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研所糖尿病(首都儿研所医生一览表)
热点不容忽视的儿童时期糖尿病
★
导语:儿童时期糖尿病以1型和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近年1型糖尿病儿童发病率呈增多态势,儿童时期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一旦诊断多需终身用药。
★
人们通常会认为糖尿病只会发生于中老年,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部分成人慢性病发病趋于低龄化,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据资料显示,1995年-2010年间,<15岁儿童的糖尿病发病率从0.935/10万人年升至3.26/10万人年,达三倍以上升高。虽然我国目前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仍处世界较低水平,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患者数目庞大,不容忽视。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儿研所)内分泌科刘颖副主任医师告诉小编,儿童时期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一旦诊断多需终身用药。儿童时期糖尿病以1型和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近年1型糖尿病儿童发病率呈增多态势,儿研所内分泌科病房2015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0余例,其中新发病例平均每月10例左右,多为1型糖尿病;青春期肥胖儿童糖尿病往往以2型为主,多伴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如果细心的家长发现孩子近期饭量大增反而体重下降,或者原本不起夜突然有夜尿或尿床且饮水量突增,则需尽快到医院完善血糖、尿糖的检测;肥胖的青春期儿童,需定期监测指血糖,一旦血糖水平升高,就应接受系统、规范的诊治。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可防止儿童重要脏器功能受损,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关于儿童时期糖尿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糖尿病发病机制不同,症状也各有不同
1型糖尿病系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血糖、尿糖升高,它具有儿童多发的特点,与自身免疫紧密相关。发病年龄1-10岁多见,起病急、重,死亡率偏高。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而体重减轻。吃得多和体重减轻本就是自相矛盾的一对,悉心呵护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明辨;另外,如果孩子原本并不起夜,近期频繁起夜或遗尿,夜间也需饮水,这就是对家长的预警,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除外内分泌疾病。刘主任说,很多时候1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未被家长及时发现,而孩子又偏好甜食不被约束,以至于送往医院时就已经发生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该严重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机体可造成心、脑、肾等脏器损伤,甚至威胁生命。
2型糖尿病患者并非胰岛素数量缺乏,而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发挥降糖作用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往往见于青春期(10岁以上)儿童,这些孩子共同的特点就是肥胖,并且绝大多数具有肥胖、2型糖尿病家族史,可同时伴有黑棘皮症、高血压、脂肪肝及血脂紊乱,也属于儿童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虽然起病较缓慢,较少引起急性酸中毒,但对身体脏器的损害也不容小视。
★关于儿童糖尿病的用药——机制不同,治疗亦不同
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量”的绝对缺乏。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发挥降血糖作用的激素,胰岛素的数量不足导致血糖升高。鉴于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1型糖尿病的儿童需要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以控制血糖稳定,不得私自停药。
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水平不低,甚至偏高,但由于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发挥不了降糖作用。针对此类患者,治疗宗旨就是口服药物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让患者自身胰岛素活性增高,从而降糖。另外,减体重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必备治疗方式。
★关于儿童时期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原则
糖尿病发病机制虽有不同但治疗宗旨均需严格执行“五驾马车”原则,以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1、饮食——儿童时期尚需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能量,因此不能过分控制饮食。要根据年龄、身高、体重,推算出每日应摄入总能量,分三餐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提供。要坚持科学饮食。
2、运动——儿童有氧运动具有一定降糖作用并可增强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发挥其调节血糖的作用。
3、监测——糖尿病患儿需要三餐前及餐后2小时监测指血糖,夜间虽不进食,也要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如果身体不适,还需加测血糖。
4、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需要补充胰岛素;2型需服用二甲双胍,必要时也需应用胰岛素辅助治疗。
5、教育——儿童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对较差,青春期叛逆也较常见,这就需要家长更多的付出,发挥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参加锻炼,从而有效控制血糖。
医生介绍
刘颖
科室:内分泌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简介:2008-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内科博士后;2001-2006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技能型硕士、博士学位;1993-1998 年,吉林大学医学部儿科学学士。儿科临床工作18年,对于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重症的抢救具有丰厚的工作经验。近6年发表论著6篇,其中SCI文章2 篇,并参与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的研究。专业特长:儿童内分泌疾病,如矮小症、性早熟、肾上腺疾病、骨代谢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糖尿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下午特需门诊、每周四、五下午普通门诊
首都儿研所张辉:超90%先心病患儿可根治,无需“谈虎色变”
2024年9月29日是第25个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心行合一”,强调了心脏健康与日常行为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新京报记者专访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张辉,他对各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及危重症病人处理具有丰富经验,在先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张辉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张辉。 图源:首都儿科研究所
新京报: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心行合一”,你是怎么理解看待这个主题的?
