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十年糖尿病逆转(糖尿病逆转五年以上概率)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得了糖尿病,也有可能逆转!医生提醒→

糖尿病往往被认为是终身性疾病

但其实,临床上不少患者实现了逆转

不过,逆转糖尿病是有条件的

一起了解↓↓↓

糖尿病达到逆转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讲

血糖经过药物治疗或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

降低到正常或达标水平

且停药达到3个月以上

血糖仍然处在正常或达标水平

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mmol/L

这种情况下就认为糖尿病达到了逆转

随着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

这一对糖尿病转归的认识和诊断

已得到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可

2型糖尿病、病程短、年轻患者

更有可能达到逆转

我们说糖尿病可以逆转

但不是所有糖尿病都可以逆转

主要是2型糖尿病、病程短、年轻患者

可能达到逆转

病程较短,特别是5年以内的患者

由于胰岛功能还未被完全破坏

而是处于休眠、去分化状态

经过治疗可使胰岛功能恢复

从而达到逆转

而患病10年、1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达到逆转的可能性非常小

年轻患者(如四五十岁以下)

由于β细胞功能受损的可能性较小

也更有可能达到逆转

而年纪较大的患者(如70岁以上)

逆转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三种方式达到逆转

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强化治疗、代谢手术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而言

饮食、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

最重要的两方面

一般来说

每天需要比原来减少30%~50%的能量摄入

每周进行150分钟,5天以上的有氧运动

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于初发的糖尿病患者

进行2周左右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能使血糖快速恢复至正常状态

且在未来一年左右

不用任何降糖药物

也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代谢手术

对于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可选择做代谢手术

这不仅能够减重

更重要的是有可能逆转糖尿病

控制饮食和体重

定期关注血糖健康

早发现、早干预

转给你身边需要的人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4个月逆转10年糖尿病,65岁的她是怎么做到的?

4个月的时间,能够用来做什么?

认识一个人?太长;改变一个人?又似乎太短了。

但对于杨兴枝来说,4个月,却足以让她逆转自己身患10年的糖尿病,改变人生走向,重获新生。

1、十年折磨

杨兴枝,建昌汤神庙镇两家子村农民,65岁,糖尿病10年。

2017年12月27日来建昌县中医院,空腹血糖35.5,晚餐后2小时22,血压130/70,高血脂,喜欢吃肉吃蛋,未打胰岛素,吃降血糖药不能控制。

并发症有:眼底血管曲张,血管瘤。据她自己说,就差眼底出血,失明了。

还有白内障、视力模糊。走路时来回晃,往前张。无力气。情绪烦躁。

(彼时的杨兴枝,面色憔悴蜡黄,身体状况堪忧)

2、一朝逆转

建昌中医院糖尿病科的处理办法是:

  1. 胰岛素注射液,早中晚优必乐R6单位,皮下注射;睡前长秀霖14单位,皮下注射。
  2. 中药外治内调。
  3. 饮食调理,采用严格低脂高纤纯植物性饮食。

(杨兴芝初入院时的检验报告)

2018年1月8日改为优必乐50,早18单位,中10单位,晚14单位。

2018年1月17日,空腹血糖6.2,餐后两小时10。胰岛素早12单位,晚10单位。

眼神清晰度开始恢复,身体轻松,心情越来越好。

3月12日,徐嘉博士到建昌中医院讲课,前去听课的杨兴枝告诉大家:“眼睛现在特别亮,不再担心白内障了,视力恢复到20年前水平,连手机上的小字都能看清楚了。”

此时空腹血糖6,晚餐后2小时为10。胰岛素早8晚6,每5天打一次。

5月1日再次联系,杨兴枝表示已经彻底停用了胰岛素,空腹血糖已经完全平稳正常。空腹在5~7之间,餐后8~10之间。

精力充沛眼睛明亮,多年的老胃病和膝关节炎也有所好转。

6月17日再度监测,空腹6.1,餐后7.2。

10年“糖帽子”,没了。

(2018年5月的杨兴枝,面色红润,容光焕发,身体状况大大改善。)

3、救命饮食

治疗糖尿病,最常见的就是吃药和胰岛素注射。

但是目前临床上糖尿病的痊愈几率极低,单纯的胰岛素注射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帮助患者逆转糖尿病。

那么在杨兴枝的案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什么呢?

饮食。

高纤低脂纯植物性的正确饮食,才是成功逆转糖尿病的核心因素。

延伸阅读:糖尿病治不好,病人负全责!

建昌县中医院营养师郭老师对高纤低脂纯植物性饮食的解释是:

首先要不吃任何的与动物有关的食物,植物油也要少。尽量无油烹饪:炖菜,蒸菜,凉拌菜,生菜。凉拌菜时很少用香油,用时也不超过3--5滴。

对于糖尿病人,谁用的油越少,效果越好!医院炖菜(20人吃的菜)时候用油也是几滴油,或是自己用破壁机打黑芝麻粉,苏子粉炖菜。

其次每天必须摄入食物有:30到50克的各种豆类,可以选择打豆浆或加在米饭、粥里;一大匙亚麻籽粉;一杯菜汁,一杯水果汁,(不少于250ml),一片维生素B12 。

并且尽量吃杂粮,多吃菜。菜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定,尽量做到菜是主食的2倍。

遵循着这样的饮食思路,郭老师身边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杨兴枝”。

糖尿病不治之症的名头,好像也没那么吓人了。

延伸阅读:一个医患共同觉醒逆转糖尿病的故事

其实这年头,谁还不知道多吃点素多吃点杂粮对身体好啊。

只是大多数人,都把这样的饮食方式看做一种大鱼大肉、浓油赤酱过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幻想吃着一顿清淡的素食,就能抵消我们对身体所做的所有伤害。

可惜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餐也吃不出健康。

郭老师说:我们的身体像一部车,一处出毛病,整体都要停运。但又不是普通的车,人体是一个高度智能的生化组合,在自然健康饮食的引导下,它就能够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只要给身体正确的食物,身体就会自动做出正确的事情。

高纤低脂的植物性饮食,则正是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自愈驱动。

现在谈健康饮食的话题越来越多,究竟该听谁的?

