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怎么确诊(糖尿病足的鉴别)
双脚有这5个表现,说明有糖尿病足感染!立即就医,千万不要拖到截肢
糖尿病足,俗称“烂脚”,严重时可导致截肢(趾),是糖友最怕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而糖尿病足感染是导致截肢的重要因素,感染越严重,截肢的可能性越大[1]!
因为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和血管,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双脚和下肢。一旦发生糖尿病足感染,进展会很快,易致组织坏死,这就导致有效干预的时间窗非常有限。
因此,早期识别糖尿病足感染并及时治疗,对糖友来说非常重要。
根据2023版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糖尿病足感染诊断治疗指南》,如果脚上出现以下5种表现[2],很可能就是糖尿病足感染了。
01
肿胀或硬结
表现:双脚局部肿胀或硬结。
触摸自己的双脚时,发现某个部位有肿胀或硬结,轻压可能有疼痛或不适感。仔细观察可能有局部隆起,或皮肤颜色局部变深。
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免疫力,使脚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引起炎症反应,形成肿胀或炎性硬结。
02
压痛或疼痛
表现:双脚局部压痛或疼痛。
每天洗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指尖轻轻按压脚的各个部位,感受一下是否有压痛或疼痛的感觉。
因为感染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肿胀、疼痛。
如果某个部位出现了新的、明显的压痛或疼痛,那就可能是双脚在向我们发出的求救警告。
03
局部发热
表现:双脚局部发热。
当我们的身体出现感染时,免疫系统会开始工作,升高温度来对抗细菌。就像感冒的时候会发烧一样。
因此,如果你用手摸脚,发现某个部位温度明显高于周围,那就可能是感染在向我们发出信号。
温度感觉不灵敏的糖友,可以让家人帮忙检查。
04
伤口周围发红
表现:脚上的伤口周围出现了超过0.5厘米的红斑。
如果你发现脚上的伤口周围出现了红斑,并且这个红斑超过了0.5厘米,这可能是因为细菌在伤口处大量繁殖,引起了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
提醒糖友:
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创面愈合率降低0.028cm2/d[1]。
如果你的脚受伤了,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擦伤,都不要大意,一周内没有明显好转,要及时就医。
05
伤口流脓
表现:伤口有脓性分泌物。
如果你发现脚上的伤口化脓了,那就一定要高度警惕了。
这是细菌感染的明确信号,流脓说明有一定的组织坏死了,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处理和治疗。
出现以上5种表现中的两项及以上时,可以确诊糖尿病足感染[2]。
好消息是,现在发现的感染还处于早期,只要赶紧治疗,就不会发展到需要截肢的地步。
如果你的双脚已经开始有某些不寻常的迹象,那就一定要密切关注它们。每天花点时间摸一摸双脚,感受一下它们的状况吧。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足截肢(趾)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
徐俊,许樟荣.《糖尿病足感染诊断治疗指南》解读及进展:诊断部分[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1):48-51.
