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型糖尿病如何控制(一型糖尿病如何用药)

蒙古肉枣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本人真实一型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步骤和方法分享给大家

柒舅姥姥:

@健康 #健康解密# #糖尿病# #夏天来了#一型糖尿病患者,记录我的降糖历程。(图片是20年7月24号中午餐后一小时血糖值)

到今天为止,已经确诊三个月了。对于我这样47岁的中年男子来说,既然有了病只能坦然面对。我以医生的提议,结合自身情况开始了对抗高血糖的艰难之路。在此期间我不断的在摸索着如何让自己血糖平稳,还能够相对正常饮食,尽量不影响生活质量呢?

经过三个月反复实验,最多的时候每天要测糖近十几次甚至二十几次。终于找到了科学的,又不影响生活的控糖方法。

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什么是一型糖尿病。

一, 1型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

二,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多与男性,其患病率远低于2型糖尿病

三 晚期可有白内障、视力障碍及视网膜病变,甚至导致失明。还可发生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等。

四,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有关。

五,典型表现为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下降,合称“三多一少”,晚期重症患者可出现昏迷。

六,可能会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危及生命。

积极治疗,可以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但目前无法彻底治愈。

以上所述就是一型糖尿病的基本阐述。而我在了解了一型糖尿病的具体情况后,就开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控糖。

首先从饮食开始,因为早起会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就是早餐所以呢就从早餐开始当天的第一次控糖行动。

第一步 测糖。记录空腹血糖值。

第二步 遵医嘱注射胰岛素

第三步 记录早餐主食的量(米饭?馒头?几两?)副食 炒菜,还是炖菜,或是蛋类,豆制品,以及肉类的。摄入量。比如一颗鸡蛋?四分之一豆腐?约三两瘦猪肉?蔬菜大概有五两? 记住!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下一步你将以此为依据来确定你的主食和副食的具体摄入量。

第四步 是在餐后一小时 测糖 并记录血糖值———未完待续……

广大网友,因为篇幅的原因,今天只能给大家分享到这里,明天更新,继续分享我的控糖体会和步骤方法。谢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您的控糖心得体会。关注点赞明天更新

柒舅姥姥:

[图片]

柒舅姥姥:

[图片]

探寻治疗1型糖尿病的“中国方案”

开栏的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京举行,一批原创科研成果亮相。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临床转化;他们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健康报开设“关注国家科技奖励”专栏,分享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故事和心得。

今天介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及其背后的故事,该项目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带领团队完成。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攻击自体胰岛细胞,导致胰岛功能受到破坏。因此,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寻找可以抑制自身免疫攻击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策略,是业内的共同目标。

在过去的25年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团队在1型糖尿病的免疫诊断新技术、免疫发病机制、创新治疗策略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诊治瓶颈。不久前,该团队与香港大学、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揭示不同亚型,实现精准诊断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2020年已达1.29亿。而糖尿病存在1型、2型等多种亚型,难区分,易被误诊误治,其中,1型糖尿病更有着复杂的亚型体系。

“明确免疫病因,实现分型诊断,阐明发病机制,对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我们从免疫诊断治疗技术入手,把免疫亚型区分出来,再寻找不同的治疗方法。”该团队主要成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李霞介绍。

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糖尿病。它属于免疫介导型1型糖尿病的亚型,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据2018年流调数据推测,我国现有1.5型糖尿病患者人数逾1000万。而中西方患者的特征存在差异,筛查和诊疗策略会有所不同。

对此,该团队针对免疫调节和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先后利用雷公藤多苷、罗格列酮、维生素D3、西格列汀4类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首次发现这些药物可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胰岛功能,并阐明了其相关机制。研究结果被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同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了中国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早期干预方案,牵头制订首个《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诊疗共识》,周智广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受邀参加首个《国际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治疗共识》的制订。

暴发性1型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可以说,它是糖尿病中的“急危重症”,急骤起病、代谢紊乱严重、胰酶升高并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这一亚型多见于亚洲人群。

团队牵头组织3项涵盖全国26个省市的多中心研究,系统阐明经典1型、暴发1型与缓慢1型糖尿病的患病特征与规律,首次证实了中国存在病情凶险的暴发亚型,约占新发1型糖尿病的10%,其中约半数以上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更新了国际上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为非自身免疫疾病的传统认识。

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放射配体法。这是一种高敏感性的胰岛抗体检测技术,使抗体检测等敏感性由不足50%提高到82%,特异性提高到98%,突破了我国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的困境。

临床实践与应用,获国际认可

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胰岛素治疗,无法治本,要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自2012年起,该团队与美国哈肯萨克大学医学中心赵勇教授合作,在全球率先开展针对3~ 18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细胞教育疗法,并在全球招募一批患者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参与临床试验。

“将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分离出来,然后通过脐血干细胞对其进行‘教育’,之后再将自体免疫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已治疗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42名患者(年龄3~18岁),验证了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进展为胰岛功能衰竭的比例减少了23%,胰岛功能下降的速度延缓了29%,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免疫病因治疗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周智广介绍。

近年来,该团队围绕临床服务,利用医院的医学遗传、临床免疫、分子诊断、细胞治疗四大平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维临床研究模式,完成了更多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血糖监测产品已在全国广泛应用并出口,使1800万名患者每年节省检测费用约30亿元,还显著提高了免疫诊断准确率和血糖达标率。

团队开发的中性粒细胞蛋白酶NE、PR3等系列检测试剂盒,已应用于21个国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基于细胞因子的中和抗体、受体激动剂已与施维雅、默沙东等大型药企签署转化合作协议,用于糖尿病及心肾并发症的新药开发。

这些有价值的临床应用,使得团队越来越获得国际认可。

今年10月15日,第十七届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在京拉开序幕。来自中、英、美、德、澳等14个国家的专家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围绕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免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讨论,千余名海内外学者在线交流。作为1型糖尿病领域的顶尖学术会议,这也是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25年来第一次走进中国。周智广担任了此次大会主席。

“研究成果要领跑国际,系统性的工作非常重要。25年来,我们专注深耕糖尿病研究,成果有延续性和传递性。多年来,与国内分中心密切合作,越来越默契和顺畅,这些都加快了我们开展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的步伐。”周智广说。

文:健康报记者 王潇雨

编辑: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闫龑

1型糖尿病患者该怎么吃?掌握这1点,既能吃好还能控制血糖

对于一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方面一定要强调少吃多餐。

大家都知道,一型糖尿病患者本身胰腺功能损伤较为严重,绝大部分需要长期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以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控制在良好状态。其血糖波动范围较大,受饮食影响非常大。

建议患者一定要少吃多餐,控制饮食,严格按照专业医生指导的饮食方式,才能使血糖平稳,防止血糖波动。

所以,大家一定要按照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来进餐,这样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记得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