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识脱口秀(吐糖尿病的知识)
聚焦糖尿病逆转 交流新理念新技术
为增进本市各区及基层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工作者对内分泌代谢领域临床诊治进展和最新动态的了解,提高对慢性疾病综合管理质量,及时洞悉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科前沿,7月7日-8日,由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区协作组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承办的“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区协作组学术年会顺利召开。此次会议邀请本市内分泌领域知名专家,就近年来内分泌代谢领域新指南、新理念以及临床工作中常见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和讨论。会议设糖尿病、甲状腺及甲状旁腺、肥胖及高血压、骨质疏松等不同专题。
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郁东海,上海市医学会副秘书长宁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副书记、副院长、浦南医院院长牟姗及王卫庆教授、彭永德教授、石勇铨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词。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石勇铨教授详细讲述了内分泌性高血压筛查的必要性以及筛查要点。东方医院冯波教授则为基层医生提出了糖尿病治疗的现状和挑战,并指出了诊治的新策略。众多专家还对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骨质疏松等方面进行授业解惑。
近年来,浦南医院内分泌科依托宁光院士领衔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对“一胖一骨伴五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联合营养科、心理师、中医康复科等实现“共管共治齐达标”。目前糖尿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大部分都伴有超重和肥胖,对这部分初诊病人治疗首先要以糖尿病缓解为目的,通过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重塑健康生活方式,结合合理药物使用,必要时进行胃减容手术等综合策略来实现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浦南医院还特聘“首届国之名医”邹大进教授领衔成立“糖尿病逆转中心”,为2型糖尿病患者逆转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提高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率。
会上举办了青年医师科普演讲比赛,来自各区县的11家社区及二、三级医院的19位青年医师通过演讲、情景剧、脱口秀等形式,充分展示了青年医师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风采。最终来自泗泾医院的崔轶坤、杨丽娟两位医师通情景剧表演获得桂冠。
此次会议对促进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交流,提高慢性代谢性疾病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医学专业人才,维护广大民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医学会将坚持为大家搭建好学习交流的讲台和桥梁,助力优秀的青年医学专家在医学道路上勇攀高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赞赞赞!福建这些医生说起“脱口秀”,包袱里都是知识点!
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流行形势严峻,防控任务任重道远。2型糖尿病早期优化血糖管理以促进血糖达标及全程管理以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尤为重要。
为进一步探索更为科学、有效和便捷的2型糖尿病全病程管理策略,9月8日,《福建卫生报》社举办主题为“降糖无忧 长期获益”的糖尿病全病程管理能力提升演讲活动(福建赛区)。
会议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刘礼斌、第900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徐向进教授任大会主席,徐向进教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陈小敏教授主持。
活动现场,六组选手将专业知识融入脱口秀中,“传奇”病人的糖尿病逆袭记、用天津快板说糖尿病管理,门诊心得体会……医生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用风趣的“医式”语言,讲述医患趣事,为大家带来科学、专业、有趣的糖尿病管理知识。
最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选手分别获得一、二名,将代表福建赛区晋级全国半决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刘礼斌教授告诉记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超70%。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49%,糖尿病患者管理任重道远。
