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怎么治疗)
关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您了解吗
近日,一位糖友来信说,从半个月前开始,自己排尿总是不畅,每次量少并且还伴随着尿痛。想问问是什么原因?根据糖友所说的症状来看,这可能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有句俗话叫作人有三急,其中一急讲的是内急。吃饭睡觉上厕所是人们正常饮食起居里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打乱生活节奏。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工作,一天没吃饭或者熬了一宿夜,第二天却觉得没啥影响。但是如果长期保持着这样的情况,那么随时间的推移,将会给身体埋下隐患。
长期不吃饭容易患消化道疾病,长期熬夜则会诱发心血管疾病。上厕所同样是这个道理。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原本想着上厕所,结果手头上的事情没做完或者上司又给了个紧急的任务,这时候,人们往往会抑制住自己的尿意、便意,想着等事情搞定再去上厕所。
又或是冬天,人们睡得较早,半夜有尿意,却因天气寒冷不肯下床,打算憋到天亮再说。这些情况如果持续时间过长,那么很容易导致便秘、尿潴留等疾病的出现。
上文中,那位糖友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也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大家知道,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神经病变,而几乎所有可能影响有关储尿和/或排尿神经调节过程的神经病变(包括中枢性、外周性),都有可能影响膀胱和/或尿道功能。当然除了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日常中不良的排尿习惯(憋尿等)也会影响膀胱功能,造成神经源性膀胱。
一项调查显示,40%~80%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即使是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仍有25%的发病率。
所以,如果神经源性膀胱不及时处理,那么不仅带来不适,还会容易并发尿路感染,10%~15%的患者可发生尿路结石,同时还可并发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
当糖友出现以下症状时,要考虑自己是否出现了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主要以泌尿生殖系统的症状为主。
1.下尿路症状:下尿路症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储尿期、排尿期和排尿后。储尿期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遗尿等;排尿期症状包括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尿痛等;排尿后症状如尿后滴沥等。
2.膀胱感觉异常:因为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不同,膀胱容量会有较大的差异,通常还可能出现膀胱感觉异常。糖尿病患者如果得了神经源性膀胱,就可能出现膀胱感觉“过于敏感”,即膀胱内尿量很小时就提前出现强烈排尿感,且持续存在。
3. 性功能障碍症状
4. 其他症状:如腰痛、盆底疼痛、血尿、脓尿等。
另外,除了泌尿系统方面的症状外,当出现直肠感觉异常、便秘、大便失禁,或者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肢体痉挛等情况,也有可能存在神经源性膀胱。
为了避免神经源性膀胱的出现,糖尿病患者要常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泌尿及生殖系统检查。平时要关注自身腰腹部症状体征,男性应常规进行肛门直肠指诊,女性要注意是否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等。
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行为训练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行为训练主要是定时排尿。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排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当然除了行为训练,也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和手术治疗。
糖尿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太痛苦,如何预防和治疗早知道
糖友老王近日很苦恼,半个月前开始,自己排尿总是不畅,每次量少并且还伴随着尿痛。在马桶边费了好大力气站半天才能尿出来,有尿而尿不出,真痛苦呀。
而另一位女性糖友最近1年多来“漏尿”症状越来越严重,平时咳嗽,大笑,甚至快步行走都会有小便溢出,自己都感觉身上有股尿骚味儿,不敢在人群中站,也是苦不堪言。
两位糖友的尿潴留与尿失禁,这两个“尿与不尿,都是问题”,其实很这可能就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惹得祸。
什么是糖尿病神经性膀胱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也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一项调查显示,40%~80%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即使是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仍有25%的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神经病变,而几乎所有可能影响有关储尿和/或排尿神经调节过程的神经病变(包括中枢性、外周性),都有可能影响膀胱和/或尿道功能。膀胱感觉减退和收缩力减弱是糖尿病膀胱病变最主要的表现。
糖尿病膀胱病变的表现
1.膀胱逼尿肌无力引起尿潴留,表现为下腹膨胀、有尿排不出,膀胱残余尿量可达数百毫升,很像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困难。
2.膀胱括约肌失控引起尿失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小便淋漓不尽,很像前列腺增生的早期症状或老年性尿失禁。
3.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引起的排尿障碍,主要表现为排尿时间延长,排尿中断等。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一般发生在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临床上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尿道短,尿潴留、尿失禁容易导致严重的尿路感染,且迁延不愈,如后者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可导致严重的后果,10%~15%的患者可发生尿路结石,同时还可并发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造成患者生活的不便。
另外长期尿潴留可因压力上传,输尿管扩张造成肾盂积水、肾实质受压和缺血,甚至坏死,导致梗阻性肾病和肾功能不全,引发或加重肾衰竭。所以这样的难言之隐不但痛苦,而且危害极大,得防,得治!
