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无蔗糖糖粉糖尿病(无蔗糖糖粉含不含糖分)

好福气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友们看过来,别再被「0蔗糖」骗了! 文末有食谱哟

一提到糖,对糖友们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控糖、控盐一个都不能少。那市面上0蔗糖」的食品,可以放心买吗?「0糖」和「0蔗糖」是什么区别呢?今天就来聊聊这方面的内容。

「无糖」的「糖」是什么糖?

广义上讲,糖有时候是指所有碳水化合物(糖类,包括淀粉、膳食纤维等等)。食品标签上说的糖,具体是指单糖和双糖,尤其更警惕的是添加的双糖和单糖,基本是人为额外添加到食品里的。

单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

双糖,就是两个单糖通过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主要有蔗糖、乳糖、麦芽糖。

游离糖是指由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双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按照世卫组织的建议,每天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无糖」和「无蔗糖」的区别

「无糖」针对所有单糖和双糖。虽然「无」也不是限制到绝对的0。

而「无蔗糖」这个词是商家发明出来的,也就是说只针对蔗糖,加别的不算。尽管没有蔗糖,可能会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等,它们的危害和蔗糖相比并没有更低。

什么是果糖

有些所谓「无蔗糖」的食品可能添加了不少果糖,尤其是饮料、软糖之类的东西很爱用果糖。

果糖在体内的代谢可以不需要胰岛素参与,对血糖的影响较小。但这并不代表果糖更健康,甚至还有一些特别的健康风险 。

果糖摄入过多的危害

升尿酸

果糖代谢过程会导致血液里尿酸水平的增高,所以高尿酸或者痛风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一次吃大量果糖。

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

吃果糖后,先代谢出1-磷酸果糖,后者经过一系列反应会快速转化成脂肪、葡萄糖等物质。肝脏一时无法处理这么多脂肪,就会堆积下来,脂肪肝风险就上升了。

心血管疾病风险

果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尿酸,能让血管中一氧化氮减少,氧化氮减少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风险

果糖不需要胰岛素参与的代谢方式可能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胰岛素的作用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哪些配料果糖多?

除了直接叫果糖,还有「结晶果糖」,就是一种结晶状态、纯度极高的果糖原料。

还有果葡糖浆(有多种配比)、高果糖玉米糖浆(高果糖浆)、葡萄糖异构糖浆等,蜂蜜里也含有大量果糖。

而且在配料表里排位最靠前,用量越大。

但是「低聚果糖」并不用警惕,它是一种天然食物中也有的益生元,我们消化吸收不了,却能被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所利用,是有益的。

海藻糖

还有就是就是有些「无蔗糖」的食品可能添加了海藻糖,还暗示海藻糖比蔗糖健康,甚至说老人小孩适合吃,但并不是这样的。

海藻糖也是双糖,和蔗糖一样,每克提供4kcal能量,能被人体完全消化吸收,吃多也会胖。

海藻糖也是会引起血糖上升的。虽然相比于喝葡萄糖,喝海藻糖引发的血糖峰值确实会低一些,但这样糖尿病人也肯定不能随便吃,顶多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适量吃点。

关于糖的总结

「0蔗糖」只能代表配料里没用蔗糖以及白砂糖、冰糖、红糖、赤砂糖、黄糖、黑糖、绵白糖、糖粉等这些含大量蔗糖的东西。

但你还是得注意配料表里有没有果糖、葡萄糖、结晶果糖、麦芽糖以及各种各样的糖浆,如果有,且排得很靠前,那还是不建议多买,顶多偶尔吃吃。

糖尿病食谱推荐

早餐:蒸玉米、低脂牛奶、煮鸡蛋

水果:蔓越莓

午餐:糙米饭、椒盐基围虾、尖椒猪肝、坚果菠菜、荷塘小炒、番茄牛肉汤

晚餐:糙米饭、三鲜猪肉丸、西芹百合、白灼秋葵、蟹味菇肉丝汤

大量食糖危害健康!那么,代糖安全吗

近日,针对“同样喝碳酸饮料,喝无糖胖的人更多”等话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指出,与含糖饮料相比,喝同样量的无糖饮料,由于摄入的能量较低,不可能导致肥胖的人更多,更不会导致得糖尿病的人更多。0卡0糖饮品比普通含糖饮品还是要健康安全一些。

过量食糖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现如今,人们摄入食糖的方式较之以往更为广泛。无论是蛋糕甜点上装饰的糖粉糖霜,还是街头巷尾路人捧着的奶茶咖啡,或是餐桌上的美味珍馐,食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走进一家超市,几乎80%以上的食物里都含有糖。

中国糖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糖每年大约有600万吨市场缺口,靠进口等途径来弥补成为满足国民摄糖需求的唯一选择。据统计,国人人均一年消耗食糖达19.6公斤,平均每人每日的摄入量接近53.7克,相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多了整整一倍。