这就需要医生们既要有专业知识,也要有科普力,能够放下身段,面向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进一步发挥医务人员在健康科普中的“主力军”作用,让患者形成有利于糖尿病防治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2017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的带领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在福建省率先成立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MMC),以内分泌科为中心,辐射眼科、神经内科、营养科等相关科室,提供诊断、筛查以及治疗等一站式服务,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临床药师、超声医生驻点MMC,方便患者获得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药物指导,以及并发症的筛查。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来源:福建卫生报
体检大佬抢饭碗,这场出圈脱口秀竟有这么多“健康干货”
曾几何时,我以为搞健康产业的大佬们,举办发布会应该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总之不应该是像爱康集团的《我爱健康 BOSS SHOW》一样,让李雪琴呼兰和程璐齐聚一堂,因为他们看起来就不具备很有说服力的健康。但是完整看完这场新品发布会暨脱口秀后,我悟了,原来各位是来做反面教材的。而且不得不说,这些反面教材过于真实,足够让无数人被一次次扎心。
比如李雪琴就说,自己老妈心大得惊人,喝酒属于能喝八两喝一斤的选手,腿摔断了躺在床上,心里惦记的还是喝两口——总会让人联想起家里那些永远不把体检当一回事,恨不得去体检中心吃完早餐就走人,永远坚信自己没病的长辈。她还有个二舅,是另一种典型——永远坚信自己有病,一看就是会为了长命百岁散尽家财买微商保健品的人。摊上这样的长辈,似乎不焦虑不行,但这还不是焦虑的全部,因为更多和像李雪琴这样的年轻人,自己也到了生病的年纪。
就像另一位脱口秀演员呼兰说的,在做编剧之前有很多想象,觉得以后做编剧了要写很多稿子,后来发现想象力不够用,因为没想过做了编剧还要得很多病。
其实对于打工人来说,不仅仅是颈椎病、腰肌劳损和失眠是“老熟人”,便秘、胃病和脂肪肝也不会迟到,更不会缺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可能都是癌症最初的小信号,却在忽视中酿成了大问题。
在中国,癌症早已成为第一大健康杀手,每天有超过一万人确诊癌症,但很多患者在发现自己患癌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中晚期癌症的治愈率之低人尽皆知,但同样还有人不知道的是,命运其实不是没有给过改变一切的机会。
疾病早筛,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的筛查指南,结直肠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是目前四种可以通过有效筛查,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被检测出的癌症,而一旦在早期发现,90%的癌症是可以治愈的,所以,怎么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成为这幸运的90%,爱康集团和他的合作伙伴们都在努力给出答案,就像诺辉健康的执行董事兼CEO朱叶青在这场脱口秀中所说的那样,不能火星子不掉在自己脚面上就不觉得疼,而是要意识到,火星子甭管掉在谁的脚面上都疼。
诺辉健康从2015年开始,致力于高发癌症的居家早筛,推出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居家就可以进行采样,只需要快递样本,5个工作日就可以线上或线下获得检测报告。该产品获得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癌症早筛产品注册证,不仅意味着面向C端的癌症早筛技术正式获得监管认可,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出台了早筛产品的评定标准。
手握这张许可证的诺辉健康,在21年2月18号港股敲锣上市。常卫清®高达99.6%的阴性预测值指标,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漏检,阴性受检者基本可以在一年内放心不做肠镜,大大提高了中国城市第二高发癌症-肠癌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可能性。
另一个致命杀手则是肝癌。在中国,肝癌的发病率排在第四位,死亡率却排在第二位,每年都有38万人死于肝癌,虽然在二十到三十年的发展期里,前二十几年都可能是治愈率高达90%的潜伏期,但这种癌症的特点却是,早期发现不了,晚期治不好。
泛生子甘预®则是一种肝癌早筛项目,受测者只需要到爱康集团的体检中心采集10ml的血液邮寄给泛生子,就能通过泛生子首创的肝癌分子分型测序矩阵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检测自己是否存在肝癌隐患,以及在可治愈期发现并及时处理肝癌,灵敏度高于93%——如果你知道肝癌在中国带走了多少鲜活的生命,也许就会对这个数字有更多的感触。
在脱口秀上,泛生子基因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思振就在自己的分享中说,世界范围内,一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而在世界范围内,以肝癌为死因的人群中,也有超过一半是中国人。喝酒、熬夜都是肝癌的诱因,所以,如果不能做到日落而息,拒绝一切酒精,那么肝癌早筛,一定是我们的保命法宝之一。
