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肾衰竭去世(糖尿病肾衰竭挂什么科)

长江日报 0
文章目录:

“老糖友”患上肾衰竭,医生治病又医心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4日讯“感谢你们!不光治好了我的肾病,还治好了我的‘心病’。”2月22日,周老伯和家人将一面锦旗送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常青院区肾病内科。周老伯称,正是医护人员的耐心开导,让身患糖尿病肾病的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74岁的周老伯家住常青花园,有多年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但一直没有规范治疗,只是平时自行服药控制。1个月前,周老伯开始出现食欲不佳的情况,不仅吃饭不香身上没劲,就连排尿也出现问题,晚上常常会从梦中憋醒。再一看双腿,已经出现严重水肿,子女陪着他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常青院区看诊。

在该院肾病内科,周老伯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因缺乏规范治疗,如今他的肾功能已近衰竭,到了尿毒症期,需要接受透析治疗。住进医院后,周老伯一度大受打击。既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忧心忡忡,又担心因为病情拖累家人,对治疗的态度也比较消极。

田茹医生敏锐地发现了老人的思想变化。她针对周老伯的病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每周几个小时的血透,这个病完全可以控制下来,平时的日子该怎么过怎么过,不耽误您带孙子。”有空的时候,她还会耐心地疏导老人,用科室其他病人回归正常生活的事例鼓励他。在田茹的劝慰和鼓励下,周老伯打消顾虑,开始安心接受治疗,其症状也开始缓解。

田茹表示,慢性肾衰竭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共同阶段。其中,糖尿病会造成血糖长期处于异常状态,伤害肾脏功能。在我国,目前糖尿病已跃居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首位原因。糖尿病引起的肾病起病隐匿,前期进展缓慢,典型症状较少,却有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到肾衰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诸如尿液泡沫增多、肢体浮肿等肾病迹象时,需引起警惕。

“部分患者在得知自己面临透析时,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心态:有的不当回事,心存侥幸。有的则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田茹说,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一方面,肾脏疾病患者应该早重视、早治疗,避免和推迟肾衰竭阶段的到来。同时,即使发展到肾衰竭阶段,在目前的医疗技术下,通过肾透析的治疗,也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蔡源 杨京)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张师傅糖尿病五年出现肾衰去世,本来不应该,有十个误区不要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不是“慢性消耗”,而是“隐形杀手”

有句老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很多时候病来不是“山倒”,而是“悄悄潜伏”。

张师傅只是个普通上班族,五年前被诊断出糖尿病时,他觉得自己身体没啥大毛病,吃点药就能混过去。可就在不久前,张师傅因糖尿病肾病发展为尿毒症,最终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6岁。

这场悲剧让家人痛心不已。如果张师傅当年能多了解糖尿病的管理,少走些误区,完全可能避免这样的结局。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的一项研究统计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的人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超过10%的人最终会进入尿毒症阶段。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并不是“少数案例”,许多人都因为一些常见误区而走向了“不可逆”。今天就来聊一聊糖尿病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十个误区,帮助大家避免悲剧重演。

一、误区一:血糖不高,就不用吃药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类似的想法:“我的血糖不高,不吃药也没事。”其实,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看血糖高低,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管理”。糖尿病患者即便空腹血糖正常,也可能有餐后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超标的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值应控制在6.5%以下

根据《2022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患者如果单纯依赖血糖值,而忽视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很可能导致长期的高血糖损伤血管和肾脏。张师傅当年正是因为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导致肾脏逐渐受损却毫不知情。

建议: 无论血糖高低,糖尿病患者都应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药或使用胰岛素。

二、误区二:不痛不痒,没什么大问题

“糖尿病又不疼,平时也没啥感觉,哪有那么严重?”这是很多患者的心态。但事实上,糖尿病是一种“静悄悄”的病,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多个器官,比如心脏、肾脏、眼睛和神经。

以糖尿病肾病为例,早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但肾小球已经在“默默”被破坏,直到出现蛋白尿或肾功能减退时,病情往往已经很严重了。

根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教授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干预是延缓病程的关键。如果等到尿毒症阶段再治疗,往往只能依赖透析或肾移植。

建议: 定期进行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测,特别是对于患病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提前发现微量尿蛋白升高并采取干预措施。

三、误区三:只靠降糖药,不注重生活方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药管病”,只要按时吃药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是“药物 生活方式”双管齐下。药物只能帮助控制血糖,但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预防并发症的“长久之策”。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糖尿病患者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可以显著改善胰岛功能,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高盐饮食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诱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但我国居民的平均摄入量远超此标准。

建议: 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误区四:误信偏方,乱用中药

市面上不少号称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和中药,实际上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可能加重病情。比如一些患者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肾损伤。国家药监局早已明确指出,马兜铃酸与肾功能衰竭之间有明确关联

