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三十岁得了糖尿病(三十岁得了糖尿病大概能活多少年?)

霍老师说心理 0
文章目录:

我三十岁被查出糖尿病,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整个人都崩溃了?

我三十岁被查出糖尿病,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感觉整个人都崩溃了?

基本可以判断是二型糖尿病,感觉自己以后的日子难过,痛苦,但更要反思,自己在这些年做了什么,比如随意得熬夜,家长督促也不当回事,管不住自己,暴饮暴食,饮食没规律,喝酒没节制,情绪不稳定,从你说崩溃来说,说明你是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的人。现在感觉崩溃,对于恢复健康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不利于康复。

回想自己那些习惯不好,积极改变,比如饮食方面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适度运动,但运动不能过量,学习调节情绪,节制烟酒等。

在调理糖尿病的时候,很多错误的行为方法,如剧烈运动,会导致身体更缺糖,并未更容易损坏关节,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不但造成缺糖,还会造成低血糖,低血糖是非常难受的,甚至出现濒死感。

糖尿病本质是缺糖,解决的是血液里糖多和细胞里没糖的矛盾,一味地降糖,对身体伤害更大,并容易出现并发症。

什么!才过30岁就得糖尿病了?怎么办?

85后,才30多岁,平时觉得挺健康,竟然查出有糖尿病。这么年轻,怎么就有糖尿病了?!会不会是误诊?要真是糖尿病,得终身吃药或打胰岛素吗?吃药、打胰岛素会伤身体吗?如何预防并发症?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今天分享一则我创办的祐苗平台方晓聪医生的案例供参考,感谢用户的热心授权。

5月12号吃完龙虾后开始呕吐,医院就诊是以急性肠胃炎治疗的,挂了三天急诊盐水没有效果,14号干呕整晚后次日去医院住院。由于这几天未进食脱水,盐水一直挂葡萄糖。住院后发现有并发症,酸中毒,高血糖,糖尿病。肝受损,胆结石。

此前从来没有过糖尿病,现在被判定为糖尿病,是不是需要终身服药和打胰岛素了?怎么管理好这个病不让他出现并发症?会不会有误诊的可能?

这几天在网上看了有关糖尿病的症状深感忧虑。因为患病年龄太轻了。如果确定是糖尿病患病的年限会很长,不敢想象得这个病10年以后会怎么样。请求医生给我解答。

(其余图片略)

X先生您好,感谢您的信任和咨询。

从您的出院小结报告来看,糖化血红蛋白12%,所以糖尿病的诊断是可以明确的。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过去三个月内平均血糖值的一个指标,正常值应该在6.5%以下。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起病时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您之前的糖尿病一直没有得到诊断。而在这一次您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加重了糖尿病的情况,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从您的报告来看,您还有脂肪肝,您的血脂、尿酸也非常高,所以我怀疑您是不是平时饮食不健康?较少进行体育锻炼?请问您的身高和体重大概是多少呢?抽烟喝酒吗?您的父母亲和兄弟姐妹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等情况吗?

您还很年轻,第一次诊断了糖尿病、高血脂的慢性病,肯定很担心焦虑,我也非常了解您的心情。目前来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好它,预防急性和慢性并发症。

控制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一定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规律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加强锻炼,每周锻炼5次左右,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如果您抽烟的话,要戒烟。根据目前您的肝功能情况,也需要戒酒。

药物方面,糖尿病的药物目前医生给您开始胰岛素治疗,这主要是因为您有最近有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且糖化血红蛋白很高,这是可以理解的。千万不要嫌麻烦,漏打或者少打,这样很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根据您的血糖情况来调整药物,有可能减少到每天一次胰岛素加用口服药物等等。这个要根据以后血糖控制的情况来看。但是完全停药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这个您要有心理准备。

但是,糖尿病只要控制好了,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您不要过于担心。我看您的出院小结上也有安排内分泌科随访,这个随访是必要的。前几个月的随访可能会比较频繁,等以后血糖控制稳定了,可以每半年随访一次。

另外,关于您的急性胆囊炎伴有胆结石、脂肪肝、肝功能异常的问题。肝功能受损就是由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脂肪肝引起的。从您的出院小结来看,这次并没有进行胆囊结石的手术,您的肝功能出院时也并没有恢复正常。出院小结上给您安排了消化科随访,这个也是必要的,要确保肝功能恢复正常,另外如果您再次出现右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的情况,还是需要去急诊,有可能需要考虑切除胆囊的手术。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关于您的高血脂的治疗,目前开始给您服用力平脂,这个药物主要是降低血甘油三酯的水平。但是您的低密度脂蛋白也很高,低密度脂蛋白直接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有效药物是他汀类药物,但是这个药物有可能影响肝功能的副作用,所以目前您还没有开始吃,等以后您的肝功能恢复正常了,还需要加上。

希望以上答复对您有所帮助。目前来说,我觉得调整您的饮食生活方式、遵从面诊医生医嘱规律服用药物是最关键的,长远来看,需要控制血糖、血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医生,你说完全停药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会因为长期注射胰岛素和服药产生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吗?这样对人的寿命是否会有影响,如果我天天锻炼,完全遵医嘱,是否可以有摆脱打针吃药的可能?

