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多食多饮(糖尿病多食多饮多尿)
糖尿病人饮食实操指南,赶快学起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该指南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糖尿病。
糖尿病和我们日常饮食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面对日益大众化的糖尿病,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呢?下面两篇文章就为大家解读糖尿病患者到底应该怎么吃。
这3种食物糖尿病人往往不敢吃,但万万不能少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提到某些食物就提心吊胆不敢吃,实际上这也是一些误区,比如下面这三大类食物,就是典型的“日常不敢吃,但万万不能少”的食物。
第一种:主食不能少
即使对于糖尿病患者,主食也是一个“好帮手”,而非“破坏王”。
没有主食,能量就有一个大的缺口。主食是糖尿病人的朋友而不是敌人。主食是糖尿病患者的能量基础。只有把主食吃对吃好了,血糖才能控制住。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如果没有主食做保护,热量就主要来源于脂肪和蛋白质,很多蛋白质会像柴火一样被燃烧掉,起不到营养作用,再加上糖尿病患者往往不敢多吃,本来蛋白质就可能摄入不足,再被用来供能,长期如此,会带来脱发、皮肤状态变差、肌肉松弛、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那么,吃哪些主食对血糖控制有利呢?
必须和大家说明的是,没有食物具有直接降血糖的作用,食物本身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血糖升高。
不过,有的食物升血糖快,而一些主食升糖幅度比较小,比较平缓,更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全谷物和杂豆类等含膳食纤维丰富的主食,消化速度和升糖速度都比较慢。
如果习惯吃大米,可在米饭中适当加点红豆、绿豆、芸豆、燕麦米、荞麦等食材,这样不仅升糖速度变慢,营养也更丰富。
第二种:水不能少
一些糖尿病患者会有意识减少饮水,在他们看来,“多饮”会造成“多尿”。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糖尿病的多饮是由于血糖浓度过高,迫使身体增加尿量以排出过多的糖分,而尿排得多,身体丢失水分过多,才不得不多喝水,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简而言之,是“多尿”引发“多饮”,而非“多饮”导致“多尿”,搞清了这两者的关系,自然也就会走出“害怕饮水”的误区了。
糖尿病患者也应养成定时、定量饮水的好习惯。
心肾功能正常、没有特殊禁忌的糖尿病患者,每日饮水量不要低于1500毫升。如果糖尿病患者处于缺水状态,血糖可能因此大幅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其结果是高渗性尿量增多,致使身体内的水分进一步丢失,形成恶性循环。
喝什么水最好?毫无疑问,最佳饮品就是白开水。
大量研究表明,白开水的安全性、纯净度、穿透性都很好,希望大家都以白开水作为饮品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
第三种:水果不能少
水果中有三宝: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鼓励人人食用,包括糖尿病人。
对于患糖尿病的朋友,吃水果需要遵循以下2个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一:血糖平稳
如果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尔以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在11毫摩尔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这三个条件满足的时候,那么享受水果的前提就成立了。
相反,如果近期血糖控制不够平稳,忽高忽低,经常波动,则不具备吃水果的前提。
基本原则二:控制好量
糖尿病人吃水果要选择好种类。对于糖分在15%以下的水果,可适量选用:如西瓜、甜瓜、草莓、樱桃、苹果、雪花梨、柑橘、柚子、桃子、李子、杏、哈密瓜、猕猴桃、菠萝等。
其实,大部分水果都处于低血糖负荷,即使患糖尿病的朋友,在血糖平稳的基础上,可以放心作为加餐食用。吃的时候必须控制好量。每天吃水果的量最好控制在150-200克之间,并且要放在两餐之间吃。
文/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
知识链接
控制血糖,饮食牢记“四个要”
要控制血糖,应该吃什么?怎么吃才科学?应急总医院(原煤炭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韩旸来支招。
每日要规律吃三餐 可加餐2-3次预防低血糖
糖友一定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一天至少吃三餐,两餐之间的间隔应该是4-5个小时。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或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需要在三主餐之间加餐2-3次,可从三主餐中取出部分食物进行加餐,这是预防低血糖的有效措施。
