血糖降至8mmol/L,体重有所减轻,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继续服药三个月后,空腹血糖稳定在6~7mmol/L之间,血压和血脂也得到有效控制。

此病例表明,中医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通过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治疗糖尿病不仅关注血糖水平的控制,更注重整体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平衡。通过中药的调理,可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从而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然而,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就医时选择正规中医机构,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共同努力战胜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找中医能治好吗?

提到糖尿病,很多朋友都觉得头疼。这病一旦得上,就得长期管理,小心翼翼地控制血糖。

有人就问了,那找中医能不能治好糖尿病呢?听说中药治疗慢病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得了糖尿病,找中医到底能不能治好呢?

一 先得知道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西医眼里,它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血糖居高不下。

中医没“糖尿病”这词,归在“消渴症”范畴,觉得是身体脏腑失调,阴虚燥热惹的祸。

像长期大鱼大肉、熬夜、压力大,把身体里的津液耗干了,虚火就烧起来,血糖跟着捣乱。

但是不管是中医和西医,目前没有治好的这一说。

二 中医治糖尿病有自己的一套

中药方不少,常见是消渴丸,里面既有黄芪地黄这些滋阴补气的中药,还有西药成分,帮着降血糖,调理身体,但是目前这个药已经不用了。

还有参芪降糖颗粒等。但中药讲究辨证论治,不同人得用不同方,得找靠谱中医把脉、看舌头,对症开药。

针灸、推拿也不错。扎足三里、三阴交这些穴位,能疏通经络,让气血运行顺畅,胰岛细胞也跟着能好一点,血糖就容易稳住。推拿呢,揉揉肚子,促进肠胃蠕动,消化好了,身体里的糖代谢也能加快。

三 大实话给你说明真相

不过得实话实说,中医治糖尿病,不能打包票说“根治”。尤其是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受损严重,目前还得靠胰岛素救命。

但2型糖尿病,早期、中期用中医调理,效果很还不错,可能能减西药量,控制并发症,但是一定得找对人,不然血糖没降下来,把肝功给弄不好了。

我们糖友心里得有本账,中医西医不是对手,是队友。

病情急、血糖蹿得高,西医降糖药、胰岛素先顶上,快速把血糖稳定到安全区;

病情稳了,找中医慢慢调养,修复身体,预防并发症。

得了糖尿病别慌,可以中西医结合,饮食慧吃,运动得当,早睡早起,血糖就会很听话。

因为我们过日子,在有限的人生里,糖尿病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我们都要尽情的活出自己。

前两天飞机坠机,179人遇难,对逝者的缅怀的同时,我们要更加用心地去生活,糖尿病有什么大不了,我是主人,还搞不定它 !

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欢迎评论区写下你的思考,让更多的人一起同行。

从中医角度认识糖尿病,辩证精准,不难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糖尿病被称为“消渴”。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成因有多种,包括:

1、饮食不当和体重过重

2、生活习惯过于舒适

3、情绪波动和压力

2、体质较弱

3、过度劳累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情绪不稳定、饮食习惯不良等原因,导致体内阴液亏损、燥热过盛的病机,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者尿液有甜味等症状。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多种病理因素,比如内热煎灼、阴寒内盛、痰饮水湿内阻等。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影响,阴虚导致燥热更甚,燥热加剧阴虚。消渴病的病位主要涉及肺、胃、肾,这三个脏腑往往相互影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以及血脉瘀滞的情况。

根据病位和症状的轻重,消渴病可以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对应肺燥、胃热、肾虚的不同表现。

【上消】——肺热伤津

症状: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尿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中消】——胃热盛

症状:食量大增,口渴,尿多,身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下消】——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尿多,尿液混浊如脂膏或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脉细数。

治疗时,首先要区分实症和虚症。实证主要是湿热蕴脾、肝郁气滞,治疗方法是清热祛湿、疏肝理气;虚证主要是脾虚湿盛、气阴两虚,治疗方法是健脾祛湿、益气养阴。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时某,男,50岁,今年一月份被诊断为糖尿病。主要症状是反复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多尿5年多。确诊后,不规律服用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等药物,空腹血糖波动在8-10mmol/L,仍有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多尿且有泡沫,夜间头汗出,大便黏腻不爽的情况。

经过问诊,我诊断该患者的问题是中消——中焦湿热,气阴不足证。

处方:黄芪、生石膏、知母、制何首乌、烫水蛭、鸡内金、苍术、鬼箭羽、黄连、干姜、牡蛎、盐车前子。

第二次就诊,患者反映服药后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降至8.4mmol/L,我将原方的生牡蛎改为煅牡蛎,让患者继续服用。

第三次就诊,患者反映夜间头汗多,口干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状明显好转。此时空腹血糖较前好转,今早空腹血糖7.5mmol/L,小便频,有泡沫,大便正常。我将原方的干姜改为桂枝,去煅牡蛎加附片、茯苓。随访时,患者小便泡沫明显改善,其他症状也减轻,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

消渴病虽然涉及肺、胃、肾的不同,但三者常相互影响。比如肺燥津伤,津液无法滋养脾胃和肾精;脾胃燥热过盛,可能上灼肺津,下耗肾阴;肾阴不足可能导致阴虚火旺,上灼肺胃,最终导致肺燥胃热肾虚,所以“三多”症状常常同时出现。

此外,消渴病患者日久不仅会出现阴阳两虚,还可能出现血脉瘀滞,消渴病的多种并发症与血瘀密切相关。除了药物治疗,消渴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在综合管理中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