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药吃吗(糖尿病有药吃吗能控制吗)
糖友,这些药您得躲远点!
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十分重要。有些药物如激素、利尿剂、烟酸等,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药,糖友应尽量避免服用。
激素类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生长激素等,可引起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的分解和减少机体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人体血糖水平升高和糖耐量降低。避孕药可减少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可使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升高血糖。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拟交感神经类药物
如沙丁胺醇,在使用时可能会促使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然而,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时,其对血糖造成的波动会相应变小。
烟酸
又称为维生素B3,在起到降低血脂作用的同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升血糖作用。另外,目前临床上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会损伤患者的胰腺β细胞,进而间接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但这点似乎还缺少相对明确的循证医学依据。
降压药
降压药中的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对糖耐量影响较大,对β细胞有毒性作用,在导致患者出现低血钾的同时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因而糖尿病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会通过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及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而诱发机体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应当慎用。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岛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机体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而且这种升血糖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剂量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类药物
氯丙嗪、氟哌啶醇、三氟噻顿、氯氮平、舒必利、奥氮平、利培酮等可导致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的反应性,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其中氯丙嗪升糖作用最为明显。但通常情况下此类药物并不会引起严重的高血糖样不良反应。
蛋白酶抑制剂
如奈非那韦、沙奎邦韦、茚地那韦等,在抗HIV病毒治疗且维持较长时间后,可能会诱发高血糖症。患者应在治疗之前和第一年治疗中每间隔3~4个月检测基础血糖水平,若血糖稳定,才可以逐渐减少检测的次数。
化疗药物
如铂类、环磷酰胺等可对胰岛β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的升高。此外,异烟肼、利福平、加替沙星、胺碘酮、甲状腺激素等药物也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其中人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加替沙星还可能会引发血糖水平紊乱。
事实上,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与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可能会诱发血糖升高的药物;若必需联合用药时,更加应当注意给药剂量和对血糖的影响,定期检测血糖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并适当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品种与剂量。此外,密切注意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影响降糖药代谢的酶诱导剂或酶抑制剂,根据患者的基础水平和实际情况去调整药物剂量,合理、安全用药。其实,上述情况对于血糖水平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而言,同样有意义。
文/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石浩强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糖尿病只能吃药,不能用胰岛素,否则身体越用越废?深度辟谣
大家好,我是一名肾内科医师。大家有所不知,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其实一直都是在向上增长。这与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人口老龄化、肥胖率都有很大关系。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病人数量已达到1.096亿,高居世界第一。有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指出,我国约60%的糖尿病病人未被诊断,糖尿病这一诊断名词虽然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具体关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的疾病科普却远远滞后。所以国家卫健委也一直在倡导“健康中国行”的主题活动,旨在让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更早、更正规的接受疾病治疗。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唠唠糖尿病用药的那些事。
●笔者虽然从事的是肾内科,但是我告诉大家肾内科医师是半个内分泌医生你们还别不信,因为糖尿病有一个重大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肾病,所以不少因糖尿病的原因出现肾功能问题后都会在我们科室随访、治疗。我通过接触这些糖尿病患者后发现,有些患者、患者家属至今仍被糖尿病的一些谣言所左右。
●前两天我们科收治了一位糖尿病肾病的老太太,她出现肌酐、蛋白尿已经有2年了。这次来住院的原因是肌酐比去年复查时高了100多,血糖也控制的非常不好。岂知老太太以及他老伴并没有当回事,经常查完房就不见人了,血糖也测不到折腾了好几天。根据她具体疾病情况及血糖水平,决定家用胰岛素治疗。这一说,老太太和她老伴情绪非常的激动,说道:胰岛素都是害人的,不能打,一打这辈子就脱离不了了,而且打了之后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差,人就这样废了。我那个邻居就是..........,所以还是吃药好。
●其实糖尿病并不是这几十年才有的,在古代,我们的传统医学将它归属于“消渴”症的范畴。这在我国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已有论述。在现代医学的观点中,认为它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根源在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导致的。糖尿病可划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在亚洲较为少见。所以我国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以“2型糖尿病”为主,可占到95%及以上。
●结合我上面谈到的这个病例,如果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时,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疗法调理。如血糖仍控制欠佳,则需根据胰岛素分泌、利用情况、血糖水平加用适合其服用的降糖药物。但是请注意,口服药物虽然是糖尿病比较优先的选择,但是罹患糖尿病后疾病其实一直还在进展,它将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治疗方式、治疗药物都需随着疾病的病程、并发症情况动态的调整。
●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其实是一个完全缺乏或严重缺乏的特点,他们的胰岛功能都很差,所以分泌的胰岛素是非常少的甚至没有。而2型糖尿病它又稍有不同,它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早期可表现为β细胞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延迟,容易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以及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