张辉:世界心脏日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在宣传心脏健康相关知识,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心行合一”,意在通过意识和行动进一步助力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
作为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心脏外科医生,我们一直最关切的问题是如何做好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控,如何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死亡率。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心脏健康的头号杀手。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先心病患者人数高达1300万,每年约有150万儿童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每年超过21万人因先心病死亡。在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先心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死亡原因,占比约20%。中国是先心病大国,每年新增约10-15万例患儿,总患病人数约200万。
先天性心脏病是占我国出生缺陷第一位的先天畸形,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先天性心脏病在全国多地均位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也是0-5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过去30年中国先心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先心病死亡风险呈持续下降趋势,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由于城乡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差异,我国先心病死亡人群仍然呈现低龄化特点。
通过世界心脏日主题的宣传,我们希望公众能了解先心病防控的知识,同时能了解如何早期发现先心病,使先心病患儿得到及时治疗,最大程度维护好儿童的心脏健康。
新京报:目前我国先心病发病情况和治愈情况如何?
张辉:我国先心病总体发病率约为7‰至8‰,在活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6‰至14‰,未经治疗,约三分之一的患儿在生后1年内可能因严重缺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死亡。《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农村地区居民先心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
近年来,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以及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普及与推广,先心病新生儿人数在逐年下降。同时,新生儿先心病的病种也在发生变化。目前比较复杂的圆锥动脉干畸形,如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出口、法洛四联症等,在新生儿人群中逐年减少;而胎儿超声检查不容易发现的一些畸形,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肺静脉异位引流等畸形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先心病的治愈率越来越高,且先心病诊治越来越趋于低龄化。但由于存在区域性医疗技术差异,先心病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仍有患儿被误诊或因未能及时诊治而失去治疗机会,这些情况主要集中在医疗技术不发达地区,如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
首都儿科研究所作为一家儿童专科医院,与其他医院收治的心脏畸形患儿不同,从我院临床数据分析来看,心脏外科收治的各类心脏畸形患儿中,危重先心病患儿的比例相对较高,其特点为早产儿较多,合并染色体异常、合并心脏外多脏器畸形、合并心衰的小婴儿占比相对较大,约占每年收治患儿的20%-25%左右。这类患儿治疗难度更大,临床决策需要更缜密,甚至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才能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我们曾接诊一位33周早产新生儿,体重1.6公斤,当地按照肺炎治疗一段时间后患儿病情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我们接诊后及时确诊了孩子是因极重度主动脉缩窄导致的心衰,而非肺炎。通过一系列集束化治疗措施,稳定了心功能,并及时手术矫治了心脏畸形,使患儿转危为安。近年来,科室每年会接诊20例左右这类危重患儿手术。
新京报:先心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张辉:胎儿心脏在最初8-12周分化完成,先心病的形成也是在这一阶段。目前,先心病的形成原因还不十分明确,已知一些高危因素可能与先心病形成有关,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比如孕早期有宫内感染,羊膜本身有病变,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母亲感染了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母亲年龄过大或者母亲有糖尿病、苯酮尿症等代谢性疾病等。也可能是妊娠前12周服用了有细胞毒性的药物,或接触有毒有害环境或辐射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心脏发育,形成先天性心脏病。
第二,遗传因素。完全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先心病只占很少部分,约为5%-8%。包括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如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征、狄乔治综合征等。
第三,其他因素。如高原缺氧地区先心病发病率更高。
因此,在孕早期3个月内,需要注意避免上述几点,最大程度降低先心病发病率。
新京报:先心病的症状是什么?
张辉:先心病症状多种多样,有些容易发现,如小婴儿喂养困难、吃奶时大汗、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频繁呼吸道感染,或出生后出现面部、嘴唇、指甲青紫的症状,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看到手指、脚趾关节末端膨大,像棒槌一样。但有些症状容易被忽略,如生长发育落后、活动后喜欢蹲下来、活动耐量下降或运动后出现胸痛等。还有一些平时没有特殊表现,直到出现并发症才发现先心病,比如因高血压发现主动脉缩窄、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现室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等。因此,一旦家长发现上述这些表现,要及时带孩子前往专业医院就诊,通过医生听诊查体并结合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必要时结合心脏CT、心导管等检查,确诊孩子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避免耽误孩子救治,影响治疗效果。
新京报: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脏外科在治疗先心病方面是怎么做的?