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保护上尿路,其次恢复下尿路。有效和长期控制血糖是基础,积极防治泌尿系感染、保护和改善肾功能。基础治疗包括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按时饮水及排尿,无论有无尿意,每隔3~4小时排尿一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物的应用。针对不同的膀胱功能异常,可考虑如下药物及治疗方法:
1.M受体阻断剂是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的一线药物,如非选择性 M 受体拮抗剂托特罗定、奥昔布宁,选择性 M 受体拮抗剂索利那新。可用于无明显的梗阻症状,以储尿期症状如尿频为主,残余尿量无明显增加的患者。
2.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该类药物可通过促使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加快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促进膀胱平滑肌收缩,改善膀胱症状。如可以应用莫沙比利可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强度。
3.解除膀胱出口梗阻可使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酚苄明或高选择性α1 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能有效松弛膀胱颈、前列腺及后尿道平滑肌而不影响逼尿肌功能,迅速解除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提高膀胱顺应性。前者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应注意药量及测血压。
4.尿潴留者,轻症患者可试用下腹热敷及非重力按摩、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或维生素B1,重症者可考虑间歇性导尿,合并尿路感染者,应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积极抗感染。
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的预防
预防糖尿病神经性膀胱首要一点是控制好血糖,为了避免神经源性膀胱的出现,糖尿病患者要常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泌尿及生殖系统检查。
1.阴部检查很重,要男性应常规进行肛门直肠指诊,检查肛门括约肌的张力和主动运动、会阴部感觉、球海绵体反射等;女性要注意是否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等。
2.凯格尔运动(提肛运动)对预防糖尿病神经性膀胱有一定效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锻炼,一般建议配合呼吸,收缩持续2-4秒,舒张放松2-4秒,每次做20组,每天做3次,坚持至少3个月以上。对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推荐使用该类方法以增强盆底与括约肌力量,从而改善尿失禁、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
3.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的排尿习惯(如憋尿等),对预防神经源性膀胱也是非常重要的。
4.规律饮水:推荐定时定量饮水排尿,每天1500~2000毫升以上,对锻炼膀胱储尿功能和排尿规律有益,对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有帮助。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泉峰
想尿尿不出,憋尿又憋不住,详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咋回事
走进住院病房,每次就看到一位老年糖尿病女患者坐在简易坐便架上排尿,因为膀胱尿潴留,就是尿不出来。她说,有尿而尿不出,比生孩子难产都难受。
一位糖尿病男性患者,最近1年多来“漏尿”症状越来越严重,平时咳嗽,大笑,甚至快步行走都会有小便溢出,自己都感觉身上有股尿味儿。
尿失禁与尿潴留,这两个“尿与不尿,都是问题” 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糖尿病患者中是怎么造成的呢?
什么是神经源性膀胱?
由于神经性病变导致膀胱、尿道的储尿、排尿功能失常,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即为神经源性膀胱。
为什么会引起神经源性膀胱?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见于40%~80%的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仍有约25%的发病率。
糖尿病周围神经受损,均可导致支配膀胱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累及支配尿道括约肌的神经,导致逼尿肌反射及收缩力减弱或消失、尿道内外括约肌控尿能力减低,造成排尿困难或尿失禁。
神经源性膀胱有哪些临床表现?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一般分为两类:
一是逼尿肌反射亢进(因无抑制性收缩引起),主要表现为患者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异常的膀胱充盈感及尿意,部分患者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的分类:
- Ⅰ度:咳嗽、打喷嚏、大笑时漏尿;
- Ⅱ度:在行走,上楼梯出现漏尿;
- Ⅲ度:站立时或由躺着改为站立时出现漏尿。
二是逼尿肌无反射(患者排尿时膀胱颈部不能或不充分张开),常表现为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常见的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感觉到膀胱坠胀感,想尿的时候尿不出,严重时充溢性尿失禁,膀胱就像一个坛子,尿液满了就溢出,再严重者出现肾积水等。
除排尿症状外,还伴有便秘、大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丧失。
神经源性膀胱需要做“尿动力学”检查
出现以上排尿症状,除了需要做B超检查残余尿之外(不要超过50毫升),最有说服力的检查就是尿动力学检查。
1.一般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尿道测压、漏尿点压力测定、肌电图等项目。
2.影像尿动力学。直观的反应出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调性问题,同时能观察最大尿流率时膀胱逼尿肌收缩情况,膀胱颈口的开放情况,全面动态监测膀胱、尿道的活动情况,直观的、清晰的观察到储尿期、排尿期、排尿后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活动以及两者的协调过程。
还有一个自我检查的最简便方法:自己试一试在小便的中途能让尿流停止(提肛收缩),如果收缩有力,尿流中断,那么说明想尿的时候尿得出,想憋的时候憋的住;反之,则要高度重视了,该检查检查,该治疗治疗。
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目标
首要目标:为保护上尿路功能(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膀胱输尿管反流,防止肾积水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确保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
次要目标:为恢复/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提高控尿∕排尿能力,减少残余尿量,减少尿失禁,预防泌尿系感染,使患者能够规律排出尿液,以便从事日常活动。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情具有临床进展性,因此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及随访方案。
神经源性膀胱的六大对策
1.哪种治疗方式最合适呢?