●随着疾病向前发展,β细胞的功能还会进一步恶化,这时候糖尿病病人有功能的β细胞数量也随之减少。就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空腹以及餐后血糖均升高,而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吃东西,没有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此时病人就需要借助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
●在这我告诉大家,如果是1型糖尿病,那在刚发病的时候就要使用胰岛素(根据它的疾病特点所决定,不理解可以看看上面我对1型糖尿病原理的介绍),而且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如果是2型糖尿病的病人,在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还是不达标,那就要考虑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的方案了。
●很多病人不了解这个疾病,他们只是把血糖值当做一个单纯的“数值”,我只能说可怕!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当人体处于异常的血糖值时,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将会损害你的胰岛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β细胞进一步恶化,还会损害我们的血管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 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或直接诱因。
●根据指南推荐,当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口服降糖药物很难快速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出现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脑血管病时都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现在回到我上面讲的这个病例来看,老太太已经出现了肾脏并发症,而且肌酐也呈进行性升高,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仍不达标的情况下(出现糖尿病肾病后有不少肾毒性的降糖药物都不适合使用),其实已经有了胰岛素治疗的绝对指征。
●这时候有朋友可能会说,我到了这个地步,但就是不用胰岛素,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我只能说不尊重自然规律那吃亏的必然是自己,关于高血糖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我上面已经和大家谈到,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终有一天会从量变到达质变,然后彻底爆发。某一天突然倒地不醒了,那可能就是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错,这是一个大大的“谣言”。很多人可能会说,胰岛素用了就再也脱离不了了,在这我告诉大家,这不是胰岛素这个药物导致的,这是你的疾病所决定的,你的疾病已经到了用这个药的地步,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故糖尿病亦是如此,它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它是会随着患病时间逐渐进展的,所以所谓的“依赖胰岛素”其实是一 种某些谣言“偷换概念”的说法。
有长、中、短效胰岛素,该选择哪一种?●确实,近年来有多个品种的胰岛素都投入市场。像短效胰岛素比较常见的有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25等;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关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方式,可划分为基础胰岛素方案、预混胰岛素方案两大类,如下:
●基础胰岛素方案
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果仅仅是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可以保留原有的口服降糖药物,无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如果这样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的可以,但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可以看近3个月你的血糖控制的如何),那就需要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所以总结起来这种治疗方案一简单方便容易被病人接受,二来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偏低,而且剂量调整起来简单,体重增长的比率也比较低。
●预混胰岛素方案
主要包括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这种方案需根据病人的血糖水平,选择每天1-2次的注射方案。如果使用的是每天2次的注射方案时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这种方案一来容易学习,二来比多次皮下注射方案注射次数要少,而且比较容易控制餐后血糖,只能说各有千秋。关于药物的起始剂量、调整时剂量的增减由于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所以这里我不再一一分析。
综合总结我国的糖尿病虽然患者人数众多,但是疾病真正的普及、知晓率还远远不够。所以我还那句话,科学、理性的认识糖尿病很重要,由于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门诊或者住院时医生又没有太多的时间一个个的和病人详细的交待清楚,所以不少病人对于糖尿病也是一知半解。基于此,有些病人可能就会因自己的主观性而对疾病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误信谣言,所以今天我也是特意查阅了不少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下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携手让谣言无处遁形!
注:本文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由于临床经验有限,时间仓促,难免可能有遗漏、错误之处,还望大家及时指出。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真相来了#@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辟谣
参考: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P725-748.
2、中国医生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0):865-870.
【药师说药】含“糖”药物,糖尿病病人究竟能不能用?
随着人们对口服药物的口感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甜味剂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药用辅料,用于掩盖药物的咸、涩和苦味。从普通的糖衣片、含片、咀嚼片、泡腾片、糖浆剂、口服液到中药颗粒剂等制剂均添加有甜味剂。
面对这些有甜味的药物,不少糖尿病病人会担心,我们能不能服用?跟着药师一起来看一看吧。
为了解决这一困惑,首先让我们先学会识别药用辅料甜味剂。我国在1988年前仅有蔗糖、糖精等几种甜味剂可用于医药制剂。但由于蔗糖很容易吸湿,在高温高湿地区加糖制剂时有发生霉变现象,因此,卫生部一直要求制药企业降低蔗糖在制剂尤其是中药制剂的用量,同时开发更安全可靠的甜味剂产品。
从2000年以来,我国已批准包括甜菊素(又称甜菊糖)、阿司帕坦(又称阿斯巴甜)、木糖醇、甜蜜素和高果糖桨等甜味剂正式用于医药制剂。目前,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的甜味剂大约有15种,例如三氯蔗糖、阿司帕坦、甜菊素、D-木糖、木糖醇、果糖、蔗糖、麦芽糖等[1]。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几种常见药用甜味剂和一些相关含有甜味剂的药物。
天然甜味剂
蔗糖,是我们熟知的一种天然甜味剂,由甘蔗和甜菜加工而成,它在体内可以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人生活中需要严格控制蔗糖的摄入。蔗糖作为甜味剂被广泛用于药物中。
✔一些中成药常被制成糖衣片,它们表面包有一层糖衣用于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如护肝片、黄连素片等。
✔急支糖浆、强力枇杷露等常见的糖浆剂,这类糖浆剂对于糖尿病人需要慎用甚至禁用。
✔中成药中的颗粒剂如小柴胡颗粒、感冒灵颗粒等,口服液如蓝芩口服液、羧甲司坦口服溶液等,保护胃黏膜的硫糖铝口服混悬液、磷酸铝凝胶等诸多药物均以蔗糖作为甜味剂。
在使用以上药物的时候,糖尿病患者需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关注药用辅料和用药注意事项。某些药物说明书中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禁用,大多数含糖药物说明书则指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那么要如何使用呢?