过多地摄入食糖,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难以想象且不可逆的伤害。食糖往往与肥胖、焦虑、失智等症状紧密相关。过度摄入食糖除了会导致龋齿的发生,还会加重胰腺胰岛的负担,会导致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心脏问题,甚至会影响人的智力,会使大脑反应变得迟钝,使神经系统处于抵制状态。

对此,何丽表示,许多国家纷纷开始“减糖”行动,如美国、英国和法国针对含糖饮料进行糖征税,丹麦针对巧克力、冰激凌等产品制定了“肥胖税”,这些政策的制定都取得积极的效果。

政策在呼吁,代糖莫被“妖魔化”

面对日益增长的公民潜在健康风险,我国也将降糖上升至国家管控层面。2016年,“三减三健”被提出,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二阶段的重点专项行动。随后,“三减三健”被纳入包括“健康中国2030”在内的相关文件,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提出“合理膳食行动”: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

目前,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食品健康和安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市场也开始积极研发比食糖更为健康安全的替代品——代糖,这加速推进甜味剂代糖产业向纵深发展。代糖由此走进公众视野,走向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代糖指的是人工甜味剂像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和天然提取物,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还有一些糖醇类的功能糖。

值得注意的是,代糖不是糖。它不但不会转化成糖,更不会为人体带来多余的健康负担。例如,赤藓糖醇,则是代糖中兼具风味与健康的高质量代表。赤藓糖醇以天然甜味物质作为主要成分,通过玉米淀粉原料酵母发酵而产生的甜味物质,自带健康属性。它不产生热量,并且在相同的甜感下,保持着最好的口感。何丽表示,如需控糖、减糖,合理使用甜味剂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记者徐新星)

来源: 中工网

糖尿病,哪些中药应谨慎选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管理应该是最重要的事了,所以,日常生活中,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资料和书籍都会告诉糖尿病患者哪些食物不宜多吃、哪些西药不能一起吃等。可是,对于中药能不能吃、该不该吃的问题,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实际上,中药作为中医药体系的一部分,传统理论较少关注其对于血糖的影响作用。那么,面对临床日益复杂的诊疗实际,糖尿病患者究竟怎样选用中药呢?

首先,糖尿病患者选用中药,可能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情况:

  1. 选用中药直接治疗糖尿病或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2. 选用中药治疗感冒、消化不良、便秘等与糖尿病基本无关的其他疾病。

对于第一种情形,服药方式一般是中药汤剂,兼用中成药。由于中药汤剂一般由中医师开具,基本不存在西医开中药汤剂,或者是自我药疗的情况,所以,基本都能在辩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选药组方,也基本不考虑哪个中药可能会影响患者血糖管理。简单地说,只要是符合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所选的中药,就可以给患者用,基本不考虑其对血糖的影响作用。

对于第二章情形,服药方式一般是中成药,也会选用中药汤剂。而中成药既可以由中医师开具,也可以由西医师开具,其中部分OTC药品(非处方药)更是可以直接在药店购买。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不辨证用药的情况,也就必须要考虑中药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需要考虑的因素至少包括以下2类:

  • 剂型因素。很多中成药在制剂过程中使用了糖类,例如蜜丸、一部分颗粒剂和片剂等。根据《中药药剂学》的统计,水溶性颗粒剂目前最常用的辅料就是糖粉(蔗糖结晶后的细粉)和糊精,片剂的辅料和包衣也可能涉及糖粉或糖浆,而蜜丸更是含有药粉量1-1.5倍的蜂蜜(还原糖不少于64%),而这些糖类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都是额外的负担,需要通过饮食或药物的调整来平衡和消化这种负担。所以,糖尿病患者选用中成药时应注意这些因素,现在也有很多无糖型的中成药可供选择,例如感冒时可以选用无糖的感冒清热颗粒。

  • 药物因素。临床经验发现,一些中药能够引起血糖的意外波动,例如人参、甘草、鹿茸等,但并不是在所有使用这些中药的人群身上都发生,只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意外的血糖升高。现代研究发现,这些中药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可使血糖升高,减弱降血糖药的功效。至于为什么有些患者服用后血糖升高而有些患者不升高,就可能与药材性效质量和机体状态有关了。所以,稳妥起见,糖尿病患者服用含有人参、甘草、鹿茸的中成药时,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笔者曾参与一例血糖不明原因升高的临床会诊,最后在停用含有甘草的中药成方制剂后,血糖才得以稳定。

综上,糖尿病患者在选用中药时,应尽量前往中医科辨证论治后选用汤药治疗。如果要选用中成药,应注意其中一些特殊的中药成分和制剂辅料,尽可能选用无糖的专供药品。如果选用了含糖或不知是否含糖的中成药,或者是含有人参、甘草、鹿茸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中药的中成药,应密切监测血糖并作出饮食或西药降糖药的调整,血糖异常时,应及时停药或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