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全身痛吗(糖尿病全身痛要警惕)
华西专家说,糖尿病患者双腿又麻又痛可以医,不用忍!
说起当下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糖尿病绝对是其中之一。据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发布的《2021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经达到1.4亿,也就是说,中国每十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给全身的身体机能都会带来各种问题,比如血糖忽高忽低、比如眼底疾病、比如皮肤症状,还有比较常见的就是双腿的不适了。
“医生,最近我这两条腿经常感觉又麻又痛,听说很多糖尿病人都有这个情况,只有忍到起啊?”
糖尿病患者出现双腿又麻又痛,很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痛,是有治疗办法的,完全没必要忍!
下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叶菱副主任医师及张学广主治医师就来讲一讲,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以及如何防治等等。
一 | 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1 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血糖代谢紊乱,大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周围神经损伤,有2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类似的神经痛,表现为双腿的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感觉异常等不适感,而且这些症状会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加重。
然而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导致没有及时就诊,延误治疗。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特点
这种痛一般是双脚多见,然后逐渐到双腿和手部,患者常常晚上感觉更严重;
部分患者感觉双脚、双腿、双手麻木和迟钝,像是穿了袜子或是戴了手套,触摸物品时分辨不清楚,走路时有轻微的脚踩棉花感;
这种痛主要为持续性或者间断发作的针刺样、火烧样、撕裂样或电击样疼痛;
当皮肤遇到刺激时,会感觉比平常痛得更明显,甚至擦碰衣服也会引起疼痛;
当血糖升高或者血糖波动较大的时候,疼痛和感觉异常会比平时加重。
如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反复发作、长期存在,会导致睡眠变差、食欲不佳、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继而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情绪状态。
二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预防
随着患病时间的增长,神经损伤或者神经痛会逐渐加重,但如果能做到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其实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延缓神经损伤进程的。
1 控制血糖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控制血糖,不仅要控制血糖水平,还要避免血糖波动较大,早期的疼痛只需要控制血糖便可减轻。
2 药物缓解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缓解神经痛、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的药物。
3 健康生活
控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少食多餐,戒烟限酒等习惯不仅可以控制血糖和血脂,还能有助于减轻神经和血管损伤。
4 适度运动
糖尿病患者适合参加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调节血糖稳定,增加四肢血液循环,改善不良情绪,同时能够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5 保护肢体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下肢感觉减退而更容易受伤,经常出现下肢溃疡创面(俗称“老烂腿”),建议患者穿舒适的鞋子,剪掉过长的指甲,在生活中注意保护肢体少受损伤。
三 | 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微创介入手术治疗三种方式。
药物治疗的方式是首选,但当药物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时,可以进一步选择微创介入手术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目前,微创介入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腰交感神经调节和脊髓电刺激两种方式。
1 腰交感神经调节治疗
腰交感神经掌管下肢血管收缩和舒张,当被阻滞或毁损后可使下肢血管扩张和血流增加,从而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还可以促进下肢溃疡创面的愈合。
2 脊髓电刺激治疗
脊髓电刺激是一种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将一根电极放入椎管内的硬膜外腔,对神经给予一定频率刺激,相当于给神经做“spa”,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微创介入手术的主要优点是方便、经济、创伤小,除了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外,还可以缓解多种顽固的疼痛疾病。不过,最终选择哪种治疗方式,还是必须要根据医生的诊断来判断。这里还要再强调一句,长期的慢性疼痛千万不要忍,要积极到医院就诊,万一耽误治疗而加重病情才是大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疼痛病诊疗规范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 16(5):496-511.
3. 施晴璐,罗宇家,郑思遥,等.脊髓电刺激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进展.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4):478-482.
4. 薛朝霞,武百山,杨桂姣,等.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疼痛学专家共识(2022版)[J].中华疼痛学杂志,2022,18(5):590-605.
本文作者
阴虚则痛,糖尿病人一旦阴虚,身体会有5处疼痛!常跟并发症有关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疾病,很多人对它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血糖高”“胰岛素不足”“并发症多”这些表面层次。
然而,很多糖尿病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的血糖控制得不错,身体还是会莫名其妙地疼痛?
