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的人会有妊娠糖尿病(瘦的人怀孕会难产吗)
妊娠期糖尿病妈妈,你们关心的这8个问题有答案了!
北京妇产医院
01
妊娠期糖尿病必须剖宫产吗?
妊娠期糖尿病不是剖宫产指征,是否需要剖宫产决定于是否存在其他剖宫产指征。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胎儿特别大,需要剖宫产手术的可能就比较大。
02
妊娠期糖尿病需要提前住院吗?
如果孕期血糖控制较好,不需要使用胰岛素,通常孕40周住院。
需要使用胰岛素或者孕前即存在糖尿病的孕妈妈,通常孕39周住院。
对于血糖控制不好,或者未行监测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妈妈,出于对孕妈妈自己和肚子中宝宝的安全考虑,建议在孕39周前入院。
分娩时的血糖稳定对于孕妈妈和宝宝都很重要。医生最害怕的就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分娩的时候血糖快速升高、酮症酸中毒,这样大人小孩都可能会有危险。
03
妊娠期糖尿病,只要生完就会好吗?
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在分娩后2个月血糖可能恢复正常。但妊娠期糖尿病病人中一半以上将在未来10-20年最终成为II型糖尿病病人,应注意产后生活方式的管理与监测。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孩子远期有发生肥胖与糖尿病等问题的可能,应给予关注。
04
为什么我这么瘦
还会得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跟很多因素有关,肥胖只是其中之一,体型偏瘦者也同样有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可能。
05
为什么要在孕24-28周
筛查妊娠期糖尿病?
在孕期,糖代谢在不同孕周呈现不同特点。
孕早期糖代谢与非孕期相似,随着孕周的增加,血浆葡萄糖水平逐渐降低;到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拮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比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
在孕 24-28 周期间,母体内分泌代谢功能发生变化,外周组织抗胰岛素作用增强,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的糖代谢,如果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在此时段最有可能发生糖代谢异常。且有研究显示,此时段血糖是胎儿体重的最佳预测指标。因此 24-28 周是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的最佳时机。
06
日常如何监测血糖?
妊娠期间,建议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需要自备一个微量血糖仪,在家里监测血糖水平,并且做好记录,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您平时的血糖状态,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资料,有利于医生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通常建议五次血糖监测,也称为“小轮廓”,包括早上空腹,三餐后2小时(从第一口吃饭时间算),晚上睡前(通常选择22:00)。
如果血糖稳定,生活方式无改变,每周选择1~2天进行小轮廓监测即可。
07
妊娠期糖尿病该如何调节情绪?
孕妈妈在孕期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调节情绪:
(1)自我调节。告诫自己不要太常生气,因为宝宝正在看着妈妈呢!
(2)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当烦躁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写日记、听音乐、跟亲人朋友述说等方式来释放情绪。同时,妈妈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娱乐活动,多看一些能放松身心的东西。
(3)需要适当运动。只要没有孕期运动禁忌症,每天至少要运动半小时,可以游泳,骑固定自行车,快走等。即使其他运动都不采取,也至少要抽半小时散散步。
(4)打扮自己。换一个发型,买一件新衣服,整理整理房间,都可以让心情好转起来。
(5)不要过多纠结于为什么会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已经发生了做好后面的监测和管理,调整生活方式,尽可能保障自己和胎宝宝的安全。
08
糖妈妈坐月子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妊娠期糖尿病妈妈产后坐月子的注意要点:
① 产后勿忘复查血糖;
② 提倡母乳喂养;
③ 产后进补不要太猛;
④ 摒弃传统坐月子的陋习;
⑤ 应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充足但不应过量;
⑥ 不仅要关心宝宝的健康成长,更要关注自己未来的健康。
有些“糖妈妈”认为生完宝宝血糖就恢复正常了,然而并非如此!
大约1/3的“糖妈妈”在产后近期血糖就已经出现了异常,所以为了早期发现血糖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延后甚至是逆转2型糖尿病的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产后6~12周“糖妈妈”们需要再次来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也就是和怀孕24~28周的时候喝75g糖检查一样, 并建议同时检测血脂和胰岛素。
·如果糖耐量结果正常,可每3年进行1次血糖复查;
·若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则需要到内分泌科接受进一步监测及治疗。
非孕期血糖异常的分类及诊断标准(2014年ADA标准)
血糖总是控制不好?营养专家表示:除了减脂,还需增肌!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
说到糖尿病
人们普遍认为
这是胖子们的“专属”疾病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起来看看吧!
胡女士
医生,不是说减肥可以缓解糖尿病吗?我这体重下降了十多斤了,血糖怎么反而越来越糟糕了呢?!