- 选择治疗方式应遵循逐渐从 “无创→微创→有创”的原则。
- 首先要积极治疗糖尿病,在血糖未稳定前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 非手术治疗,其中包括膀胱训练、尿液引流、药物治疗等。
由于神经源性膀胱伴随着32.5%的尿路感染并发症,所以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被误诊为尿路感染,应及时进行治疗。
2.如何进行膀胱训练?
对于急迫性尿失禁可以采取以下膀胱训练的措施:
- 憋尿:尿急时不要立即冲入卫生间,而是先憋些时间、等待排尿的感觉减弱。
- 定时排尿:无论是否需要,每小时排尿1次。此后可逐渐增加排尿的时间间隔,直至能够憋尿3至4小时。
- 抑制尿急:首先放松,将注意力转向其他身体感觉,例如缓慢做5~10次深呼吸。可以转移尿急注意力。然后快速而有力地提肛,每次5~10次,尿急冲动常常会减弱。
3.凯格尔运动(又称骨盆运动)
首先找到盆底肌肉:排尿期间用力夹闭尿道和提肛,停尿,然后再开始排尿,控制这种活动的肌肉(即括约肌)便是要锻炼的盆底肌。
躺着、站着、坐着都可以进行锻炼,一般建议配合呼吸,收缩持续2-4秒,舒张放松2-4秒,每次做20组,每天做3次,坚持至少3个月以上。
对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推荐使用该类方法以增强盆底与括约肌力量,从而改善尿失禁、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
4.药物治疗有哪些?
药物治疗主要有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导致的尿频、尿急和尿失禁,如托特罗定、奥昔布宁等;
另一种药物用来降低膀胱出口阻力,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等所致的排尿困难等症状,常见的有坦索罗辛、萘哌地尔片等,药物治疗都应按医嘱进行。
5.尿潴留时进行尿液引流
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尿液引流效果顺序是:自家清洁间歇导尿> 留置导尿潮式引流膀胱> 留置导尿> 耻骨上膀胱造瘘。
间歇性自家清洁导尿术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指不将尿管留置于膀胱内, 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 排空后即拔除的导尿方法。
与自家清洁间歇导尿相比,留置导尿会显著增加膀胱和肾脏结石、狭窄和膀胱肿瘤的发生风险。
有研究发现,在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的 50-60岁患者群体中,膀胱肿瘤的发病率为 0.27% - 10%。在这些患者中,慢性炎症和刺激、结石和长期留置导尿管都导致膀胱肿瘤的发病风险。
6.耻骨上置管(膀胱造瘘)
耻骨上留置导尿是指经由耻骨上造瘘口插入导尿管到达膀胱,引流出尿液的方法。
优势:避免对尿道的压迫和刺激。较留置导尿方便舒适。
不足:耻骨上有创方式,需进行伤口护理。长期置管者菌尿、残余尿较多。
- 耻骨置管平时注意每天至少饮水2000毫升以上,预防感染和膀胱结石的发生;
- 定时消毒造瘘口等;
- 保持尿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
- 定期(一般每月1次)更换耻骨上留置尿管;
- 如遇尿液颜色、气味异常或尿液浑浊需要及时复查尿常规,医院就诊。
如果已经尝试多种保守治疗但无效,需要就医尝试手术治疗。
作者:牟利宁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主任护师济南营养学会秘书长山东省首届健康大使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