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红糖尿病食谱(范志红控血糖食谱)
范志红告诉您:饮食三方法,助餐后血糖平稳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血糖高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面临的问题。由于人体一天当中有十几个小时处在餐后状态,餐后血糖的数值通常又高于空腹血糖,故和空腹血糖略高的情况相比,餐后血糖高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更大。控制餐后血糖除药物治疗外,饮食管理也至关重要。合理饮食对保持餐后血糖平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选食材,巧烹调
选择消化吸收速度慢的主食,用粗杂粮代替精白米饭,且不吃甜食。首先认识消化吸收慢的食物, 糙米饭比白米饭消化慢,全麦馒头比白馒头消化慢, 燕麦片比玉米片消化慢, 红小豆、芸豆、蚕豆之类的豆子比所有粮食的消化都慢。鼓励糖尿病患者多用粗杂粮代替精白米面。
其次,认识烹调方式对食物消化速度的影响。从烹调方法来说,煮软煮烂的食物消化快,而需要咀嚼的食物消化慢;打碎的食物消化快,颗粒完整的食物消化慢。因此烹调主食时,尽量不要煮得太软,能整粒吃的食物就不要打碎了吃。
对于没有消化系统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 选择消化慢的食物可以在保持血糖反应平稳的同时,餐后还有长时间的充沛体能,不易感觉困倦。
控制糖和淀粉的总摄入量
即使是吃粗杂粮,也要控制总量在合理的范围内, 因为杂粮的热量和精白米相近。各种粮食的淀粉含量相当接近, 均在70%~80%之间,即便包括杂豆,其热量水平也很接近,均在320~380千卡/100克之间,大同小异。比如有些人认为玉米是粗粮,每餐吃两个大玉米棒,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已经过多,总的血糖上升幅度就会加大。
很多人认为水果干很健康, 于是大枣、葡萄干、桂圆、杏干等大把地吃,这也会带来太多的糖分,从而提高血糖反应。这些水果干的糖含量在70%以上,健康人每天吃一把就足够了,否则就要相应扣减主食;而糖尿病患者更应浅尝辄止。
一餐食材巧搭配
在吃主食的同时,多摄入一些延缓血糖上升的食物, 比如大量的少油蔬菜以及豆制品、奶类、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来配合主食尤其有益,因为它不仅能有效提高饱腹感,还特别有利于预防认知功能的衰老,有利于预防多种癌症、冠心病和糖尿病。
通过调整食物摄入的次序和比例,即饭菜混着吃,不仅能延缓胃的排空速度,还能让同一时间进入血液的血糖含量得到控制。
糖尿病患者即便是在饮食上有所注意,如果仍然保持懒动习惯,任由体重日益上升,也很难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效果。在控制主食数量、选择杂粮豆薯、控制油脂和加强运动几个方面同时努力,坚持不懈,就不愁看到血糖控制改善的欣喜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关注《糖尿病之友》微信公众号:tnbzy2013,欢迎转发收藏,转载需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用于商业目的。
最新研究说,主食这么吃防病还长寿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从2017年开始,直到2018年,如果说有什么最热闹的营养话题,当然就是「要不要吃主食」这个问题了。
很多人听到「碳水化合物让人胖」、「碳水化合物让人傻」、「吃主食是慢性自杀」之类说法,甚至一些微信圈子的文章中还列举了大批研究,证明不吃主食,换成大量脂肪,不仅会神奇瘦身,更能控制血脂,治好糖尿病,等等。
于是,很多人满怀信心地开始「新生活」了。或者自己制定极低碳水化合物的食谱,每天鸡蛋 肉 坚果 豆腐,要么购买有人推销的各种生酮产品和代餐粉,银子是没少花,仪式感也挺强。
一位朋友告诉我,她原本靠健康饮食和运动的方法减肥成功,体重已经在正常范围里,腰腹有马甲线,身材凸凹有致。但为了追求骨感,她在2018年4月底开始在医生指导下生酮减肥,一个月减了6斤。然而,她明显感觉到身体比以前松弛了,体型还不如从前理想。此后,她的饮食还是非常节制,但明显感觉饿的时候有低血糖症状,身体会发抖,这是血糖控制能力下降的表现。她的食欲控制也发生了紊乱,看见什么都想吃,一吃就停不住,不吃够就心慌,只有吃撑了才觉得安心。
到了2018年的11月,也就是减肥成功后6个月,她已经反弹了十多斤,而且胖在腰腹部位。
她意识到自己走了弯路,才体会到以前的方法才是正途,重新开始营养平衡的饮食和运动。她的情绪逐渐改善,身材也慢慢回到了以前的紧实状态。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自古以来讲「五谷为养」的民族,不吃面包饼干蛋糕还能忍,但成年累月不吃米饭米粥米粉米线,不吃面条包子饺子馒头馅饼馄饨煎饼,不吃小米玉米大麦燕麦荞麦藜麦,甚至不吃土豆红薯山药芋头荸荠藕,不吃各种水果……这种生活,你能忍多久呢?
