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三大代谢紊乱(糖尿病三大代谢发生了怎样的紊乱)
研究发现,一旦患上糖尿病,身体往往会有这4种异常,别忽视了!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而已,只要不吃太多甜的东西,应该就没什么大问题。
但事实上,糖尿病对身体的影响远远不止血糖,它就像一场“慢性风暴”,从血管到神经,从眼睛到肾脏,都会受到影响。
那些表面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症状,其实是身体在悄悄发出警告,提醒你血糖已经失控了。
有个长期加班的中年人,最近总是觉得自己口渴、尿多,但没太在意,觉得可能是天气热,喝水多了,结果等到身体开始变得异常疲惫,才去医院检查,发现血糖已经远超正常值。
医生告诉他,糖尿病的症状不是一下子爆发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很多人就是忽视了这些小异常,等到真正发现时,病情已经变得严重。
糖尿病之所以让身体发生这些异常变化,是因为高血糖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就像一台机器,如果润滑油出了问题,各种零件都会慢慢磨损。
血糖过高,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影响细胞的正常运作,最终表现在各种不同的症状上。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没有痛感,所以不着急治疗,但实际上,这些早期症状,往往是最好的预警信号,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调整生活方式,或许还能避免糖尿病的恶化。
很多人以为尿多只是喝水多了,或者天气热排汗少了,可是如果最近总是频繁上厕所,尤其是晚上起夜次数增加,那就要注意了,这可能不是正常的代谢现象,而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有个长年坐办公室的职员,最近总觉得白天喝水不多,可是晚上却老是要起来上厕所,睡眠被打断,第二天精神也变得越来越差。
去医院一查,发现血糖高得惊人,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患者的尿多不是普通的尿量增加,而是肾脏在拼命把过量的糖排出去,可一旦肾脏负担过重,慢慢就会发展成糖尿病肾病,甚至导致尿毒症。
糖尿病导致的多尿,和单纯喝水多不一样,正常情况下,身体会严格控制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可当血糖过高,超过了肾脏的“承受阈值”,多余的葡萄糖就会被迫随尿液排出。
而糖的排泄需要量水分,因此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量增加的情况。研究发现,长期血糖超过10mmol/L的人,肾脏负担会明显增加,蛋白尿的风险提升至少50%。
如果不控制血糖,肾小球的过滤功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发展成慢性肾衰竭。
很多人以为多尿只是个小问题,不会带来太大影响,可是长期高血糖会让肾脏不断“超负荷工作”,肾小管受损后,尿液中不仅会有糖,还会出现蛋白、肌酐等异常指标,一旦进入这个阶段,就很难逆转。
那些夜里总是跑厕所的人,千万别以为只是喝水太多了,应该尽早测一下血糖,看看是不是身体在向你发出警告。
有些人总是觉得最近没什么精神,干点事情就累,甚至连日常的活动都提不起劲,很多人以为是自己没休息好,可实际上,这可能是糖尿病带来的能量代谢紊乱。
有个工厂的技术工人,明明吃饭不少,可是干活总是觉得乏力,午饭后甚至犯困得睁不开眼,刚开始他以为是年纪大了,可后来连走楼梯都觉得吃力,才去医院检查。
结果发现是糖尿病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身体的细胞根本没办法正常利用葡萄糖。
糖尿病的乏力,不是普通的疲劳,而是细胞“挨饿”了。血糖虽然高,但细胞无法正常摄取葡萄糖,就像外面下着大雨,可水龙头却打不开,细胞缺乏能量,肌肉就会感到无力。
科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肌肉耐力比健康人降低20%-30%,尤其是长时间血糖失控的人,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甚至影响日常活动能力。
很多人不理解,明明血糖高,身体里应该有足够的能量,为什么还会乏力?