并且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吸收。早餐建议早晨6-8时进食,因为早晨8点以后所有的升糖激素开始作用,对血糖影响很大。睡前如果饿了,可定时小吃,防止夜间低血糖发生。注意不要随意加餐,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加餐宜选用低糖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等,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内的糖友可以适当进食水果,时间选择在两餐之间进食。一定要吃新鲜应季水果,也不要榨汁,因为果汁纤维素含量低,不仅没有饱腹感,还会迅速升高血糖。
水果摄入总量要控制在每天100-200g以内,相当于普通人水果摄入量的一半。加餐零食也可适量吃一些坚果,如核桃、杏仁、开心果、扁桃仁等,以每天30-50g为宜,计算好总能量,同时减少正餐中油脂的摄入。
食物要多样 避免偏爱某一种食物
糖友一定要做到饮食多样化,不能偏爱某一种食物,否则长期会导致血糖逐步升高,也会出现营养不良。按照合理比例,要广泛摄入各类食物,包括谷类、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豆类、奶类和油脂,才能达到营养均衡,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具体来说,每日食谱可细化成——
每日1袋牛奶、200-250g碳水化合物(包括谷类、水果、蔬菜、豆类);
每天3个单位优质蛋白(1个优质蛋白=猪肉1两=鱼2两=鸡蛋1个);
每天500g蔬菜;
多摄入鸡蛋、牛奶、豆制品,最好每天都不要缺;
每日摄入约50克瘦肉;
每周进食2-3次海鱼,这些食物都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
研究发现,如果想控制好血糖,蛋白质的摄取非常重要。血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吃水果,宜选择苹果、梨、橘子等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少吃香蕉、大枣、荔枝、柿子等含糖量相对较高的水果。黑色食物也是糖友的首选,比如乌鸡低脂肪、低糖、高蛋白,很适合体质弱且畏寒怕冷的糖友食用。还有香菇和黑芝麻,硒含量丰富,而硒有着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有助于降低血糖。
碳水化合物要选择复合型 每餐主食不超过100克
每餐主食不要超过100克,多吃玉米、红薯等粗粮,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60%左右。在日常饮食中,糖友应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富含高纤维的蔬菜、豆类和全谷物。糖友主食特别推荐红薯或紫薯,大米饭升糖指数为87,而红薯升糖指数为54。和同等重量大米相比,红薯热量只有大米29%,膳食纤维约是大米的2倍。红薯替代米饭能减少热量摄入,减少血糖波动。杂粮饭也是糖友很好的主食,因为杂粮饭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咀嚼感强,有助于平稳血糖,控制体重。煮杂粮饭(1:2)要比煮白米饭(1:1-1.3)多加些水,煮出来的米饭体积更大,同样的一碗饭,摄入的能量会更小。像红豆(杂豆)、糙米等吸水慢的谷物,需要提前1小时浸泡。
食物要清淡 吃油建议选择植物油
糖友的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选择少油少盐的清淡食物。烹饪宜选用植物油,如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这些质量较好的植物油中都含有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能够帮助胆固醇的正常运转,避免胆固醇的沉积,对控制血糖有积极作用。另外,还有一些清淡饮食的注意事项要提醒大家:
一定要限制盐的摄入,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限制6g以内,6g一般指一个啤酒瓶盖铺平的量;
多吃绿叶蔬菜,比如菠菜、油菜、青菜等,以及胡萝卜、洋葱等,坚持每天吃500克以上;
不要吃油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油条、油饼、麻辣烫都不要吃;
尽量不要吃地瓜、土豆、粉条、芋头等含淀粉很多的食物;
尽量控制无糖糕点的摄入量,虽然这类食物不含蔗糖,但是蛋糕是淀粉做的,制作过程中会用很多油,也会产生热量,不能随便多吃。
文/莫鹏(应急总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预防及控制糖尿病 这些食养建议很重要
“幸亏你来做检查,不然下周你很可能就是昏倒后被抬进医院了。”
3年前,28岁的施麦茹(化名)在一次例行体检时被医生告知得了酮症酸中毒,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她最终确诊糖尿病。在此之前,她对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毫无察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2021年,B站网红博主“墨茶Official”就曾在切除肿瘤时发现罹患糖尿病,最后因酮症酸中毒逝世,令人唏嘘不已。
在贸易行业从业的陈洪杰今年34岁,半年前去医院做检查,阴差阳错下他做了血糖浓度测试,结果显示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比施麦茹幸运的是,因为发现较早,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加以控制,有希望实现临床逆转,恢复到正常水平。