对于糖衣片,在常规服用剂量下摄入蔗糖量很有限,对血糖影响并不会很大,但对于糖浆剂、口服液等含糖量相对较高的药物不要过量服用。参照说明书使用,如磷酸铝凝胶说明书注意事项中有指出“每袋磷酸铝凝胶含蔗糖2.7克,糖尿病患者使用本品时,不超过1袋”。服用了药物之后注意监测血糖。研究表明蔗糖引起的血糖升幅并不比相同能量的淀粉引起的升幅更高,所以在服用了含蔗糖量较高的药物时,可以考虑降低碳水化合物(主食如米饭、面条等)、脂肪等其他营养素的摄入量,避免过多能量的摄入[2]。
木糖醇为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在体内的代谢无需胰岛素的参与,对血糖不产生影响,此特点是木糖醇适用于糖尿病人的基础[3]。但口服木糖醇大于40-50克/天时,容易导致腹胀、恶心、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所以不能超量使用[4]。
甜菊素,从巴西甜叶菊的叶子里提取的一种天然甜味剂,甜度相当于蔗糖的200-300倍,热量远低于蔗糖。目前的研究认为甜菊素有抗糖尿病、降血压、抗菌抗病毒、抗炎等药理作用,是一种公认安全的甜味剂[5]。南方医院自产制剂咽炎饮中就使用了甜菊素作为甜味剂。
合成甜味剂
三氯蔗糖是以蔗糖为原料经氯代而制得的一种非营养型高倍甜味剂,其甜度可达蔗糖的400-500倍,具有甜味高、性质稳定、无热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
阿司帕坦,又称阿斯巴甜,它的甜度是蔗糖的180倍,比蔗糖含有更少的热量,因此被广泛的作为蔗糖的替代品。由于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所以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并要求在标签上注明警示。常见药物如肺力咳合剂说明书注意事项中有指出“苯丙酮酸症患者不宜使用”。
以上两种甜味剂均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非营养性甜味剂,在低于日容许摄入量(每人每天每公斤使用毫克量:三氯蔗糖:0-15mg,阿斯巴甜:0-40mg)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使用这些甜味剂是安全的,但目前仍无足够证据支持合成甜味剂可减少糖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6]。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第四部),2015版
[2]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7(2):73-88.
[3] Wolnerhanssen BK, Cajacob L, Keller N, Doody A, Rehfeld JF, Drewe J, et al. Gut hormone secretion, gastric emptying, and glycemic responses to erythritol and xylitol in lean and obese subject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6;310(11):E1053-61.
[4] Storey D, Lee A, Bornet F, Brouns F. Gastrointestinal tolerance of erythritol and xylitol ingested in a liquid.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7;61(3):349-54.
[5] Momtazi-Borojeni AA, Esmaeili SA, Abdollahi E, Sahebkar A. A Review on the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Steviol Glycosides Extracted from Stevia rebaudiana.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17;23(11):1616-22.
[6] 胡国华,马正智.我国功能性高倍甜味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8(S1):68-71 130.
南方医院药学门诊出诊专家由南方医院5位临床药师组成,旨在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教育和指导。
出诊地点:门诊大楼1楼,门诊药房旁。
收费标准:
主任药师:30元/次,副主任药师:20元/次,主管药师:10元/次(具体根据当日出诊药师收费)
挂号方式:
1. 咨询室挂号:诊疗卡预存钱,读卡挂号
2. 挂号机挂号:大厅挂号机自主挂号:专科门诊→药学门诊
3. 窗口挂号以及电话预约挂号020-61641888
投稿看这里
欢迎各医疗机构药学人员以个人的名义或集体(医院、科室)的名义投稿。
来稿方式:稿件发至邮箱pharma_jiali@163.com;
联系电话:李佳 137-1103-0785
稿件请务必署名:作者或单位名称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以便及时沟通。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赵然然 责编:陈广泰
猜你喜欢
【重磅】未来已来!广东首批22家互联网医院上线!看病足不出户超方便!
【提醒】男子竟同时患3种癌症!只因30年来他每天都做的这件事......
【燃爆】正式开抢!350坐席30秒抢光!场面太惨烈了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网站微信建设培训班主页报名
点个“在看”,提醒身边的糖尿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