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爷爷糖尿病能吃什么(我问你糖尿病的人能吃)

糖人公社 0
文章目录:

99岁糖尿病老人,每天要吃红烧肉,长寿又稳糖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关注",以便您收看到最新的文章!感谢大家阅读,欢迎留言评论。

国兵爷爷今年99岁高龄,十一假期刚过,孙子们都回去上班,儿女们带着重孙子遛弯去了。他像往常一样坐在门口,晒晒太阳,剪剪花草。

这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平静而又舒适。国兵老爷爷确诊糖尿病已经44年,现在老爷爷除了听东西和看东西费点劲,血压偏高,其他毛病都没有。

老爷爷作为多年糖尿病患者,久病成医,总结一套非常实用的降糖秘诀。

一、拍打公孙,促进胃肠功能

这里说的公孙是公孙穴位,公孙穴位是调节脾胃常用的穴位,这个穴位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又是冲脉和足太阴脾经的交汇处,非常适合老年人使用。

《中华内分泌杂志》发布过这样一则研究结论:二型糖尿病这类代谢类疾病具有慢性的炎性反应,这种炎性反应直接影响到了胰岛素的分泌和使用,造成血糖升高。而这种炎性反应以肠道内比较集中。因为胃肠道在消化吸收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血糖保持平稳,肠道的炎性反应要消除。这么解释可能会有点难以理解,但是说的通俗一点,在很多农村,想探讨评定一个久病不起的人能否活的久,看得是他能不能排便,而不是他能不能进食。如果久病的人能排泄,即使吃的很少,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排泄不行,即使能吃也活不久。

国兵爷爷每天拍打公孙穴位,不仅能锻炼,还通过公孙穴位调节脾胃,调理胃肠道。

拍打方法:

脱鞋后,沿着足内侧缘找到公孙穴位,然后用拇指指腹轻柔,缓慢地点按公孙。在按摩的过程中,要慢慢加大力度,避免一开始就用力过猛,引起疼痛。等身体逐渐适应了,可以每按10~15次就用手掌轻轻拍打、抚摸脚掌心,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按摩推拿的作用加倍。每天可以进行5~8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国兵爷爷每天上午推拿后还晒会脚掌,让阳光之气充分的进入体内。秋冬季节一定注意保暖,室外温度低就不要脱鞋袜了,在室内做也能达到效果。

二、养成吃"零食"的习惯

国兵老爷爷每天都要吃红烧肉,很多糖尿病患者谈肉色变,红烧肉软糯香甜,吃起来唇齿留香,血糖升起来速度也很快。刚开始老爷爷的家人不让他吃肉,怕血糖升高,导致后来营养供给不上并发症发展严重,所幸遇见的营养科大夫给老爷爷做了详细的饮食规划指导,每天吃点肉,保证营养供给,荤素搭配。

作为糖尿病患者,每天进食之后血糖马上就会上升。上升的程度与当时进食量密切相关,进食量越大,热量越大,血糖上升越高。但是如果我们把每天所需要的热量分开来摄取,那么三餐的热量就会降低,血糖也会平稳。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患者不应该吃零食,并非如此,在不增加每天总热量的摄入前提下,吃零食反而更好。

吃零食≠甜点

一般来说提起吃零食就会想到吃甜点。但是大部分的甜点都属于高热量食物,虽说可以吃,但是为了避免血糖升高,每次只能吃一点,可是吃一点又很难得到满足。

推荐冻粉、魔芋、烤红薯等零食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健康的零食,首推冻粉,这种是以原材料制作的健康食品热量几乎为零。除此外还有推荐红薯和魔芋等这两种食物均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此外,不添加糖分的酸奶也可以作为零食食用。国兵老爷爷每天上午餐前和中午午休起来后都要吃点零食,这也是他的长寿小方法之一。

三、90分钟睡眠循环周期法则

每一位长寿的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在确定早起时间的时候,大家可以参考"90分钟睡眠循环周期法则",也就是说,睡眠分为深睡眠和浅睡眠这两种形式,晚上睡觉时,这两种睡眠状态会以每90分钟为一组交替出现。

因此,以90分钟为单位确定睡眠时长以及起床时间最为理想。举个国兵老爷爷的例子,他晚上十点睡觉,那么早上就可以7:30起床,因为这样的话,睡眠时长就为90分钟的5倍(整数倍),也就是7个半小时。