近年来,像施麦茹和陈洪杰这样突然受到糖尿病困扰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Ⅱ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糖尿病发生趋低龄化、长病程、并发症多等特点。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进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患病人数众多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多与不合理膳食有关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显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
的确,在确诊前施麦茹和陈洪杰都过着非常不健康的生活。
在饮食上,施麦茹非常喜欢吃高油高糖、辛辣甜腻等重口味的食物。因为工作原因,她几乎没有时间运动,熬夜、作息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以前我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喝无糖奶茶、无糖饮料等,以为这样不至于影响健康。现在想想,都是自欺欺人。”
而陈洪杰此前经常跟朋友打游戏到深夜,结束后难免会来一顿啤酒烧烤助兴。“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总觉得自己年轻不会出事,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指南》提出8条原则建议,包括: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指南》强调,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可帮助患者良好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支出。
膳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核心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
《指南》中提到,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包含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在保持食物多样的基础上,少油、少盐、限糖、限酒。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另外,应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以便控制血糖。
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
不同证型、不同地区人群可“辨证施膳”
除了日常膳食建议,《指南》还提到了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3类:第一,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第二,气阴两虚,表现为倦怠乏力、心慌气短、盗汗、自汗,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酸膝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第三,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阴虚热盛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
《指南》还参考了不同地区的饮食实践,根据各地食物资源和人群膳食特点,推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糖尿病患者适用的全天膳食食谱。
比如施麦茹所在的华北地区喜面食及畜禽类,蔬菜和水产类摄入不多。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增加蔬菜及水产品的摄入,并按照四季分明的特点强调应季食物的选择。
而陈洪杰所在的华南地区饮食特色主要是粤菜文化,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食不可无汤”,汤料常采用食药物质;其次,华南地区盛产稻米,主要以米为食,例如肠粉、河粉,以及萝卜糕、米糕等各类精致糕点。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患者主食定量,同时合理搭配华南地区各季特色食材。
健康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
施麦茹在医生的建议下创建了一个主食糖分记录表,里面记录了她每餐吃的主食、摄入的糖分。“吃饭前我都会拿出记录表看看今天有无超标,如果过量,那就克制一下;没有的话,就稍微吃一点。”
刚确诊时,施麦茹经历了一段非常崩溃的日子,那段时间她为了控糖,几乎不吃主食,也不敢吃任何高油高糖的食物,但是突然戒断糖让她内心非常煎熬,也很难坚持下去。“有了记录表后,我开始合理规划饮食,不再像之前那样极端,这也让我更容易坚持下来。”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对年轻人来说,比起身体承受的痛苦,糖尿病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压力。施麦茹在与病友的交流中发现,大家普遍担心糖尿病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以及婚育。而陈洪杰在几个月前也经常在“被迫接受”与“无法相信”之间反复横跳。“虽然我还有机会实现逆转,但是感觉身体就像一个已经损坏的车轮,往后一辈子我都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让车轮不再受到损坏。”
