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医对糖尿病的解释)
还在为难怎么选,悄悄告诉你,中医治糖尿病有这5大优势
糖尿病作为中国人常见慢性病之一
用中医药的循诊治疗模式来应对
很多人在有所耳闻的同时
也充满了多种疑惑
中医防治糖尿病毒副作用小?
单用中药可完全控糖?
……
这些真的可信吗?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是这样
其实,在古代并无“糖尿病”病名,根据症状表现,古代所说的“消渴”即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糖尿病。
“相如渴”是《史记》里的典故,说的是汉朝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即糖尿病,后即用“相如渴”指代该病。
可见,中医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对糖尿病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并认为该病的病因是阴虚为本,病变涉及三焦、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来源:人民网健康)
而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中药只能辅助治疗,降糖还得靠西药。”其实不然,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有大量研究和临床案例证实,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西医不及的优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这些优势
1
未病先防: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非常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予中药干预可安全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
针对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内服中药消脂减肥方剂,配合穴位埋线、针灸理疗等控制减轻体重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延缓发病时间。
2
改善症状
病程日久的患者容易出现疲乏、倦怠,西医目前无特殊治疗,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运用益气滋阴、调补气血等药物扶助正气,消除疲乏感,改善机体状态。
3
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重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中医配合中药防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对某些早期并发症具有逆转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论治,全身、局部双管齐下治疗,再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促进病变向愈,降低截肢率。
4
毒副作用小
中医外治的方法包括针灸、膏药、刮痧、拔罐、足浴、蜡疗等。目前中药各种制剂内服疗效肯定,毒副作用鲜有报道,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证实。
另一方面,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多,西医专病专药,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对肝肾功能损害比较大,而中药强调整体调节,一剂药方中涵盖多个方面,联合运用中药可以有效减少西药的服用量、种类。
5
弥补西药降糖药物的“失效”
中药能弥补西药降糖药物的“失效” 。
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是2 型糖尿病人常见的问题,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中药和外治法相互补充可协助控制血糖、减少口服降糖药的用量、缓解西药毒副作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特别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药治疗整体上副作用较少,安全性更好。此外,在糖尿病前期,中药治疗的优越性还体现为患者更易接受。国人心理上对于在糖前期就要吃降糖西药普遍比较抵触,但对中药调理并不抗拒,用药依从性好也是治疗见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一阶段应用中药可以有效阻断糖尿病的形成。
中药降糖具体如何操作
糖尿病患者养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更多问题
小康妹儿邀请到了
成都麒麟国医馆 创始人 李翔
来为大家解答
点击下方图片即刻报名参加
↓↓↓
除了知识讲座,现场还有迷人福利。
详情
时间:9月25日(周二)下午15:00~16:00
地点:锦江区书院西街1号亚太大厦4楼
讲座嘉宾:成都麒麟国医馆 李翔
现场福利:现场免费检测血压、血糖
附:交通示意图
下期预告:
下期讲座时间:10月9日(周二)下午15点
讲座医生: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科主任 李和莅
讲座主题:脑中风的预防与合理处置
内容来源:BTV我是大医生官微、糖尿病家庭调养
编辑:板栗 图片来源:123rf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方法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疾病,其并发症多种多样,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赛,肾功能下降都与它息息相关,目前治疗手段为单纯降糖,首选胰岛素治疗,其次为口服降糖药物。因长期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的诊治,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糖尿病的呢?
消渴,中医对糖尿病的命名。《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消渴的病名,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主要病机在于内热,《金贵要略》中有专门的消渴篇,详细提出了 治疗方药,后世诸多医家也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做了详细介绍。
消渴的症状一般认为“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但并不绝对,现在病人症状往往不太明显,且消瘦一般出现的病情较重的时候,后期会很出现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的表现。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现在糖尿病向年轻化发展,很多年纪较轻的病人患糖尿病,且大多肥胖,并不明显三多症状,考虑与现代社会的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消渴的病位及病机是什么?
中医认为消渴主要相关的脏腑为肺、脾胃、肾。认为主要是这三个脏腑出现问题,才会引发消渴。其主要的病变在散膏,即现代医学的胰腺。其病机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疾病的初期会出现燥热的症状,日久燥热伤阴,会出现阴虚的情况,长此以往阴阳双损。所以,根本病机在于“阴虚燥热”。
引起消渴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
1、禀赋不足 现代医学一般说是遗传因素,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尤其是阴虚体质容易患消渴。
2、饮食过度 这里指长期的过量食用肥甘厚味,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积热化燥伤津。
3、情志为病 中医一直认为五脏分别有情,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怒、喜、思、悲、恐。情绪刺激会导致暴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此以往也会郁久化热,伤津耗液。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制,会导致肾精亏损,造成虚火内生,同样发为消渴。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消渴呢?
