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可以吃什么豆子(糖尿病可以吃什么补品提高免疫力)

全科医师老胡 0
文章目录:

白芸豆是降血糖“小能手”!爱吃豆的不用忌口,血糖高就吃这豆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 《食品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3. 《人体代谢与营养调控》——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版

4.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中华糖尿病学会

在饮食这个江湖里,“豆”向来是个双面角色。

一边,它是膳食纤维的富矿,蛋白质的优等生,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代表;另一边,它又是被糖尿病患者视为“隐形陷阱”的食物,因其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常被误解为“吃了升血糖”。

白芸豆究竟是血糖的“救星”,还是一颗潜伏的“糖弹”?

更有甚者,有人声称“白芸豆能降血糖”,甚至有人把它当成了“天然降糖药”,顿顿不离。

可真相往往比想象更精彩,白芸豆到底是不是降血糖的“小能手”?吃豆类到底是“福”还是“祸”?今天,我们就来把“豆”这件事掰开揉碎,讲个明白。

白芸豆:“降糖神器”还是“智商税”?

白芸豆近几年声名鹊起,主要得益于它富含的一种成分——α-淀粉酶抑制剂。

这个名字听着拗口,简单点说,它能干扰淀粉的消化,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

听起来不错?但别急着高兴,现实中,这种抑制作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α-淀粉酶抑制剂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最多能抑制部分淀粉的分解,但并不能彻底阻止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

换句话说,它的效果类似于“给糖分加个缓释装置”,而不是直接“屏蔽糖分”。

α-淀粉酶抑制剂在高温下会部分失活。

而白芸豆作为一种豆类,通常需要煮熟才能食用。

在高温烹饪过程中,其中的活性成分会被破坏一部分,这意味着它的“降糖”效果会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指望单一食物降血糖,本身就是个误区

血糖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靠吃某一种食物来“降糖”,无异于用一把牙签去撑起一座倒塌的房屋,根本不现实。

白芸豆确实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它远远称不上“降糖神器”,更不能取代合理的饮食管理和科学的血糖控制方式。

糖尿病患者能吃豆类吗?答案比你想的更复杂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提到豆类就犯怵,觉得它们“含碳水”,吃了会让血糖飙升。

但这其实是个巨大的误区。

豆类的碳水化合物和白米饭、馒头完全不同。

豆类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抗性淀粉膳食纤维,这些成分消化速度慢,不会让血糖像过山车一样猛涨猛跌。

它们能让血糖平稳上升,避免餐后血糖的剧烈波动,反而对血糖管理有帮助。

豆类富含优质蛋白,有助于稳定血糖。

相比于米饭、面条这种纯碳水主食,豆类提供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能延缓胃排空的速度,减少胰岛素的剧烈波动,从而帮助血糖更平稳。

更关键的是,豆类的低GI特性,让它们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友好食物”。

GI(血糖生成指数)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GI值低于55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而大多数豆类的GI值都在50以下,远远低于白米饭(GI值80 )和白面包(GI值90 )。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豆类,而且如果搭配得当,它们甚至能成为你的血糖“稳定器”。

糖友的豆类选择指南:这些豆更适合你

既然豆类对血糖管理有帮助,那是不是所有豆都可以随便吃?当然不是,不同豆类的营养成分和GI值差异很大,选对种类很关键。

1.低GI、高蛋白的“黄金搭档”

✔黑豆:富含花青素、膳食纤维,GI值低,适合日常食用。

✔青豆(毛豆):蛋白质含量高,GI值低,可作为零食或配菜。
✔扁豆:富含可溶性纤维,能延缓糖的吸收,GI值较低。

2.适量吃,别贪多的“中等GI”豆类

✔红豆:虽然富含膳食纤维,但GI值略高(约50-55),适量吃即可。
✔绿豆:绿豆汤虽然清热解暑,但去皮后的绿豆GI值会上升,糖尿病患者最好连皮吃。

3.需要谨慎的“高GI”豆类

❌鹰嘴豆:GI值较高(约60-70),如果搭配其他高GI食物,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
❌豌豆:含较多淀粉,GI值偏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大量食用。

如何科学吃豆,稳住血糖?

