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糖尿病科(中日友好医院糖尿病科谁最有专长)
- 1、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科学有效打好减重组合拳
- 2、节目预告 | 中日医院张波主任: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国人更易得糖尿病?
- 3、中日医院王昕:糖尿病最易在冬季加重,过冬需注意五个细节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科学有效打好减重组合拳
减重代谢手术,是柳燕(化名)送给自己30岁的特殊生日礼物。从320斤到130斤,对她来说,减掉的不仅是身上多余的脂肪,还有肥胖带来的各种烦恼,减重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随着我国肥胖人群增长,肥胖及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杀手。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提到,国内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也就是说,超半数成年人超重和肥胖。
在此背景下,减重成为热词之一。如何科学选择减重方式?减重代谢手术适用于哪些肥胖者?近日,《民生周刊》记者前往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一探究竟。
百病之源
如今的柳燕,除了保持正常作息,跑步、健身贯穿于她的日常生活,还时常跟朋友一起逛街、看电影、旅游。
曾经,逛街是柳燕最抗拒的事。“瞧那个胖丫头,像个相扑运动员。”“一顿饭能吃几个馒头?”路人的嘲笑让她感到自卑。
形象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健康,睡觉打鼾、呼吸暂停,更头疼的是月经紊乱,常常几个月不来一次。
“妈妈经常半夜试探我的鼻息,担心我不能正常呼吸。”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柳燕仍历历在目。
通过手术及康复治疗,柳燕的各项身体指标恢复正常。瘦身后的她还加入了健康管理中心团队担任咨询师,专职负责与患者的沟通与协调。
工作中,柳燕用自己的故事鼓励患者,她坦言:“我更懂得胖友们的敏感与不易。”
一直以来,肥胖被视为“百病之源”,由此引发的各种慢性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危害生命健康,更加重个人、家庭及国家的医疗经济负担。
其中,以糖尿病为典型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国内糖尿病患者已达1.29亿,位居世界首位。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对肥胖存有认知误区,“除了胖点,身体其他没问题”。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张念荣告诉记者,70%的患者此前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采访中,记者遇到舅甥“组团”就医的例子。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表示,要提高公众对肥胖疾病的正确认知,科学有效打好减重组合拳。建议定期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孟化正在问诊。
科学减重
在众多减肥方式中,减重代谢手术效果最为立竿见影,而值得注意的是,代谢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肥胖患者。
事实上,代谢手术自引进我国之日便一直饱受争议。批评者认为,通过改造人体肠胃结构减重控糖,既不健康,也不安全。而在支持者眼里,在试遍了各种减重方式无效后,唯有寄希望于外科手术。
作为手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一把尺子。正常人BMI区间为18.5-23.9,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则属于肥胖。
对于BMI为27.5以下的微胖人群来说,饮食控制、体育运动、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而BMI指数大于27.5,且伴有合并糖尿病的症状,可采用手术治疗。
此外,BMI大于32.5,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5厘米,即使没有糖尿病,也可采用手术。
不过,孟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肥胖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手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两种手术。简单来说,通过切除或流转部分肠胃,改造人体的进餐、消化、吸收与内分泌系统,从而实现减重降糖效果。
此外,手术也考验着医院的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从术前综合评估到术中安全管理,再到术后康复及并发症风险把控,需要内分泌科、营养科、普外科、ICU、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相互配合,提出预防、治疗、康复方案,着力降低围术期各种风险。
“内分泌科的主要工作是术前评估、手术指征把握和用药指导,营养科负责营养评估和干预,普外科负责手术具体实施,康复科负责术后运动康复管理。”孟化说。
管住嘴、迈开腿
走进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板凳、病床、病号服、轮椅、马桶等都是专门定制的大尺寸,就连体重秤的上限也从400斤调至700斤。在这里,体重不再是敏感的话题,因为总能看到比自己胖的人。
护士站里,划船机、哑铃、杠铃等运动器材一应俱全。体育运动作为全方位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发挥着积极作用。
针对公众关心的手术后能否放开大吃大喝的问题,孟化回答,手术并非一劳永逸,科学运动、合理膳食同样不可忽视。“手术只能管住嘴和胃,但不坚持运动的话,人的基础代谢率会降低,瘦了也有复胖的可能性。”
为此,营养师王喆总结生活中有6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即暴饮暴食、长期熬夜、作息紊乱、爱吃油炸烧烤食品、爱喝含糖饮料、不爱运动。
与之相反,医生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是,注重清淡饮食,避免多油、重盐、多糖;每周保持150分钟有氧运动;避免精神压力过大;早睡早起、规律作息,戒烟少酒、科学健身;每年至少做一次全身体检。
从2019年开始,孟化联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宋亚峰团队,探索“体育 医疗”融合模式。根据合作内容,北京体育大学每周3次派研究生到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授课、培训。
通过“线上 线下”的方式,针对肥胖患者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帮助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长期巩固减重效果。
对于胖友们而言,不仅仅是成功减重,而是健康自信地走出中日友好医院,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从肥胖到微胖,再到恢复正常体重,这是一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孟化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柳燕为化名)
(□ 《民生周刊》记者 贾伟)
节目预告 | 中日医院张波主任: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国人更易得糖尿病?