这是因为高血糖并不等于能量充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作用降低,导致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只能滞留在血液中,导致细胞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长此以往,身体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肌肉流失,体力下降,甚至导致身体代谢更加紊乱。
如果最近总是感到无力,哪怕休息再久也恢复不过来,应该尽早检查血糖,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胰岛素抵抗已经开始影响身体的能量供应。
很多人觉得减肥是件好事,可是如果最近体重下降得很快,又没有刻意节食,那就要警惕了,因为这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消耗性体重下降”。
有个长期应酬的销售员,最近总觉得衣服变松了,刚开始他还挺高兴,以为是自己吃得少瘦下来了,可是没多久,他就发现自己没力气,爬楼梯都觉得腿软,一查血糖,发现早已超标。
医生告诉他,糖尿病导致体重下降,并不是脂肪减少,而是肌肉被消耗了。
糖尿病引起的体重下降,和正常减肥完全不同。正常情况下,身体会先消耗糖原,再动用脂肪储备。
可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异常,葡萄糖无法被利用,身体只能分解蛋白质,也就是肌肉,来提供能量。
研究发现,血糖长期超过12mmol/L的人,肌肉流失速度比正常人快两倍,导致基础代谢下降,免疫力也会受损,增加感染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
如果最近体重下降明显,尤其是短时间内掉了5公斤以上,一定要查一下血糖,因为这可能不是健康的瘦身,而是身体“拆东墙补西墙”,在用肌肉填补能量缺口。
很多人觉得自己眼睛最近总是模糊,看东西变得不清楚,尤其是晚上视力下降更明显,很多人以为是老花眼,可是如果同时伴有血糖升高,那就可能是糖尿病在悄悄伤害眼底血管。
有个开车的司机,最近发现晚上看路灯有重影,白天开车时也觉得光线刺眼,一开始他以为是眼睛疲劳,直到一次体检发现血糖严重超标。
医生告诉他,糖尿病眼病已经开始影响视力,如果不控制血糖,可能会发展成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
糖尿病对眼睛的伤害,主要是破坏眼底微血管。血糖过高,会让眼底的毛细血管变得脆弱,容易渗漏或堵塞,最终影响视力。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超过3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而其中10%可能会发展到严重视力损害。
如果最近看东西模糊,尤其是视力波动大,可能和糖尿病有关。控制血糖不只是为了预防并发症,更是为了避免眼睛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往往很隐蔽,但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异常,就能更早控制病情,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别等到问题已经不可逆转,才后悔没有早点注意身体发出的警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症状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1]孙卫卫,陈荟溪,胡聿昕,等.糖尿病肾脏疾病辨治的难点和临床治疗模式[J].中医杂志,2025,66(06):569-574.
从无症状到健康危机,一场脂肪肝背后的代谢战争
常常被忽视的脂肪肝正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隐患,中国患脂肪肝人数已超过2亿[1],其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2]。中年男性是脂肪肝的主要高危人群之一,随着年龄增长、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当肝脏在无声中持续积累脂肪,一场关乎代谢与共病的危机正悄然蔓延。
文 | 柏诗
2022年入职体检时,邱林躺在肝脏超声的检查床上,超声探头缓缓滑过腹部,医生告诉他“有轻度脂肪肝”。29岁的他,并未太在意这个从小就在长辈口里经常出现的“小问题”。
邱林是一名广告从业者,平时工作强度大,每晚都是十二点后才睡。虽然意识到脂肪肝可能和自己那段时间“运动量大幅减少,但食量还是很大”有关,他并未按医生建议减肥并调整作息,“感觉没什么影响”。
直到隐形的脂肪肝“具象化”了。“变得容易疲劳,无精打采,一天写个500字都难。”邱林开始觉得这个问题没他以为的那么“小”。
姜涛也是在同一年查出脂肪肝,但他的情况比邱林严重很多。身体不舒服持续一段时间后,他终于决定去医院看看。“才31岁,却查出了2型糖尿病(T2DM),还伴有重度脂肪肝。”一个是终身慢性病,一个有肝硬化风险,同时深陷两种疾病的姜涛顿感“天塌了”。
身为商务销售,姜涛需要经常出差且应酬频繁。“天天喝大酒,三餐不规律,出差在外面也休息不好。”他怀疑脂肪肝五年前就已蛰伏在自己体内,“当时急性胰腺炎可能与脂肪肝导致的甘油三酯高又暴饮暴食有关。”
常常被忽视的脂肪肝正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隐患,中国患脂肪肝人数已超过2亿[1],其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2]。中年男性是脂肪肝的主要高危人群之一,随着年龄增长、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当肝脏在无声中持续积累脂肪,一场关乎代谢与共病的危机正悄然蔓延。
邱林最初对脂肪肝的认知,来自家里的男性长辈,“小时候一直听他们说到脂肪肝”,但是长辈们不重视的态度,让他觉得“脂肪肝好像确实没什么”。
父母做肉制品生意的姜涛,则把自己的脂肪肝归因于“只吃肉”和240斤的体重,“我们家年夜饭,14个菜全是肉,没有一个绿叶菜”。