但是,一旦你停下这种吃法,就会飞快反弹。除非你大量运动加上限制饮食。那岂不是回到传统减肥方法的路上了么?关键是,饮食如此艰忍,体重却不仅不下降还要经常反弹,脾气变得暴躁,情绪变得沮丧,幸福感荡然无存,而长回来的肥肉还特别钟情于腰腹部位……
所以,我经常对减肥者说:
但是,也有一些中年男士说:自从不吃主食,我觉得脑子清醒多了。原来饭后总是困倦不堪,现在不困了。
其实,这并不是碳水化合物的错,而是过多精白淀粉的错,是餐后血糖过高,距离糖尿病越来越近的指征。我建议很多人吃部分五谷杂粮做主食,而且先吃蔬菜和部分肉蛋,后开始吃主食。饭后适当散散步。这些措施就足以让绝大多数人餐后不再困倦,而无需彻底断掉所有五谷杂粮。
到底要不要吃碳水?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为了幸福、健康和长寿,当然是要吃的。
就在2018年,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的一项大型研究有力地证明,碳水化合物占食物总能量的比例过低,可能会增加全因死亡率,换句大白话说,就是低碳水饮食会缩短寿命。每顿一小碗饭的主食食量,正在最合适的范围当中。
不过,还有很多人问:不是说多吃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么?
没错。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到底要从什么食物来获得碳水化合物。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五谷为养」,是不是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为养?当然不是。
刚进入2019年,《柳叶刀》杂志就刊登了一篇最新系统综述和汇总研究,用极为权威的数据告诉我们:来自全谷杂豆的膳食纤维,能帮助人们降低全因死亡率,帮助预防多种慢性疾病。换句话说,足够的膳食纤维有利健康长寿,而这些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正是我们的祖先奉为主食的五谷杂粮。
这项研究汇总了全球研究者的185项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受访者总数接近1.35亿人年,以及各国的58项食物膳食纤维与健康的临床试验,总受试者多达4635名,可以说是至今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研究分析。
结果证实,
其实这个研究结果并非新鲜,因为此前就有发表于高质量医学杂志上的多项汇总分析证实,增加全谷杂豆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风险。只是这次的研究分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比如说,2016年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汇总了45项相关研究,证明和不吃全谷杂粮食物的人相比,
- 只要每天吃90克全谷杂粮食物(两片全麦面包和一碗早餐燕麦片),就能把心脑血管病整体危险降低22%,冠心病的风险降低19%,中风的危险降低12%。
- 如果每天能摄入210~225克全谷杂粮,全因死亡率会降低17%,糖尿病死亡风险降低51%,癌症危险降低15%,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2%,感染性疾病降低26%。
研究者认为,如果是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天然谷物豆类,那么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略高的饮食方式不仅无害健康,反而具有重要的健康价值。如果把碳水化合物视为敌人,就意味着把来自谷物和杂豆的膳食纤维拒之门外,反而不利于健康长寿。