两年前42岁的胡女士被诊断为糖耐量受损,于是原本不胖的她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艰难节食减肥,虽然从不运动也成功瘦身十斤以上。胡女士对这次复诊充满期待,以为交了份满意的答卷,没想到检查结果显示血糖越来越高。
张女士
医生,我这么瘦怎么会得妊娠糖尿病呢?
消瘦多年的张女士,成功怀上二宝后,常感疲惫乏力,久坐懒动,妊娠期间体重增长也不理想,怀孕26周的她,BMI才16.9公斤/米2,却在妊娠中期做糖耐量筛查的时候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没错!
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减肥可以缓解糖尿病,但是,这里有两个前提:
医生
1 患者是实实在在体脂肪超标才能通过减脂获益;
2 减掉的重量是实实在在的脂肪,而不是肌肉,才能达到缓解糖尿病的目的。过往的宣传中,人们都倾向于关注脂肪超载对血糖的危害,而忽略了肌肉不足对糖代谢的潜在影响。
如何正确减脂增肌?
听听营养科专家怎么说
骨骼肌对糖代谢的作用
骨骼肌占人体体重的40%以上,是胰岛素刺激状态下摄取葡萄糖的主要部位,负责从血液中摄取70%~90% 的葡萄糖,在糖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肌糖原与糖代谢
肌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主要是为肌肉提供ATP,在一些特殊生理状态下如饭后、剧烈运动时,肌糖原对维持血糖稳定也起着一定作用。一方面,血糖浓度过高时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量迅速增加,加快对血液中葡萄糖的摄收,合成肌糖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另一方面,血糖浓度较低时,骨骼肌通过减少葡萄糖摄入和产生乳酸用于糖异生,在调节血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肌肉收缩(即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是骨骼肌摄入葡萄糖的刺激因子之一。运动时,骨骼肌摄入葡萄糖增加,细胞膜葡萄糖转运、细胞内葡萄糖利用以及糖酵解底物也增多。运动还能使糖酵解相关酶活性增强,能源储备增多,乳酸转运能力增强。此外,运动也能够增强骨骼肌甚至全身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和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糖代谢。
上述案例中的两位女士都是属于肌肉不足同时不爱移动导致的血糖紊乱,此时只有通过饮食和运动有效增加肌肉量,才能达到稳糖目的,如果再盲目减肥只能让病情雪上加霜。
节食减肥为什么有害?
节食后恢复饮食早期,骨骼肌葡萄糖摄取减少,这可能是机体减少能量消耗的一种表现,即出现了“节俭基因假说”类似的现象——机体在限食后开放进食期间会尽可能地将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饥饿期间消耗,来抵抗可能再次发生的食物短缺的情况。
因而此时机体的能量重新分配,大部分的葡萄糖向脂肪组织转移,导致内脏脂肪堆积,加重胰岛素抵抗。案例一中的胡女士大概就属于此种情况,节食减肥后血糖更糟糕了。
如何通过营养增肌?
增肌主要采用营养干预及抗阻锻炼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在确保充足热量的提前下,营养干预主要涉及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维生素D、钙及n-3脂肪酸等补充。
蛋白质:
对于成年人,蛋白质摄入量达到每日1.0 ~1.5g/kg,有利于维持正氮平衡。
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可促进肌肉蛋白合成;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可为骨骼肌提供能量底物;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是亮氨酸的关键活性代谢产物,在蛋白质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补充支链氨基酸(2.5 g亮氨酸)和HMB对肌肉数量和功能改善效果可能更佳。
维生素D 和钙:
对血清25(OH)D浓度<25 nmol/L的老年人,补充维生素D能改善髋部肌肉力量。建议中青年人每日钙摄入总量达到800~1 000 mg,老年人达到1 000~1 200 mg。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体内炎性水平,对提高肌肉力量和改善躯体功能。
如何通过运动增肌?