脂肪肝是脂肪性肝病的简称,是由各种原因,如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代谢应激引起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基本病理特征的疾病。
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对早期的“小问题”没有明显感觉。患者常常“无知无觉”的脂肪肝,在公众心中形成了“亚健康”“吃出来的富贵病”“胖子才会得”等刻板印象。但这些普遍的认知误区,可能为脂肪肝患者的健康酝酿更大的风险。
去年体检得知自己从轻度脂肪肝发展成中度时,王天航很震惊,30岁出头的他此前身体指标一直非常健康,“几十项检查全绿,非常完美的指标。前年发现轻度的时候我没在意,(去年到)中度了,我想确实不行,要自律一点。”他坦言,这两年的饮食比较放纵,面对心头好的火锅等重口味食物和含糖饮料,常常禁受不住诱惑。
平时对医疗科普内容的关注,让王天航知道脂肪肝可逆,但“它也可能会导致肝硬化等一些肝脏疾病,所以我才加紧锻炼,要求自己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要健康一些,不至于让它永久不可逆”。
“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和治疗,可能会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南月敏教授介绍,“现在脂肪肝发病群体更加广泛,并不局限于所谓富贵的生活方式”。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也“不分绝对胖瘦”,20%的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但属于腹型或内脏肥胖。
把自己“钉在工位上”一整天,三餐就靠外卖解决,是邱林的写稿日常。“一天三篇稿子,写5000字。”体检发现脂肪肝时,他的体重超过了100公斤,“医生让我一定要减掉至少20斤。”但工作加班和婚礼筹备的双重压力,不仅没有减肥,邱林还停掉了高强度的运动习惯,“以前我一周至少去5次健身房,周末也会打球,运动量一下子消失后,发胖得很厉害。”
“久坐族”“外卖一代”“压力型肥胖”,正成为当代人脂肪肝的“培养基”。在日常接诊中,南月敏教授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脂肪肝患者。一位年轻的“老”患者令她印象深刻,从大学时第一次就诊,张晨曦已经在南月敏教授这里随访了十余年。
“这个年轻小伙也不属于严重肥胖,只是有一定的腹围增大,化验检查后发现,他的肝纤维化已经达到了三级水平,最后诊断是重度脂肪肝合并显著进展性的肝纤维化。”除了营养比较好,高中和大学期间都不太运动之外,张晨曦没有特殊的用药史,家里也没有肝病史,“因此给他采取了保肝、减重的治疗”。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过去20年,我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汇总患病率为29.6%,男性的患病率(34.8%)显著高于女性(23.5%)。而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流行,全球NAFLD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升高,且与代谢综合征和T2DM互为因果[3]。正是与代谢异常息息相关,2020年,国际脂肪肝专家组建议将NAFLD更名为 MAFLD。
南月敏教授解释,“MAFLD 涵盖范围比NAFLD更广,强调代谢功能障碍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诊断需结合超重或肥胖、2 型糖尿病、代谢紊乱等因素。MAFLD 概念的提出,推动从代谢角度全面看待脂肪性肝病,利于疾病防治。”
每十人中约有三人的高患病率,MAFLD正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之困”,而早期脂肪肝的症状“隐形”,让越来越多的患者“突然”遭遇意想不到的健康危机。
“第一反应是天塌了”,三年前同时确诊2型糖尿病和重度脂肪肝时受到的心理冲击,姜涛仍记忆犹新。糖尿病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重度脂肪肝是出乎意料的重重一击。确诊一年前,姜涛已经“自诊”出糖尿病,“因为我爸也有糖尿病,用他的血糖仪测了一下,发现血糖高,就开始吃二甲双胍。”
但自行服药半年后,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他才去了医院,“还是太不重视了,那时候也小,才20岁出头,总觉得身体还行。”姜涛无奈慨叹,当初急性胰腺炎的警钟并未引起他的重视,才会形成糖尿病和脂肪肝的恶性循环。
从南医生的诊室出来,张晨曦也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在大学期间坚持锻炼减轻了体重,肝功能经过长期治疗和减重也恢复了正常。“脂肪肝的肝损伤机制主要涉及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早期通过适当治疗是可逆的。”南月敏教授表示。
但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张晨曦再次出现在她的诊室门口。“工作以后,他就忽视了这个问题,进一步检查,不只纤维化进展到早期肝硬化的程度,血糖、尿酸都出现异常,在脂肪肝的基础上合并了相关代谢紊乱,有了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不仅是肝脏的疾病,更是全身代谢紊乱的“哨兵”。MAFLD患者脂代谢失调,会引发和加重糖代谢失调,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50%合并MAFLD[4],也会影响身体其他系统,增加其他疾病风险。和糖尿病一样,MAFLD是一种进展型慢病,因此要求患者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有严格的药物治疗依从性。