张辉: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脏外科在2014年7月19日成立,作为儿童专科医院,心脏外科收治0-18岁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目前已完成各类先心病手术1600余例,手术病人中最低体重960克,最小年龄为生后3天。对于常见病种,我们针对不同患儿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比如针对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简单先心病,如果患儿适合介入治疗,优先推荐采用封堵或球囊扩张治疗。
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患儿,有适应症者均采用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切口长度根据患儿年龄确定,一般3-5厘米,隐蔽美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另外,腋下小切口手术的适用病种也在不断扩展,除常见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以外,对于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三房心、心房肿物、二尖瓣及三尖瓣成型、简单法洛四联症等畸形,我们也常规应用腋下小切口手术。
近年来,我们针对同时合并心脏外畸形的患儿、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儿制定出自己独特的治疗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新京报:在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能否给先心病患者家属一些建议?
张辉:先心病其实并不可怕,目前医疗技术下,超过90%的先心病患儿均可以得到有效根治,而且远期疗效也令人满意,与正常人相同。随着先心病治疗方式不断改进,无论是介入封堵还是腋下小切口手术,均可在安全前提下使患儿治疗创伤更小、康复更快。
因此,家长需正确认知先心病,无需“谈虎色变”,要科学选择优生优育;同时注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遇到宝宝有先心病时,及时找有经验的专科医院(医生)进行就诊咨询,避免耽误孩子最佳治疗时机。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通讯员 张辉 邱爽
编辑 彭冲 校对 柳宝庆
把脉问诊百姓“救命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为什么医院的药比药店和网上的药贵?如何为群众异地就医提供方便?7月25日,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东堡村村民陈雪丹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同坐一堂。两个小时,10余个问题,事关百姓“看病钱”“救命钱”怎么用、怎么管,进行面对面询问,“把我们老百姓想说的都说出来了。”陈雪丹由衷地说。
7月2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这场关于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情况的专题询问,由数十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提问,北京市7个政府部门回应,包括医保局、卫生健康委、药监局、公安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中医药局。
这些问题源自今年以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深入医疗机构、企业、群众中的广泛调研,他们创新蹲点调研方式,触碰真问题。这场专题询问不仅全程网络直播,还特别邀请市民代表现场旁听,把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摆到桌上谈,聚焦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
“三医”联动如何改革
专题询问一开始,代表们纷纷按下提问键。大屏幕上提问的名单越来越长。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邓乃平首先抛出“三医”联动的问题,即医疗、医保、医药如何协同,这正是此前调研的一大重点。
5月13日,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南池子社区,蹲点小组与居民座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他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一些医院存在多头检查、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比如,医院的信息系统与医保的监管系统对接不畅,对不合理处方的审核拦截功能不完善,前置提醒不到位;卫健部门检查不规范的诊疗行为与医保部门检查不合理支出等,存在重复检查,一些医院和医生反映由此给他们造成了负担。
“针对这些问题,医保部门和卫健部门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三医’联动改革?”邓乃平提出问题。
北京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继业回应说,针对信息不畅、重复检查的问题,市政府每月召开“三医”领域信息化工作会,调度“三医”数据共享共治。通过医疗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医保智能监管等,在事前及时发现问题。此外,开展医疗机构一站式综合检查试点,北京市药监局、市场局、执法总队等机构建立案件线索会商机制,开展多次联合执法行动。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昂打开话筒,补充举例说,在医保基金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中,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与医保局建立联合检查机制,用“飞行检查”的方式,发现问题线索,互通反馈、联动处理,针对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获取医保基金的不良行为,依法处理、督促整改。
针对药品和耗材集中使用管理采购中的监管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大数据核查方式,对处方进行核查,对医院进行专项管理。
“在整个医疗体系里,信息化建设还是短板。”李昂坦言。北京市医保局、药监局、卫生健康委共同列出2024年信息化提升清单,包括28个场景38项任务。目标是真正做到信息共享,检查结果充分互认,把医保资金有效管理起来,减少重复检查,减轻老百姓负担,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加安全,就医更加方便。
“在政策协同、信息化建设、检查执法等方面,到今年年底会让大家看到一些更明显的效果。”在李昂看来,这不仅仅是“三医”联动,更是多部门合力建设好医疗体系。
在家门口就医,还有哪些堵点要打通
为了广泛听取意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乡镇三级代表参加了网络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异地报销不便捷位居前三,是目前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
有患者反映,不了解异地报销政策,有时因缺少相关单据,需要到异地医院去打印报销,有的医院自助缴费系统与异地医院不对接,必须去窗口排队报销。
5月10日,首都儿研所,蹲点小组调研互联网医院建设及互联网诊疗服务提供情况。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如何改进工作,为群众异地就医提供更大便利?这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文尤为关心的问题。
长期以来,异地就医垫资、跑腿负担重,一直是流动人口、异地长期居住工作人员以及随迁老年人的痛点、难点。目前,依托国家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全国多地已实现信息联通联网结算。
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市所有有床位的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部开通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所有可以对外提供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的异地直接结算。
病种扩围,是异地就医服务的下一个重点。北京市医保局副局长杜鑫介绍,北京市持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5个慢特病种跨省直接结算医疗机构的覆盖范围,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北京市具备接诊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相关业务。落实门诊慢特病跨省费用直接结算病种的扩围,门诊慢特病跨省费用直接结算。
那么,从本地就医到家门口就医,还有哪些堵点要打通?