健康是幸福的保证,健康是长寿的前提,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想要保证健康,重要的是学会通过日常生活来控制自己的血糖。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食疗药膳是改善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关注糖人科普,了解更多的糖尿病逆转知识!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米饭吗?6个“干饭技巧”,不用担心血糖升高

今天在门诊有个老爷爷跟我抱怨,自己中午和晚上必须要吃米饭,不然就会感觉饥饿,谁知道现在查出糖尿病,米饭不敢吃了,每天总感觉吃不饱,饿得心慌慌,这可怎么办呢?我被老爷子的话逗笑了,没错,中国人大多数对米饭情有独钟,一顿不吃就饿得慌,但是正因为吃得太精细了,对老年人不太友好,那么,米饭真的就不能吃了吗?忍不住想吃怎么办?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米饭吗?6个“干饭技巧”告诉你,让你放心吃米饭

首先我们来看下常见的主食GI值是多少:

米饭:83.2

米粥:89.4

黑米饭:42.3

玉米粥:51.8

小米粥:61.5

可以发现,同样是大米做的,不同的做法却会影响GI值;同样是主食,不同种类的米GI值也有很大区别,就像黑米和大米,二者之间相差一半,所以,选择吃什么,怎么吃,是非常重要的。

1、不要单吃米饭,黑米、玉米、荞麦都可以做饭吃

每顿都吃大米饭肯定是不行的,它太精细了,最好能加两三种其他粗粮,把大米的占比降一点,粗粮的占比升一点,这样一来既能满足吃米饭的愿望,又不会让血糖升得太快。比如说大米、黑米、小黄米、燕麦仁四种混合在一起,吃起来口感还是很不错的。

2、不要煮得太软太烂,尽量不要煮大米粥

发现很多中老年人喜欢喝白米粥,还经常用高压锅煮,米粒完全煮化了,这样的食物吃进肚子里,血糖肯定容易升高。建议不要“吃软饭”,平时蒸饭的时候少放一点水,另外,不同的米吸水性不一样,需要大家多试几次,找到最合适的水位。想吃粥的话就米杂粮粥,少抓一把大米增加黏稠度,同样别煮太烂。

3、心急吃不了热饭,放凉一会再吃

米饭的温度高低也会影响GI值,一般温度越高,GI值也越高,所以建议米饭盛到碗里了不烫嘴了再吃。但是,这不是让你吃冷饭,小心把肠胃吃坏了。

4、用小碗吃米饭,注意控制饭量

一般喜欢吃米饭的人都爱用大碗,吃起来过瘾,建议您用小碗吃,一顿不超过2两,如果身材很胖,还应该再控制一点。有人说我吃得少了就会饿,怎么办呢?不吃米饭可以多吃菜、多吃肉,啃两个玉米,它们都可以代替一部分主食,就算米饭吃少了也不会饿。

5、按照喝汤、吃肉、吃菜、吃米饭的顺序进行

不想血糖升得那么快,又想吃米饭,就要注意一个进餐小细节,那就是把米饭放在最后吃,一个是为了控制血糖上升,另一个是为了控制饭量,可谓是一箭双雕。

6、慢点儿吃,多嚼几口

吃饭没人催你,再饿也别火急火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优雅的贵族,小口慢吃,至少持续15分钟,让大脑接受“吃饭信号”。另外,在咀嚼的过程中,唾液能帮助你分解食物,消灭部分细菌,对口腔和肠胃都有好处。

学会了以上6个“干饭技巧”,就可以安心吃米饭了,不过还是建议糖友们,米饭再好吃也别常吃,还是要适当控制一点,和其他谷物、豆类、薯类交换着吃,这样身体才健康。

另外,有一件事让人想不通,日本的主食也是米饭,为何中国糖尿病患者那么多,日本却那么少呢?