更有一些人,疼痛的地方五花八门,有的是头痛,有的是腰痛,有的是手脚刺痛,甚至有人感觉胸口隐隐作痛,夜里痛得睡不着。其实,这些疼痛很大可能与中医所说的“阴虚”有关。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本质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果阴虚不能及时调理,身体的疼痛就会逐渐显现,而这些疼痛多与糖尿病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的角度一探究竟,为什么糖尿病人阴虚会导致身体这5处疼痛?这些疼痛又该如何预防呢?接着往下看,你将发现隐藏在疼痛背后的真相。
阴虚是中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阴”,指的是身体内的津液、血液等滋润全身的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而“虚”则代表不足,当人体阴液不足时,就会导致身体失去滋润、内耗加剧,这时候就容易出现燥热、疼痛等一系列问题。
糖尿病患者往往因为长期血糖偏高,阴液损耗过度,最终导致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人,身体的“润滑系统”出了问题,五脏六腑、筋骨肌肉都容易失去保护,疼痛自然就随之而来。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身边有糖尿病人,不妨注意以下这些疼痛。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很可能身体已经处于阴虚状态了。
首先是头痛。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头痛的症状,尤其是在夜间或者天气变化时,这种疼痛会更加明显。
中医认为,阴虚则易生燥热,肝阳上亢,导致头部的经络失去平衡,产生疼痛。特别是那些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头痛更是常见。
中医讲究“头为诸阳之会”,当身体的阴液不足时,阳气容易过度亢盛,头部就像被火烧一样,疼痛难忍。
其次是胸痛。糖尿病患者出现胸部隐痛,往往提示心脏功能出了问题,这种疼痛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糖尿病久病入络,阴虚血瘀,心脉运行不畅,便会导致胸部疼痛。尤其是那些白天劳累、晚上睡不好觉的患者,胸痛的概率会更高。此类疼痛往往隐隐作痛,但时间一长,容易发展成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第三是腰痛。糖尿病人腰痛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中医认为,阴虚最容易伤及肾脏,而肾主腰膝,当肾阴不足时,腰部就会出现酸痛、乏力等症状。
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的高血糖状态,肾脏负担过重,久而久之导致肾阴亏虚,腰痛便成为了常见问题。而且,这种腰痛往往在劳累后更加明显,休息后却未必能完全缓解。
第四是手脚疼痛。糖尿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经历手脚刺痛、麻木的感觉,这多与糖尿病病变有关。
中医认为,阴虚则血液运行不畅,经络失去濡养,气血不足时,手脚的末梢神经便容易出现问题。这类疼痛通常是刺痛或灼痛的感觉,尤其在夜晚更加严重,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睡眠。
最后是胃痛。糖尿病患者的胃痛多与消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阴虚会导致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出现胃脘部隐痛、灼痛的表现。
有些患者还会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这与糖尿病引发的胃动力障碍密不可分。中医强调“胃阴不足则胃火易生”,胃部缺乏滋润,自然会感觉不适。
那么,如何预防这些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疼痛呢?中医讲究“治未病”,在阴虚状态尚未严重时,及时调理,防止疼痛的发生尤为关键。
第一,养阴是核心。糖尿病患者的阴虚体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通过长期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理来改善。
第二,中医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枸杞、山药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身体补充阴液,减少内燥的发生。同时,少吃辛辣、油腻、燥热的食物,以免进一步损伤阴液。
第三,保持良好的作息。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调和离不开规律的作息。熬夜是伤阴的“罪魁祸首”,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
第四,每天晚上11点前入睡,早睡早起,可以有效保护体内的阴液,减少疼痛的发生。
第三,适当运动但不过劳。糖尿病患者需要适量运动来改善血糖水平,同时也能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第四,但运动过度则会损伤阴液,因此建议选择一些缓和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不会过度损耗身体的能量。
第五,学会情绪调节。中医讲究“七情致病”,情绪的波动对身体的伤害不可忽视。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与疾病斗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重阴虚状态。
第六,保持心情愉悦,学会适当放松,比如通过冥想、书法等方式调节情绪,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最后,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中医的针灸、按摩、药膳等方式来调理阴虚体质。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疼痛症状;而药膳则可以从内部滋养阴液,为身体提供持久的保护。
糖尿病患者的疼痛不可忽视,尤其是与阴虚相关的疼痛,更需要引起重视。中医的智慧告诉我们,很多表面上的疼痛,实则是身体深层次问题的表现。
通过及时的调理和预防,可以有效减少疼痛的发生,让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饱受这些疼痛的困扰,不妨尝试从中医的角度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让身体回归健康的平衡状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身上出现这3个部位痛,警惕是糖尿病并发症找上门,别当成小毛病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之多、危害之大,常常让人措手不及。
当体内血糖长期高于正常范围时,不仅会影响胰岛功能,还会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尤其是当身上某些特定部位出现疼痛时,需要引起警惕,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信号
身上出现这3个部位痛
小心是糖尿病并发症
1、小腿疼
小腿痛可能是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神经痛。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小腿部位的刺痛、麻木或灼烧感,甚至走路时感觉不适。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特别是下肢神经,造成这种疼痛。
2、脚疼
糖尿病患者若出现脚部疼痛,特别是伴随麻木或感觉减退,可能是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导致脚部供血不足,增加感染风险,若忽视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3、腹痛
腹痛可能与糖尿病引起的胃肠道疾病有关,或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表现之一。
酮症酸中毒时,身体因胰岛素不足而无法正常利用糖分,导致酮体积聚,引发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血糖高到什么程度会有并发症
如果空腹血糖持续高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且未进行有效干预,血糖过高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
长期高血糖会加速血管损伤,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眼部小血管损伤,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严重时甚至导致失明。
2、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损伤肾脏的微小血管,逐渐降低肾脏功能,严重者可能需要透析。
3、糖尿病神经病变
长期高血糖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甚至影响内脏功能。
4、心血管疾病
高血糖可增加血管壁的损伤,促进动脉硬化,导致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严格控制血糖
通过合理饮食、定期运动和药物治疗,保持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餐后血糖不超过7.8mmol/L。定期监测血糖,早期发现波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管理血压和血脂
高血压和高血脂常伴随糖尿病,增加心血管病和肾病的风险。建议保持血压低于140/90mmHg,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必要时服用降压药和他汀类药物。
3、定期体检,早期筛查并发症
每年进行眼底检查,筛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肾功能检测,防止糖尿病肾病;检查足部,及早发现糖尿病足的征兆。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避免久坐,减少对血管的压力,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5、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吸烟和过度饮酒都会加速血管损伤,增加心血管病和神经病变的风险,应尽量戒烟,限制饮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治疗或保健建议。具体病情请遵医嘱,及时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