当然,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确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必须经过正规医院和医生的指导。比如,《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杂志》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黄芪、丹参等中药配伍使用,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循环,但这类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建议: 避免自行使用中药偏方,选择正规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五、误区五:怕麻烦,不监测血糖

许多患者觉得每天测血糖太麻烦,干脆“眼不见心不烦”。但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环。血糖的波动性比单纯的血糖高低对器官的损伤更大,特别是对肾脏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系统。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建议,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3次血糖,包括空腹、餐后和睡前血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CGM),更全面地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

建议: 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记录血糖变化,并将数据提供给医生以调整治疗方案。

六、误区六:忽视高血压和高血脂

糖尿病往往不会单独“单打独斗”,它的“好兄弟”高血压和高血脂也会一同“登场”。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高血脂则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控制在2.6 mmol/L以下。很多患者只关注“降糖”,却忽视了降压和降脂的重要性。

建议: 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水平,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和他汀类药物。

七、误区七:长期熬夜,忽视睡眠

长期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加重血糖波动。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患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建议: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7-8小时),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八、误区八:盲目减肥,忽视营养均衡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体重,但一些患者过于追求“减肥”,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影响身体代谢功能。比如过度节食会导致低血糖,而长期缺乏优质蛋白质摄入则会加速肌肉流失和肾功能恶化。

建议: 在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

九、误区九:忽视心理健康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很多患者因为病情反复感到焦虑甚至抑郁。心理压力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进一步加重血糖控制的难度。

建议: 学会调节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十、误区十:不定期复查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尿常规、眼底检查等,以便发现早期并发症。但不少患者因为“怕麻烦”或“省钱”而不去复查,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建议: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并根据病情需要增加复查频率。

结尾:科学管理糖尿病,远离并发症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管理。张师傅的悲剧是一个警钟,提醒每位糖尿病患者:科学管理,少走误区,才能真正远离并发症。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人意识到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第28卷第6期

郭晓蕙,《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9卷第2期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40多岁女子,糖尿病入院却因肾衰离世!这几件事不想瞒你

前言:

李女士今年44岁,还是比较年轻的,今年她儿子还考上了研究生,一直以来为了供儿子上学,坚持在工厂打工,平时也省吃俭用,但是总发现自己会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而且在皮肤表面还出现了溃烂的情况。为了省钱,李女士没有及时的接受治疗,只是一直拖着,觉得慢慢的自己就会好了。

结果在一天上班时,李女士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后发现她体内的血糖值已经超过16.7,并且发现李女士已经出现了皮肤溃烂等并发症,都是由于糖尿病造成的。医生叮嘱李女士好好调理,稳定血糖。但出院后没多久,李女士就因为肾衰竭再次被送往医院,这次不幸离世。

医生经过询问后发现,李女士因糖尿病入院,却因肾衰离世和1件事有关,那就是情绪长期波动较大。

原来为了省钱给孩子上学,李女士攒了一笔钱,但是被李女士的丈夫拿去投资了,结果赔了钱,李女士就和丈夫大吵了一架,连带着以前的矛盾一同爆发。结果在吵架时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危及健康,加速了糖尿病的并发症。

在这里提醒,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因素和身体状况影响血糖波动,长时间的血糖波动只会刺激血管出现病变,甚至还会诱发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3件事,糖尿病患者最好别做。

01、经常发脾气‍

虽然糖尿病是血糖波动导致的,但是经常生气也会影响人体内的激素分泌出现波动。在争吵的过程中,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影响体内的代谢异常,最终也会影响血糖持续波动。严重的还会诱发血管疾病和并发症。李女士的经历就是因为糖尿病恶化,诱发肾脏病变,最终导致肾脏衰竭,不幸离世。

02、错误饮食是诱发糖尿病恶化的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通过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更需要通过日常的饮食促进血糖稳定。但是如果长期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又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很可能就会影响人体内的血糖处于不平稳的状态,对于肾脏等靶器官更加不利。

03、乱用偏方降血糖

很多人觉得降糖药的效果太慢,想要快速的降血糖,就会相信网络和电视上宣传的一些降糖偏方,甚至购买一些所谓的根治糖尿病的药来服用。而那些药物很可能还会对肾脏造成代谢的负担,诱发肾脏病变,从而导致尿蛋白增加,影响肾衰竭。

不少患者在发现糖尿病之前都出现了头晕眼花等不适,但是因为忽视身体的检查,让体内的血糖长期处于超标的状态,诱发糖尿病不断加重,甚至最终还会诱发各类并发症。在这里提醒大家,以上件事最好别做,出现不适及时检查,或许能稳定血糖,保护靶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