首先,米饭的做法不同

中国人吃米饭一般是把大米、水加入锅里蒸,蒸熟了直接吃,日本人喜欢将米饭搓成饭团,外面包上蔬菜或紫菜,带到学校和公司食用,等吃的时候直接拿出来基本已经凉了,不会二次加热,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吃热食的情况,对控制血糖也有帮助。

其次,食用量不一样

中国人吃饭非常热情,会告诉你“敞开肚皮吃!”、“不够再加!”而且加饭还不要钱,很多男性朋友都会吃第二碗。日本人注重质量和健康,吃多少是固定的,吃完就结束,不会继续加饭。如果中国人能把饭量控制一下,血糖就不会上升得那么快。

最后,大米的品种不一样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的米饭特别养人,东北大米、河南大米、新疆大米都很出名,绵软略黏,做出来的饭闻着味儿就香,日本的大米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有韧性、不太黏,大米品种不一样,GI值自然也会有所区别。

总之,糖友们是可以吃米饭的,但是不要吃得太多、太快,最好能和其他食物搭配在一起吃,学习正确进餐顺序。除了米饭这一点,糖友们还需牢记其他饮食注意事项,合理安排饮食结构。

82岁的胡爷爷是如何做到血糖良好控制的

嘉兴市退休公职人员胡世喜先生,虽然已经是82岁高龄,但依然步履稳健、精神矍铄,如果他自己不说,旁人根本不知道他是一个拥有23年糖龄的老糖友。胡爷爷的血糖曾一度飙升到24.1mmol/L,但如今日常血糖监测数据显示,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一个拥有23年糖龄的人,82岁却依然身康体健,长期稳定在6.0mmol/L血糖,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据胡爷爷介绍,他是在1996年经一家三甲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当时他的空腹血糖最高达到24.1mmol/L,不得不住院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之后,检查数据显示血糖有所下降:糖化血红蛋白10.1%,空腹血糖13.2mmol/L,餐后血糖10.4mmol/L,。

胡爷爷在出院后,按照医嘱每天服用降糖药,先是服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为了控制逐渐攀升的血糖,药量逐年增加,但控糖效果却并不理想。最高时需要每天服用17粒降糖药,早中晚每餐5-6粒。胡爷爷开玩笑地说:“当时吃药,比吃饭还多!”

由于血糖难以控制,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也开始慢慢显现,胡爷爷开始出现视力模糊、看不清东西;双腿发软、走路摇摇晃晃,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而且由于长期服用大量的药物,对胃的刺激很大,胡爷爷一度患上了反流性食管炎,那段时间吃什么吐什么,人也非常消瘦,日子过的苦不堪言。回忆起那段经历,胡爷爷感慨万千:“真不敢回想我这23年都是怎么过来的……”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7年6月,当时在南湖区离退休同志参观熙尔的契机下,得知嘉兴有个熙尔糖尿病专科门诊,在亲自参观了解了熙尔的硬件设施和先进诊疗理念之后,知道他们是引进了美国先进的慢病管理经验,采用数字影像量化和生活方式干预技术治疗糖尿病、脂肪肝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熙尔糖尿病门诊专家告诉胡爷爷,糖尿病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行管理和治疗的,并且可以逐步实现减药、甚至停药,帮助患者科学控糖,重返健康。

那么,什么是“生活方式干预”呢?

生活方式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包括饮食(营养)、运动、释放压力、戒烟和其他的非药物手段。大量的医疗实践证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等生活方式疾病是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来得到控制的,必须在改变和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统计数据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避免多达80%的慢性疾病。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治疗大部分的慢性疾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等。目前,生活方式医学已得到西方主流医学的认可,并已有部分项目纳入美国医保目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颁布的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明确要求,生活方式干预必须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胡爷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熙尔糖尿病精准康”疗程,经过3个月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2018年2月,胡爷爷的糖化血红蛋白由原来的8.0%下降到6.9%,空腹血糖也从9.0mmol/L降到6.0mmol/L以内,餐后也降到8.0mmol/L以内,并且停服了所有口服降糖药。身体抵抗力明显增强,近一年都没有出现过感冒症状;视力模糊、腿脚发软无力的现象也大大改善。疗程结束后,在保持降糖药停用的情况下,最新体检数据显示,胡爷爷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到6.0%,他本人和家人都表示非常满意。

在问及胡爷爷的控糖经验时,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好医生,掐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个源头。在饮食中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优质脂肪和新鲜的蔬菜;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保证充足睡眠;还要学会压力疏解和情绪管理这些非药物治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防、治疗和逆转糖尿病这种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