脚上有这些异常表现,多是糖尿病“早期标志”,别误以为是皮肤病
在大众认知里,糖尿病作为一种棘手的代谢性疾病,最显著的特征似乎就是“三多一少”,即食欲大增、饮水频繁、排尿增多,可体重却如坐滑梯般持续下降。但残酷的事实是,在糖尿病悄然来袭的早期阶段,许多症状宛如隐匿在黑暗中的幽灵,难以察觉,甚至一些表现会让你怎么也想不到与血糖有关。特别是发生在脚上的细微变化,更是常常被人们选择性忽视,成为健康隐患的“漏网之鱼”。
不少人一旦发现脚上出现干燥、瘙痒、脱皮或者麻木等异常情况,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恼人的皮肤病,又或是鞋子不合脚,走路时反复摩擦所致。却压根没料到,这看似普通的脚部症状,背后的“黑手”或许正是悄然失控的血糖。实际上,当血糖水平长期居高不下,就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身体内的血管和神经都会深受其害,而脚部,这个身体的“末梢站”,恰恰首当其冲,成为最容易出现病变的重灾区。
人体下肢的血液循环本就像缓缓流淌的小溪,相对缓慢,血管也较为纤细,再加上脚部远离心脏这个“动力泵”,位置偏远。一旦血糖调控失灵,血管壁就如同被腐蚀的城墙,开始出现损伤,血液供应逐渐变得捉襟见肘。日子一天天过去,脚部就会出现一系列令人忧心的异常表现。据权威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确诊之前,将近30%的人其实已经默默出现了下肢的微循环障碍。只是这些症状宛如微弱的火苗,不够显眼,很容易在日常忙碌中被彻底忽略。等到身体发出强烈警报,人们察觉到异样时,血糖或许已经在高位“作威作福”许久了。
## 皮肤干燥脱屑:足部的“干裂警报”
在糖尿病早期,脚部皮肤的变化就像一场静悄悄的“旱灾”。正常状态下,我们的皮肤仿佛有一层天然的“保湿护盾”,由水分和油脂共同守护,使其柔软、光滑且富有弹性。但当血糖过高,这层“护盾”就像被施了破坏咒,功能逐渐受损。皮肤中的水分如同被蒸发的水汽,快速流失,变得干燥、粗糙,甚至开始出现一道道令人心疼的龟裂,仿佛干涸土地上的裂痕。
这种糖尿病引发的皮肤干燥,和日常生活中因天气干燥、缺水导致的普通皮肤干燥截然不同。你若是涂抹常规的保湿霜或者护肤品,就如同给干涸的土地洒下几滴微不足道的水珠,效果微乎其微。皮肤依旧我行我素,频繁起皮,尤其是脚后跟和脚掌部位,就像两片荒芜的沙漠,起皮现象格外明显。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的概率比健康人群高出20%还多。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大概率是高血糖让神经系统陷入混乱,皮脂腺分泌油脂的“工作节奏”被打乱,无法正常为皮肤提供足够的滋润。
## 反复感染:足部的“细菌战场”
除了皮肤干燥,脚部反复感染也是糖尿病早期极易被误诊为普通皮肤病的一大表现。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被削弱的军队,战斗力远不如正常人。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也如同被束缚住手脚,变得极为迟缓。这就给了细菌、真菌等各种病原体可乘之机,它们如同贪婪的侵略者,纷纷涌入,在脚部这片“领地”肆意妄为,引发各种各样的感染问题。
仔细瞧瞧脚趾间,可能会发现那里出现红肿、脱皮的迹象,甚至还会冒出一个个小水泡,咋一看,活脱脱就是常见的脚气症状。可奇怪的是,你按照治疗脚气的方法,用上各种药膏,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病情却丝毫不见好转,反而像个调皮的孩子,反复发作,让人头疼不已。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仿佛给这些病原微生物打造了一个温暖、舒适且营养丰富的“繁殖天堂”。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它们疯狂生长、繁殖,使得感染问题变得异常顽固,难以彻底控制。研究数据更是直白地显示,糖尿病人群中,足部感染的发生率比普通人足足高出2 - 3倍之多。特别是指甲周围、趾缝这些隐秘且温暖潮湿的角落,简直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危机。
## 神经病变:足部的“刺痛信号”
在糖尿病早期,脚部神经的变化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预警信号。持续的高血糖就像一把无情的“手术刀”,悄然对神经发起攻击,尤其是负责感知外界刺激的周围神经。一旦它们受到损伤,脚部就如同陷入了一场混乱的“感觉风暴”,开始出现麻木、刺痛、灼热等异常感觉。有的人在夜深人静、准备进入梦乡时,脚部却仿佛被点燃了一把火,又好似被无数根细针同时扎刺,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让原本宁静的夜晚变得无比漫长和煎熬。
这种让人苦不堪言的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表明,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就已经默默遭受神经损伤的折磨。而更为残酷的是,这种神经损伤一旦发生,就如同破碎的镜子,即便努力修复,也很难恢复到最初完整的状态。很多人在刚开始,可能只是偶尔感觉脚部发麻,就像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腿部血液不畅时的那种短暂麻木,便简单地认为是坐姿不对,或者不小心压到了神经。可如果这种脚麻的情况频繁上演,而且不管你如何变换坐姿、起身活动、伸展身体,麻木感依旧如影随形,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那可就得提高警惕了,这很有可能是血糖在背后捣鬼,提醒你身体内部已经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 血液循环改变:足部的“颜色危机”