北京市人大代表常艺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随着分级诊疗制度深入推进,群众更愿意选择在家门口看病,但同时也有群众反映,现在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药品种类不全等问题,虽然可以进行缺药登记,但等候时间较长,其间也没有替代药。
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方便,是北京市正在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李昂提供了一组数据,2023年,北京市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占北京市患者的51.1%,超过了半数;2024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还在提高。“现在的目标是,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目录跟二级三级医院的药品目录完全一致。”他说。
北京市药品阳光采购平台可以总体满足全市医疗机构的用药需求。杜鑫强调,阳光采购平台内所有药品不区分医疗机构的性质,也不区分医疗机构的等级,全部对基层医疗机构开放,实现采购范围与二三级大医院全面对接。基层机构依据临床需求,可实现全品种的实时采购。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房空间相对狭小,储备能力比较有限。对此,李昂表示,要聚焦老百姓特别关心和关注的药品进行有效管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相关药品,尽量让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药品品种上达到统一。
同时,依托北京市医联体的管理模式,龙头核心医院要向医联体内的所有机构提供药品服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上级和核心医院的要求,配备相应药品,全面推广处方延续服务,保证下转的患者能便利地用药。
对于缺药登记这项重要举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正推动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缺药登记,优化诊疗流程。
5月17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南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蹲点小组调研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及护理服务提供情况。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当有临床需要的时候,可以不先走报备手续,而是先给患者提供必需的药品,后面再补手续,这样既依法依规,又能够让老百姓最快得到需要的药品,减少等候时间。”李昂说。
如何更好为医保基金“把脉问诊”
医保基金问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替公众连续提问,政府部门解读数据、公开信息,解疑释惑,在问答之间给出一个个“定心丸”。
医疗保险是由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个险种组成,单独核算。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医疗保障覆盖2058.8万人。其中,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约占3/4,居民约占1/4。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冀岩在2024年预算初审时发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支出增长非常快,收支平衡的压力加大,需要动用滚存结余来进行平衡。
对此,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关得志回应,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是老人、学生、儿童、农民以及无业居民,在制度设计上,更多体现出减轻居民负担、加大政府的保障力度。
据统计,北京市财政补助占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的80%以上,城乡居民的个人缴费每人一年约409元,政府投入到每个人身上约为2468元。近年来,北京市财政每年要单独拿出100亿元左右补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关得志介绍,目前来看,预计到2024年年底,居民医保结余基本维持在60亿元到70亿元之间,备付期达到6.3个月,符合国家医保局要求的6个月以上的备付期,处于合理区间。
“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运行平稳。”马继业表示,首都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打击欺诈骗保力度持续加大,但医保基金中长期平衡及监管压力仍然存在,欺诈骗保行为易发多发,手段不断翻新且更加隐蔽化,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医保基金监管“永远在路上”。
一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因时间关系未能提问,相关部门表示会后一一予以答复。相关部门表示,这些问题和建议,是后续工作的重点。
“专题询问是对政府医保工作的一次把脉会诊,摸清了病灶,把握住了要害。”北京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靳伟说,要把医保基金管好用好,不断提升群众、企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获得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