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适合糖尿病喝的啤酒(适合糖尿病喝的汤)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得了糖尿病,想喝酒,就选这4种

首先,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以避免过量酒精给身体造成的伤害。

但有些场合,不可避免地需要喝一点。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选择这几种酒:

1.干葡萄酒:干葡萄酒的糖分几乎已发酵完,每100克葡萄酒中含总糖低于 4 克,是糖尿病患者饮用葡萄酒的最佳选择。常见品种如:干红、干白。

2.啤酒中的干啤:干啤使用了特殊的酵母,含糖量低于普通啤酒,所含能量较低。

3.啤酒中的无醇啤酒:无醇啤酒的酒精度数低于普通啤酒,但是依然具备不逊色于传统啤酒的香气和口感。

4.白酒中的低度白酒:建议选择酒精度在 40%vol 以下的低度白酒。酒精度数越高,饮用量越少。

如果是 55 度的白酒,即每 100 毫升酒中的酒精含量为55毫升,换算后,糖尿病病友每天可以喝 30 克白酒,大约 1 两多一点。如果是 38 度的低度白酒,糖尿病病友每天可以喝2两。

最后提醒大家,无论喝哪种酒,一定要限量。

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克,男性不超过 25 克(15 克酒精相当于 3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45毫升蒸馏酒)。

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波动大,近期经常发生低血糖,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高血脂、痛风、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等要禁止饮酒。

糖尿病人能喝酒吗?红酒、白酒、啤酒该如何选择?

无论是聚会、应酬还是与亲戚朋友吃饭,餐桌上总是少不了“酒”的影子,“喝酒”仿佛已经成了常态。但从健康的角度看,酒精是一种相对较高热量的饮料,大量饮酒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过量的摄入酒精会影响血糖水平,严重时会诱发并发症。

图源网络,侵删

说到这,就有糖友不解了,难道糖尿病病人一点酒都不能碰吗?

糖尿病患者的确应尽量避免饮酒。

大量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酒会扰乱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饮食和用药,从而导致血糖波动和失控。酒精可以抑制肝脏的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反应,直接损坏胰腺,使原本受损的胰腺功能再遭重创,还可抑制降糖药物的分解和排泄。

图源网络,侵删

但在某些情景下,喝酒也是不可避免的,若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

①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②男性不超过25g。

(15g酒精相当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45ml蒸馏酒,每周不超过2次)

并且应警惕酒精可能会诱发低血糖,因此要避免空腹饮酒。

图源网络,侵删

那如果糖尿病患者要喝酒的话,白酒、红酒和啤酒该如何选择?

1、白酒的酒精度高,对肠胃的刺激较大,对肝脏的危害也较大,因此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饮用。

图源网络,侵删

2、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饮用葡萄酒,但是绝对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最好每次饮用一小杯为宜。但一般葡萄酒含糖分较高,为了保证安全和身体健康,应尽量选择糖分含量相对低一点的干红。

图源网络,侵删

(干红是葡萄酒的一种,但酿造原料为红葡萄,且酒体是红色的,喝起来几乎没有甜味。)

3、啤酒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分为了很多类,有生啤酒、熟啤酒、干啤酒、无醇啤酒等,在血糖控制稳定的前提下,干啤酒比较适合患有糖尿病的糖友饮用。

图源网络,侵删

但是呢,我们还是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喝酒,因为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应用胰岛素或其他糖尿病药物,酒精也能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时,发生酒精性低血糖的风险较高:
  • 空腹喝酒
  • 应用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
  • 只喝酒不吃饭
  • 饮酒过量

肝脏分解酒精大约需要1~1.5个小时,在人体成功代谢酒精之前,低血糖的风险一直存在。

图源网络,侵删

糖尿病患者若能戒酒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但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糖尿病患者若要饮酒,要满足以下条件:

1、血糖控制平稳,空腹血糖在7~8mol/L以下

2、无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胰腺炎等);

4、肝功能正常;

5、非肥胖者。

并且在喝酒的过程中要记住以下几点:

1、对于正在注射胰岛素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应吃点东西再喝酒,避免空腹饮酒;

2、喝酒前检查一下正在服用的药物,看是否有禁忌酒精的事项,或咨询医生;

3、血糖波动不大时,可以适量小酌一杯红酒或啤酒;

图源网络,侵删

但总的来说,喝酒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弊多利少,稍不注意还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能戒酒应该尽量戒酒。

聚会、应酬等喝酒的场合能婉拒应尽量婉拒,如不能拒绝,但无论哪一类型的酒,也应该少量饮酒,做到心里有数。

平时应多吃低血糖指数的食物以及高纤维饮食,可帮助降低血糖血水,比如全麦、蔬菜和水果等,并且要达到或保持适度的体重以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人实在想喝酒?市面上的众多酒类,有没有哪一种适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一杯酒,牵动多少人的心?