1.搭配粗粮,避免单独吃豆类主食
豆类虽然血糖反应较低,但如果单独吃,容易摄入过多碳水。

建议搭配糙米、燕麦、藜麦等粗粮,形成更合理的膳食结构。

2.适量食用,每天不超过1小碗
豆类虽然健康,但也不能放开吃。

一般来说,每天摄入50-100克熟豆类,就足够满足身体需求,吃多了反而可能增加胃肠负担。

3.选择低GI豆类,减少加工
尽量选择全颗粒的豆类,而不是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豆皮等),因为加工过程可能会提高GI值。

豆浆的GI值比完整豆类要高,糖尿病患者要适量控制。

结语:豆类是朋友,但别指望“神话”

白芸豆、黑豆、红豆……这些五彩斑斓的豆子,确实能在血糖管理中发挥作用,但它们不是“神药”,更不是“万能降糖工具”

与其追求某一种“降糖食物”,不如从整体饮食结构入手,合理搭配,控制总糖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血糖管理不是一场“单挑”,而是一场长期的“团队战”。

糖友们,别怕吃豆,但也别迷信“降糖神话”。

科学合理地吃,才能真正让豆类成为你的健康“好搭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控制血糖水平,适合糖尿病患者的3种豆子推荐给大家

俗话说“宁可三天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豆子在食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豆浆、豆腐、腐乳等都类不开豆子,其实豆子还是糖尿病患者的超级食品,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具有很好保健和营养价值。

发表在 ResearchGate 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含有扁豆的饮食中,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显着降低。食用煮熟的扁豆作为 LGI 或低血糖指数食物是那些不会对您的血糖水平产生太大影响的食物)早餐中的食物会导致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降低和血糖控制得到改善。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豆类的好处以及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3种豆豆,仅供大家参考。

豆类的好处:

豆类是蛋白质、纤维和矿物质的优质、实惠的来源。在膳食中添加豆类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血糖水平稳定,并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碳水化合物

尽管豆类含有碳水化合物,但它们的血糖生成指数 (GI) 量表较低,不会导致人的血糖水平显着升高。

豆类是一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身体消化这种形式比其他碳水化合物更慢,有助于保持血糖水平更长时间稳定。

根据加州大学的说法,1/2 杯以下豆类在烹制时含有 125卡路里、15 克 (g) 碳水化合物、7 克蛋白质和 0-3 克脂肪:

  • 芸豆
  • 黑豆
  • 海军豆
  • 白豆
  • 鹰嘴豆或鹰嘴豆
  • 利马豆
  • 斑豆

烤豆可能含有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罐装烤豆也可能含有大量添加糖,因此购买前请检查标签。

2019 年发布的最新ADA指南指出,“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来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卡路里百分比并不理想。” 相反,他们建议人们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饮食。人们可以与营养师或医疗保健提供者一起制定个人饮食计划。

纤维

包括豆类在内的高纤维食物可以减少高 GI 食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这是因为纤维减缓了消化过程,这有助于保持血糖水平更长时间稳定。

吃豆子将为人提供稳定的葡萄糖供应,而不是与简单的碳水化合物相关的突然能量激增。

纤维为心脏健康提供额外的好处。这美国心脏协会 (AHA)声明膳食纤维可以改善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降低患心脏病、中风和肥胖症的风险,这些都是糖尿病的潜在并发症。

蛋白质

豆类是植物性蛋白质的极好来源。蛋白质对于身体组织的生长和修复至关重要。

身体可以将蛋白质分解成葡萄糖以获取能量。然而,这比分解碳水化合物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而减慢消化过程。

高蛋白食物可以帮助人们长时间保持饱腹感,降低暴饮暴食和肥胖的风险。

根据 ADA,½ 杯豆类可以提供相当于 1 盎司肉的蛋白质,但不含饱和脂肪。它们提供了一种低热量、经济有效的方式来在饮食中添加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

豆类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很少或没有反式脂肪、盐和胆固醇。这就是豆类如此擅长降低人患病风险的原因之一。

豆类含有许多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

  • 叶酸

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的3种扁豆和豆类:

1.鹰嘴豆

鹰嘴豆富含蛋白质和纤维,血糖指数非常低,为8,这基本上使其成为糖尿病患者的超级食物。它高纤维含量还可以调节您的血糖水平并使其处于控制之中。因为它含有高钾和低钠,可以控制血压并有助于红细胞的形成,因此对心脏也是很有好处的。

2.绿豆

任何血糖生成指数低于 50 的食物都被认为对糖尿病患者有益,而绿豆的血糖生成指数为 38。绿豆富含抗氧化剂,非常适合对抗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事实上,2015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用绿豆壳制成的饼干也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因此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3. 豆类

鹰嘴豆、芸豆和黑豆对糖尿病患者特别有用,因为它们的 GI 都低于 40,因此这些食物不会剧烈地改变葡萄糖水平。鹰嘴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尤其富含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加入这些小扁豆和豆类,以控制血糖水平!