郭老师的答案很中肯:

那就把人群画圈。先看一下吃荤的和吃素的,哪群人生病的多?在吃素的人群中,吃油多的和吃油少的,哪些人少生病?在吃荤的人群中,吃肉多的和吃肉少的,谁生病多?

希望大家想想抽油烟机。

人和吸油烟机谁吃油多?吸油烟机一年要清洗一次,人一生清洗几次?人吃的油都去了哪里?堵塞了哪里?心脑血管,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癌症都是堵塞的问题,要想不堵塞就别吃油,不吃油就不能吃肉蛋奶。吃了就堵塞。

最后再问大家,这肉蛋奶还能不能,要不要吃?

还能不能吃?还要不要吃?

下一餐吃饭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不止一口盘中餐,我们也在品尝自己的未来。

图片:建昌中医院&杨兴枝

讲述:郭老师

免费的新型降糖药DPP-4抑制剂

目前由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主任为主要研究者的“一项DBPR108片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一正在火热招募中。

本研究的 DBPR108 片是一种 DPP-4 抑制剂,主要治疗 2 型糖尿病。2016年 7 月 14 日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批件(批件号:2016L06128)。

石药集团进行临床前研究I 期和 II 临床研究均证明 DBPR108 治疗糖尿病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及疗效。

DBPR108 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表明:同已上市的其他 DPP-4 抑制剂相比较,与默沙东公司的捷诺维®(西格列汀)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欧唐宁(阿格列汀)相当,优于诺华的佳维乐(维格列汀)或百时美施贵宝/阿斯利康的安立泽(沙格列汀)。

主要入选标准

1)诊断为 2 型糖尿病患者;

2)18≤年龄≤75 周岁,男女不限;

3)体重指数范围 19≤BMI≤35,BMI=体重(kg)/身高 2(m2);

4)糖化血红蛋白范围 7.0%≤HbA1c≤9.5%;

5)筛选前使用二甲双胍≥1000mg/日,持续使用 8 周以上;

注:以上为少部分入排标准,最终入组标准由临床医生掌握,并以全面体检结果为准。

点下方“了解更多”登记报名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现象重要还是本质重要?

前天跟大家分享了“俄罗斯降糖5号”的例子,血糖控制良好的背后,是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味地追求降糖效果,就可能掉进商家虚假宣传的陷阱。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患糖尿病十几年的糖友,竟然自行“痊愈”了,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张洁”这个化名吧。

张洁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患病10年的老糖友。

作为人民教师,张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种自律也表现在她对待疾病的态度上 。

自从10年前确诊糖尿病之后,她就像一名令行禁止的士兵一样,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顽强作战 。她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按时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在这种严格管理下,张洁的血糖也像一名优秀的学生一样 ,控制得很理想。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张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倦。她经常跟同事倒苦水:“这糖尿病简直像个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学生都有毕业的时候,糖尿病什么时候才有办法彻底根治啊!”

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真的实现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张洁开始经常感觉心慌、出汗、饥饿感。张老师也是一名老糖友了,根据经验,她判断自己是出现了“低血糖”。拿血糖仪一测,果真如此。

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但是自那以后,张洁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自己控制得好,糖尿病改善了?由于今年带毕业班,工作比较忙,张老师也没时间上医院咨询,就自己把降糖药给减量了,后来看血糖也没有升高,索性就完全停掉了。奇怪的是,血糖也没反弹。

难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了?

可张老师却觉得有点不对劲:降糖药是停了,血糖也不高,可是感觉自己的状态却变差了。整天总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胃口也不好,而且格外怕冷。家人也觉得她气色不太好,面色看上去有些浮肿、蜡黄。

难道是血糖仪坏了?张老师又借了小区邻居血糖仪来对比,完全正常。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工作太劳累了,毕竟活生生的血糖数字摆在面前,既不高也不低,能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早上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眼一黑晕倒了!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马上打120把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张老师的血糖的确不高,但血压、血钠均明显低于正常。

医生考虑她这次晕倒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但是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却不清楚。因为张老师平时的血压是完全正常的,以前也从来没出现过低血压的情况。

急诊医生觉得这背后还有潜在的病因没有发现,就把张老师收进了住院部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张老师有几种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她大脑的垂体上有个梗塞灶。

至此真相大白:张老师是得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

经过3周的治疗,张老师乏力、怕冷、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但与此同时,她的血糖又开始升高了。重新用上降糖药后,血糖慢慢达标了。

张洁糖尿病“痊愈”的梦幻破灭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

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也叫“Houssay综合征”。Houssay是阿根廷的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先发现了这个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个病,一切还得从大脑中那个小小的“垂体”说起。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重约0.6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垂体个头虽小,却“位高权重”,是掌控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

它每天要分泌多种重要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腺垂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病变时,它所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些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它们的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病人血糖降低及“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消失。

张老师的糖尿病之所以不治自愈,就是因为垂体发生了梗死,也就是发生了“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所以,张老师的血糖虽然恢复了正常,却并不是什么好事。背后的真相是“垂体卒中”掩盖了“糖尿病”。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遇到反常的情况,不要麻痹大意,以免耽误了真实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