当时30岁出头的张晨曦,没想到会因为自己的“忽视”和“放纵”发展出多重代谢紊乱,让自己陷入多种共病危机。“给他用药治疗好转后,过了一段时间来又异常了,一问就是依从性差,生活方式控制不好,药也是间断性吃。”南月敏教授无奈慨叹,患者如果依从性不好,不能持之以恒地改善生活方式,坚持吃药,时间一长,要么肝病进展,要么发生心血管疾病等更多种合并症。
重度脂肪肝的确诊,让姜涛真正开始重视糖尿病和脂肪肝的治疗。“每个月都会去一次医院开降糖、降甘油三酯的药。”除了按时吃药、定期去医院复查,姜涛也在家人的监督下狠狠管住了嘴,“非常规律地自己在家做饭,之前不规律是指一天可能猛吃一顿,白天不吃饭,晚上吃宵夜,现在哪敢呐!”
虽然仍在与肝糖共病斗争,但凭借积极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运动干预,姜涛的体重已经从240斤减至190斤,脂肪肝也已转为中度。“脂肪肝确实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我现在首要解决的就是血糖。”
正如姜涛意识到自己的糖尿病和脂肪肝是会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肝糖共病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很可能演变为“致命链条”。MAFLD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共同促进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CVD)、慢性肾脏病(CKD)、肝脏失代偿,以及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3]。
为了控制共病可能引发的全身系统性风险,不让“代谢失控”在身体内最终演变成一场致命的健康危机。《指南》强调,MAFLD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所有MAFLD患者都需要通过健康宣教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当出现肝损伤时需应用相关保肝药物进行干预治疗。
早治长治重回“大健康”根据2019年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从2005年到2019年,仅仅用了15年时间,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飙升68.3%[5]。
面对脂肪肝的流行之困与复杂的共病危机,早干预、早治疗,从生活方式转变到保肝护肝行动,在当下变得尤为重要。
“轻度脂肪肝,如果肝功能正常,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行了,但对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可能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于纠正患者的代谢异常状态,并针对肝脏进行直接保护与修复。”南月敏教授再次指出早防早治的重要性,需要早期针对肝脏炎症损伤和纤维化风险进行干预。
治疗脂肪肝的目的,也从不只是脂肪肝本身。
当代谢功能障碍,出现血糖、血脂、血压增高,但还没有发生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共病时,多学科协作,及时防治合并症进展的价值开始显现。“所以脂肪性肝病一定要早诊,已出现转氨酶异常等脂肪性肝炎表现者,在控制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肝药物控制炎症,可以减少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也可减少肝外代谢疾病的发生。”南月敏教授相信,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你可以把它改变”。
经历了脂肪肝带来的身体疲劳和工作困扰后,邱林开始重视这个习以为常的家族病。“尽量不吃外卖,也很少熬夜了,”买了运动手表后,他每天要求自己走1万步,“如果白天没达到,晚上还是会想办法补上。”
从轻度变为中度后,王天航也意识到“必须在这件事出现我无法承受的代价之前,去预防和干预,看到它没有逆转,我会更加紧张”。出于某种病耻感,他并未将自己的脂肪肝告诉家人和朋友,而是开始默默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除了刻意让自己吃得清淡一点,他也努力保持每两周一次高强度的训练运动。
“还是自律才能有自由,可持续的放纵才是长久幸福生活的基础。”王天航感慨。当奶茶外卖、久坐不动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某种注脚,脂肪肝的流行并不令人意外,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对疾病的敬畏,更是对“健康优先级”的重新定义。
虽然脂肪肝已成为我国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3],但随着社会对脂肪肝认知的提升和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人能够更早发现、更早干预脂肪肝,并通过科学的生活管理和治疗,让身体的“代谢失控”重回掌控。
这场代谢战争没有旁观者,一顿食物的选择,一次双脚的迈开,到对每一次体检的重视,每个人都是自己肝脏的“第一责任人”。从对“沉默”肝脏的忽视、低估脂肪肝的影响,到我们主动倾听“小心肝”之声,努力保卫肝脏的长治久安,这场慢性代谢危机亦是可逆的转机。
当医学照亮了早期干预的窗口,我们需要做的,是跨过那道被轻视与误解构筑的门槛。全国爱肝日,与你一起努力倾听“小心肝”的声音,用力拥抱“大健康”的自由。
(文中受访患者姓名均为化名;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专题)
参考资料:
[1] Zhou J, Zhou F, W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NAFLD from 1999 to 2018 in China[J]. Hepatology, 2020, 71(5): 1851-1864.
