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即食玉米粒(糖尿病患者玉米可以当主食吃吗)

营养师广喆 0
文章目录:

泓森一五九:6种主食,建议糖尿病人经常吃,血糖影响小,还营养

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对血糖影响明显。所以很多糖尿病的人不敢吃主食,但是主食也是我们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不吃主食,人会变得虚弱易怒,还可能出现酮体,甚至导致酮症酸中毒。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主食是很有必要的。这6种主食对控糖和健康很有帮助。建议糖尿病的患者常吃。

糙米

糙米中的膳食纤维比精米高十几倍,其碳水化合物被粗纤维组织包裹,人体消化吸收速度慢,因此能很好地控制血糖。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的研究人员发表在《内科学年鉴》上的研究成果表明,每周只吃2份糙米就能降低患病风险。每天用糙米代替1/3左右的白米,可以降低16%的2型糖尿病风险。

燕麦

燕麦籽中含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对延缓餐后血糖升高、改善血脂非常有帮助。

但由于加工和烹饪方法的影响,燕麦中的β-葡聚糖含量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燕麦种子中β-葡聚糖的含量为5%,但将燕麦种子压成燕麦片,加工成即食燕麦片,膳食纤维的含量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很多糖友在吃了即食燕麦片后会发现自己的血糖并不好,甚至比其他主食还要高。

巴比伦神话中的风雨神

建议糖尿病患者吃燕麦,烹饪时优先选择燕麦粒。

荞麦

荞麦富含膳食纤维,含量是普通精米的10倍。与精米相比,纯荞麦制品的血糖生成指数明显较低。荞麦含有一种叫做芦丁的生物活性物质。现代研究证明,这种物质有助于降血脂和减肥。

糖尿病患者可以常吃荞麦代替一些细粮,可以选择荞麦面条作为荞麦馒头或者荞麦面条。但由于荞麦性寒,脾胃虚寒,不建议经常腹泻的人常吃。

鹰嘴豆

鹰嘴豆富含植物蛋白,蛋白质品质优于普通红薯和普通杂豆。鹰嘴豆具有高膳食纤维和不易消化的直链淀粉,血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较低,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鹰嘴豆的脂肪中,75%是不饱和脂肪(“好”脂肪),亚油酸占43%,对改善血脂也很有帮助。

糖尿病人在煮杂粮饭或粥的时候可以加入适量的鹰嘴豆,或者尝试用鹰嘴豆等豆类挤豆浆。

藜麦

藜麦既不是小麦,也不是谷物,更不是豆类,而是藜科。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植物种子,富含“全蛋白”和膳食纤维。此外,它不含胆固醇,升糖指数很低(GI: 35),热量仅为大米的1/3,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很低,能带来强烈的饱腹感,有效减少饭量。因此对控制血糖非常有帮助。

藜麦饭口感香脆,糖尿病人可以经常吃。

玉米

玉米中粗纤维含量高,玉米中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也高,并含有叶黄素,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保护视力。

许多爱吃糖的人在吃玉米时往往会升高血糖。新鲜的糯玉米和甜玉米确实对血糖有明显的影响。建议与低血糖指数的蔬菜和蛋白质类食物同食,可延缓餐后血糖升高。

此外,爱吃糖的人可以选择将老玉米晒干,比如在细粮中加入干玉米粒和玉米皮进行烹饪,或者用玉米粉制作玉米馒头。

以上六种食材都是未经加工的粗粮,保留了较多的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矿物质,对健康很有帮助。生活中常见的杂粮有青稞米、高粱米、大麦等。杂豆包括红豆、绿豆、芸豆;可配面粉和米饭作为主食食用。

当然,粗粮虽好,但也不是多多益善。注意粗粮细粮搭配,控制总摄入量,更有利于控制血糖!

它越甜升糖却越慢?糖友的好主食

吃黏玉米为啥血糖高?

有糖友问我,听说糖尿病人可以吃玉米,就买了一些玉米,吃了一根没吃其他主食,可是餐后血糖升到了11.6,比吃米饭还高?这是怎么回事啊?

仔细询问才发现,他吃的是黏糊糊的糯玉米,这种玉米确实好吃,软软糯糯,它热量高升糖快,不适合糖尿病人。糖友可以吃的是甜玉米也叫水果玉米,还有普通的老玉米。简单那一句话就是,甜玉米和老玉米适合糖友,黏玉米糯玉米不适合糖友。下面详细讲一下糖友吃玉米的问题。

玉米是个好主食

整粒的玉米是全谷食物,营养丰富、升糖指数低,是糖尿病食养指南推荐给糖友的好主食。每百克热量是112千卡,相当于大米的三分之一,升糖指数55,卡在了低升糖指数这条线上。营养价值虽然比不上燕麦、藜麦和青稞,但比大米还是好很多;对糖尿病人来讲经常食用玉米有3个独特的作用。