我是怕这个病影响生活质量,过个30年就一塌糊涂,人力不可控,并发症无法避免。另外我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锻炼。现在开始先每天慢走。身高183厘米,体重180斤。谢谢医生答复。

X先生您好,非常理解您的担心和顾虑。

长期胰岛素注射和药物并不会对器官功能产生影响,请您不要过于担心。胰岛素注射主要的副作用是引起低血糖,通常因为注射过多或者饮食减少而引起,这是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剂量和控制饮食来避免的。

胰岛素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是由于长期注射对腹部皮肤和皮下脂肪的影响,导致局部皮肤变硬。所以,我们建议注射胰岛素时不要总在一个部位注射,可以围绕肚脐周围一圈轮流注射来避免这种副作用。除此之外,并不会对身体其它重要脏器产生影响。

如果以后您需要服用口服降糖药物的话,这些药物可能会有一些胃肠道方面的副作用,但是也不会对您的器官功能造成影响。反而是如果糖尿病控制不好的话,会直接损害到其它器官,所以控制好糖尿病非常重要。

糖尿病控制好了,并不会影响您的寿命,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另外,控制血脂、血压也非常重要,切不可忽视。

从您的体重指数来看,体重偏胖,您的理想体重应该在77kg以下。所以需要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把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关于糖尿病饮食,平时需要注意的是避免高糖高热量食物,如果要吃也是少量,多吃杂粮蔬菜等不会引起血糖波动过大的食物。要规律饮食,尽量保证每日摄入的热量差不多。

希望以上答复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任何疑问和顾虑,欢迎继续追问。

谢谢您的及时回复,我的顾虑也消除了。本来因为这个病被称为另一种癌症导致我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尤其是担心并发症,网上说的是并发症一定会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令我精神恍惚。您的回答让我又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了。也补充了很多知识。非常感谢您!

最后还是劳烦医生给我科普一下,我吃饭是不是一定要定时定量,跟别人说的这样每次要称重。现在的我对食物的欲望还是比较强烈的,吃得少了感觉吃不饱下午总要加餐。我只能尽量克制住,小心翼翼的。暂时也不吃肉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吃肉。一直不吃肉怕营养不均衡,吃肉又怕胆囊炎发作又恶心呕吐。我是泥沙型胆结石,听说这个即使做了手术一直荤腥又会复发。所以也没有想过后面要不要做这个手术。

X先生您好,非常高兴能对您有所帮助。

之所以大家认为糖尿病是另外一种癌症,很严重的疾病,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严格控制好血糖,不规律吃药随访,没有认识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导致并发症发生。要几十年如一日做到这些也确实不容易。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影响大小血管、周围神经,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眼底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四肢麻痹、胃瘫等等。有糖尿病的病人,除了要规律验血查血糖血脂血压控制以外,每年还要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和足部检查。

另外,关于饮食的问题,每次进食称重是不太现实的情况,但是您可以适当了解一下每种食物的热量和血糖指数,大概保证每天摄入的热量差不多,避免血糖指数过高的食物。当然也不建议您过度饥饿,还是要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

对于您来说,每天需要的热量在2200-2300千卡,如果运动量多的话,还需要增加热量摄入。只要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血糖指数高的食物,避免高油高糖和暴饮暴食,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多食用一些蔬菜增加饱腹感。

肉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肯定也是需要的。诱发胆囊炎的不是肉,而是油脂。所以您要吃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高油食物,但是瘦肉,如去皮的鸡肉,瘦猪肉,避免煎炸的方式烹饪,是可以食用的。

如果以后胆囊炎再次发作,我会建议您考虑去咨询普外科切除胆囊,切除以后就不会再有胆囊炎发作了。

希望以上对您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本次案例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觉得有用,也欢迎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祐苗的用户隐私受严格保护,除非家长本人授权或自愿分享,咨询内容不会在任何三方平台公开分享。祐苗案例分享均为咨询实例,为方便阅读,仅作必要删改。个体化咨询意见仅供参考,不建议全盘套用。个体化咨询的建议和观点为医生个人观点,不代表祐苗平台观点。

-END-

如果觉得有用

分享给更多人阅读


往期推送精选:

  • 孕吐和孩子智商有关?有孕吐和没孕吐,出生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 白天和晚上出生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 孩子有这个迹象,说明晚上的尿不湿可以戒了
  • 孩子起床先喝奶还是先吃饭?哪种对肠胃好?顺序真的有讲究
  • 怎么确定孩子有没有缺锌、缺铁、缺钙?别再被微量元素检查坑了
  • “补钙和维生素D增加肠癌的风险”?孩子还要不要补?切记这3点
  • 孩子的维生素D一天中哪个时间吃最好?需要空腹吃么?