“不过,健康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女朋友的鼓励下,陈洪杰开始改变生活规律,合理营养饮食,早睡早起,抓住一切间隙运动。“健康是一种积累,能少熬夜就少熬夜,能少喝一杯奶茶就少喝一杯奶茶,能多运动就多运动,哪怕只有10分钟呢!”现在,陈洪杰的血糖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糖尿病会有2-3年的潜伏期,在这个阶段早发现早纠错是完全可以实现逆转的。”陈洪杰说,“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对糖尿病的了解很少,总觉得患上糖尿病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情。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呼吁年轻人重视血糖,重视糖尿病。”
陈洪杰说,“只需要平时多注意,多了解一些预防糖尿病的小知识,在注意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将自己维持在健康的状态下,就会很大概率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对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来说也是一样。(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糖尿病人饮食实操指南,赶快学起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该指南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糖尿病。
糖尿病和我们日常饮食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面对日益大众化的糖尿病,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呢?下面两篇文章就为大家解读糖尿病患者到底应该怎么吃。
这3种食物糖尿病人往往不敢吃,但万万不能少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提到某些食物就提心吊胆不敢吃,实际上这也是一些误区,比如下面这三大类食物,就是典型的“日常不敢吃,但万万不能少”的食物。
第一种:主食不能少
即使对于糖尿病患者,主食也是一个“好帮手”,而非“破坏王”。
没有主食,能量就有一个大的缺口。主食是糖尿病人的朋友而不是敌人。主食是糖尿病患者的能量基础。只有把主食吃对吃好了,血糖才能控制住。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如果没有主食做保护,热量就主要来源于脂肪和蛋白质,很多蛋白质会像柴火一样被燃烧掉,起不到营养作用,再加上糖尿病患者往往不敢多吃,本来蛋白质就可能摄入不足,再被用来供能,长期如此,会带来脱发、皮肤状态变差、肌肉松弛、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那么,吃哪些主食对血糖控制有利呢?
必须和大家说明的是,没有食物具有直接降血糖的作用,食物本身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血糖升高。
不过,有的食物升血糖快,而一些主食升糖幅度比较小,比较平缓,更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全谷物和杂豆类等含膳食纤维丰富的主食,消化速度和升糖速度都比较慢。
如果习惯吃大米,可在米饭中适当加点红豆、绿豆、芸豆、燕麦米、荞麦等食材,这样不仅升糖速度变慢,营养也更丰富。
第二种:水不能少
一些糖尿病患者会有意识减少饮水,在他们看来,“多饮”会造成“多尿”。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糖尿病的多饮是由于血糖浓度过高,迫使身体增加尿量以排出过多的糖分,而尿排得多,身体丢失水分过多,才不得不多喝水,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简而言之,是“多尿”引发“多饮”,而非“多饮”导致“多尿”,搞清了这两者的关系,自然也就会走出“害怕饮水”的误区了。
糖尿病患者也应养成定时、定量饮水的好习惯。
心肾功能正常、没有特殊禁忌的糖尿病患者,每日饮水量不要低于1500毫升。如果糖尿病患者处于缺水状态,血糖可能因此大幅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其结果是高渗性尿量增多,致使身体内的水分进一步丢失,形成恶性循环。
喝什么水最好?毫无疑问,最佳饮品就是白开水。
大量研究表明,白开水的安全性、纯净度、穿透性都很好,希望大家都以白开水作为饮品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
第三种:水果不能少
水果中有三宝: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鼓励人人食用,包括糖尿病人。
对于患糖尿病的朋友,吃水果需要遵循以下2个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一:血糖平稳
如果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尔以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在11毫摩尔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这三个条件满足的时候,那么享受水果的前提就成立了。
相反,如果近期血糖控制不够平稳,忽高忽低,经常波动,则不具备吃水果的前提。
基本原则二:控制好量
糖尿病人吃水果要选择好种类。对于糖分在15%以下的水果,可适量选用:如西瓜、甜瓜、草莓、樱桃、苹果、雪花梨、柑橘、柚子、桃子、李子、杏、哈密瓜、猕猴桃、菠萝等。
