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三焦治糖尿病(三焦与糖尿病)

北京老年医院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与五脏六腑: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与三焦

“ 糖尿病,中医又称“消渴病”,病及五脏六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

古人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五脏皆柔弱者,尤阴虚体质更易患糖尿病。

三焦不通 / 百病生

三焦为六腑之一,通行元气于周身,而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三焦包含上、中、下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从现代医学、微观的角度看,2型糖尿病的发病核心为胰岛素抵抗;从中医学、宏观的角度看,其核心则为三焦功能障碍。

病机 / 阴津亏损

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越虚则燥热越盛,燥热越盛则阴越虚,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 / 水之上源

肺为水之上源,向上输布津液至口、鼻、咽部。肺受燥热之邪所伤,津液不能正常向上输布,就会出现口渴多饮,并且总是饮不止渴、小便频发且量多。

胃 / 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指胃具有将饮食初步消化为食糜的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指脾有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送各种营养物质的功能。脾胃受燥热所伤,则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出现易饥、多饮、多食,尿糖增多。同时脾胃功能受损,进食的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就会出现消瘦、体重减轻、乏力。

肾 / 先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关系着人的生长发育。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灼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易饥多食,肾失濡养则尿量增多、尿糖增加。

糖尿病病变脏腑虽有在肺、在胃、在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症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对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三焦通百脉,三焦一通,百脉就通。如同武林小白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打通三焦可缓解糖尿病病情,减轻糖尿病症状,点按肺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对病情均有帮助作用。

作者介绍

王新宇

副主任医师

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

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近20年,精于中医辨证用药,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老年疾病、糖尿病和脾胃病等。

中医送你一个降糖方,疏通三焦是关键!

为了降糖,你是否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血糖指标反反复复,总是不达标。其实,降糖并不复杂,我认为糖尿病的根本在于三焦的堵塞。

三焦指的是哪三焦呢?

1、上焦

主要包括心、肺,它们负责气的宣发和输布。上焦不通,心肺功能受限,气的推动不足,导致血糖调节失常,进而引发糖尿病。常见症状为:患者常常感到胸闷、气短,尤其是在活动后更为明显,面色苍白或晦暗,易疲倦、头晕乏力。

调治的关键在于宣通肺气、滋养心阴。

2、中焦

主要是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中焦阻滞,就像交通堵塞,食物无法正常代谢,血糖就会升高。主要表现为:患者腹部肥胖,胃部胀满,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四肢乏力,舌苔厚腻。

调治的关键在于健脾和胃、调和气血。

3、下焦

包括肾、膀胱,负责水液代谢和排泄。下焦不通,水液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血糖调节失衡。主要表现为:患者下肢较胖,容易出现水肿,小便量少,腰膝酸软,夜尿频繁。

调治的关键在于利水排毒、温补肾阳。

分享一个门诊案例:

张先生,50多岁,糖尿病史3年,血糖一直控制不佳。

他前来求诊时,我发现他腰腹肥胖,面色无华,舌苔黄腻,脉象弦细。

经过详细问诊,得知他平时喜食油腻,容易疲倦,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大便溏薄。

经过辩证,我认为他属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型糖尿病。

开方:黄连、黄芩、茯苓、泽泻、丹参、麦冬、五味子、甘草加减。

两个月内,复诊了4次,每次不适症状都有所改善,血糖也逐渐趋于稳定。在第2个月复诊时,血糖已经接近正常水平。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焦不调百病生,揪出糖尿病的“根”,血糖稳定在5.5!

在中医的视角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上焦涵盖心、肺;中焦涉及脾、胃;而下焦则包括肾脏、膀胱、大小肠。中医认为,消渴症(即糖尿病)的根源在于上中下三焦的虚弱。

借此给大家分享一个去年的临床案例,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

这位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她的空腹血糖长期在12mmol/L左右波动,夜尿频繁,常常感到全身乏力、腰酸背痛,甚至有时胃部有灼烧感。

在为她进行诊断时,我发现她的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初看之下,可能会认为她的病根在下焦,因为腰腿疼痛明显,表明肾脏可能存在问题。然而,她胃部的灼烧感又似乎指向中焦的虚弱,又令人感到困惑。

在临床中,患者的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患者的症状往往不是集中在一个部位,而是分散的。经过辨证,我确定这位患者的症状属于肾阴虚、肝胃郁热型。

于是,我借鉴了医圣张仲景的“大柴胡汤”并进行适当的加减:柴胡、大黄、半夏、大枣、黄芩、枳实、女贞子、生地黄、旱莲草、生姜、炙甘草。

在这个方剂中,柴胡用于疏肝解郁;大黄和半夏则有助于清除胃热和肝火;大枣则补气养血、滋养肝脏;黄芩苦寒,可以清除心中的烦热感;枳实有助于破气消积滞,通畅胃经、肝经、脾经,缓解肝胃郁热。

女贞子和旱莲草则用于补益肝肾;生地黄则能养阴生津液,解决肾阴虚、口舌干燥的问题。

最后,生姜温中通脉,炙甘草则补脾益气,为身体提供全面的调补。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理,患者的空腹血糖逐渐稳定在5.3mmol/L,腰腿酸疼、胃部灼烧感和其他症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在随后的半年随访中,患者的空腹血糖偶尔会有所升高,但只要注意饮食和作息,血糖就会逐渐降低,大部分时间都能稳定在5.5mmol/L左右。

本文旨在分享知识和健康科普,并非作为医疗建议或对任何药物治疗的推荐。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剂量比例至关重要,必须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