祐苗健康

糖尿病与长寿关系被发现,柳叶刀:30岁患糖尿病,寿命或缩短14年

在健康的舞台上,糖尿病就像一个潜伏的“沉默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体的各个器官。它以高血糖为特征,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其“俘获”。一旦病情发展,患者会逐渐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却在下降。如果此时还不加以重视,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将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对身体的侵害是全方位的。它就像一场无声的风暴,悄悄地席卷每一个角落。在眼睛里,高血糖会损害微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让视力逐渐模糊,甚至可能引发失明。在神经系统中,它会引起感觉丧失、疼痛、麻木和肌肉无力,仿佛给身体的“通信网络”埋下了故障隐患。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硬化和血管炎症,增加心脏病、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就像在血管壁上铺设了一层厚厚的“锈迹”,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肾脏也难以幸免。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肾病,持续的高血糖会像腐蚀剂一样,逐渐侵蚀肾小球,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而在早期,这种损害往往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可能在运动后出现泡沫尿,但这往往是被忽视的信号。此外,糖尿病还会对生殖系统造成影响,男性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女性则可能出现月经不调或生育能力下降。

皮肤也未能逃脱糖尿病的“魔爪”。高血糖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让皮肤变得干燥、瘙痒,仿佛失去了天然的“保湿剂”。当皮肤抵抗力下降时,真菌感染便趁虚而入,引发皮肤癣等问题。而在足部,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会导致感觉丧失和血液循环不良,增加足部溃疡和感染的风险,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早期诊断与寿命息息相关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剑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越早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预期寿命可能会越短。研究分析了约150万参与者的数据,结果发现,每早10年患2型糖尿病,预期寿命可能会减少约4年。特别是那些在30岁时就被诊断出2型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可能会缩短多达14年。

饮食:糖尿病的“双刃剑”

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023年发表在《自然·医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每年有1410万例新发2型糖尿病,其中70%可归因于不良饮食因素。换句话说,全球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是“吃出来”的。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84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导致2型糖尿病的三大关键不良饮食因素是:全麦食物摄入不足、过量食用精米精面和大量摄入加工肉类。在我国等东亚国家,全麦食物摄入不足是影响最大的单一因素,占比高达35.8%;其次是精米(23.8%)和未加工红肉(主要为猪肉)食用过多。

全麦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其中膳食纤维就像一道“过滤网”,能减缓食物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血糖上升的速度。如果饮食中缺乏全麦食物,膳食纤维不足,血糖就会更容易波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相比之下,精细主食如大米和白面经过加工后,去除了大部分外层的胚芽和麸质,失去了原始谷物的纤维。这些高GI(升糖指数)食物进入体内后会被迅速消化,导致血糖急剧上升。如果长期大量食用这类食物,可能会引发胰岛素抵抗,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肠、火腿等,通常含有较高的盐分、脂肪和添加剂。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胰岛素抵抗,而高盐饮食则会加重血管负担,引起血压升高,加速糖尿病的发生。此外,哈佛大学的研究还发现,常吃红肉也是糖尿病的“催化剂”。每周吃两次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且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这种风险也会进一步上升。

正确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是关键

一提到糖尿病防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控糖。但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生与我们平时吃的糖并没有必然关系。糖尿病中的“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而我们日常食用的糖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如蔗糖、果糖和乳糖等。虽然这些糖最终会被人体吸收并影响血糖,但它们并不是引发糖尿病的“真凶”。

部分人采取极端的“弃糖”饮食是非常不可取的。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如果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会导致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严重时甚至会昏迷并危及生命。

根据《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糖尿病患者应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食物种类和摄入量,保持饮食多样化。对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有机会逆转病情。2023年7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联合使用“500111”生活干预和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预防效果更好,可将糖尿病风险进一步降低17%。

此外,运动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2023年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进行中等至高强度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分析了UK Biobank数据库中的59325名参与者,发现与每天运动少于5分钟的人相比,每天运动5~26分钟的人糖尿病风险降低37%;每天运动26~68分钟的人糖尿病风险降低59%;而每天运动超过68分钟的人糖尿病风险降低74%。

定期检测与科学管理

对于健康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而糖尿病患者则应养成居家监测血糖的习惯,具体可参考《2022年中国高血糖防治指南》: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数值应为3.9~6.1 mmol/L,餐后1小时血糖数值为6.7~9.4 mmol/L,最多不超过11.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数值需≤7.8 mmol/L,餐后3小时血糖数值需恢复正常水平。

如有异常,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要使用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