其实,大部分水果都处于低血糖负荷,即使患糖尿病的朋友,在血糖平稳的基础上,可以放心作为加餐食用。吃的时候必须控制好量。每天吃水果的量最好控制在150-200克之间,并且要放在两餐之间吃。
文/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
知识链接
控制血糖,饮食牢记“四个要”
要控制血糖,应该吃什么?怎么吃才科学?应急总医院(原煤炭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韩旸来支招。
每日要规律吃三餐 可加餐2-3次预防低血糖
糖友一定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一天至少吃三餐,两餐之间的间隔应该是4-5个小时。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或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需要在三主餐之间加餐2-3次,可从三主餐中取出部分食物进行加餐,这是预防低血糖的有效措施。
并且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吸收。早餐建议早晨6-8时进食,因为早晨8点以后所有的升糖激素开始作用,对血糖影响很大。睡前如果饿了,可定时小吃,防止夜间低血糖发生。注意不要随意加餐,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加餐宜选用低糖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等,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内的糖友可以适当进食水果,时间选择在两餐之间进食。一定要吃新鲜应季水果,也不要榨汁,因为果汁纤维素含量低,不仅没有饱腹感,还会迅速升高血糖。
水果摄入总量要控制在每天100-200g以内,相当于普通人水果摄入量的一半。加餐零食也可适量吃一些坚果,如核桃、杏仁、开心果、扁桃仁等,以每天30-50g为宜,计算好总能量,同时减少正餐中油脂的摄入。
食物要多样 避免偏爱某一种食物
糖友一定要做到饮食多样化,不能偏爱某一种食物,否则长期会导致血糖逐步升高,也会出现营养不良。按照合理比例,要广泛摄入各类食物,包括谷类、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豆类、奶类和油脂,才能达到营养均衡,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具体来说,每日食谱可细化成——
每日1袋牛奶、200-250g碳水化合物(包括谷类、水果、蔬菜、豆类);
每天3个单位优质蛋白(1个优质蛋白=猪肉1两=鱼2两=鸡蛋1个);
每天500g蔬菜;
多摄入鸡蛋、牛奶、豆制品,最好每天都不要缺;
每日摄入约50克瘦肉;
每周进食2-3次海鱼,这些食物都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
研究发现,如果想控制好血糖,蛋白质的摄取非常重要。血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吃水果,宜选择苹果、梨、橘子等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少吃香蕉、大枣、荔枝、柿子等含糖量相对较高的水果。黑色食物也是糖友的首选,比如乌鸡低脂肪、低糖、高蛋白,很适合体质弱且畏寒怕冷的糖友食用。还有香菇和黑芝麻,硒含量丰富,而硒有着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有助于降低血糖。
碳水化合物要选择复合型 每餐主食不超过100克
每餐主食不要超过100克,多吃玉米、红薯等粗粮,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60%左右。在日常饮食中,糖友应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富含高纤维的蔬菜、豆类和全谷物。糖友主食特别推荐红薯或紫薯,大米饭升糖指数为87,而红薯升糖指数为54。和同等重量大米相比,红薯热量只有大米29%,膳食纤维约是大米的2倍。红薯替代米饭能减少热量摄入,减少血糖波动。杂粮饭也是糖友很好的主食,因为杂粮饭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咀嚼感强,有助于平稳血糖,控制体重。煮杂粮饭(1:2)要比煮白米饭(1:1-1.3)多加些水,煮出来的米饭体积更大,同样的一碗饭,摄入的能量会更小。像红豆(杂豆)、糙米等吸水慢的谷物,需要提前1小时浸泡。
食物要清淡 吃油建议选择植物油
糖友的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选择少油少盐的清淡食物。烹饪宜选用植物油,如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这些质量较好的植物油中都含有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能够帮助胆固醇的正常运转,避免胆固醇的沉积,对控制血糖有积极作用。另外,还有一些清淡饮食的注意事项要提醒大家:
一定要限制盐的摄入,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限制6g以内,6g一般指一个啤酒瓶盖铺平的量;
多吃绿叶蔬菜,比如菠菜、油菜、青菜等,以及胡萝卜、洋葱等,坚持每天吃500克以上;
不要吃油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油条、油饼、麻辣烫都不要吃;
尽量不要吃地瓜、土豆、粉条、芋头等含淀粉很多的食物;
尽量控制无糖糕点的摄入量,虽然这类食物不含蔗糖,但是蛋糕是淀粉做的,制作过程中会用很多油,也会产生热量,不能随便多吃。
文/莫鹏(应急总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