[2] 范建高.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36(06):6-6. DOI: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1.06.106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代谢相关 (非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 (2024 年版)[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4, 27(4): 494-510.
[4] Cho E E L, Ang C Z, Quek J,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Gut, 2023, 72(11): 2138-2148.
[5] Liu H, Qi J, Yang J, et al. Burden of liver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9: Observation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2023, 25: 43-52.
糖尿病背后的“沉默杀手”:酸中毒危机
王大爷是一位有着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一直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血糖。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到医院复诊。候诊时,听到旁边两位患者在讨论糖尿病酸中毒,王大爷心里一紧,自己对这个病了解并不多,于是决定等会儿好好问问医生。
王大爷:医生,我刚才听到有人说糖尿病酸中毒,这到底是个啥病啊?听起来怪吓人的。
张医生:糖尿病酸中毒确实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主要分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这两种常见类型,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更为多见。(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简单来讲,就是糖尿病患者身体里的代谢严重紊乱了,产生了大量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比如酮体,导致血液酸碱度失衡,身体就出大问题了。
王大爷:那好好的,怎么会得这个病呢?我平时也挺注意血糖的呀。
张医生:有很多原因都可能诱发。像感染就是很常见的一个因素,比如感冒、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身体一旦有炎症,就会刺激身体分泌更多升血糖的激素,血糖就容易失控。还有就是突然中断降糖治疗,比如擅自停药、减药,或者不按时打胰岛素,这会让血糖迅速升高。另外,一些应激情况,像遭遇重大外伤、手术、严重精神刺激,也会引发糖尿病酸中毒。还有啊,有些患者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高糖食物,也可能诱发。
王大爷:那要是得了糖尿病酸中毒,会有啥症状啊?我好心里有数,万一有问题能早点发现。
张医生:早期的时候,可能会感觉特别口渴、尿多,比平时还明显,还容易觉得浑身没力气、虚弱。接着,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肚子也可能疼得厉害,容易被当成肠胃病。呼吸也会有变化,变得又深又快,呼出的气有股烂苹果味,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比较典型的症状。要是病情再发展,人会越来越没精神,意识也开始模糊,严重的甚至会昏迷。
王大爷:这么严重啊!那要是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酸中毒,该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呢?
张医生:首先会查血糖,一般血糖会明显升高,可能超过16.7mmol/L 。还会查尿常规,看看尿里有没有酮体,要是有大量酮体,就高度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了。另外,会抽血查血气分析,这能准确知道血液的酸碱度,正常血液pH值在7.35 - 7.45,糖尿病酸中毒时pH值会低于7.35。同时,还会检查血酮体、电解质、肾功能等,评估身体整体状况。
王大爷:确诊之后该怎么治疗呢?能治好吗?
张医生:一旦确诊,得马上治疗。治疗主要是补液,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这就像给干枯的田地浇水,让身体恢复正常循环。然后要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把过高的血糖降下来,让身体代谢恢复正常。在治疗过程中,还得密切监测血糖、血气、电解质等指标,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是能治好的,但要是耽误了,病情严重,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定期复查,有不舒服及时就医。
王大爷:明白了,谢谢医生,我以后一定多注意。