换句话说,碳水化合物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全谷杂豆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和精白淀粉、精制糖混为一谈。这个论断,其实在4年前就有大批学者提出来了,也被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了。
我一直都推荐人们用全谷杂豆来部分替代精白米面,因为我研究营养食谱多年,深知如果没有足够的全谷杂豆,仅仅靠蔬菜水果,一天的膳食纤维根本没法凑够数。
我也力图用营养食谱来证明,每天吃至少90克全谷杂豆并不难。很多人恐惧全谷杂粮的理由,是它们「不好煮」、「坚硬伤胃」。
不过我相信,对防病和长寿起到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全谷杂豆中的膳食纤维,以及其中的优质碳水化合物,还在于其中伴随存在的各种营养保健成分。
吃全谷杂豆,和吃同样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大米白面相比,能得到几倍到十几倍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钾、镁、铁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种植物化学物。
《柳叶刀》上这项最新研究也证明,全谷杂豆的防病和长寿作用,和血糖指数值的关系并不那么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糖尿病,完全可以放心把杂粮豆子烹调得柔软顺口,即便被煮软,即便打成糊糊,好消化了,大部分健康好处仍然在,只要吃到足够的全谷杂豆,就会有所裨益。
在新年到来之时,建议您送给自己一份健康的礼物——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吃50~150克全谷杂豆。如果你还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不妨以不加糖的八宝粥作为起点,赶紧吃起来吧!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米饭和面条,糖尿病人吃哪个对血糖最好?营养师教你控糖饮食八法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说:
其中最常见的一个质疑是:
如果现在要给一个表情,那我只能给「微笑不语」这个表情啦。
还是因为大家对GI值的概念缺乏全面了解,也不太善于应用它。
(不耐烦看理论的朋友,请直接看标题,然后跳到文章结尾处看结论和建议。)
我关注食物血糖问题15年了,看过几百篇相关文献,这里就把我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重要理解要点是:
食物的GI值,在某种意义上,是食物的一种固有性质。
关于这个问题,在学界早就有讨论。一些学者质疑说:GI是用人测出来的,而且是健康人中测出来的。但需要控制血糖的人,却主要是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换了人,测出的GI值就会有变化,那么这个数据还有什么用呢?
答案是:还是有用的。
食物的GI值不能用糖尿病患者来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他们对食物的血糖反应和健康人不一样,而且彼此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
而对健康人来说,虽然血糖反应也会有差异,但因为标准程序是用8~12个人来测,都以葡萄糖为参比食物,最后取的是平均值,这就大大缩小了差异。就算换10个人来测,总体趋势还是一样的。
我们测过很多食物的GI值,的确同样食物用不同人来测定,数据会有不同,但只有个位数的差异。白米饭的值永远高于燕麦的值,燕麦的值永远高于红小豆的值…这些排序不会变化。
想仔细了解这个问题,可以看一下相关综述文章:Is glycaemic index (GI) a valid measure of carbohydrate quality? (Wolever TMS, 2013)