中医将肺、脾胃、肾分为三消,根据病变部位病情的轻重,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分别给予对症治疗。
1、上消
主要是以肺的病变为主:主要为肺热津伤,表现为口渴多饮,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给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药物治疗。
2、中消
主要以脾胃致病为主,胃热臃盛,阴虚不足,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给予清胃润燥,养阴生津的药物,调整脾胃为主。
3、下消
最常见的为肾阴不足,一般表现为尿频、且尿浑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脱发,牙齿松动。一般给予滋阴补肾治疗。
因中医理论磅礴,辨证颇多,这里只简单介绍最常见的几种分型。有人说中医并不能彻底治好糖尿病,这里我想说,病有轻重缓解之分,严重的感冒都可致人于死地,糖尿病也有轻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患者早期发现血糖升高,立即诊治,给予中药调理,不应用降糖药物,血糖大多恢复,但病久者却不敢保证。例如中药的补肾功效,大家都一致认可,那么对于肾虚造成的糖尿病,当然会有明确疗效。所以,只要辨证准确,配合中药调整,即便不能治愈糖尿病,也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恢复脏腑功能。
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复杂的中医知识,通过阅读本文,如对您稍有启示,请转发、点赞,有任何问题可给我留言,谢谢!中医药治糖尿病?药王孙思邈:9类药物、18个方剂、22味中药
在糖尿病(消渴病)的中医药治疗历史上,我们的古代医学家和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疗效。在浩瀚的古医籍海洋中,有一本医学著作不得不提,这就是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其中就有关于消渴病的治疗经验记载。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于糖尿病(消渴病)的治疗经验,从古人的智慧中挟取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的思路。
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而消渴之名最早载于《内经》,《素问·奇病论》记载:“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消渴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到了唐朝,对于消渴的认识已算是相当完善,孙思邈在消渴相对认知完善的年代,将消渴病的认知和治疗集中表现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
这其中,《千金要方》详细阐述了消渴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及并发症的表现、消渴病的预防方法以及治疗方药累计22种,并提及一些灸法、食疗方等;《千金翼方》则首次系统总结了有关消渴的治疗用药,并提出消渴治疗的6个方法和18个方剂。
发病机理
孙思邈对消渴病的发病机理有独特的见解,孙思邈指出,消渴的根源在于五劳、七伤、六极,导致机体正气亏虚,引发疾病的产生。
其中五劳指的是志劳、思劳、心劳、忧劳以及过度的疲劳,也就是过度思考、耗心费神,身体过度疲劳等;六极包括:气极、血极、筋极、骨极、精极、肉极。即过度的劳累导致气血精津等精微物质过度损耗以及脉筋肌皮骨等五体过度劳累引发消渴等病。而七伤则强调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而不绝、精少囊下湿、精清、小便苦数等导致邪气亢盛则气血不通,精微输布异常,精津亏虚则引发消渴等疾。
前面提到唐朝以前对于消渴的认知已经相对完善,孙思邈对于消渴的治疗已较其前代医家更为丰富,他系统总结了前朝医家有关消渴治疗的9类药物,并提出了消渴治疗的20余种用方,也提到了食疗和针灸法。
孙思邈首次系统总结有关消渴的治疗药物共九类,包括玉石类、草部、木部、人兽部、虫鱼部、果部、菜部、米谷部及未归类的药物,其中以草部药物18种,包括:泽泻、人参、白英、黄连、云实、葛根、知母、栝蒌根、款冬、地榆、王瓜、恶实、水萍、荭草、鸟葵、菰根、芦根;其次为玉石类10种,包括丹砂、硝石、紫石英、石膏、乌古瓦、理石、长石、礜石;人兽部7种包括:髓、肉、尿、骨、白雄鸡肉、屎白、黄雄鸡;其他未归类共7种,包括:合玉石、白石华、黑石华、封石、遂石、石剧、龙石膏;木部4种,包括:茯苓、松脂、枸杞、竹笋;菜部共2种包括:莱菔根、莼;果部共2种,包括:乌芋、李核仁。孙思邈对消渴治疗药物推崇以草木类为主。
孙思邈对食疗和针灸的认知
孙思邈强调食疗、针灸以及其他综合疗法在消渴病治疗的地位。其中提到三种食疗方,包括:冬瓜子、菘菜、莼、竹笋等;谷米类包括:青小豆、大麦、青粱米、陈粟米等;鸟兽类包括:沙牛髓、鹿头肉、黄雄鸡等。对于针灸治疗,孙思邈认为对于初患消渴之人,可用灸法治疗,若病过百日以上,则应慎用,以防疮上脓水不止,并针对不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总的来说,孙思邈认为消渴病属于疑难杂病,患者自身的预防调理在消渴的发生、发展,乃至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不饮酒、房事节制、禁食咸和面,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原书《备急千金要方》的记载吧: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