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均能减缓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的下降。
1 有氧运动:
包括游泳、跑步和快走等,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和活动耐量,尽管有氧运动不可能使肌肉肥大,但可以增加肌纤维横断面积。不论年龄大小,有氧运动可使线粒体数量和酶的活性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和肌肉质量提高,同时还可以减少体内脂肪,从而提高肌肉功能。
2 抗阻训练:
抗阻力训练是一种对抗阻力的运动,主要目的是训练人体的肌肉,传统的抗阻力训练,有俯卧撑、哑铃、杠铃、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拉弹力带等项目。大量研究显示,阻抗或重量训练是预防肌肉衰减症的有效的方法,可增加肌肉力量,保持肌肉容量,建议每周3次以上,每次20分钟至30分钟为宜,由于个体差异,最好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减脂、增肌、控糖
你想要实现的健康目标
营养科都能助力
有相关问题,欢迎来咨询
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营养科中长期定位为:以临床服务为基础,以教学培训为主,以科研为辅的综合性医技科室。营养科定期举行现场和网络讲座,并实现公众号直播。加入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参与临床多个MDT团队和疑难病例讨论。2009年至今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CSCD核心期刊论文18篇,主持省科技厅课题1项,省卫生厅课题2项,市卫计委项目2项,参与编写《食物营养与食品安全》,《超重与肥胖治疗》等教材。
门诊业务:
非药物干预体重管理(适用人群:单纯性肥胖者、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引起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患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高尿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产后肥胖及其他有减脂增肌塑形需求的人群)。
各类术科疾病的围术期营养治疗
高同型半胱氨酸营养干预
高尿酸血症营养干预
骨质疏松营养干预
睡眠障碍营养干预
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营养干预
青少年儿童增高营养干预
围生育期的营养干预门诊(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九种体质的月子餐食谱制定、产褥期开奶、催奶、回奶等)。
各类慢性疾病居家营养干预(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肿瘤、脑梗死、肝胆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住院业务:
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治疗、营养宣教;开展“临床营养优质服务”,为住院患者提供食疗、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一体化的营养治疗。对术科患者开展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的营养管理。
专家介绍
曾瑶池
营养科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
每周一、周三、周五、周六上午8:00-12:00
李翠玉
营养科医师
门诊时间:
每周四上午8:00-12:00
魏文婷
营养科医师
门诊时间:
每周二、周日上午8:00-12:00
瘦的人也会得糖尿病!医生点名3类人,哪怕瘦,也要定期查血糖
2020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而在这平均每10人中就至少有1人患有糖尿病的现状下,糖尿病的知晓率却依然很低,不超过40%。
问题出在哪里?
“大部分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是导致疾病知晓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康大夫国际医院互联网医疗部主任、全科专家毛雪凤主任医师提醒到,比如很多人觉得只有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瘦就不会,但其实这样的侥幸心理害人不浅。
她认为,有3类人,哪怕瘦,得糖尿病风险也是高的,非常有必要定期查血糖,乃至于进行干预。
第一类人
存在“内胖”的瘦子
相比瘦的人而言,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向心性肥胖和腹部肥胖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往往内脏脂肪较多,虽然看起来不胖,但也存在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外瘦内胖”的人群,最常见的就是苹果型身材的人,如下图。
而我们如何知晓自己是不是存在向心性肥胖和腹部肥胖呢?此时看体重指数(BMI)是不准确的,还需要看腰围、腰臀比、体脂率这3个数据。
我国推荐的标准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为肥胖。
腰臀比:即腰围/臀围,男性≥0.9,女性≥0.85,为肥胖。
体脂率:即体脂量占体重量的百分比,30岁正常男性脂肪约占体重的15%,女性约占22%。WHO推荐体脂率评价肥胖的标准为男性≥25%,女性≥35%
体脂率可以通过体检单位的人体成分分析来测定。
第二类人
存在除肥胖外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超重和肥胖只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如果存在其他的危险因素,那么即便没有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比如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受到遗传影响,无论胖瘦与否,胰岛功能都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一些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部分女性可能体重上没有突出改变,但却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也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并不是胖人的专属,瘦的人也完全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尤其是存在以下危险因素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有糖尿病史。
4.缺乏体力活动者。
5.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6.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的女性。
7.有黑棘皮病者。
8.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9.HDL-C<0.90mmol/L和/或 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
10.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1.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第三类人
因糖尿病而变瘦
众所周知,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所以,如果是以前肥胖,但后来体重减轻,同时又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的情况,那么有可能是早已存在糖尿病。
也就是说,并不是瘦时患上糖尿病,而是因为糖尿病变瘦。
但需要提醒的一点,在确定糖尿病引起消瘦的同时,应排查是否存在其他会引起人消瘦的原因,比如存在肿瘤、结核、胃肠病等消耗性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糖尿病,生活方式的干预都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以下6点:
1.体重控制,超重或肥胖的人3-6个月减重5%~10%,消瘦的人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2.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摄入,提倡低血糖负荷食品;
3.适量运动,根据糖尿病人自身的情况判断是否适合外出运动,超重和肥胖的人可以采取有氧运动与抗阻结合的运动方式,消瘦的人可以选择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4.戒烟戒酒;
5.限盐,每日5克以内;
6.心理平衡,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
在100年前,糖尿病对人们来说是灭顶之灾。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如今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多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友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所以,即便我们确诊了糖尿病,也无需过于担忧,增加糖尿病知识,科学控糖,对病情的缓解十分有益。
参考资料:
1.《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2.《国际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