米线的GI值比白米饭低,因为米线是用籼米制作,其中的直链淀粉在制作过程中有回生,增加了它的抗性淀粉(因为老化回生产生的抗性淀粉叫做RS3)的含量。
炒米线时还放了油,油脂和直链淀粉结合,能够阻止淀粉的糊化(因为和脂肪结合产生的抗性淀粉叫做RS5),更进一步延缓了米线在人体内的消化速度,从而更加降低了GI值。
面条为什么GI值也低呢?面条一向以口感筋道为上。口感筋道意味着其中面筋蛋白质含量较高,高蛋白质含量会降低GI值。
另一方面,为了促进筋道口感,还会加入磷酸盐、碳酸钾等成分,进一步加强蛋白质的面筋网络,使消化酶接触难度增大。
好了,说到这里,很多人就急了:好了好了,我认可它们低GI,但为什么吃它们还不利于我的血糖控制呢?这就要推出第二个概念了。
第二个重要理解要点是:单一食物的GI值,不等于一餐的GI值。
营养平衡的一餐是由多种食物构成的,不是仅仅含淀粉的主食那么简单。
- 蔬菜虽然含淀粉和糖极低,但它们含有膳食纤维,能够延缓胃排空速度,其中的酚类物质还能降低消化酶活性。
- 鱼、肉、蛋、奶、豆制品等蛋白质食物也能促进缩胆囊素和肠肽释放,延缓消化吸收速度,控制血糖反应。
所以,有荤有素、有足够蔬菜的一餐,有利于血糖控制。
我们如果查一下食物血糖指数表就会发现,
第三个重要理解要点是:GI值只是评价一餐后的短期影响。食物的GI值低,甚至一餐的GI值低,不一定等于有利人体的血糖控制能力。
很多血糖指数方面的知名专家都曾多次提示,GI值不是评价健康饮食的唯一指标。还要考虑到食物的营养平衡,考虑到食物的热量高低,特别是营养素密度。
例如,用很多油来炒饭,的确能够延缓消化速度,使米饭的GI值降低。但是,大量的油脂会促进肥胖,而人胖了之后,长期而言是不利于血糖控制的。
油炸食品因为消化速度较慢,都比没有油炸的原料GI值低;粉丝、粉条之类,在没有煮软化掉之前,也属于GI较低的食物。但是,这些食物营养价值低,并不推荐需要控血糖的人经常吃。
日常我们推荐GI值比白米饭白馒头低的全谷杂豆,是因为它们不仅仅GI值有优势,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含有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一些有利预防各种慢性病和癌症的保健成分)等等。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朋友已经得出了问题的答案。
对很多人来说,米线和面条往往就是「简餐」的全部。炒饭、炒饼等食物也是一样。
吃一大盘炒米线或煮面条,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大碗咸味的汤,但只有很少量的蔬菜,一丁点肉类或蛋花,混合食物的GI值未必很低,而且营养状态并不理想。在营养不良情况下,血糖控制能力也会降低。
- 精白米本来就是低维生素、低矿物质的原料,经过制作成米线,营养价值就更低。
- 面粉本身蛋白质和维生素基础较好,但制作面条时加了碱,破坏部分B族维生素,而煮制时又会让一部分B族维生素和钾流失到汤里,综合营养价值也是比较低的。
- 相比而言,白米饭一般不会单独食用,它都要配合较多的菜肴来吃,一餐中能帮助控制血糖的食物成分更多,营养也更合理一些。
好了,最后再科普一下餐后血糖管理的八项注意:
1 按时定量就餐。不要有一顿没一顿,多一餐少一餐。
2 如果餐前有低血糖状态,两餐之间要有加餐。不要让自己感觉饿得不行了才吃东西。
3 每一餐食物都至少要有三方面内容:淀粉主食、优质蛋白质食物、蔬菜。蔬菜要明显比主食多。还可以加点奶类、坚果等。
4 主食中不能全部精白,至少要有一半全谷杂豆原料。
5 食物不要烹调得太细碎柔软,不要打浆,留一点咀嚼性很重要。
6 进食顺序是先吃一半蔬菜,再吃一些蛋白质食物,然后一口主食、一口蛋白质、两口蔬菜,配着慢慢吃。不要上来就吞几大口饭。
7 提高三餐的营养素密度。营养价值不高的食物,即便「无糖、低GI」也不要吃。
8 餐后半小时不要坐下,做点轻松家务,散散步,帮助平缓血糖峰值。
先把以上八项措施切实做到,过一个月,感受一下身体的精力和体能,然后再测测血糖,看看是不是能有惊喜等着您!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