一、稳定餐后血糖

一根200克的鲜玉米,煮熟后热量仅有224千卡,约等于一小碗二两半米饭;但是玉米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比大米高、升糖指数更低,对餐后血糖更友好。关键是一根玉米饱腹感更强,不易发生饥饿感和低血糖。我的感受是,主食吃一根老玉米,下一餐前不感觉饿、不需要加餐。

二、明目护眼、改善视力

玉米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抵抗蓝光对眼睛的伤害。糖尿病人本身就容易发生眼底病变,再加上经常玩手机看视频,应该多吃一些老玉米,保护眼睛、缓解黄斑变性,提升视力。

三、改善血脂、保护血管

玉米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含量高达60%以上;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共同作用,能降低胆固醇并防止它沉积于血管壁;从而能预防和改善血管斑块、动脉硬化,保护血管、远离冠心病。

哪种玉米更适合糖友?

先看热量

  • 甜玉米 热量是每百克86千卡;
  • 老玉米 热量是每百克112千卡;
  • 黏玉米 热量是每百克180千卡。

黏玉米热量最高,比甜玉米高了一倍还多,甜玉米最适合糖友,其次是老玉米,最好不吃黏玉米。

再看升糖指数

  • 甜玉米 升糖指数55以下;
  • 老玉米 升糖指数约是55;
  • 黏玉米 升糖指数65—80。

黏玉米升糖指数最高,属于中高升糖食物,不适合或是需要限制糖尿病人食用。

原因在淀粉上

水果玉米等甜玉米虽然吃起来甜甜的,但是淀粉含量很低,含有少量的果糖,水分含量却达到了70%以上;就像低糖水果一样,虽然吃起来甜,但是升糖能力不高。

黏玉米糯玉米含有大量的淀粉,其中却大部分是容易消化吸收的支链淀粉,就像喝糖水一样,快速升高血糖,升糖能力还强。

老玉米虽然也含有大量淀粉,但多是直链淀粉,消化吸收相对慢,升糖能力介于黏玉米和甜玉米之间。

推荐4种吃法

一、煮玉米;这是营养流失最少、升糖指数最低,最简单易操作的做法。整根玉米放在锅里煮七八分钟,一顿饭可以吃一根,替代其他主食。注意,吃整根玉米一定啃食干净,玉米胚芽中含有的营养更多,千万别浪费。

二、玉米杂粮饭;整粒的鲜玉米或者老玉米可以和燕麦、大麦、荞麦、青稞、芸豆等混合蒸杂粮饭。老玉米需要浸泡两小时。

三、牛奶玉米粥;我经常用鲜玉米粒和牛奶一起煮,既营养味道又好。先用水把鲜玉米粒煮5分钟,倒掉热水,加入牛奶,再煮两分钟,香喷喷的牛奶玉米粥就成了。

四、粗面玉米饼;用颗粒比较大的玉米面,再加一点白面、土豆粉,增加粘性,蒸煎都可以。玉米面越细,升糖速度越快,尽量用粗一点的玉米面。

从控制血糖的角度讲,最适合糖友的玉米食物依次是,整根玉米、玉米粒、玉米杂粮饭、玉米碴、玉米饼、玉米粥。纯玉米粥、玉米碴粥和玉米发面糕,升糖速度快,不适合糖友,要少吃。

哪种颜色玉米营养高?

常见的玉米有白玉米、黄玉米、紫玉米。相对而言,黄色和紫色玉米营养价值更高一些。

黄色玉米所含的胡萝卜素、玉米黄素更高,对眼睛和视力有帮助。

紫色玉米含有更多的花青素,抗衰老、抗氧化、抗炎能力更强,对预防血管类并发症益处更大。

4种玉米制品别吃

糖友除了不吃黏玉米外,还有4种玉米制品升糖快,分别是玉米汁、即食玉米糊、即食玉米片和爆米花,在制作时淀粉糊化、膨化,更容易消化吸收,升糖更快;有些还会添加糖和油,糖友最好不吃。

营养师痛心揭露:这2种‘健康粗粮’升糖比米饭快!糖尿病人速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清晨的菜市场里,几位围着花围裙的大妈正在争相购买"养生杂粮",摊位上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和包装精美的燕麦片格外引人注目。

此时此刻,医院诊室内却有位营养师正对着检查报告摇头叹息——这些被中老年人奉为"健康圣品"的粗粮,正在悄悄推高他们的血糖值。

最近三个月接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62%都存在错误选择粗粮的问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两种看似无害的"健康陷阱"。

首先要说的就是很多人早餐必备的糯玉米

这种比普通玉米更香甜软糯的品种,每100克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33克,升糖指数(GI值)达到72,比白米饭的83其实相差不大。问题出在它的支链淀粉结构上,这种像树杈般分叉的淀粉分子,在人体内只需30分钟就能完全分解成葡萄糖。