既然提到癌症,我们不得不说的还有十大高发癌症之首的肺癌,以及尤其在男性群体中高发的膀胱癌。
《2015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发病率为57.26/10万,因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1万例,死亡率45.87/10万;而《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数据也显示:2015年中国膀胱癌发病率5.80/10万,死亡率2.37/10万,而且还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所以,在这次“我爱健康 BOSS SHOW”上,爱康又宣布即将与基准医疗达成战略合作,提供肺癌和膀胱癌的早筛项目。以后,通过医学影像CT的AI分析,加上血液样本中DNA甲基化检测,就能评估肺结节风险来筛查肺癌,也能通过检测受检者尿液样本中特异的DNA,从基因层面判断尿路上皮癌风险——可以说,为了让大家都能离癌症和死亡远一点,爱康已经相当的努力。
当然,活着是个哲学问题,如何有质量的活着更是个哲学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身体健康的窗户,无论是越来越年轻化的“三高”,还是职场人的青光眼风险、黄斑变性风险,甚至是脑瘤风险,通过对视网膜的检查都能早筛出来。
作为人体唯一可以直接观察血管和神经元的地方,视网膜的血管十分丰富。鹰瞳Airdoc推出的人工智能视网膜健康风险评估产品,是通过眼底相机,拍摄视网膜影像,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在一分钟内,就可以评估出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这种人工智能算法是通过对千万张眼底影像的收集、标注和大于一百层的卷积神经网络来实现的。
目前鹰瞳Airdoc的产品通过一张视网膜照片可以评估约50种健康风险,包括动脉硬化、静脉阻塞等眼部风险以及心梗风险、高血压风险、糖尿病风险等一些高危风险。根据鹰瞳Airdoc在2020年的数据统计,通过视网膜照片筛查出重大阳性警示单并引导到三甲专家确诊的有4,981人。因此,通过人工智能对视网膜照片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做到健康问题、重疾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是现代人维持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算法医疗时代,让条条大路通健康
永远有人年轻,但年轻显然不是“免病金牌”,业内首次以脱口秀形式举办新品发布会的爱康,显然也是希望能够用更轻松化、趣味化的形式,引起年轻人对疾病早筛的关注,毕竟在重疾发作的年龄不断拉低的现在,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健康,离癌症、三高这样的疾病,也并不遥远。
所有的疾病都没有回头路,筛查这件事,迟到总比不到好,这也是爱康和各种早筛项目达成紧密合作的原因,而达成合作的另一个基础,则是各个公司对算法医疗的一致信赖。
不可否认,算法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场脱口秀中,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也表示,爱康要做的就是算法医疗时代GPS的普及者,而这个“GPS”,就是爱康通过AI技术,为医生们提供的人体导航,毕竟老司机们虽然经验丰富,但只要是人做出的判断,精密程度就不可能达到100%,所以,导航的目的,就是为诊断提供双重保险,同时,也能让经验并不是那么丰富的新手司机,同样能“安全上路”。
目前,虽然“病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年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随着患者的增加,医疗资源却没有得到同等速度的增长,高质量的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一些顶级的三家医院,有经验的医生不够多,始终是医疗体系中的痛点,也在限制所有医疗机构的发展,而算法医疗时代的好处,就是借助人工医疗大数据,让人工智能去分担医生的部分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做更多的诊断,而经验不购丰富的医生,则可以做更准确的判断。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爱康,在2021财年影像科预计会诊断超过800万张X光片,如果全部通过传统方式,由医生一张张进行诊断,效率是可以想见的低,而在应用了人工智能后,AI会对影像资料进行预处理,给出初步的诊断性建议,医生则可以根据这些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诊疗,从而大幅提高诊断效率——但AI的作用,还不仅仅局限于“速度”上。在爱康,已经有超过200万人参与过视网膜检查,而在应用了人工智能的分析之后,AI技术甚至诊疗出了通过传统方式从来没有发现过脑瘤,这显然也是算法医疗带来的另一重惊喜。
在刚刚颁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我们也可以看到,关注的重点开始从“治疗为中心”到“全民健康为中心”进行转变,“预防”成了高频关键词。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进行正规、准确的体检是重要的预防途径,而对于爱康和他的伙伴们来说,降低、延缓慢性病的发生,显然也将是更加艰巨的责任。但就像张黎刚在脱口秀上所说的那样,在科技的赋能下,在算法医疗的帮助下,在打破了被医疗资源限制的天花板之后,条条大路,最终都将通向健康。
本文授权转自36氪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