随着糖尿病病情的悄然发展,脚部血液循环也会发生明显改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脚的颜色“变了脸”。糖尿病如同一个暗中破坏的“黑手”,影响着小血管的正常功能,使得脚部的血液供应变得越来越差。原本红润健康的皮肤,逐渐失去光泽,颜色开始变深,尤其是脚趾和脚背的部位,仿佛被一层暗红色或紫红色的“面纱”笼罩。
不仅如此,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脚部一旦出现小伤口,愈合的速度就像一只慢吞吞的蜗牛,极其缓慢。哪怕只是轻微的破皮或者擦伤,在正常人身上可能几天就能完好如初,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恢复。更糟糕的是,这些伤口还特别容易发生溃烂,仿佛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黑洞”。
这是因为在高血糖的恶劣环境下,血管壁如同被岁月侵蚀的城墙,逐渐增厚,血液流动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如同陷入泥潭的车辆,难以快速前行。这样一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就无法及时、顺畅地输送到受损部位,伤口的愈合能力自然大打折扣。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比正常人平均要长2 - 3倍。尤其是那些本身足部血液循环就不太好的患者,感染的风险更是直线上升。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发展成令人闻之色变的糖尿病足,严重时,为了阻止病情蔓延,不得不面临截肢的残酷抉择。
## 温度异常:足部的“冷暖失衡”
双脚的温度,也是反映糖尿病早期症状的一个重要“晴雨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双脚温度应该是均匀、温暖的,就像春天里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出现异常,脚部就如同被切断了“温暖供应线”,一部分区域的温度会明显低于其他部位。特别是脚趾和脚背,当你用手轻轻触摸时,会感觉它们总是冷冰冰的,仿佛一块被遗忘在角落的冰块。
这种温度异常的情况,其实是身体在向你发出紧急信号,它表明末梢循环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血液无法像往常一样,顺利地输送到脚部的远端组织。长此以往,神经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血液滋养,逐渐受到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早期,超过60%的患者其实已经出现了轻微的末梢循环异常。只是这种变化过于细微,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微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察觉到,直到问题变得严重,身体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不适症状,才开始重视起来。
看到这儿,不少人肯定满心疑惑,既然脚上的这些变化可能和糖尿病有关,那到底该如何判断这些症状,是由高血糖引发,还是普通的皮肤问题呢?其实方法并不复杂,最简单直接的,就是去医院检查血糖水平,特别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两个关键指标。当空腹血糖水平高于6.1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值超过6.5%时,就意味着身体的血糖调节功能已经出现了异常,此时必须立刻引起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另外,你还可以留意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如果它们长时间“赖着不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明显的外部刺激因素,比如没有穿不合脚的鞋子,也没有接触可能导致过敏的物质,那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排查血糖问题,别让糖尿病这个“隐形杀手”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糖尿病都会出现糖尿病足吗?
有的人可能三五年就出现糖尿病足,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
✿1、糖尿病类型: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糖尿病足。
✿2、血糖控制:如果能够保持血糖水平在目标范围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就会降低。
✿3、个体差异:除血糖控制外,其他健康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等,也会影响糖尿病足的发展。
✿4、和年龄有关系:糖尿病发病年龄越年轻,得各种并发症的速度就越快。30多岁~50来岁就已经确诊了糖尿病的患者,各类并发症出现的时间也更早。
糖尿病足早期患者下肢比如对冷热、创伤、异物、压力的感觉会减弱,易冰凉、发麻、行走时出现疼痛感。轻微的小伤口也会迅速恶化,导致糖尿病足溃疡、其至坏死,很多患者最后接受截肢。
✿治疗糖尿病足病必须尽早开始,越早越容易保肢成功,免遭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