更糟糕的是,很多老年人喜欢将玉米棒子煮得软烂,这样的烹饪方式会让淀粉颗粒完全膨胀破裂,就像把锁着的糖罐子全部打开,葡萄糖如同开闸的洪水般涌入血液。

另一个隐藏的"甜蜜刺客"是即食燕麦片

超市货架上那些"三分钟即食""免煮型"的燕麦产品,经过高温挤压膨化处理后,原本保护在燕麦麸皮里的β-葡聚糖已经支离破碎。这类速食燕麦片的GI值普遍在79以上,与其说是粗粮,不如说是裹着燕麦外衣的"糖弹"。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中老年人习惯用热水冲泡后直接食用,这相当于让淀粉分子未经任何阻碍就直达小肠,就像给身体注射葡萄糖针剂般直接。

要理解这些粗粮的"甜蜜陷阱",得从人体的消化密码说起。

当我们吃下任何含淀粉的食物,体内的酶就像勤劳的拆解工,把淀粉这个"大积木"拆解成葡萄糖小包裹。普通玉米的直链淀粉像排列整齐的积木塔,拆解起来需要时间;而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就像四处散落的积木块,拆解效率能提高3倍。

即食燕麦片在加工时被高温高压"蹂躏"过,就像把防盗门卸了的保险箱,里面的糖分可以随意进出。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两个"甜蜜刺客"带来的危险远不止血糖飙升这么简单。

连续三天早餐吃两根糯玉米,就可能让空腹血糖值突破7.0mmol/L警戒线;而连续一周用即食燕麦片当主食,餐后2小时血糖可能飙升到11.1mmol/L以上。

这些短期波动看似无害,实则像小刀割血管般,日复一日损伤着微血管,等到出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这些预警信号时,往往已经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值得庆幸的是,替代方案就在我们身边。

选择老玉米替代糯玉米,这种颗粒分明、口感偏硬的品种,GI值只有55,相当于白米饭的三分之二。判断方法很简单:用指甲掐玉米粒时,老玉米会留下明显凹痕但汁水不多。

钢切燕麦是替代即食燕麦片的明智之选,这种仅经过物理切割的全谷物,但需要煮20分钟才能食用,β-葡聚糖保存完好,GI值仅42。

煮好的钢切燕麦应该呈现颗粒分明的状态,汤水清澈而不是黏糊糊的。

在日常饮食安排上,建议把粗粮安排在午餐时段。

此时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最高,就像工作效率最高的快递员,能及时把葡萄糖派送到需要的地方。搭配上掌心大小的清蒸鱼肉或两个水煮蛋,蛋白质就像给血糖过山车装上安全带。

特别要提醒的是,晚上7点后最好不要再碰任何淀粉类食物,让胰岛细胞能在夜间获得充分休息。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某些"伪健康"食品的障眼法。

标注"无蔗糖"的玉米糊可能添加了麦芽糊精,这种物质的升糖速度比白糖还快;宣称"高纤维"的燕麦饼干往往添加了大量精炼植物油,热量堪比炸鸡腿。

选购时切记查看配料表,前三位出现"白砂糖""麦芽糖浆""植脂末"字样的直接放回货架。

对于已经出现血糖异常的朋友,有个简单有效的自测方法:吃完某种粗粮后,如果1小时内出现明显的困倦感、眼睛发涩,或者2小时后感觉心慌手抖,这种食物就要立即拉入黑名单。

不妨准备个手掌大小的笔记本,详细记录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和身体反应,坚持一个月就能摸清自己的"血糖敏感食谱"。

厨房里的几个小改变就能化解危机。

煮玉米时加片柠檬,其中的柠檬酸能延缓淀粉分解;泡燕麦时撒把奇亚籽,水溶性纤维会包裹住淀粉分子。

最关键的秘诀是改变进食顺序:先吃半碗绿叶菜打底,再吃蛋白质食物,最后才碰粗粮主食,这样能让血糖上升速度降低40%以上。

菜市场里还藏着不少真正的控糖帮手。

墨绿色的荞麦米煮饭时加把绿豆,既能补充铬元素又能延缓糖分吸收;黑紫色的藜麦需要提前浸泡2小时,煮好后拌入亚麻籽油,丰富的ω-3脂肪酸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这些真粗粮的共同特点是:需要较长的烹饪时间,入口有嚼劲,吃完不容易犯困。

最后要提醒的是,每个人的"血糖体质"就像指纹般独特。建议每周固定一天早晨,用家用血糖仪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数值,连续记录三个月就能绘制出专属的血糖变化曲线。

与其盲目跟风吃"网红粗粮",不如花点时间倾听自己的身体信号,毕竟最适合自己的食物,永远是最懂你身体节奏的那个。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3]《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国营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