糖尿病人能不能喝酒?这几乎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在某一刻思考的问题。

或许是朋友聚会时,大家纷纷举杯,自己却只能端着一杯白开水,心里泛起一丝遗憾;又或许是春节家宴,儿女给长辈倒上小半杯酒,热络地劝着:“喝点吧,解解乏!”而糖尿病患者只能尴尬地摆手,叹口气:“医生说不能喝。"

但真相真的如此绝对吗?糖尿病患者真的一点酒都不能碰?如果特别想喝,有没有哪种酒相对“安全”一些?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一次科学探索。

糖尿病与酒精:一场微妙的博弈

我们先来看看酒精进入人体后到底做了什么。

酒精(乙醇)进入肝脏后,会被酶分解成乙醛,再进一步代谢为乙酸,最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这一过程中,肝脏需要“全力以赴”去处理酒精,而其他功能就会暂时“让路”——其中就包括调节血糖的能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影响可能并不起眼,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糖尿病人的血糖调节本就存在问题,而酒精的加入,无异于让这套系统变得更加混乱。

· 短期影响:饮酒后,肝脏的“注意力”被酒精占据,血糖生成减少,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尤其是空腹饮酒或服用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低血糖的风险更高。

· 长期影响:长期酗酒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糖尿病病情,同时影响肝脏代谢功能,甚至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等问题。

是否意味着糖尿病人就必须彻底戒酒?是否所有酒类对糖尿病患者都是“毒药”?

不同酒类,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

1.白酒:糖尿病患者的“禁区”

白酒的酒精浓度极高,通常在40度以上。

一小杯白酒(50ml)就含有20克以上的纯酒精,这对糖尿病患者的肝脏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负担。

白酒几乎不含其他营养成分,不利于血糖控制,还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加重

结论:白酒,还是算了吧!

2.啤酒:看似温和,实则“糖分炸弹”

有人觉得,既然白酒不行,那酒精度低的啤酒是不是更安全?

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

普通啤酒的酒精浓度确实不高(一般在3%-5%),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却相当可观

一瓶500ml的啤酒,含糖量可以达到15-20克,相当于喝了一杯加糖饮料。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隐形糖”可能比酒精本身更危险。

更糟糕的是,啤酒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喝多,一瓶接一瓶,最终摄入的酒精和糖分可能远超预期。

结论:啤酒,慎重!

3.红酒:糖尿病人的“相对安全区”

如果真的想喝一点酒,红酒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最不坏的选择

红酒的酒精浓度在12%-15%之间,比白酒低很多,同时也不像啤酒那样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

更重要的是,红酒中含有多酚类物质(如白藜芦醇),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心血管健康也有一定好处(《糖尿病护理》期刊,2015年)。

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可以放开喝红酒。

关键仍然是控制量!

建议:如果血糖控制稳定,偶尔饮用50-100ml(约半杯)干红葡萄酒,相对来说风险较低。

但要注意:一定不要加糖或喝甜型红酒!

结论:红酒,少量可行,但不宜贪杯!

给糖尿病人的饮酒建议

如果糖尿病患者真的想喝酒,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不超过15克,女性不超过10克(大约相当于100ml红酒)。

避免空腹饮酒:空腹喝酒最容易引发低血糖,最好搭配富含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食物(如坚果、鸡蛋、鱼肉)。

远离高糖酒类:如甜酒、米酒、果酒等,这些酒的含糖量往往比你想象的要高。

监测血糖:饮酒后,务必在2-3小时内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风险。

特殊情况应完全禁酒:如糖尿病并发症(肝病、神经病变)、服用特定降糖药(如磺脲类),或医生明确建议戒酒者,应严格遵守医嘱。

结语:酒虽美,健康更重要

“人到中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人喜欢借酒消愁,有人把酒当作社交润滑剂,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一杯酒的代价可能比想象中大得多。

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偶尔小酌一杯干红葡萄酒,或许是可以接受的底线。

但如果血糖波动较大,或已有糖尿病并发症,趁早戒酒,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酒桌上,或许有人会劝:“来嘛,喝一点没事!”但真正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糖尿病不只是一个医学名词,而是一场需要智慧管理的生活方式。

下次面对酒杯时,不妨问自己:“这一杯,值得吗?”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护理》期刊,2015年,“红酒对白藜芦醇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研究”

2. 中国营养学会《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糖尿病患者限制酒精摄入

3.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糖尿病患者饮酒的风险与管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