搜狐健康课
本期嘉宾: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糖尿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波
为何中国人更易得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不孕不育吗?随着糖尿病的年轻化,年轻一代该如何管控好血糖呢?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搜狐健康特邀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波做客直播间,11月14日(周日)11:00—11:45,来和大家一起聊聊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预防。
HEALTH TED
直播间地址
搜狐新闻客户端
http://3g.k.sohu.com/t/l85376
搜狐视频
https://tv.sohu.com/s/m/special/qfact/index.html?roomId=38323
中日医院王昕:糖尿病最易在冬季加重,过冬需注意五个细节
文 / 管颜青 编 / 干玎竹
【搜狐健康】这几天出门有没有分分钟被冷到冻哭?
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多地气温仍持续偏低,北京更是创下十年来同期最低温度。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天气无疑雪上加霜。糖尿病最易在冬季复发或加重,出现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的几率也会升高。为此,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昕提醒广大糖友,冬天是 “多事之季”,需要从生活多方面加以重视。
一、注意御寒保暖,预防感冒
王昕告诉搜狐健康,冷空气会刺激交感神经,促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易使血糖升高、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寒冷还会引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易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
由于抵抗力相对要低,糖友预防感冒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冬季流感高发季节,患者要加强御寒保暖。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患者还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和居室通风,避免流感侵袭。
二、控制食欲,少食多餐
冬季气温低身体热量需求多,多数人会明显感到食欲增加,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这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
王昕建议,糖尿病饮食讲究少食多餐,不仅可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还可以减少饥饿感。主食应粗细搭配,控制米、面及淀粉类食物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和高蛋白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鸡蛋、牛肉等,既能满足机体需要,又能控制血糖波动。不建议患者多食用粥、稀饭等糊状主食,这样容易迅速被人体消化吸收分解成葡萄糖,会直接升高血糖浓度。
三、坚持锻炼,增加室内运动
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控制体重。但受室外冷空气的影响,很多人虽管住了嘴,却迈不开腿。实际上,糖友可以进行一些室内活动,同样有助于控制血糖。
适合糖友的室内活动有瑜伽、太极拳、健身操等。糖友可以选择一些宽敞的楼道或其他地方,反复来回走上二三十分钟,也会达到相当好的锻炼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轻体力的家务劳动。
四、防肌肤干燥,注意补水保湿
冬季天干物燥,对于糖友来说,更容易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王昕介绍说,很多患者在冬季会出现双下肢瘙痒、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皮肤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瘙痒症状加剧,糖友也不能随意抓挠。一旦抓破皮肤,很可能导致感染,并引起各种并发症。
因此,糖友在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湿,预防皮肤干燥,特别是小腿、脚部等脆弱敏感部位,以免脱皮、皲裂。同时,洗澡、洗脚后要记得及时涂抹护肤乳。
五、讲究取暖方法,避免烫伤
在南方地区,家中多没有暖气,不少糖友会选择热水袋、电暖气、电热毯等设备取暖。但由于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神经病变,对温度不敏感,很容易发生烫伤,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在使用这些取暖产品时,应格外留意防烫伤,不宜使用过长时间,最好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还有一些患者习惯在冬天用热水泡脚。为避免水温过高,引发烫伤,糖友在泡脚前一定要先用手试水温,浸泡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以及不要使用刺激性太强的药水。此外,有皮肤破损的患者不建议泡脚。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