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糖尿病人怎么选?这份指南快码住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豆类世界中,黄豆、红豆、绿豆和黑豆如同四位各具特色的舞者,在营养的舞台上翩翩起舞。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场舞蹈并非轻松愉快,而是充满了挑战和选择的困扰。本文将为读者揭开这四种豆类的神秘面纱,探讨它们对糖尿病患者的利弊,并提供一份实用的选择指南。

在这场营养的博弈中,黄豆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它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还拥有丰富的异黄酮。这些天然的植物雌激素不仅能帮助调节血糖,还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的研究,每天摄入25克大豆蛋白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

然而,黄豆的魅力并非无可挑剔。它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需要控制份量。专家建议,每天食用不超过30克的黄豆制品为宜。

红豆则如同一位低调而内敛的舞者,它的营养价值常常被人忽视。红豆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帮助稳定血糖水平。更令人惊喜的是,红豆中含有一种名为"相思豆素"的活性物质,据《中国食品学报》报道,这种物质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但是,红豆的糖分含量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需要格外注意。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50克,并搭配其他低glycemic index(GI)的食物,以平衡血糖反应。

绿豆,这位清新脱俗的舞者,以其独特的清热解毒功效闻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绿豆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绿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B2,这些维生素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绿豆中含有一种名为"维他命P"的物质,它可以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然而,绿豆的消化吸收率较低,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时将其煮熟或发芽,以提高营养吸收率。

黑豆,这位神秘而深邃的舞者,蕴含着令人惊叹的营养价值。黑豆富含花青素,这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胰岛素分泌细胞,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根据《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的研究,长期食用黑豆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然而,黑豆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需要控制摄入量。专家建议,每天食用不超过30克的黑豆为宜。

在这场豆类的盛宴中,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呢?答案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每种豆类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注意事项,关键在于合理搭配,适度食用。

首先,建议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黄豆和黑豆。这两种豆类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可以将其制成豆浆、豆腐或直接煮熟食用,每天摄入量控制在30-50克为宜。

其次,红豆和绿豆也可以适量食用。红豆可以煮汤或制成馅料,每次食用不超过50克。绿豆可以煮粥或制成绿豆糕,每次食用30-40克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豆类,都应该注意控制总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建议将豆类作为主食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添加。例如,可以用豆浆代替牛奶,用豆腐代替部分肉类蛋白。

此外,豆类的烹饪方式也值得关注。建议采用煮、蒸等低脂肪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或加入过多调味料。同时,可以将豆类与蔬菜搭配食用,既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又可以降低整体的glycemic load(GL)。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如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食用豆类时需要格外谨慎。豆类中含有较高的钾和磷,可能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这类患者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和食用豆类。

值得一提的是,豆类的发芽过程会改变其营养成分。发芽后的豆类,其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含量会显著增加,同时一些抗营养因子如植酸的含量会降低,有利于人体吸收。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尝试食用发芽的豆类,如豆芽菜,以获得更多的营养价值

然而,豆类并非万能的"血糖管理者"。它们应该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体育锻炼,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遵医嘱服用药物。

在选择和食用豆类时,个体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每个人对食物的耐受性和反应都不尽相同,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尝试新的豆类食谱时,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反应,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食用方式和份量。

此外,豆类的加工方式也会影响其对血糖的影响。例如,全豆比豆粉对血糖的影响更小,因为全豆需要更长的消化时间。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选择完整的豆类,而不是高度加工的豆类制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豆类对糖尿病患者有诸多益处,但它们并不能替代常规的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豆类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依赖。

总的来说,黄豆、红豆、绿豆和黑豆这四种豆类就像是一个营养丰富的调色盘,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在这个调色盘上调配出最适合自己的"营养之画"。通过合理选择和适度食用,这些豆类不仅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让我们记住,在管理糖尿病的旅程中,没有一种食物是绝对的"神药",也没有一种食物是完全禁忌的。关键在于平衡、适度和个性化。通过深入了解这些豆类的特性,糖尿病患者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守护自己的健康。

这场豆类的"舞蹈"仍在继续,而糖尿病患者则是这场舞蹈的主导者。通过科学的选择和合理的搭配,他们完全可以在这场舞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享受健康,拥抱生活。

参考文献:
大豆异黄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脂的影响[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3): 181-18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